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现代小说 > 带你逃离这世俗
本书标签: 现代  教育  普及   

第2章 困惑

带你逃离这世俗

从阿豪离开我开始,我就觉得自己是一个异类。有时,我很想找个人倾诉一番,可是能找谁呢?

我照书上所说的尽量克制自己,然而克制之后是欲望的进一步加强。

我听说大城市里对我这种人比较包容,所以我现在能做的,只有努力读书。希望能够考出去,逃离闭塞而传统的家乡。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如愿以偿。我考上了一所不错的大学——江大。

父母与我一起庆祝了金榜题名的喜悦,母亲甚至为我喜极而泣。

开学前夕,在火车站,父亲偷偷塞给我两千块钱,那是我第一次对自己的原生家庭产生了不舍。

我看着外面陌生的城市,我问自己,逃离真的有用吗?逃离到千里之外求学的我,真的能,割裂自己与家人的关系吗?

在大学里的第一个学期,我便开始拜访学校的心理咨询师。

我再一次说出了那个让我难以启齿的事情——我是一名同性恋者。

“虽然我已经坦然接受自己的同性恋身份,但仍然感到深深的压抑,无法向任何人表明自己的真实性倾向,不得不做两面人,过双重生活,这种人格的撕裂让我感觉很不适。”

“我能够理解你的处境。这不是你的问题。‘性取向偏见’被认为是最不受待见的社会偏见。”

“可我只是不想再堕落下去了。”

“你并没有堕落,你只是受了挫。所谓道德,是社会中的大多数人认可的一个行为。弗洛伊德在著作《文明及其不满》中说到:‘社会规则是神经症的根源之一’,后继者弗洛姆也借这个观点表达过同样的意思:‘社会规则既让人成为人,也让人生病’。在这样的社会契约下人们都成为了强迫神经症,以守候契约来压抑本我的欲望,避免破坏规则而遭受自我谴责的罪疚感。但是我们也应该理智思考一下,现在的一些道德与社会规范难道会成为亘古不变的唯一真理吗?旧道德规范认为妇女无须有才能,只需顺从丈夫,眉公还说过‘女子无才便是德’呢。按照旧道德规范,我比你还要更加大逆不道咧。但是,作为人活在这个世上,应该对规训和服从保持一定的敏感和警惕性。服从的建立会许诺给人很多好处,但这种好处并不一定真的兑现。根据你的描述,我能感受到你具有同**望,无论你意识里接不接受它,无意识里它或多或少都存在。与异**望同理,它需要找到“出口”并以主体可接受的方式往外‘冒’。我认为在没有伤害到其他人的前提下,你的欲望并不扭曲,它只是被阻断了。与其回避欲望,不如与其共处。任何性取向都可以探索出适合自己的最佳发展模式。”

“那同性恋的成因是什么呢?”

“关于同性爱现象的成因,先后天争论不休,生物学与心理学之争不断。根据1992年美国精神病学调查,在508位应答者中,同性恋的产生是因为生理因素造成的,如遗传、胎儿出世前荷尔蒙的发展,72%的精神病学家认为,或者是前下丘脑间隙的核及大脑前连合构造差异等等不同的生理因素。在精神分析家眼里,性取向是一种精神动力偏好。不像生理性别那样有明确的男女二元划分,男性、女性这两种气质在人的精神里会共生发展。弗洛伊德是最早提出人天生是‘双性恋’的心理学家,但他也认为,由于社会禁忌,每个人在无意识中都有一个‘避免成为同性恋’的发展任务。因此,欲望可能以带有性唤起的方式体现,也可能以被心理防御所修饰的方式隐晦地体现。因此恐同即深柜并非没有道理。有一个兼顾心理学和生物学的解释:‘情感-依恋系统’人的基因包含了对同性和异性的‘情感-依恋系统’的遗传信息。有的人先天更倾向于喜欢异性,有的人先天更倾向于喜欢同性,有的人二者皆可。在后天的教育环境与情感环境的影响下,‘异性’基因与‘同性’基因受到后天的鼓励或压抑得到不同程度的表达,继而形成了所谓的‘性取向’。”

“那我可以成为异性恋吗?”

“抱歉我爱莫能助。因为在2001年通过的《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中,中国精神医学界也已经将同性恋从精神障碍诊断标准中去除了。但是,如果你在性发育和性定向时期伴发了其他心理障碍,比如不希望自己的性取向如此或对自己的性取向犹豫不决,为此感到焦虑、抑郁,及内心痛苦,那你应当被治疗的是这些伴发心理障碍。目前的性取向‘扭转治疗’基本都是无效的。况且同性恋也不是精神疾病。真正导致您苦恼的,是由于您没有办法很好地自我认同而导致的焦虑、抑郁与痛苦,而不是你的性取向。”

“难道同性恋不算心理疾病吗?”

“1953年,心理学家伊芙琳·胡克开始调研同性恋到底是不是精神病。结果是:在隐去参与者的性倾向之后,心理学专家根本无法通过测试结果来区分出同性恋和非同性恋。同性恋性倾向本身不影响一个人社交或职业的能力,不符合精神病的定义。这项研究迅速引起了心理学专家的反思,越来越多精神科医生也开始认同:举证责任已经倒置了,在没有相反而有效的证据的情况下,同性恋不属于精神疾病的范畴。”

“扭曲治疗真的没有用吗?”

“至今没有一种矫正性取向的方式是‘有效的’。阄割治疗的副作用之大不必多讲。前脑叶白质切断术有造成受术者痴呆的风险。电击、催吐和疼痛等厌恶疗法是通过形成条件反射的原理让同性恋者对同性产生厌恶,但并不会让他们喜欢异性。无论哪种‘矫正治疗’,都不能真正达到将同性恋转变成异性恋的效果,往往反而会妨碍被扭转者的自我认同。错误地运用精神病治疗方法来‘治疗’非精神病会导致被扭转者产生真正的心理问题,例如造成同性恋者的自我厌恶、极度痛苦、抑郁加重、甚至导致受虐倾向。曾经有宗教机构团体声称性取向可以被矫正,他们总请一些‘前同性恋’讲述自己的矫正史,可惜这些‘前同性恋’不久之后就重出gay圈江湖,变成了‘前前同性恋’,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曾经给一位想要矫正儿子性取向的母亲写过一封信,说:‘同性恋固然没有什么好处,但这也不是什么值得羞耻的事情,不是邪恶,不是堕落,不能被鉴定为疾病。’”

“那我以后该如何去做呢?”

“曾有研究表明,自我认同程度越高的同性恋者,自我效能感也越高,能够在学业与工作岗位上表现地更好。社会越包容,禁忌越少,突破常规而表达自我潜能的人就会更多。上世纪中期,计算机科学之父、人工智能之父图灵由于同性恋性倾向被英国定罪并进行化学阄割,不堪忍受身心煎熬的图灵最终自杀身亡,享年只有41岁。这不仅是同性恋者自己的悲哀,一位优秀的科学家由于性取向遭到迫害而陨落也是整个人类与社会的损失。从‘自我同一性’的角度来看,职业生涯、亲密关系是两个大的发展命题。对自身性取向的认同,会极大影响个人亲密关系中体验到的幸福感。而背离本性的发展模式,只会让‘禁忌’尘封这种原本该有的幸福,造成心理调适的紊乱。不管是从社会的进步还是个人的发展来看,帮助每个人建立良好的自我认同、增加每个人的自我效能感,都是利大于弊的,我们为什么不对那些没有妨碍到别人的异己者多一点宽容与接纳,少一点所谓的‘社会禁忌’呢?”

“每个人的基因与生活环境很难一下子改变,我不会干预你所作出的任何选择,但我会帮助你克服目前的焦虑问题。请不要过于在意别人的看法,试着调节自己的情绪,以免产生对自己不好的暗示。请你平静、理智地分析一下,造成自己焦虑、迷茫与痛苦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我有一种负罪感,觉得自己对不起父母。他们把我养这么大,但我的事如果让社会上知道了会让他们在街坊邻居面前抬不起头来。毕竟社会的主流观点认为,一个适龄男子必须要结婚,否则,社会舆论无法抗拒。我不在乎被人用异样的目光看待,但我担心我的父母会为此伤心难过。”

“那你打算如何权衡自己的性取向与保护家人的关系呢?”

“虽然隐瞒自己的性取向,甚至跟女人结婚假装成一个异性恋,可以让我的生活过得更加舒适,但我总感觉自己背叛了家人,欺骗了父母。为了成全自己的生活就欺骗他人,让我感觉自己很虚伪。我的内心一直在谴责自己。我感到的压力不是来自我自己的性倾向,而是来自社会,来自不能跟家里人说,他们不能分享我的快乐,分担我的痛苦。如果能公开就好了。我很想告诉父母和家人有关我同性恋性倾向的事情,但是我实在没有办法预见家人的反应。我很担心我把本应该自己承担的东西推给了他们,让父母也因此增加负担。”

“我能够理解你的心情。还没有经济基础的前提下向家人出柜,的确有潜在的风险。我认为你可以先试着跟周围平辈的同学或生活圈中可以信任的接受程度较强的朋友出柜,体验一下预出柜的感觉。可以试探着给父母灌输一点包容与多元的理念。想开一点,也许你的父母是一个非常开明的父母,他们能够接纳包容身为同性恋的儿子呢?等经济独立了再跟他们正式谈一下,如果家人实在不接受的话,可以暂时出来独立居住给家人一些时间。放心吧,你要相信,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会有人支持你。现在社会对于LGBT群体的包容度与接受程度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我知道一些地方LGBT同伴互助小组或者同性恋亲友会都在努力提高同志人群的可见度,改善LGBT的生存空间。勇敢地按照自己喜欢的样子活下去吧!”

“谢谢!我会加油的!”

当我意识到同性恋“无药可救”的那一刻,我停止了对自己折磨,向自己的内心妥协。

但我永远不知道究竟该不该勇敢地走出柜子呢?阿豪的事已经在心上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

或许是人有与人交谈的欲望吧,最后我还是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向我在大学的两个关系要好的朋友出了柜。

这个过程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难,他们虽然对同性恋有很多误解,但并不排斥继续与我做朋友。

后来我陆续跟其他一些平辈的同学、朋友出柜,他们大都心地善良,还挺帮助我的。即使不理解我的人,也能够表现他们的中立与尊敬,从未对我进行显性的歧视。

我主动报名当地的LGBT同伴互助小组做志愿者,希望能够帮助更多像我一样的年轻的同性恋青年学生更加认同自己。

上一章 第1章 身份感知 带你逃离这世俗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3章 初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