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短篇小说 > 经典加经历
本书标签: 短篇 

张爱玲传2:逐渐“沉下去”的童年幸福

经典加经历

这一章呢,我们正式进入张爱玲的人生。心理学非常看重童年经历对个体心理和人格塑造的影响,中国也有句老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所以要理解一个人,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去看ta的童年经历了什么,以及ta是如何看待自己的童年经历的。

1920年9月,张爱玲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的张家公馆里。此后,她在祖国大陆生活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这里度过的。租界在中国的土地上,而又是外国人管辖的地盘,与中国人的生活有一种不即不离、若即若离的关系。从这,可以生出丰富的联想:张爱玲对中国人的生活也有一种既入乎其中,又出乎其外的复杂情结;对应于租界三不管的边缘位置,她也是个永远立于一切潮流之外的边际人。

实际上,到了张爱玲父亲这一辈,张家已经走上了下坡路。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旧制度的崩坏一时还没有打破这个家庭日常生活的平静。张的幼年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的:优裕的物质生活、阔绰的排场。她能领略到的,是生活中令她感到惬意的那一面。对于她,幼年的生活是温暖朦胧的、橙红色的岁月。

这样的印象多半是她在天津的那个家给她留下的。在她两岁时,她的家搬到了天津。这时的张爱玲生活在成群的仆佣中间,常由用人抱着走亲做客。稍大一点,家里还专门给她和弟弟请来先生,这是她受教育的开始。她有一段时间常为了背不出书而烦恼,为此甚至到了除夕夜还用功背书,以致保姆怕她熬夜辛苦,没有照她的嘱咐早早喊她起来迎新年,第二天她醒来时鞭炮已经放过了:“我觉得一切的繁华都已经成了过去,我没有份了,躺在床上哭了又哭,不肯起来,最后被拉了起来,坐在小藤椅上,人家替我穿上新鞋的时候,还是哭——即使穿上新鞋也赶不上了。”

八岁以前,张爱玲领略到的真正有点严重性的不快似乎来自她的弟弟。旧式家庭中男孩子地位的尊贵是不言而喻的,男尊女卑意识最重,最让她受气也最让她不能忍受的是底下的用人:领她弟弟的女佣[nǚ yōng]叫张干,伶俐要强,处处占先,领她的女佣因为带的是女孩,自觉心虚,凡事都让着张干,张爱玲不服,常与张干争起来,张干这时就会说:“你这个脾气只好住独家村!希望你将来嫁得远远的——弟弟也不要你回来!”——因为这个家将来是她弟弟的。张常被她气得说不出话来。她后来半真半假地称:“张干使我很早地想到男女平等的问题。”

从用人那里受的气使张爱玲发愿要“锐意图强”,务必要胜过弟弟。但是除了不能变成男孩以外,要胜过弟弟也太容易了。她弟弟身体没她好,没她聪明,没她会说话,读书也没她强,张爱玲说她“能够想象他心理上感受的压迫”。

不管怎么说,幼年在天津度过的岁月还是愉快的,她在回忆中不无留恋地提到这段生活,形容那个家里有一种“春日迟迟”的空气。

张的父亲是一个典型的遗少式人物,有旧式的文化教养,会吟诗作赋。他早先对张还是喜欢的,他在寂寞的时候也喜欢同女儿谈谈亲朋间的笑话、琐事。但他有一切遗少的恶习,挥霍祖产、吸鸦片、养姨太、对子女缺少责任心。张和弟弟受到的待遇在更多情况下取决于他的兴致,张从他那里领略到的封建家长式的专断、粗暴、虐待多于父爱。

就在父亲命将不保之际,张的母亲从海外归来。她是个西洋化的美夫人,头发不大黑,肤色不白,像拉丁人,张从小一直听人说她像外国人,也一直对母亲的血缘感到好奇。

这位黄家小姐是被迫与张家少爷结的婚,她在张两岁时,就同张的姑姑一道赴法国学美术,离开丈夫、儿女。事实上,她前脚刚走,那位姨太太后脚就搬进了张家。她母亲回来后,就按照她的一套来改造这个家。他们搬到一所花园洋房里,有狗,有花,有童话书,家里陡然添了许多“蕴藉华美”的亲戚朋友。张爱玲常坐在地上看她母亲和一个胖伯母并坐在钢琴凳上模仿电影里的恋爱表演,看得大笑着在狼皮褥子[rù ]上滚来滚去。总之,“一切都不同了”。

在这气氛中她开始学习做西式淑女了。她跟母亲学画图,又学钢琴,学英语。至少这时候她还并不觉得学做一个淑女是困难的,也没有对此感到不耐。相反,她学得兴兴头头[xīng xìng tou tóu],甚且把家里的一切都看做是“美的顶巅”,她后来称……她平生只有这一个时期是“具有西洋式淑女的风度的”。

但这已经是“幸福的家庭”的尾声了。她父亲从医院回来后,便开始不拿出生活费,想把她母亲的钱逼光。他弄光她的钱的动机是要把他那位有点新思想的妻子拴在家里。她母亲自然明白这层用意,两人为此剧烈地争吵,每逢这时吓慌了的用人便把她和弟弟拉出去,叫他们乖一点,他们也早已吓慌了,提心吊胆地在阳台上骑小脚踏车,静静地不敢出声。这一幕给张爱玲的印象太深了,使她很早就领略到无爱的婚姻的不幸,后来她提到父母的离异时带些幽默地说:“虽然他们没有征求我的意见,我是表示赞成的,心里自然也惆怅,因为那红的蓝的家无法维持下去了。”

父母的离异对张来说是一个转折,自此家庭生活在她的印象中开始掉彩褪色,犹如“赤裸裸地站在天底下”了。好,本期内容就分享到这里。最后想说几句我的感受,我看完张爱玲的童年经历,忍不住生出一些联想,比如她童年经历里反复出现的“终是回不去了”的意象:她因赶不上放鞭炮时哭着说——即使穿上新鞋也赶不上了;她那旧日的“春日迟迟”的童年温暖,哪怕再眷恋也终是回不去了,而正是因为这些印刻在她童年里的感触,她才会借着《半生缘》里的顾曼桢说出“世钧,我们回不去了?”这样无比眷恋却又无可奈何的话?我是preview,下一章重点讲述张爱玲父母离婚后,她面临的困境与自我解脱。我们下章不见不散。

上一章 张爱玲传1:将“传奇”归于不奇,倾听她所乐道的人生回响 经典加经历最新章节 下一章 张爱玲传3:我抗争,所以我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