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历史军事小说 > 明清史杂谈
本书标签: 历史军事 

【杂】明清火器(上)

明清史杂谈

在清朝末年,清政府无力阻止西方列强的入侵,这其中的原因就是清军在火器装备上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了。

对于这种情况愤恨不已的人们便开始抨击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也有人指责是因为清军太过于重视骑射,才导致士兵们没有使用火器的能力,也不重视新型火器的开发。更有甚者还有人提出清末军队装备的火器甚至不如明朝末年的明军,不过这个说法就有失偏颇了。

之所以现在会有人持有清朝火器发展比明末还滞后的观点,主要是因为有下面三个所谓的论点。

第一个是雍正皇帝对于清朝八旗子弟的训话,其中有"以满州夙重骑射,不可专习鸟枪而废弓矢"的记载,这句话的原意本来是指清朝在入关之后,由于火枪成为了最重要的武器装备,因此部分士兵彻底放弃了弓箭的练习。而雍正认为骑射是满族的传统,有文化传承的功能, 所以他提出士兵们在练习火枪作战的同时,也要顺带练练射箭。

但是后来这句话却被人断章取义,他们摘出"满洲人夙重骑射"一句,在后面附会说清朝统治者为了实行文化管制,不允许士兵习练火器,只能练习弓箭,这显然是一种曲解。事实上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清朝的军队60%以上的士兵都已经配备了绳枪,这也是清军的主力装备,所以"满洲兵"只用弓箭的论调显然是不成立的。

他们论证清朝火器落后于明朝的第二个论调,在于左宗棠在奏章中写下的一段话:

利器之入中国三百年矣,使当时有人留心及此,何至岛族纵横海上,数十年挟此傲我。

他们理解的这段话是这样的,首先在三百年前中国就有了先进的火器,但是那时的统治者并没有重视这些东西,以至于在与日本的战斗中屡战屡败,实在令人痛心。而三百年前的时候就是明朝,因此明朝的火器是要比清朝厉害的。

可左宗棠的意思其实是在三百年前的时候,中国就已经有了火器,只是一直没有人发展这项技术,以至于中国现在落后于日本,其最多说明清朝的火器和明朝比没有进步,但绝对不能证明清朝的火器落后于明朝。而且在这篇奏章的最后,左宗棠还说了他现在最羡慕的是西方军队中的后膛螺丝开花炮,而这项技术是明朝所不具备的。

第三个证据说的是在鸦片战争期间,西方军队发现了一处明朝的军火库,发现里面有许多先进的火器,连他们都自叹弗如,并感叹为什么清军不用这些武器和自己对抗。

但事实上这个故事是两个事件的杂糅,第一是清朝某些军队为了对抗外国侵略者使用了明朝留下的红夷大炮,但是效果其实并不理想。第二条则是外国军队在进入北京城之后,发现了一个清军的仓库,里面有刚刚从海外购入还没来得及装备给军队的火器,这和外国军队使用的武器是十分接近的。

但不知为何有人将这两个故事拼凑了起来,变成了上面看到的样子,这才有了清朝火器不如明朝的论调,但这件事本来就是伪造的。

而且中国火器落后西方是在明朝时期,在明朝初期的时候,明朝的火器制造技术和火器战术确实还处于相对领先的地位,但是到了明朝中后期,中国的火器制造其实就已经落后于世界顶尖水平了。

虽然明朝的神机营是世界上最早的火器化部队,但就拿在人类火器发展史有着较为重要地位的火绳枪来说,它的出现使得军队之中能掌握火器的士兵占比开始了明显的增加。

西方的火绳枪于1450年开始出现,而明朝得到此物的时候已经是1521年,这期间已经过了七十一年了,等明军之中真正的开始大量的装备火绳枪的时候,又到了1571年了,又过去了50年的时间,这一前一后,已经与西方拉开了百年的差距。

在这百年之中,西方火器发展仍然在发展。1560年,也就是明军还没有大规模的装备火绳枪的时候,西方的比火绳枪更为先进的燧发枪已经开始出现了并装备了,但那个时候的明军就算是火绳枪也不过是小量的装备而已。

再说说火炮,16世纪时,西方已经有了我们认为先进的“红夷大炮”了,这种炮的威力和距离都得到了一个比较长足的发展。但明朝只到了1570年之后才弄到几门,到了1600年后才从荷兰引进开始仿造,而且仿造的只是西方在50年前水平的红夷炮,不如西方先进。

明朝红夷炮发展到了最后也就到了12磅水平,欧洲战场上已经出现了24磅炮了,除了这些之外,更别提他们还有48-60磅重炮。

并且在16世纪的时候,西方已经开始对火炮进行更加详细的分类了,守城,攻击,海战等火炮均有了相关的类型,所以明朝自己都承认火炮已经不如西方。

明朝仿造西方国家的火器共有三次,其中第一次是仿造葡萄牙战船上的佛朗机炮。在1522年的时候明朝海军在广东地区击败了五艘来犯的葡萄牙战舰,虽然明朝海军是最后的胜利者,但是战斗的过程其实颇为艰苦,因为敌舰上有一种射速极快的新型火炮。在取胜之后,明朝海军俘获了葡萄牙的两艘战舰,并从上面缴获了这种被称为佛朗机炮的新型火器。

所谓佛朗机炮就是一种新型的子母炮,其母炮的炮膛上有一个空洞,在战斗的时候,需要将炮弹装填在子炮中,然后将其放入母炮炮膛额空洞里,再进行发射。在使用佛郎机炮的时候一般会有三个预备的子炮,这让其射速远高于其他火炮。明朝在得到这种武器之后立即着手进行仿制,这有效提升了明朝的海防水平。

而在明朝嘉靖年间,明朝军队在和倭寇作战的时候,发现敌人使用的火绳枪要比自己的火铳更加先进。于是他们便缴获了一批日制的新型火绳枪,并将其改造为鸟铳,这种枪的射程和弹药装填速度都要远远高于明军之前使用的火铳,这次学习也提升了明军的战斗能力。

而明朝第三次像西方取经的便是著名的红夷大炮了,这本来是欧洲人发明的一种舰炮,即长身管、纺锤形结构的前膛加农炮,其无论是射程还是威力都比明朝之前使用的大将军炮更强。明军在和荷兰海军交战的时候吃了大亏,在艰难取胜之后明朝海军便购买了部分红夷大炮,并像西方传教士请教制作技巧,最终制造了大量这种火炮,其在明朝与清军的战斗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并击伤了努尔哈赤。

明朝的火器一直是处于一个缓慢发展的仿制的水平,而且无论是在质还是在量方面都没有一个更好的进步。

那么,既然明帝国的火器技术、火器部队的战术战法在东西方的装备与军制对比中一开始就落了下风,到明朝晚期甚至已经从“下风”变成了“代差”,那作为承继明帝国“天命”、由东北入主中原腹心地带的清帝国在火器制造技术、火器部队建设、军队战术战法上又有怎样的表现呢?是否真的如部分老电影里表现的那样,面对装备着洋枪洋炮的西方军队,清军还一个个拿着大刀长矛冲上去肉搏、而后被近代化的列强军队打得落花流水呢?

在努尔哈赤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于赫图阿拉登极称汗、建立后金之初,建州女真在军制与战术上尚处于相对古典的状态,以所谓的“披甲人”组成的重甲步兵与重甲骑兵为主,火器数量极少。这一方面是由于以彼时建州女真的生产力与技术水平,他也确实造不出什么像样的火器来,另一方面则是明帝国北军装备的火器质量低劣、杀伤力很差、还是以“三眼神铳”这种原始火门枪为主,对建州女真的重甲步兵难以造成威胁。故而彼时的努尔哈赤在面对明帝国的火器部队时采用了最古典、也最省事儿的战术:挑选精锐的建州士兵,着双层棉甲,战时直接顶着明军的三眼铳冲上去肉搏。这一战术在萨尔浒之战、广宁之战中屡试不爽,但在浑河之战中面对装备有火绳枪和弗朗机炮的浙军士兵,就已经出现了翻车的趋势,经此一役,努尔哈赤算是对火器有了比较充分的认识,开始收集缴获的明军火器。但在努尔哈赤时代,建州女真军队第一没有自产火器的能力,第二收集到的明军火器质量与威力也参差不齐,难以作为体系列装给八旗军队使用,与当时已经装备火绳枪的明军差距甚远。

明天启六年(1626),明军与后金军在宁远城大战,此战中,由徐光启于明天启元年(1621)主持、从澳门购得的十一门红夷大炮发挥了关键性的战术作用,给冲锋的后金军队造成了重大杀伤,甚至传说连努尔哈赤都中炮受伤,并于当年八月病卒。宁远之战后,明、后金双方同时意识到了红夷大炮的巨大威力,开始了一轮以铸造、购买火炮为代表的“军备竞赛”:以明帝国来讲,明崇祯二年(1629),明帝国从澳门的葡萄牙人手中获赠红夷大炮十门,崇祯三年(1630),明廷甚至从澳门招募了150名葡萄牙技师,携带40门红夷大炮北上京师,但后因被言官弹劾未能成行。

除此之外,明帝国还在自行铸造火炮,可因为财政状况紧张、铸造技术落后、炮兵战术原始,虽然到崇祯十七年(1644)明帝国灭亡为止,明军一共铸造出来了几百门红夷大炮,但是技战术水平与原版差距甚大。

再说后金那边,自天启六年(1626)宁远之战中吃了红夷大炮的亏之后,继任汗位的皇太极也琢磨起了铸炮的事儿,后金天聪五年(1631),后金方面自力更生,也有模有样地铸出了第一批红夷大炮,努尔哈赤的女婿佟养性成了清帝国首任“炮兵司令”。

在当年的大凌河之战中,后金就一口气集中了四十门红夷大炮,对准明军边军惯用的由大车车阵组成的防线猛轰,待动摇了明军的防御体系后再由精锐护军营发起冲锋,一举奠定胜局。初试牛刀后,后金方面更加重视火器在进攻中的作用,而后金天聪七年(1633)吴桥兵变,明军孔有德、耿仲明部叛逃后金后,因其部队中有大批铸炮工匠、炮兵射手,甚至还有四十余名招募来的葡萄牙技师、数学家等,反而使得后金军队在火炮铸造、炮兵射术、步炮战术等方面迅速完成了对明帝国的反超。

相比当时铸炮靠经验、放炮靠感觉、命中靠人品的明军炮兵,后金军队甚至在炮兵射术上已经初步用上了三角函数测地这种新鲜玩意儿,还研发出了可以将火炮放在上面机动、用于野战攻防的炮车炮架,同时还基于其八旗汉军建立起了第一支专门使用红夷大炮、起到战役炮兵作用的炮兵军“乌真超哈”(意为“重兵”)。

这一系列的技术升级后,事实上让后金军成为了当时东亚地区火力最强大、炮术最先进的军队,在清崇德四年(1639)到崇德七年(1642)年的松锦大战中,清军装备的红夷大炮与战斗中表现出的强大战斗力令明军大吃一惊,以至于崇祯十六年(1643)辽东巡抚黎玉田给崇祯皇帝的题本中就已经明确指出:“酋以大炮百位排设而击,即铁壁铜墙亦恐难保……以物力言,酋铸百炮而有余,我铸十炮而无力”,但即使如此,对于行将就木的明帝国而言,再也没有应对的策略了。

但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在明清战争后期、清帝国统一全国之战中,清军炮兵表现出了较高的技战术水平,以至于清军重装步兵、重装冲击骑兵都养成了“炮兵依赖”,一旦遇到难啃的硬骨头就暂时改为防御态势、等到后续的炮兵梯队加入战斗、猛烈轰击一番后再发起进攻。

在明末的时候,其实清军就已经在火器使用上超越明军了,当时随着明军中的孔有德等善用火器的将领投降于满清,让满清拥有了超过明军的火器使用技术,在他们与明军作战的时候,他们已经拥有了超过几百门红夷大炮,而明军则只有十几门,东北地区的明军最终也是被清军的火炮轰开了城门。

而在清军入关之后,他们也对军队的装备进行了改良,在清朝初期的时候,清军中的大部分战士和明军一样依然装备着古老的火铳,此时双方虽然都掌握了鸟铳的使用方法,但是由于中国古代没有成型的产线,因此部队的装备升级进行得十分缓慢。

针对这种情况,清朝统治者下令大量制造鸟铳,以此来替换士兵手中的火铳,在康熙在位时期清军便完成了这一升级,他们也是用这些先进的火器击败了噶尔丹的,这时他们的火力明显是超过明军的。

而在火炮方面,明朝的红夷大炮普遍为一千斤左右,而清朝制造的炮则为三千斤左右,这让其射程和威力都有了显著的提升。

上一章 【清】清朝的智慧与落后 明清史杂谈最新章节 下一章 【明】对于“明朝暴打英国,让英国赔款”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