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短篇小说 > 道德经智慧故事
本书标签: 短篇 

曾国藩藏锋保身

道德经智慧故事

曾国藩生于嘉庆十六年(1811年),湖南长沙人,是家中的长子长孙,自幼受到良好的正统教育。二十八岁时,曾国藩考中同进士(即进士中的第三个等级),此后,十年之中升迁七次,连跃十级,三十七岁时官至二品,在大清王朝,实为罕见,真可谓平步青云。然而,曾国藩官场得意的盛年之时,却正是大清王朝的衰微之际。道光二十年(1840年),英国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两年之后,清政府与英国在南京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从此拉开了近代中国百年屈辱史的序幕。咸丰元年(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了太平天国起义,起义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了大清国的东南半壁江山,立国二百多年的大清王朝一时之间大有风雨飘摇之势。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危难的国运给曾国藩带来了大展身手的机会。当时,清政府用来迎击太平军的八旗军和绿营军,由于长期的腐化堕落,毫无斗志,简直不堪一击。因此,清廷多次颁布奖励团练的诏令。所谓团练,就是当时的乡间民兵,清政府企图借助地方组织起来的武装来消灭太平军。此时,曾国藩在湖南家乡利用多年以来积累的人际关系,千辛万苦组织起一支地方团练,称为湘军。

湘军的成立为曾国藩日后的崛起奠定了基础,然而,在湘军踏上中国历史舞台的初期,却没有一登场就扮演一个出彩的角色,战绩屡屡溃败,闹得曾国藩几次投江自杀。但是,曾国藩终究没有气馁,本着“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执着精神,他多次从失败的经验中不断探索,逐渐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军方略和作战兵法,使湘军逐渐成长为一支纪律严明、战斗力旺盛的劲旅。后来在围剿太平天国和天京(南京)的作战中,湘军承担了主要的角色,曾国藩更是统领江苏、安徽、江西、浙江四省军务。当时,长江下游三千里的水面上,几乎所有的军船上都飘扬着湘军的旗帜。曾国藩的气焰如日中天,收复南京后,他的威望更是达到了无与伦比的巅峰。

然而,树大招风,官大生险,在曾国藩的权势与日俱增的同时,来自朝廷和地方上上下下的各种非议和猜忌也从四面八方向他袭来,咸丰皇帝虽然对他委以重任,但同时也心存疑虑,因为老曾手握兵权,且又是汉人,万一哪天反了可比太平军厉害多了。曾国藩可谓心知肚明,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曾国藩有个好习惯,那就是每天晚上坚持焚香打坐,静心冥思。曾国藩正襟危坐,闭目冥想:

曾国藩自古以来,位高权重的人,没有一天不在忧患之中,现在自己上下难当,左右难处,怎么办呢?(反复思虑,再三筹划,他做出决定):解去兵权,告病隐退。一来可以平息别人的怀疑诽谤,二来向朝廷表明自己不敢久握重权,三来对自己还有避其重取其轻的意思。如果从此事机日顺,四海之内不再刀兵相向,那么我就长期隐退并终老山林,不再出山参与政事,这于公于私都是值得庆幸的。

曾国藩接受的是正统的儒家教育,但是道家思想在他的身上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本人酷爱《道德经》一书,对老子哲学深为通晓。曾国藩此时虽然手握重兵,但亦不过是一个地方大员,造反的力量实在不足以与整个清政府抗衡,万一失败就成了第二个吴三桂,留下千古臭名。他明哲保身,只有谦退,如此才可以避免因功高震主而遭遇不测。他在给自己的弟弟曾国荃的一封信中说:

曾国藩家信余家目下鼎盛之际,沅浦(曾国荃的字)所统近两万人,贞干(曾国葆的字)所统四五千人,近世似弟者,曾有几家?日中则昃,月盈则亏。吾家盈时矣。管子云,斗斛满则人概之,人满则天概之。余谓天之概无形,仍假人手以概之。待他人之来概,而后悔之,则已晚矣。

这段话的大意就是说: 我们曾家兄弟几人现如今都手握重兵,处于鼎盛之势,但是,太阳升到了中天就会下落,月亮圆满了之后就会开始亏缺,斗斛满了人就会去把他刮平,而人的气势过盛了,上天就会将他削平,上天是无形的,但是他会假借他人之手来削弱过于强盛的人。如果等别人来削弱自己,那时后悔就太晚了。

曾国藩的信指出了这样一个基本道理: 人概不如己概。所谓“概”,指的是古代在量米的时候用来刮平器具的一种东西,如果米盛的太满了,就用来刮一下,以减少盛米的量,从而“概”也就用来代指削弱之义。与其让别人来削弱自己,还不如自行削弱。因为自行削弱尚可保全,如果等别人来削弱自己,结果可能就很凄惨了。

基于这种认识,曾国藩在平灭太平天国之后,还未等朝廷开口,就主动提出裁军。但是,对于裁军这件事,曾国藩又做得恰到好处,他执行的策略是,裁湘留淮,湘指湘军,淮指淮军,淮军的首领是李鸿章,但同样是曾国藩所辅助培养起来的,湘军与淮军相为羽翼。曾国藩考虑的是,如果不进行裁军,朝廷会对自己产生疑忌,这是很不妥的,可是如果过度裁军,使得自己的实力荡然无存,那么朝野上下那些反对自己的力量乘机反扑,自己就断无还手之力了,过大的兵权会给自己招来祸害,而适当的兵权则是自己的护身符。

在实力最为强盛的时候,曾国藩选择韬光养晦,最终远离凶险,稳居高位,全身而终,身为同僚和后人所钦佩和叹羡。他做到了老子的那句话:“曲己从众,不自专,则全其身。”

上一章 孔子问道老子 道德经智慧故事最新章节 下一章 “强项令”董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