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历史军事小说 > 帝后洺
本书标签: 历史军事 

宋太祖

帝后洺

宋挥玉斧

相传王全斌平蜀以后,献上地图,请求收复越巂(当时被大理国占领),赵匡胤在地图上用玉斧挥大渡河为界,称“自此以外朕不取”。据说在此之前,大渡河还可以通航,自从赵匡胤挥动玉斧之后,河水中流忽然下沉五六十丈,导致水流汹涌,无法通航,是为“噎口”,大渡河滨还建有“划玉亭”。这就是昆明西郊大观楼上悬挂的清代孙髯翁所作长联中“宋挥玉斧”这个典故的由来。 [164-166]

武学宗师

主词条:太祖长拳

太祖长拳,据传源于赵匡胤祖训练士卒的遗法真传,综合士卒在战场上真拼实杀的格斗经验编制成三十二势长拳。中国流传至今的武术中,以太祖长拳命名的拳系流派,从山东、河北的沧州、河南的嵩山、云南、福建、台湾,不胜枚举。就连《四川武术大全》中记载的赵门也是假托赵匡胤而得名,故称赵门。

“太祖盘龙棍”据说也为赵匡胤首创。太祖盘龙棍亦称哨子棍,以其结构独特,简练实用闻名。

籍贯

历史上有关宋太祖赵匡胤的祖籍说法不一。从《宋史·太祖本纪》到有关史籍辞书,对赵匡胤的籍贯皆载为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 [171] 但《大明一统志》《大清一统志》《清苑县志》和《保定府志》等文献中,均有赵匡胤祖籍在保州保塞县(今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区)的记载。 [172]

2003年4月12日,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组织举办了“宋太祖赵匡胤祖籍问题学术研讨会”,与会学者提出了“保州说”、“涿州说”和“从幽州迁到保州说”三种观点,并未达成一致意见。学者汪圣铎认为,保州有一支赵宋宗室是确定无疑的。但赵匡胤祖籍究竟在哪里,还需要挖掘更多的资料才可以证明。学者姜锡东认为,赵匡胤的籍贯在历史上是非常复杂的,从会议讨论看,说赵匡胤的故里在“保州”,相对来说材料证据要多一些。但是对这个问题的探讨,要充分考虑不同意见及其依据,尤其要注意将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紧密地结合起来,要靠材料来解决问题。 [173]

死因

主词条:烛影斧声

关于赵匡胤的死,《湘山野录》有“烛影斧声”的说法大行于世,认为赵匡胤是被意图篡位的赵光义谋杀。

据说在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阴霾四起,天气陡变,雪雹骤降”,时已患病的赵匡胤命召晋王赵光义入宫饮酒议事(另载是召太祖第四子赵德芳进宫商议后事,被晋王知晓后未召进宫),左右不得闻。席间有人遥见得烛光下赵光义时而离席,有逊避之状。饮罢时,约莫为次日三更,殿外大雪堆积数寸之高,只听见赵匡胤引柱斧戳地,并大声对赵光义说:“好为之”(另有记载说“好做,好做”) [139] ,随后解衣就寝,鼾声如雷。四更时分,赵匡胤被发现死于万岁殿内,随后赵光义继位。 [140-141]

但宋人司马光在《涑水纪闻》中,则记载赵匡胤驾崩时,是宋皇后派宦官王继恩召秦王赵德芳入宫,但王继恩却往开封府衙门召赵光义入内,夺取皇位。据此,赵匡胤死时,赵光义不在寝殿,不可能“弑兄”。 [142] 此说日后也为南宋学者李焘所采,编入《续资治通鉴长编》中。 [141]

上一章 宋太祖 帝后洺最新章节 下一章 宋太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