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历史军事小说 > 初平二十六年
本书标签: 历史军事  历史军事  权谋     

第九章

初平二十六年

  长安。

  郭攸拿着这四军兵马司送来朔方军报犹豫不已,他正徘徊在清泉殿门口,进也不是,不进也不是。

  殿内,李璀正抱着一个用黄锦包裹的小婴儿,那孩子眼还没有睁开,李璀用手指轻轻挂了挂他的鼻子,小家伙不高兴的拿手打了回去,“小家伙还挺精神。”、

  “托父亲的福。”一旁的李澈恭敬回应道。李璀抱着的是李澈的孩子,也是圣人的第一个孙子。

  “你也别说这奉承话了。”李璀将婴儿交给一旁的宫女,“韦妃诞下朕的第一个孙子,有功,当赏。”他顿了一下,“钱就算了,你们俩也不缺钱花,就把江南东道和江淮道新下的丝赏五万匹给韦妃吧。”

  “孩儿替韦氏谢过父亲。”李澈起身谢恩。

  李璀从袖口里拿出两个嫣红的核桃,那上边油光锃亮,显然是把玩多时了。他将这两个核桃递到李澈手上,“这个东西就当给我孙儿的礼。我这孙儿可有名字?”

  “还未起名,正等父亲赐名。”

  李璀:“我听说韦氏产子之时九死一生,此孙儿来之不易,可谓是否极泰来,我就给他安个名,叫李泰吧。”

  “多谢父亲赐名。”

  李璀给一旁的宫女使了眼色,后者知趣的退开数丈,李澈也察觉到了周围环境的变化,心想圣人是要有大事要与他言说了。

  “这几年朝廷边患不断,各道收来的赋税也难以支持,澈儿你可有什么法子?”

  李澈心中大喜,财赋乃是朝廷能控制如此庞大的燕军的根本,毫不夸张的说,各道财赋转运乃是朝廷的根本,此次父亲主动跟自己谈起这件事,明摆着是有意试探自己的能力啊。他强按住内心的喜悦,道:“儿子也听说朝廷财政压力近年增大,今日父亲问起,儿子便斗胆说一些想法。”

  “朝廷财赋来源大多集中东南与西域胡商交易的商税,而朝廷在江淮道、江南东道、江南西道这三道,而这三道除开丝绸生意,最大的生意便是盐。”

  李璀听到‘盐’这个字的时候身子明显晃了一下,盐乃是朝廷官营,河南道莱州、河北道津州、江淮道海州、江南东道越州都是海盐产地,而河南、河北盐场因为临近辽东,频有战事,故此一直不甚兴盛,这样的话,唯有江淮道与江南东道两地的盐场较为兴盛,朝廷也在此两地设有盐运使作为有司。

  难道这个二儿子要动盐?胃口真不小,李璀给了个眼神,示意李澈继续说下去。

  李澈得了圣意,就继续道:“儿子想发型‘盐引’,沿海大户可凭借盐引贩卖私盐,但是这种盐引官府按年发,且发的数量极少,以此来吸引国中大户来购买,如此一来,朝廷便可从商户身上拿出大量钱财。”

  李澈说完,偷瞄了一眼李璀的面部表情,认同不认同都是一副云淡风轻的样子。

  “若是那些巨商富贾趁此机会兼并田地呢?”

  李澈笑了,这个问题他早先就与幕僚商议过,“产盐之田不必依赖其他田地,产盐之田,只需一片荒地即可,不必担忧大户兼并田地,况且,若是那些商贾大户想划地产盐,我们还趁此机会收‘盐田税’。”

  李璀脸上终于绽放了一丝笑容,“上元节后,你就去办这件事吧。”

  李澈大喜过望,自己亲自去办,就有机会在东南安插自己的人。李璀又与他商讨了一些细节,说了足足小半个时辰才放李澈离去。

  李璀对这个方案十分满意,但他总觉得李澈眼中有着什么异样的东西。

  郭攸见到二皇子终于出来了,就忙不迭的进了清泉殿,进门的时候还被门槛绊了一下。李璀见到他如此慌张,手里还拿着四军兵马司的军报,心想应该是朔方镇的军报,放在从前,他一定是无论何时都要看一看的,可现在,六十岁的他真的有些力不从心。

  “郭攸啊,军报明日再看吧,朕乏了。”说着,就起身往殿内深处走去。

  郭攸急了,“扑通”一下跪在了地上,把军报高举过头顶,“圣人啊,这份军报您一定要看看!”

  李璀也是心生疑惑,郭攸跟着他也有快三十年了,从没见过这老小儿对军报这么上心啊。无奈的走到他跟前,接过那卷竹筒,倒出里边的两张纸,不看还好,他是越看越愤怒,气的手都抖动起来,最后竟是破口大骂:“王承嗣那个王八蛋他妈的是怎么办事的?”

  李璀将那两张纸愤怒的扔向空中,“去铭武殿!”一阵怒吼,震得周围烛火都晃动了几分。

  --------------------------------------

  李澈坐的是四驾马车,朱红漆木,在诸王之中也算不上太过华贵,前有四名金甲红缨的禁军护卫,后边还有八名手执长矛的护卫,排成两列。这仪仗已经够简洁了,但行走在大街上还是异常抢眼。

  长乐坊距皇宫不算远,只消几刻便能回到府中。甫一到府,便走往别院,院中石凳上坐着一个长髯青衣男子。

  “文博兄啊,你可是帮了我大忙!”李澈看见那青衣人,头一句便是夸赞。面前这青衣男子正是现任户部尚书陈开、陈文博。

  “殿下哪里话,臣下不过做了应当的事情。”

  “你不知道,我把‘盐引法’提出来的时候,圣人多高兴!既能解决财政亏空、又不会惹起民变,真有你的!”

  ‘盐引法’就是这位户部尚书给李澈提出来的,陈开早先在江南东道担任过知事一职,之后又在户部任职三年,于江南财赋状况有极深了解,这个‘盐引法’也是他酝酿了两年的提案。

  李澈那股兴奋劲散去后,就有些疑惑,这么好的一个提案,陈开为什么不亲自向圣人提?偏偏要通过自己传达给圣人?“文博啊,小王问句不该问的,如此精巧的法案,你为何不给圣人说?偏偏要给我言说?”李澈给他到了一杯茶,避开了陈开的目光。

  “圣人今年就该往六十一上走了,于政事也越来越力不从心,即便还未立太子,可殿下觉得,这皇位未来该是谁的?”陈开主动迎上李澈的目光,这一番话,已经是说的不能再明白了,他见李澈已经明了自己的意思,继续道:“新兵从军之时,老兵都会让他杀一个俘虏,唤作投名状,以示对燕军的忠诚,这‘盐引法’便是我给殿下的投名状。”

  李澈听毕,开怀的大笑几声,陈开也跟着笑了起来。

  陈开甫才的话,说的漂亮,也是一部分原因,至于他为何不自己去向提出圣人,更重要的是,他拒绝了张肃、崔远两方面的拉拢。户部之位极其重要,出身清流文臣的张肃和出身藩镇的崔远都想将他收为己用,可陈开却看得透,张肃已经拜相七年多,为何还未罢相就是因为圣人需要他来制衡外戚、藩镇的势力。

  张肃出身陇西张氏,是个名门望族,他自己又是科举入仕,妻子则是前陇西节度使高坪的女儿,藩镇、士族、文臣这三者在他身上达到了平衡,可他毕竟已经拜相七年了,朝中势力过大,圣人一定不会放这样一个人给自己的儿子,如果不出意外,张肃最多还能拜两年的丞相,而崔远更不必说了,彻底的藩镇内调,他的风光时候只会更短,唯有傍上圣人,位置才能稳固,但是当朝圣人已经六十多了,没多少时间,因此他就把目光投在了下一任圣人身上。

  这些心思,当然不能给李澈说,于当权者而言,只需要知道一点结果就可以,过程大可不必知晓。

  李澈又询问了他一些关于‘盐引法’的细节,也是谈了小半个时辰,陈开起身告辞,李澈执意要送他出门,刚一起身,边听到管事拿着一封信匆匆奔来,后边还跟着梁骥,也是急匆匆的。

  “嘉奕?你来可有事情?”

  被问话的梁骥没有立即回应,眼神扫了一下管事手中的信函,李澈会意,拆开信函,管事知趣的退出别院。

  梁骥从驿站那里得到王承嗣写密函给渝王的消息,便觉得一定有大事发生,便也跟了过来。

  李澈看完那封信函,喜上眉梢,“我这义兄,真是干了一件好事。”

  梁骥不解,李澈将那封信递给梁骥,梁、陈二人看完之后,既喜又怕,喜的是,六皇子若是真的战死了,李澈夺储君就成功了一大半,怕的是,王承嗣是李澈的义兄,圣人若追究起来......

  “渝王殿下,你得进宫请罪。”梁骥忧心忡忡的说道,“王节度是你义兄,圣人若追究起来,你会怎么办?”

  李澈也思量到了这一层,“那我现在就进宫。”说着,就直往别院门外走去。

  陈开连忙制止,“不可,若是圣问起你是如何得知消息的,殿下该如何作答?”

  李澈又愣住了,“那该如何是好?就这么干等着?”

  陈开思量了一会儿,“殿下您要等,但不能干等着,您明日一天都要待在府里,明日下午再带着‘盐引法’去见圣人,而旁人无论问起什么都要回答说,殿下在府中制定‘盐引法’,若是圣人说起这件事情,您还要装作不知道,不仅要不知道,还要惊恐万分,还要提出亲自去救凤王,还要负荆请罪,还要磕头认错。”

  李澈明白了他的意思,戏要做足、做真,要让所有人都相信自己不知道这件事。他将那封信放在烛火上,慢慢燃成了灰,嘴角绽放出笑容。

  若不出意外,今夜真是一个完美的夜晚。

上一章 第八章 初平二十六年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十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