话本小说网 > 历史军事小说 > 明清史杂谈
本书标签: 历史军事 

【清】清朝的智慧与落后

明清史杂谈

首先说一下,评价历史要客观公正,清朝晚期确实很烂,但不排除他前期确实强大,孙中山形容前期清朝为“那个曾经强盛的中国”,历史课本上形容前期清朝“国力强大”,也介绍了不少前期清朝的繁荣与强盛。

所以,评价历史不是你觉得是啥就是啥,要理性看待每一个朝代,不要盲目黑,还有就是要平衡标准去看待,有些人以古代标准衡量汉唐明,以现代标准衡量清。​

你觉得晚清烂,那我还觉得魏晋南北朝烂呢,我还觉得每个王朝末期都烂呢,看历史,一定要客观,而不是只看烂的地方或者只看好的地方。

那么,前期的清朝是如何让自己强大起来的呢?这之间有什么值得学习的智慧吗?

清朝吸取了前朝的教训与经验并且手段更加怀柔与聪慧,并且比之元朝对于疆土的规划以及控制更加严明比之明朝军制更加完善和先进并且废除了明朝最为低劣的一带论即一个家庭一世都得从事一个职业。朱元璋虽然空手打天下十分了得但是对于一些法律及制度的明确程度确实有些落后,但清朝吸取了他的教训,并且清朝对于少数民族的处理非常聪明没有像元朝一样划分人种制,也废除了明朝的贱籍制度。

这使其军中北方,南方,蒙古,八旗,准格尔,西藏各种军种完善。但是也正因如此打败附近几乎所有对手的清朝过于狂妄自大这在与沙俄的战争中就可以体现出来,在击退沙俄后,清朝对于这些沙俄修建的​棱​堡不屑一顾,要知道棱堡清军轰了一天都没破开!这使其在之后的战争中吃大亏。​

清朝入关以来解决了困扰历代王朝除封建地主同农民阶级的矛盾以外的几乎所有问题。

268年以来,无外戚与宦官专权,无文官膨胀,无藩镇专横,更无皇帝懈政,也没有做一些咄咄怪事的皇帝,所以清朝在这块做的还是不错的。

而且,满人也就几十万人口,却能统治上亿人口多汉族,这其中肯定有妙招,不管是残暴的,还是柔和的,肯定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那他为什么衰败了呢?

就拿火器来说,清朝不是不重视火器发展,而是完全没有必要。

其实清朝民间并没禁用火器,从皇太极到乾隆一直是高比例的火器,但是由于乾隆中后期和唐玄宗一样外强中干内部贪污腐败外部横征暴敛,在这种情况下财政赤字已久别说搞武器建设了估计打造弓箭刀枪的钱都有可能被贪污到没剩几个钱了。

而且当时发展是没太大必要性,国家承平日久旁边没一个特别能打的导致军事技术无法进步​。

美苏冷战的时候是世界科技发展的最快的时候之一,乾隆的十全武功完成之后,留给后人的是外部和平的环境,便不再有发展的动力了,所谓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在多重因素下,清朝选择了不在搞武器。

清朝在乾隆后期,搞了个闭关锁国,自然不知西方在工业革命,而且在1840年以前西方一直不敢和中国叫板,再加上清朝自我感觉良好,所以清朝认为没有大型战争了,就不搞武器了。

之后的事情谁都知道1840~1949水深火热的年代​。

火器这方面,其实还有一个原因。

马戛尔尼记载过,清军有燧发枪但没铺开装备,马戛尔尼询问原因,清方人员说燧发枪发火率不如火绳枪。马戛尔尼推测一是中国燧石质量不如欧洲,二是清军用兵环境多变恶劣确实不适合燧石打火。

其实说到底还是周边不可能爆发大规模冲突,军事冲突的烈度不足以刺激火器大步子进步,这从明朝就开始了,也不是清朝的问题​,毕竟中国不像欧洲七年战争和拿破仑战争那样外界压力极大,推动火器进步的因素不多​。

还有一点,点错了科技树,发展出了重型火绳枪,结果欧洲用燧发枪​。

毕竟中国燧石质量确实不太好,哑火率比较高,导致清军从上到下都更信任虽然射速慢但是更可高,更准,射程也更远的火绳枪。清火绳枪枪管很长,还带支架,属于支架重型火绳枪。​

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闭关锁国。

乾隆为什么要闭关锁国呢?

其实,对当时的乾隆而言闭关锁国能带来的直接利益就是保护了本国贸易,防止白银外流,也省去了不少管理上的麻烦。

其实除了这些看得到的直接利益外,闭关锁国还能带来一个大的好处那就是阻止西方思想与技术传入国内。

话说这西方思想所包含的是民主之类的,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是有利的,为什么乾隆皇帝要阻止西方思想的传入呢?

乾隆认为这些思想是与他反其道而行,毕竟封建社会只有加强对人民的控制才能巩固统治,所以说乾隆如果要加强对人民的控制,那就不能给人民太多的自由、民主,不能让老百姓想的太多,因为那样不利于自己的统治。

还有一点就是统治者太自信了。乾隆认为自己是天朝上国,无所不有,于是拒绝给洋人通商,闭关锁国,导致拉开了差距。

也有一个说法就是英国根本不是为了给清朝通商,因为英国来使马嘎尔尼的通商请求几乎是翻版的《南京条约》。

马嘎尔尼使团提出请于舟山或者广州附近划一未经设防之小岛归英国商人使用,然而广州附近的小岛就是南京条约中的香港岛。

马嘎尔尼使团也提出请中国允许英国商船在舟山、宁波、天津等处登岸经营商业。这一条对应的《南京条约》中开放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广州等处为通商口。

英国还要求“准英商从广东内河肌行澳门,货物不纳税或少纳税”等等,这些都严重损害了中国主权。

乾隆其实也是喜欢研究一些西方的东西

,他也了解西方的一些情况。比如他在其他国家的传教士、使节的口中,以及边境官员的汇报中,能够大致了解一些英国的状况,也知道英国在众多西洋国内实力强悍。

在对待马嘎尔尼使团和中英通商的问题上,乾隆选择了最有利于满清统治和封建制度延续的做法,同时做好了在那个时代能做到的严格防范英国入侵的举措。

乾隆自大是真的,不过他知道西方各国在迅速发展,但是他的关注点在农业生产和政治制度的方面,认为中国仍旧是远远超过这些欧洲国家的。

在清朝君主专制达到巅峰,封建农业达到极致,人口达到将近三亿的情况下,乾隆想不生出骄傲自满的情绪都难。

更何况马嘎尔尼访华时,乾隆已经80多岁了,思想确实是难以适应世界的飞速发展的。

他具有的时代局限性,使得他没有那种远见去预料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会给世界带来多么剧烈的变革。所以乾隆对英国的潜力和未来认知有错误,但是对于英国人的实力与野心还是有所认识的。

言归正传,这个闭关锁国如果在往前放几个朝代,对中国的发展的不利影响肯定要小一些,毕竟前几个朝代西方也没有开始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嘛,实力应该并不是很强。但我这并不是说闭关锁国是正确的,闭关锁国本身就是错误的行为,可如果清朝不闭关锁国,那就一点不会落后吗?

当然不是。

历史课本上告诉过我们,清朝的落后根本原因在封建制度,在封建制度影响下,思想、文化等是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也就是说除非清朝的制度上发生根本性变化,否则还是会落后。就算把汉唐放到近代,政治上肯定也会落后,因为制度摆在那里的。

清朝后期出现了在制度和管理的问题,加上有少数民族的局限性,致使没能抓住发展的大好时机,至于他最后很烂,只能说是中央腐化了,但值得一提的是,纵使是清朝后期中央的统治力还是相当强的。

如果客观评价清朝皇帝,那就是都是属于守成类型的皇帝,当皇帝合格,皇帝的素质也高,但因为制度、思想等优势不如西方,所以落后了。

打一个比方:清朝用了一辆不错的好马车,可惜西方用上汽车了。​

清朝为什么是中央封建王朝集权巅峰,就是把前面那些朝代的缺点给防住了,没想到被新思想和工业革命给击败了,这是时代问题,制度问题,并不算完全意义上的清朝问题,而是封建社会和工业社会如何抗衡。

如果我们将明清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制度进行了一个系统了解的话,就会发现:中国近代的落后并非完全是清朝造成的,更深层次的原因早已存在,那就是根深蒂固的自然经济、传统保守的儒家思想,以及不断强化的专制主义。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带王朝,他的许多政策只是历史的延续,放到近代肯定是落后的,过时的。不同的是,清朝正好遇到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因此显得特殊。

上一章 【清】新中国继承清朝领土吗 明清史杂谈最新章节 下一章 【杂】明清火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