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现代小说 > 逻辑思维—学习技能
本书标签: 现代 

反复问为什么,从而发现原因(第二,三步)

逻辑思维—学习技能

■利用逻辑树挖掘问题的根本

问题一旦确定,接下来就该找出其中改善的敏感度最高的关键所在,并分析原因,从而找到问题的根本。这里可以使用第二章介绍的逻辑树作为工具。

逻辑树和第四章介绍的金字塔结构乍看之下有些相像,但用途和意义却完全不同。

金字塔结构的最下方是事实,无论观察哪一层的三角形,它的上方都必然是结论,也就是对事实的解释(So what)。通过这样一步步向上编织结论,才引出最终具有说服力的主张(主结论)。

而逻辑树就不同了,它的用处是将最上方的要素和主题系统地分解为更细小的构成要素。划分枝杈的过程中不会添加结论,纯粹是一个用来分解要素和主题的工具。

■确定问题所在(Where)

首先需要确定问题的所在部位,也就是哪里(Where)不好。

根据P173的图表36所示,当发生“我们公司的成本过高”这一情况的时候,如果只看公司内部发生的整体成本,是无法弄清应该改善什么地方才最有效果的。为此需要使用逻辑树将整个成本分解开,找出“究竟哪部分发生了浪费”。

分解完成后,就可以着手寻找最大的问题所在,也就是对改善的敏感度最高的部分。

再举个例子,假设问题是“如何才能提升高考总分考上心仪的大学”,而前一次模拟考的数学分数是90,英语只得了30分。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在数学上下功夫,一来把分数提高到100分难度很高,二来总分最多只能加10分,为此一来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是很不划算的(当然,还是需要付出一定努力来维持这样的高分);但要是在英语上下功夫的话,得60分相对容易,那样一来总分一下子能提高30分。此时,英语对改善的敏感度较高,这才是重点的问题所在。

尤其在商业方面,因受到成本和时间的制约,从改善敏感度高的地方入手是铁律。

在图表36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原材料成本和物流成本部分存在改善的余地。物品购置费用部分也有削减成本的余地,但因为原本花费的成本就不高,即便削减50%也无法对整体产生较大影响。所以,物品购置费用的改善敏感度低,不属于重点的问题所在。

图表36 确定问题所在

■分析原因(Why)

一旦确定了影响巨大、改善敏感度高的问题所在,下一步就该深究问题为什么会发生(Why),找出其中原因。

具体操作中,在找出最根本的原因之前,要重复多次发问“为什么”。

假设现在出现这样一个情况——“部下在执行我委派的工作时,做得不够理想”。而当你发问“为什么”后得到了三个候补原因,分别是“没弄明白要求”、“不想做这份工作”、“认为自己做不好这份工作”。经过沟通,你发现最最根本的原因其实是“不想做这份工作”。

重点就在这里,这时不要止步,而应该再往前一步,继续深挖“为什么不想做”。并且,继续针对得出的原因一遍遍发问“为什么”。

图表37就是使用逻辑树整理出的结果。像这样借助逻辑树来思考,能够帮助我们激发思维,更容易地找出导致问题发生的最根源的原因。

但需要说明一点,图表37展示的做法是在每次提问“为什么”的同时确认这一层的原因。也可以在一开始充分发散,整理出一些候补原因,然后分析哪个原因是真正的原因,就像P191的图表38那样先制作逻辑树,然后在它的基础上作分析,这个方法也是可行的。

图表37 深挖原因

两种做法哪一种更高效,由情况而定,但无论如何只要灵活运用逻辑树,就能更轻松地找出问题最根本的原因。

图表38 网罗性地罗列原因

■明确问题所在×原因分析

在一开始的解决问题的四大步骤中,我说过确定问题所在(Where)的下一步是分析原因(Why),按这个顺序操作是最有效率的。

但在现实中需要解决问题的时候,有不少情况下难以把这两个步骤区分开来。或者说,这种情况下硬把“Where”和“Why”拆分开,反而会让情况变得复杂,使人摸不着头脑。

遇到这种情况,就不必硬把两个步骤分开了,可以将它们混在一起制作逻辑树。

假设现在遇到的问题是“无法提高英语能力”,本页的图表39就是将确定问题所在和原因分析以混同的形式体现了出来。有时Where和Why没必要泾渭分明,只要能解决问题就足够了。

无论是确定问题所在还是分析原因,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必须保证逻辑树的前几层做到MECE。

一旦逻辑树的前几层就出现遗漏,而其中又隐藏着重要因素,那就会出现疏漏。所以,相比金字塔这个用来构筑具有说服力的主张的工具,逻辑树的MECE要重要得多。

直接与问题连接的第二层还是尽可能做到MECE为好。第三层往后MECE出现少许松动也是难免,但依然需要确保不能出现重大遗漏。

图表39 确定问题所在与原因分析混合实例

■尝试多个切入点

使用逻辑树分解时,切入点并非只有一个。

假设某食品企业发生了“库存增加”的问题,在对Where进行分解的时候,如图表40所示,可以有三个代表性的切入点。再加以思考的话,自然还能找到其他切入点。

图表40 找到多个切入点

制作逻辑树的时候,找到多个切入点是很重要的。因为究竟经由哪个切入点分解才能明确问题所在和原因,只有通过实际调查才能弄清(当然可以加上一定程度的假说)。

图表41体现的是同一家食品公司发生了次品增多的问题,为了确定问题关键所在,按不同切入点做了区分。

按产品的种类和地点进行区分后次品率几乎没有区别,找不出问题关键在哪里。但按原材料供货商进行区分就能发现,所有次品都与原材料供货商B有关。进一步对“为什么原材料提供商B所涉及的产品会出现次品”做原因分析,结果发现他们的库存管理存在问题。

图表41 找到多个切入点

图表42

由此可见,是否能找到多个切入点,会对解决问题的可能性起到重大作用。

图表42通过不同切入点对图表39的英语能力做出了相关分析。哪个分析能为解决问题提供更多帮助,还得靠搜集实际数据等方法加以佐证。但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切记不能只凭借一个切入点。把两个逻辑树都画出来,毫无疑问可以帮助你更快获得更好的解决方案。

想找到多个切入点,除了思维的灵活性以外,还需要“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不要只满足于只找到一切入点,多想想还有没有其他更好的切入点吧。

另外,有一件东西是可作为逻辑树切入点的强力武器,那就是第三章介绍的框架。3C和4P那样的框架可以被用作强力的切入点。要想加强解决问题的技能,重点是得在平时学习经营框架,储备可用的武器(切入点)。

Q&A

——什么样的切入点才是好的切入点。

嶋田切入点的好坏,甚至逻辑树的好坏,最终全都取决于它能否帮助人解决问题。只要一个逻辑树不能导出问题的解决方案,那么无论它多么到位多么漂亮,都没有意义。

至于能不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还要通过调查实地搜集信息来做判断。所以严格来说,判断一个逻辑树好还是不好,只有到了事后才能知道。但一个脱离现实、纸上谈兵的逻辑树,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起不了什么作用。如果只是为了制作逻辑树而制作,改变切入点做出多少个也不是难事,但制作大量空谈并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图表43 脱离现实的逻辑树

以图表43为例,这样的逻辑树前后完整,但对一般人来说完全脱离了现实,我认为它并不能在解决问题上发挥作用。

不过图表43的下方枝杈,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预示着新业务机会和突破,所以制作这样一个逻辑树的行为本身并不算浪费时间精力。这部分还得视情况而定,需要考虑到现实和突破的平衡。

——是否有诀窍,能让人避免制作出无效的逻辑树?

嶋田诀窍之一就是不要单单坐在桌边对着文字作分析,而是要想象出实际商务活动现场的具体细节。这与我在第四章中说到的“如何提出主张”的窍门差不多,如果只是在脑子里展开逻辑,有时不知不觉间思维就跑偏了。

逻辑思维初学者最常犯的错误,就是不假思索地将学会的框架直接套用。譬如需要分析的内容中流通渠道明明不是重点,却不顾眼下的真正需求、因为学会了营销4P就拿来套用之类。

举个例子,在某药房发生了“减肥食品专区销售额下降”的问题。在直接套用4P之前,可以先具体想象一下“现在销售的是什么样的商品”、“什么样的人会去购买”、“顾客在店内的行走路线是什么样的”等问题,按照可能影响到现实的切入点作分析,比如“去减肥食品专区的人数是否减少了”、“把商品拿到手里观察的人比例是否下降”、“拿了商品真正购买的人比例是否下降”。

只要留心这些要素,就能避免做出脱离现实的分析。

上一章 理想状态与现状之间的差距即为问题(第一步) 逻辑思维—学习技能最新章节 下一章 在设立解决方案时必须摒弃“常识”(第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