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现代小说 > 逻辑思维—学习技能
本书标签: 现代 

逻辑搭建后深入彻底地思考

逻辑思维—学习技能

■确立逻辑三角形

在通过搜索调研和分析获得了充足的事实后,就可以着手尝试完成金字塔结构了,此时需要注意,无论是个别部分还是整体,都需要确保“逻辑三角形”的平衡。

所谓逻辑三角形如图表32所示,是把金字塔结构具象化的产物。三角形的长度底部代表事实根据的全面性,高度表示So what(或Why)连接的强度。也就是说,重点在于使用够多且均衡的事实基垫,构筑将So what和Why紧密连接起来的逻辑。

图表32 逻辑三角形

图表32正中央的三角形得出的So what有一定价值,但事实太少,所以就逻辑而言是不稳定且脆弱的。例如“因为某人昨天无故旷工,所以应该解雇”这一主张,根据部分实在太过脆弱。如果说此人还有贪污等劣迹应当被解雇倒也罢,但仅因为一次无故旷工就主张解雇,实在太缺乏说服力。

另一方面,最右边的三角形展现了事实充分、但So what意义不大的逻辑。

这是还没有习惯逻辑思维的人最容易犯的错误。他们搜集了大量事实,却没有从中推导出有意义的结论,仅仅将这些事实做了归纳或编辑就算完事。由于这样的逻辑中只有事实的罗列,不存在明确的主张,所以听者会弄不清他们究竟想说些什么。

所以最需要做的,是全面地搜集各种相关事实作为根据,并从中推导出有意义的结论,以此推进商务活动。

■悉心打磨支撑主张(主结论)的第二层

我在P140也说过,想要制作一个漂亮的金字塔,就必须重视直接支撑主张的第二层分结论(框架结构)。

框架结构是支撑金字塔结构最关键的支柱,可以表现为“我主张这样做,因为有xx、○○和△△”的句式。如果框架结构不够稳固,逻辑就容易被动摇。

在制作框架的部分我已经说过,框架结构包含的分结论应当归纳二至四个。只有一个的话不足以支撑主张,五个以上的话又会变得太复杂让人难以理解。

同时,要保证这二至四个分结论(根据)围绕主论点展开,且尽量做到MECE。

第三层往下不必太重视MECE,但框架结构的要求不同。直接支撑主张的部分一旦出现重大遗漏,说服力便会瞬时消失。反过来说,只要充分思考搭建框架结构,让“支柱”稳如泰山,逻辑的坚固也能得到保证。就印象来说,有八九成MECE就足够了。

■从上下两边来连接逻辑

有两种方法可以用来构建进金字塔结构。一种是自下而上,基于事实根据自问“So What? ”,另一种是自上而下,从结论出发自问“Why”。

○So what(所以呢?)——自下而上

要从下往上连接逻辑,就得对搜集到手的事实发问So what?(所以呢?),对其作出解释。这一步骤被称作“导出结论”。

比如从之前冰激凌的例子中,就可以像以下这样导出结论(现实中还会搜集更多信息,但在这里先假设原有信息已经足够;并且认定“相对冰激凌消费者更喜欢吃酸奶”确有其事):

<市场动向>

·近年来冰激凌市场处于饱和状态。

·相较冰激凌消费者更喜欢吃酸奶。

“冰激凌正在变得不那么流行。”

<竞争对手的动向>

·A公司以单身女性为目标,向市场投放了低热量“纤体冰激凌”。

·B公司高端品牌的“尊享冰激凌”在城市大受欢迎。

·C公司为吸引高龄顾客,新增了添加钙质的“Ca酷”系列。

“各企业针对各自的目标客户层推出了独具特色的新商品,意在维持销售额。”

<本公司的动向>

·本公司新产品销售额并未达到预期。

·本公司发售的新品卖点是加量30%,以突出价格低廉。

·根据客户调研结果,本公司商品在所有项目获得评价均略高于平均值。

“本公司产品的诉求重点不明确,不存在特定的粉丝群。”

而后,基于这些导出的结论,进一步导出上一层的结论(解释),得出最终的主张。

以冰激凌的例子来说,可以进一步如下导出结论:

·冰激凌正在变得不那么流行。

·各企业针对各自的目标客户层推出了独具特征的新商品,意在维持销售额。

·本公司产品的诉求重点不明确,不存在特定的粉丝群。

“本公司必须投放有特点的商品以笼络特定顾客层,否则难以维持在市场奠定的基础。”

图表33 冰激凌的例子

[img:pic/chapter/202108/2110/1629514603051-bZ1PD2jW0e_720-801.jpeg】

做成图,就能形成图表33所示的金字塔结构。

○Why(为什么?)——由上而下

这种做法是首先提出主张(假说),再进一步由“要说为什么,是因为如下理由”来引出足以支撑主张的根据。

So what和Why属于能互相验证逻辑关联的关系。

在利用So what从事实中导出结论后,就该轮到用Why来验证这个结论是否与原有事实相匹配了。如果反向验证后发现不具有说服力,就说明逻辑连接的哪个部分可能存在问题。

以图表34为例,这个金字塔结构是以“对这家公司;自己应当何去何从?”为主论点制作而成的。然而在搜集完最下方的事实并进行解释后,得出的答案却只有一个“应该辞职”。

然而,一旦自上而下地对“应该辞职”这一主张提问Why之后,制作者或许会产生疑惑,是否应该只凭“工作环境”、“待遇”、“晋升可能”这三个根据就决定去留呢?或许,随后他会发现“尽管如此,我还是喜欢这个工作”的新事实,继而主张“还是再加把劲儿”,这样的可能性也不是没有的。

认真思考So what是很重要的,但思考结束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还得再自上而下地检查一遍,确认自己构建的逻辑是否具有说服力。

图表34 不要忘记自上而下的检查

【情境】某人在工作的执行方法上与上司起了争执,受到了激烈的斥责,为重新审查自己的境遇而制作了这个图表。

在实际操作中,需要多次重复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个方向的思考和确认,反复调整,才能构成逻辑。金字塔结构的搭建需要思维的多次上下往复运动。

在制作框架部分我已经提到过,制作过程中一旦发现有哪里存在问题或出现矛盾,就应加以修正。一些情况下,对金字塔结构本身做大幅修整,甚至改变最初思考的主张(假说)也是必要的。

■So what要绞尽脑汁仔细斟酌

一名年轻的企业顾问在“如何得出好的So what”方面要经过千锤百炼,那是因为与回答Why相比,回答So what要难得多。

事实上,我看到不少新手制作的金字塔结构时,得出的所谓结论常常只是下层事实的重复,或是单纯地改换说法。

利用So what提炼结论这一步骤,并非一项所有人都能完成的机械性作业。制作者必须彻底思考究竟能从手头的信息中得到什么,那是需要经过一番苦思才能得到的。“提炼”一词,也包含着这层意思。

如果只是大致思考一下,并不能提炼出结论。

举个例子,现在从下面的事实中提炼出了三种结论。

<事实>

“旅行社中,中小企业居多。”

“房地产中介,中小企业居多。”

“人才中介,中小企业居多。”

<结论>

(1)服务业,中小企业居多。△

(2)信息中介行业,中小企业居多。○

(3)在无需为设备投资的行业中,中小企业居多。◎

我们来一条一条看。(1)有些草率,“服务业巨头也有不少,比如ANA和软银(Softbank)等例子”就足以将它驳倒。

(2)说得不错,但与(3)相比还差了一口气。看到这一条的时候,相信有不少人会疑惑“话是没错,可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情况的发生呢”。

对此(3)还加入了商业视角,看起来相当可信。相对于范围广泛的普遍理论,具体指出“所处行业的特征是这样的”,提出结论才更具有说服力,也更能帮助对方采取具体的行动。

另外,想提炼出更好的结论,还必须具备商业直觉。

比如1992年以前,在GLOBIS尚未成立的时期,日本不同于美国,正规的商学院仅有三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普通大众大都觉得“所以日本的商学院数量极少,是因为日本不像美国那样需要那么多商学院”。

可GLOBIS的创始人堀义人结合“美国与日本同为发达国家,却拥有数百所商学院”的事实,从同样的事实中得出了“日本需要商学院,这一需求有待满足”的结论。而后他进一步开展调研和分析,确信这一计划“可行”。之后才有了GLOBIS的诞生。

由此可以说明,同样一个事实,完全可以以相反的方式做解读。而究其原因,在于每天的训练、经验、价值观和直觉的差距。

上一章 真的如此吗?质疑事实 逻辑思维—学习技能最新章节 下一章 通过文章来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