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历史军事小说 > 历史英雄见真章
本书标签: 历史军事  历史  古代传说   

周初大分封

历史英雄见真章

西周初年,在消灭商朝以后,为统治东方广阔的被征服地区,曾经大规模封亲戚为诸侯,作为王室的屏藩,即“封邦建国”。这种“封邦建国”,实际上是一种比较原始的部落殖民。

相传,周武王、周公、成王等曾先后建置了七十一个诸侯国。

其中,武王的兄弟十五人(一说十六人),同姓四十人。周王的子弟一般都得到了封地,立的大小诸侯,如文王的弟弟封于东虢、西虢,文王之子封于管、蔡、鄌、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郇;武王之子封于邗、晋、应、韩;周公之子封于凡、蒋、邢、茅、胙、祭等。

异姓贵族中以姜姓贵族居多,也有其他各姓的传统贵族。在周康王以后。仍陆续分封诸侯,如周厉王的儿子在周宣王的时候还受封为郑国。

每个诸侯国,都是按照成周的模型而建立的统治被征服民族的据点,又起着拱卫周王的作用。通过分封诸侯,周朝不但巩固地统治了原来商朝的地方,而且不断地扩大其势力和影响,成为远远超过商朝的一个强盛的奴隶制国家。

在周朝分封的各诸侯国中,比较重要的有卫、鲁、齐、燕、宋、吴等。

周成王把武王的弟弟康叔分封在原商王所在的殷都旧地,以朝歌为中心,划定武父(约在今河南、河北两省交界)以南,圃田(今河南郑州东)以北为卫国封地,并分到殷代遗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锜氏、樊氏、饥氏、终葵氏,作为卫国的种族奴隶。

康叔的权势也很重,他既统治着原商朝的中心地区,又兼为周王室的司寇,握有生杀之权。周公在分封之时对康叔说,如果殷民反抗,就要严厉镇压。

在殷墟东南不远的河南浚县,曾发现了西周时代的卫国墓地,出土过有“康侯”铭文的青铜器,有一件簋的铭文正记载了康叔封卫的事迹。鲁国是周公长子伯禽的封地,这里原来是奄国所在(今山东曲阜),是周公东征的主要对象之一,它和徐人联合淮夷和其他邦国,曾形成一个声势浩大的反周势力。

因此,周朝统治者对这一地区十分重视。

周公平定叛乱之后,便由自己受封,而由长子伯禽前往,因“商、奄之民”,在“少皞之墟”建立鲁国。鲁国的封疆北及泰山之下,东过龟、蒙,南包凫、峰诸山、附近的若干小国都是它的附庸。

鲁受封时,又分有“祝、宗、卜、史,备物典策,官司彝器”,具备周王室的各种文物制度。所谓“大启尔宇,为周室辅”,成为代表周王室镇抚徐、奄、淮夷及僻远“海邦”的东方大国。鲁也分到殷民六族:徐氏、条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

伯禽到封地后,对徐夷、淮夷继续用兵,巩固了周朝在东方的统治。周成王把师尚父封为齐侯、统治薄姑氏(今山东博兴一带)的土地和人民,都于营丘(今山东临淄北)。师尚父即吕尚,姜姓,就是著名的太公望,民间习称之为姜太公。

他是一位智勇双全的将领,在灭商和东征中立下大功,所以封地相当大。周公在东征时,命召公授权给师尚父,说:“东至海(今黄海),西至河(黄河),南至穆陵(今山东沂水北),北至无棣(今山东无棣北),五侯九伯、实得征之。”

齐国附近有不少东夷小国,先后均被齐国并灭,因而齐国成为周朝的东方大国。

鲁、齐、卫三国,分别统治着武庚发动叛乱的地区,是周朝控制东方的重要支柱。在卫国之西,还有晋国。这一带(河东地区,即今山西中南部)是防御北方群翟部落内侵的前哨。

为加强这一带的镇守,周成王在攻灭唐国之后,把这一片地区封给自己的弟弟唐叔虞,建立晋国(今山西翼城西),分给他怀姓九宗和职官五正。

怀姓九宗本是商朝的种族奴隶,现在换了主人,成为晋国的种族奴隶。晋国附近有许多戎狄部落,先后都被晋国并灭,所以晋国成了那一带的大国。在卫国以北有燕国。燕国的始封人是召公奭的长子。

召公奭是周王朝的同姓贵族,有的记载说他是周文王的庶子。燕国是周朝较北的一个同姓诸侯,其统治区延伸到遥远的地方。

燕建都于蓟(今北京市)。在辽宁省的喀左曾发现了大批西周青铜器,其中有燕侯盂,说明当时燕国的势力已到达这一地区。燕国同鲁、齐、卫、晋等遥相呼应,互成掎角之势,这当是周朝的有意安排。

由于燕国同周朝其他诸侯相距较远,长时间较独立地存在于北方,以致最早几代燕侯的名号我们今天已弄不清楚了。但从出土的大批燕国遗物看,当时的燕国对我国北方文化的发展无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燕国之东有孤竹(今河北卢龙南),是商朝的同姓国。

燕国的东北方是肃慎族,肃慎族那时散布在松花江直到黑龙江流域的广大地区,很早就和周朝建立了联系,曾向周武王贡献偌矢、石磐等。周公东征胜利后,肃慎遣人来贺,成王以礼答谢,使荣伯作《贿肃慎之命》,可见肃慎族是周朝的远方属国。

在周朝的东南方,最大的是宋国,由商朝原来的贵族微子启受封面建立,都商丘(今河南商丘),统治着商朝早期活动的地区

在武王克商的时候,微子启自缚衔璧,让族人抬着棺木,向周军乞降,后来他也没有参加武庚的叛乱活动,因而武庚被杀之后,他作为商朝的后裔受封于宋国。宋国靠近徐夷、淮夷,是周朝东南的屏障。

在宋国的周围,周朝还分封了一些异姓小国,如姒姓的杞(今河南杞县),妫姓的陈(今河南淮阳)另外,蔡叔的儿子蔡仲也受封于蔡(今河南上蔡西南),同宋、陈等一起守卫着周朝的东南方。

与这些诸侯国面对的主要是徐夷和淮夷,主要有嬴姓的徐(今江苏泗洪南)、江(今河南正阳南)、黄(今河南潢川西),偃姓的英(今安徽金寨东南)、六(今安徽六安北)和巢湖沿岸的群舒(舒庸、舒廖、舒龚、舒鸠)等方国部落。

他们大都曾跟随武庚叛周,以后时服时叛,是周初用兵的主要对象。

其他一些姬姓同姓诸侯的地望主要是:管在今河南郑州、霍在今山西霍县、毛在今河南宜阳境内、郜在今山东城武东南、雍在今河南沁阳东北、曹在今山东定陶、滕在今山东滕县,毕、原在今河南武陟、温县境等。周朝在东南方最远的同姓诸侯国是昊(今江苏无锡东南)。传说吴国是季历的哥哥太伯、仲雍率领一部分周人跑到那里,和当地居民相结合而建立的。

太伯和族人接受了当地居民“断发文身”的习俗,同时还把周人传统的耕作、筑城等技术带到那里,加速了我国东南地区的开发。除了在黄河流域建立封国之外,周朝很早就向南方的江汉地区发展势力。

如江汉一带的庸、卢、彭、濮等方国部落曾随武王伐纣,灭商之后,周朝沿汉水北岸分封了许多同姓诸侯,称为“汉阳诸姬”,其中最大的是随国和曾国。但后来,楚国的兴起阻止了周人势力的南下。在西周鼎盛时期,周王对诸侯拥有很大的权威。

各封国的诸侯要定期朝见周王,报告封国内的情况,听取周王及其辅佐的命令。如临时发生重大变故,还要及时向周王报告。他们都必须向周王贡献本封国的土特产物和周王所需要的东西。他们有保卫王室的义务,包括为周王提供作战军队。

对周王的死丧、嫁娶、巡游,他们也要尽特定的义务。如果他们不履行自己的义务或超越周王赋予他们的特权,周王可以收回或削减他们的爵禄,可以改变他们的封地和爵禄,可以废除和另立国君,甚至灭掉他们。

如康王时,晋侯建造的宫殿过分宏美了,就受到周王的谴责。

共王曾灭掉封在密须故地的密国。夷王曾朝会诸侯,烹死齐哀公。周王有时还向诸侯的封国派遣监国的使臣,与诸侯并称为“诸侯,诸监”。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拥有土地和奴隶,掌握政治、经济和军事权力。

他们不仅能聚族立宗,分封卿大夫,组成强有力的宗族政治集团,而且还仿照王室的官僚制度和组织,设置百官有司,统治奴隶和平民。他们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修建城池,征集军队,成为相对独立的政权。卿大夫在其封地内,对诸侯的关系也是这样。

这便是西周的基本政治格局。

上一章 西周行宗法制 历史英雄见真章最新章节 下一章 井田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