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现代小说 > 教资笔记
本书标签: 现代  教资  笔记 

科目二 第八章 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教资笔记

第一节 班级与班集体

一、群体概述

(一)概念:一群人的集合体

(二)心理功能:归属,认同(与学校保持一致),支持,塑造

(三)分类:正式(制度章程要求正式成立的群体,班级,少先队,共青团),非正式(兴趣爱好,老乡会,兴趣小组,取决于非正式群体的性质以及与正式群体的目标的一致程度)

二、班级概述

(一)概念:基本教育单位

(二)发展:埃拉斯莫斯,捷克的夸美纽斯(奠定了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

(三)地位:学校教育工作的基本单位,学生学习、活动的基层组织

三、班集体的形成与发展

(一)概念:班级学生组成的活动共同体

(二)发展阶段

1.组建阶段:靠教师组织指挥

2.核心形成阶段(有了核心人物协助班主任)

3.发展阶段(班集体已成为教育主体,初步形成强有力的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4.成熟阶段(个性特长得到发展,最终形成强有力的舆论和班风)

(三)好的特征

1.正确的政治方向

2.坚强的领导核心

3.严明的组织纪律

4.正确的集体舆论

(四)培养方法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目标是集体发展的方向和动力)

2.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

①对班干部严格要求

②对班干部耐心引导

③领导机构的经常变动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6.重视个别教育工作,尤其是对于后进生的教育

第二节 课堂管理

一、概述

(一)概念(教师,学生,课堂情境)

(二)功能:维持(基本功能),发展(促使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使学生逐步走向成熟),促进功能

(三)原则:系统性(立足于课堂的整体),自组织性(学生的自我反省),内在性(内在动机),动态性(发展的角度),目标(正确而明晰),激励(积极性和求知热情),反馈(调节和修正)

(四)课堂管理的基本模式

1.行为主义取向的课堂管理模式(强化适宜的行为,根除不适宜的行为)

2.人本主义取向的课堂管理模式(学生的需要,情感和主动精神,爱与被爱的需要)

3.教师效能取向(教师课堂管理技能的提高)

(五)影响因素

1.教师的领导风格(直接影响)

2.班级规模(班级的大小)

3.班级的性质

4.对教师的期望

二、课堂结构管理(三大要素: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情境)

(一)课堂情境的结构:班级规模,课堂常规,学生座位

(二)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时间,课表,教学过程

三、课堂气氛管理

(一)类型和特征:积极,消极,对抗(各行其是,随便插嘴,故意捣乱)

(二)影响因素:教师,学生,课堂物理环境

(三)创设良好课堂气氛的条件

1.正确的鉴定和分析课堂气氛,是营造良好课堂气氛的前提和基础

2.情感

3.威信

4.妥善处理矛盾冲突

四、课堂纪律管理

(一)概述

1.含义:行为标准及施加的控制,约束性,标准性,自律性

2.类型:教师促成,集体促成(群体压力),任务促成,自我促成(约束自己的行为)

(二)课堂纪律的发展阶段:反抗(4-5岁),自我服务(5-7岁,关心行为后果是奖励还是惩罚),人际纪律(希望别人喜欢自己,非常注意自己在老师心目中的形象),自我约束

(三)维持策略

1.建立有效的课堂规则

2.合理组织课堂教学

3.做好课堂监控

4.培养学生的自律品质

五、课堂问题行为的预防,干预和矫正

(一)预防

1.教学富有吸引力

2.进行参与式教学

3.维持动量(避免打断和放慢速度)

4.保持教学的流畅性

5.处理转换

6.维持团体注意(团体警觉,我刚才的讲的问题大家是怎么理解的?)

7.明察秋毫(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8.一心多用

9.避免涟漪效应

(二)干预:最小干预原则

1.非言语线索

2.表扬与不良行为相反的行为

3.表扬其他学生

4.言语提醒

5.使用幽默

(三)矫正

1.识别目标行为和强化物

2.选择强化物并确定强化标准

3.减少强化的频率

第三节 班主任工作

一、班主任概述

(一)概念:教师

(二)地位和作用

1.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教育者

2.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指导者

3.是联系班级中各任课教师的纽带

4.是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的桥梁

5.是学校领导实施教学,教育工作计划的得力助手和骨干力量

二、基本条件

1.高尚的思想品德素质

2.广播的知识与才能

3.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4.良好的沟通交往能力

三、班主任的工作内容

(一)常规工作

1.了解和研究学生(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观察法(最基本),谈话法,书面材料和学生作品分析法,调查访问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核心工作)

3.建立学生成长档案

4.组织班会和课外活动

5.协调各种教育影响:任课教师,学校领导,班委会,共青团,学生家庭,社会

6.操行评定

①概念:一个学期内小结与评价

②步骤:学生自评,小组评议,班主任评价,信息反馈

③要求:实事求是,指明努力方向,简洁具体贴切

7.写好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二)个别教育工作

1.优等生

①严格要求,防止自满

②不断激励,提高抗挫折能力

③消除忌妒,公平竞争

④发挥优势,带动全班

2.中等生

3.后进生

四、工作方法

说理教育法,激励法,榜样示范法,角色模拟法,暗示法,契约法

第四节 课外活动

一、概念:教育活动

二、意义:多渠道,独立意识,因材施教,探究意识,身心发展

三、特点

1.参与的自愿性,自主性

2.内容的灵活性,综合性

3.过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四、主要内容:社会实践活动(参观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学科活动(数学兴趣小组),科技活动(采集标本),文学艺术活动,体育活动,社会公益活动,课外阅读活动

五、组织形式:个人活动,小组活动,群众性活动(多数或全体学生参加)

六、组织管理要求:明确的目的,富有吸引力,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第五节 人际关系

一、概念:心理关系

二、印象形成效应

(一)印象形成的概念:形象

(二)若干效应:刻板(北方人都是豪爽的,南方人都是精明的),晕轮(情人眼里出西施),首因(第一印象),近因(发现朋友的欺骗,就认为之前的都是欺骗,最后呈现的单词更容易被回忆起来),投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三、学校与家庭、社会的协调

(一)学校与家庭的协调:家访、班级家长会,家长学校,家长沙龙和家长委员会

(二)学校与社会的协调:依托社区教育委员会,建立校外教育基地

第六节 教师心理

一、教师概述

(一)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二)教师劳动的特点

1.复杂性和创造性

2.连续性和广延性

3.长期性和间接性

4.主体性和示范性

5.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三)领导方式

强硬专断型,仁慈专断型(你能给我这样做吗),放任自流型,民主型

二、教师角色

(一)构成

1.家长代理人,朋友,知己者

2.传道授业解惑者

3.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管理者

4.心理调节者(心里保健医生,心理辅导者)

5.学习者和研究者

6.示范者

7.班级领导者

8.教育艺术家

(二)角色意识

认知(是角色扮演的首要条件),体验,期待

三、教师的心理特征

(一)教师的认知特征

1.知识结构(本体性—学科知识[学高为师],条件性-教育科学知识,实践性-教学经验,文化性-人文社科自然生活)

2.教学能力:教学认知能力(把握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教学设计能力(计划和安排),教学操作能力(教学策略),教学监控能力

(二)教师的人格特征

1.职业信念:教学效能感(认为自己能够取得突出的教学成果),教学归因

2.职业性格

(三)教师的行为特征:期待效应(每一句鼓励的话语,每一个充满信任的眼神,每一个坚定支持的表情)

四、教师的成长心理

(一)教师的成长阶段

【福勒和布朗】教师成长三阶段论:

关注生存(与学生的关系),

关注情境(每一堂课),

关注学生(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成长与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

3.进行专门训练

4.反思教学经验(自觉地对自己的讲课过程进行分析)

【波斯纳】经验+反思=成长

【布鲁巴奇】反思日记,详细描述,交流讨论,行动研究

五、教师的心理健康

(一)常见的问题:

职业压力

职业倦怠

【玛勒斯】情绪耗竭,去人性化(漠视学生的存在,对学生态度麻木,缺乏应有的尊重),个人成就感低

(二)影响因素

社会,组织,个人

(三)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方法

1.认识自我

2.职业观念

3.调节心理状态

4.学校的帮助

5.社会的支持

上一章 科目二 第七章 中学德育 教资笔记最新章节 下一章 科一 第一章 职业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