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三国:隔世知襟怀
本书标签: 古代  三国  三国同人   

参读《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第九

三国:隔世知襟怀

【本篇仅为周瑜部分。初读史书,难免有意见偏颇之言,恳请指点迷津。】

读史以清心,清心以明志。

公瑾的一生很短暂,但已经足够精彩。

至少他在那个乱世活出了自己,活成了后人心中永远的江东美周郎。

【关于才能】

与孔明相反,公瑾擅长的是前线领军。公瑾初出茅庐之时便随孙策一同招兵买马、攻城掠地,战无不胜,可见周瑜的军事才能很卓越。后来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指挥更见他的军事造诣。而军事才能还仅仅是他的优点其一。

【关于友情】

读到周瑜年少时,再念起孔明年少时遭遇,不由为之一叹。孙策与周瑜同岁,年少相交,感情颇深。双方每每分兵再重逢,都会亲自引军出迎。周瑜看出孙策可图大业,愿辞袁术所封将军而东归投奔孙策。孙策也对他极为信任,拨付军马、修建别馆、予以鼓吹(非盲目吹捧之意)、赐无上礼,两人可于乱世互相借力共谋大业。反观孔明幼时,虽有良友与共谈论天下,却不由观屠城之惨状。

可惜造化弄人,建安五年,年方二十六的孙策去世。

【关于品性】

罗老的《三国演义》似乎将周瑜写得气量狭小了些,导致后世甚至直至今日,都有不少人对公瑾误会颇深。首先需要声明,愚以为不应当因此事攻击罗老,演义本就是小说,本不应当作历史看。而公瑾真实的性格,《三国志·周瑜鲁肃吕蒙传第九》原文有载:“(瑜)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惟与程普不睦。”可见周瑜向来宽宏大量,宽厚以得人心。而最后这一句“惟与程普不睦”又有一个故事。此事起因也简单,东吴老将程普依仗自己年高,常凌辱周瑜。周瑜雅量,不与程普计较。后程普自觉惭愧,与他人道:“与周公瑾交,如饮醇醪,不觉自醉。”这就是饮醇自醉一词由来。读完后深感钦佩,周瑜以德服人心,实为良将雅士。此等人物,又怎会三番五次嫉妒他人?

此外,周瑜的勇毅也着实过人。这在接下来会讲。

【关于丹心】

周瑜之忠,天地可鉴。佐孙策征战四方后,即使孙权少年掌权也未起篡逆之心。辅佐孙权十年,屡次上疏,或规劝或叮嘱,字字真心。曹操大军压境,众臣皆惶恐,惟鲁肃周瑜敢于提出反抗。而周瑜一番有理有据的辩驳更让孙权下定决心抗曹,并砍下桌角,对群臣说:再有敢言降者,有如此桌!

周瑜说了什么呢?

先分析孙权优势,再分析曹操劣势。孙权优势,在于孙权本身能力过人,又依仗父兄基底雄踞江东,兵精粮足,自当横行天下为汉家平乱。曹操劣势,经过他的分析则变成了一个历史考点:曹操一有身后之患,北土马超韩遂未平;二在弃陆军而用水军,中原人水性不比吴越之地的人,何谈与吴越之地的会水军士相争?三是天气严寒,马匹、军队缺少粮草;四即中原士兵远程跋涉而来必然水土不服,而将染疾。

一番分析着实把曹军看得透彻,有勇有谋,这方是东吴良将。

【关于赤壁】

演义中的赤壁之战,孔明的戏份着实很多。而真实的赤壁之战,是周瑜的主场。

真正的赤壁,没有舌战群儒,没有草船借箭,没有借东风。孔明仅仅起促成孙刘联盟的作用。

以勇略决意抗曹,是周瑜;以谋略劝服孙权,是周瑜;以军略统领诸将,是周瑜;以胆略使黄盖计,是周瑜。周瑜推动并参与了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直接促使了赤壁之战的胜利。赤壁之战,胜在鲁肃之提议,胜在孙权之明断,更胜在周瑜之勇谋。赤壁之战,胜在周瑜!

【关于落幕】

周瑜人生的终焉,仍在行军途中,仍在永固江东路上。这年周瑜刚上疏请孙权提防刘备,最好以酒色惑之;便又请缨与孙瑜一同攻蜀(蜀地,而非蜀汉)。孙权准奏。周瑜厉兵秣马,随后进军。惜此前箭伤复发,疾重难医,一代英才于巴丘抱憾离世。赤壁一役定疆土,怎奈英才惹天妒。

周瑜一生,恢宏雅量,深得人心。兼精通音律,有谋善战。更重要的是,这一世守住了初心。他永远是那个雄姿英发的少年,无论在寿春,还是赤壁,抑或巴丘。终其一生,尽为江东,尽为故友,亦不负本心。

所以说,真正的少年,永远不会老。

【舒城少年未曾老,入梦听鼓按吴钩。】

上一章 季汉建国1801年贺 三国:隔世知襟怀最新章节 下一章 【亮瑜】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