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三国:隔世知襟怀
本书标签: 古代  三国  三国同人   

季汉建国1801年贺

三国:隔世知襟怀

光阴一瞬,华表千年。

今天,是季汉建国1801年。

小时候,经常零碎地从演义中读到碎片化的故事,渐渐开始向往,那段名为三国的岁月。

这么多年读过了各种以三国为题材的作品,才觉三国的历史太过浩大,到现在也只是略懂罢了。尽管只是涉猎,但却已经有一群人,是历史长空最璀璨的繁星。

曾经看过一个同好的问题:什么是季汉?

回答众说纷纭,却又出奇地相似。

季汉是中华上下五千年唯一的理想国。

季汉是亘古不变的光,照亮乱世中的浩瀚长空。

季汉是一群向往长安的可爱的人,簇成的一团火。一世长安,一世季汉。

一句印象很深的话:如果没有季汉,三国也许只是一段普通的乱世。

季汉,是忠肝义胆,是奇谋神策,是沧海龙吟,笙竹箫萧盛世曲。永远难忘的是短兵相接浴血奋战后恣意的笑容,永远意难平的是虎落平阳星陨五丈的悲恸。

喜欢季汉的原因,又不只是这些,也因为那些曾经乱世浮萍而青史留名的人。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一群人到一朝人,季汉无与伦比的凝聚力,是非常罕见的。乱世也许有厮杀,有乱党,有血腥。但因为他们,乱世不再只是乱世,似又留得云开月明前的一缕清辉。

君臣如鱼水,将相和同亲。

哪个王朝也逃不过败落。季汉国祚43年,可这四十三年,是他们在乱世中能尽到的一切所成。雒城落凤,祁山陨星,曾策马常山西凉的少年一去不归来。昔日亲如一家的三位志士终离散于乱世烽烟,季汉多少位或镇守后方或运筹帷幄的军师既去,季汉曾经的飞扬,终于归于尘土。

算从前多少少年意气,叹如今几人得归故乡。烽烟未尽,阵鼓未歇,乱世如何保终身?不若一世潇洒去。

季汉留下的荡气回肠的英雄史诗,千百年来从没有被遗忘。

如今的武侯祠依然香火绵延,每年多少人纷至沓来,为祭昔日千古第一贤相。

时至今日,仍然有不可计数的,与我一样喜欢三国、喜欢季汉的人,在为季汉创作着。笔墨纵横间,是对他们永恒的追思。

愿飨祚于汉家,永绥四海。

望长安叹章武千秋,念荆楚贺季汉万载。

感叹,追忆,怀念,景仰。

季汉有太多难以忘怀的人,如今终难评说。

可以肯定的是,若问什么是值得我追随的理想,季汉是亘古不变的答案。

季汉留给我们太多太多。

我曾迷茫于将来,也曾悔恨于过去,止步不前。

在那时,幸而识得季汉。

他们敢抗强敌,敢辩世道,敢守忠义。

我希望季汉永远闪耀在历史长空。今年是我与季汉一起度过的第一个建国日,以后还会有很多很多。

最后说说我对三国的感想吧。

是乱世,也是最精彩的一段乱世。

群雄并起,谋定胜天,太多精彩的故事已经在话本中传唱千古。可叹如今的纷杂,竟险些将历史埋没。

我坚信正史不会被埋没,只要有更多人愿意去了解,一定会被它深深地吸引。正史三国,比演义更异彩纷呈,也更加令人惊叹。

静月宜人心,复还明清奏三分。

灯火星星,人声杳杳,歌不尽乱世烽火。

人们皆愿看太平盛世,人间无疾苦。

因此对过往的乱世,往往不甚了解。

但我还是希望,可以有更多人回望那些烽火连天竟厮杀的岁月,是以史为鉴,保人间太平华年。更是不要遗忘曾经那些横扫敌千人,孰与并看天下的枭雄。

但相较于此,我更希望他们可以生逢盛世。

可以为相—辅弼良臣,为将—征战四方,隐逸—山中散人,可以不再为乱世所扰。

不过他们这样的人,应该都是“与其在平静中长命百岁,宁可让生命如烟花般转瞬即逝”【——《君临臣下》】的吧。

——————

“孔明,明日的桃花宴,定不能失约啊。”

“主公宽心,亮近几日得闲,自然要去的。”

“这几日还忙吗?若觉累了,休息几天罢。”

“孝直、士元都帮着亮呢,不妨事的。”

“主公,桃花宴准备办在何处?”

“孝直可是忘了?昨日方定下在益德的桃园里一聚。”

“哈哈哈,主公,他这几天帮孔明打理军务,恐是将这些都忘了。”

“士元你倒说起我来?前日你也……”

“哎哎哎,我张飞的桃花宴上不许拌嘴,只许把酒言欢。来,都坐啊。”

“各位将军,切莫饮多了酒违了军法,我可是要罚的。”

“军师你可别说,这话说过几次了,一次也没罚下。”

“子龙啊,再讲我先拿你开头。”

“哈哈哈哈,赵云你可当心着。”

“马孟起,言多必失。”

“不知黄老将军可还饮得?”

“黄某虽上了年纪,却要问主公是否听过’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益德,云长,跟我来。”

“大哥你这是要擂鼓给我们助兴啊?”

“好雅兴,关羽在此谢过大哥了。”

“好啦,什么时候你我如此生疏了?来,共饮此杯!”

“这一杯敬玄德,这一杯敬益德。”

“二哥怎的还留了一杯?可是留着自己慢品?”

“非也。这一杯,敬我们的蜀汉。”

“好啊,敬我们的蜀汉!”

谁道是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不若同贺你我生而逢时,曾酹一樽江月。

上一章 【曹协】长梦京华 三国:隔世知襟怀最新章节 下一章 参读《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第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