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短篇小说 > 经典加经历
本书标签: 短篇 

张爱玲传3:我抗争,所以我活着

经典加经历

上一章我们讲到张爱玲那短暂的童年幸福在父母的协议离婚下宣告结束。在张爱玲成长阶段的重要时期,家庭的重大变故又将对她的人生产生怎样的影响呢?一起来看看。

张爱玲的父母离婚后不久,她的母亲便又动身到法国去了,张倒并不怎么难过,这个家也还暂时止于“昏睡”,太平无事,直到她有了一位继母。当她姑姑在夏夜的小阳台上把就要有一位继母的消息告诉她时,她哭了。她简直无法接受这个事实,说:“我只有一个迫切的感觉:无论如何不能让这件事发生。如果那女人就在眼前,伏在栏杆上,我必定把她从阳台上推下去,一了百了。”这当然只能是她的“狂想”,后母非她所愿地进了门。张爱玲因为住在学校里,很少回家,所以暂时还没有领教到后母的淫威。直到她母亲第二度从海外归来,她才与后母有了正面的冲突,而且正是那场冲突最终使她离开了父亲的家。

张爱玲对父亲的家早已积下无穷的怨愤,而且她“一直是用一种罗曼蒂克的爱”来爱着母亲的,母亲的归来自然使她欣喜。虽然她极力掩饰,但父亲还是察觉了她态度上的变化,他甚至觉得她辜负了他。多少年来张爱玲一直跟着他,被养活、被教育,心却向着那一边,这是她父亲不能忍受的,与前妻的芥蒂、积攒下来的怨恨无疑也加重了他对女儿的愤怒。张爱玲与父亲的关系立时陷入危机,他看她怎么都不顺眼了。所以当张爱玲向他提出留学的要求时,他马上大发雷霆。她父亲一口咬定她受了母亲的挑唆,她后母当场就以泼妇骂街的架势骂了出来,那口吻是我们在张爱玲以旧式大家庭作背景的小说中时常领教的:“你母亲离了婚还要干涉你们家的事。既然放不下这里,为什么不回来?可惜迟了一步,回来也只好做姨太太!”

父亲对她的恼怒以及对她母亲的记恨最后借了她与后母发生冲突之机 一股脑地向她发泄出来。事情的起因微不足道:日本人进攻上海,父亲的家在苏州河边,夜间听见炮声难以入睡,她便到母亲处住了两星期。回来那天继母责她不向自己报告,说着就打了她一个嘴巴。张爱玲从小到大哪里受过这样的侮辱,何况打她的是她一向怀恨在心的后母,她本能地要还手,却被两个老妈子赶来拉住。后母则喊叫着奔上楼去,恶人先告状。喊声在空气里回荡,四下似乎顿时静止凝固,她心里分明地有一种大祸临头的感觉。果然,等着她的是一顿毒打。她父亲冲下楼来,揪住她拳足交加,吼叫着要打死她,直到她躺倒在地,她父亲还揪住她的头发,又是一阵踢,直到被人拉开。这时候的张没有惧怕,不哀求,也不大哭,她虽没想到抵抗,待父亲走了之后却按照她的“法制观念”立刻要去报巡捕房。大门里面显然是封建家长的一统天下,最后被拘禁起来的不是她父亲,而是她。她被监禁在一间空房间里,父亲并且扬言要用手枪打死她。其后她患了严重的痢疾,“差一点死去”。她父亲不请医生,也不给药。一病半年,她常躺在床上出神,这时候,关禁闭时尖锐的恐怖感转化为白日的梦魇:“……躺在床上看着秋冬的淡青的天——也不知道现在是哪一朝、哪一代……朦朦胧胧地生在这所房子里,也朦胧地死在这里么?死了就在园子里埋了。”

由“春日迟迟”的慵懒惬意,到“沉下去,沉下去”的感受,再到梦魇式的恐怖,这是一个逐渐变化的心理感受过程。这个过程构成了张爱玲对“家”,对旧式家庭生活方式的完整经验,有时令她厌恶、痛恨,有时又让她感伤眷恋。后面的感受并不取消前面的感受,假如那种梦魇式的感觉是真实的,那么幼时领略到的那种温馨也并不虚假。然而理解、感受的涵容升华是一回事,在现实中她却不能从容取舍,何况她现在是在那样的处境中,她只有一个念头:逃出去,离开这个家。

张爱玲在病中就已经谋划着逃出去。她在床上“倾全力”听着大门的每一次开关,一等到可以扶着墙行走,她便设法从保姆口中套出了两个巡警的换班时间,又伏在窗上用望远镜张望门外马路上有无行人,而后挨着墙一步步摸到铁门边,拨出门闩【shuan】,闪身出去——她成功了。多年后她回想起当时的情景,仍然有一种抑制不住的喜悦流露笔端:“……当真立在人行道上了!没有风,只是阴历年左近的寂寂的冷,街灯下只看见一片寒灰,但是多么可亲的世界呵!我在街沿急急走着,每一脚踏在地上都是一个响亮的吻。”她的出逃无疑是她一生中最富冒险色彩的经历之一。更重要的是,她在她成长中的关键时刻永远地告别了那个家、那种扼杀青春的生活方式。也许就是这短短的几分钟、短短的几步路,已经彻底地改变了她的命运。那个家、那种生活会把人变成什么样,她的弟弟是个极好的例子。他小时是秀美可爱的,然而在死气沉沉的家庭生活中,在父亲的喜怒无常、继母的虐待下渐渐销蚀了意志,变得萎靡不振。逃学,忤逆,没志气。也许我们应该承认她自小要强,与她弟弟原本就是两种性格,以此推断,她即使仍在家里继续待下去,她也未必就会变得像她弟弟那样。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讲,环境的力量也是可怕的,这种生活显然已经改变了她的性情。她小时候并不缺少一般儿童的健康、活泼,可是像我们在后面将会看到的那样,她上中学时已经变得郁郁寡欢,而且给人萎靡不振的印象。

张爱玲敏感内省的气质与冷漠的家庭气氛对心灵的窒息,其结果就是,过分敏感的气质发展为多疑、善疑的倾向,它使得张逐渐习惯于不是以信任的眼光,而是以审慎怀疑的态度注视周围的人与事。反映到创作中,则是一种相当冷静而挑剔的眼光成为张爱玲对人物心理洞察力的主要标志,在这种眼光的照射下,人物言行背后隐秘的心态和动机暴露得格外真切。同时,这种眼光也多少解释了张爱玲在小说散文中描写、议论虚构或真实的人物时,何以笔调往往由俏皮入于尖刻。

这个给我最大震撼的是张爱玲和弟弟各自的命运。他们俩处在同样的家庭环境中,最后却因了两人不同的性格,前者在压迫中反抗自寻出路,后者在压迫中变得萎靡不振。可见,苦难降临时,除了怨天尤人,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仍有选择权,是选择在沉默中灭亡,抑或在沉默中爆发?我是preview,下章带你了解张爱玲那“一直用一种罗曼蒂克的爱”爱着的母亲对她的人格塑造的影响。我们下章不见不散。

上一章 张爱玲传2:逐渐“沉下去”的童年幸福 经典加经历最新章节 下一章 张爱玲传4:母亲对张小姐的人格塑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