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历史军事小说 > 唐玄宗与杨贵妃
本书标签: 历史军事 

爱的最后一道防线

唐玄宗与杨贵妃

天宝十五载的六月,也就是公元756年的六月,有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将军,面对一纸诏书,痛哭失声,然后是不情不愿地率领大军离开了潼关天险,向东出发了。那么,这个老将军是谁呢?他为什么如此不愿意出发去打仗?这个白发苍苍的老将军名字叫做哥舒翰,在唐玄宗杀掉高仙芝之后,就由他来接替高仙芝担任兵马副元帅驻守潼关了。我们知道,潼关可是长安城东边唯一一道屏障了,它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相当于明清时期的山海关。哥舒翰是何许人?为什么唐玄宗要让他来驻守潼关呢?唐玄宗任命哥舒翰驻守潼关,两个理由

第一个,哥舒翰是当时的著名军事将领,曾经担任过河西陇右的节度使,在西北地区也是威名赫赫,哥舒翰的威名哪来的?那是真打出来的!《旧唐书·哥舒翰传》记载说,哥舒翰这个人每次打仗都是身先士卒,而且特别擅长使枪,正因为哥舒翰在西北地区特别有名气,也特别有贡献,所以好多诗人像我们所熟知的李白、杜甫、高适都曾经给哥舒翰写过赞美诗。不过在所有的这些诗之中,最有名也流传也最广的还是西北地区的老百姓给他编的一支民歌“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因为是民间的歌,所以没有什么格律。但是把哥舒翰的英雄形象刻画得是栩栩如生,所以清朝的诗评家认为这个歌可以和北朝民歌《敕勒川》相提并论,那都是天籁之音。天宝年间,每次哥舒翰得胜入朝献节的时候,都是骑着一匹白骆驼到长安,你想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将军骑在一匹充满西域风情的白骆驼之上,驶入长安,那是何等浪漫,真是满朝仕女围观,是一个偶像级将军。

第二个,因为哥舒翰和安禄山是死对头。他为什么跟安禄山是对头呢?因为这两个人太像了,实力太相当了。怎么一个相当呢?这个安禄山和哥舒翰他们的出身很相似,就是所谓的杂胡,安禄山他父亲是胡人,母亲是突厥人。而哥舒翰恰好相反,他父亲是突厥人,母亲是胡人。这不是出身很相似吗?另外两个人实力就更相似了。一个是西北王,一个是东北王。那是唐玄宗手里降妖镇魔的黑风双煞,所以给他们封爵也特别像,安禄山的时候封为东平郡王,之后哥舒翰就封为西平郡王。从封爵一下子看出来,这两个人实力太相似了,正因为实力相当,所以这两个人就难免有一些竞争之心了,唐玄宗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就想让他们和解一下。正好在天宝十一载这一年,两个人是一起入朝,都差不多同时到长安了,这个时候唐玄宗就让高力士做东,请他们俩吃饭,想要在酒席之上让他们约为兄弟。皇帝是好意,将军得领情,所以酒过三巡之后,当时安禄山就跟哥舒翰讲说:“你看咱们两个人,我爸爸是胡人,妈妈是突厥人。您呢?爸爸是突厥人,妈妈是胡人。咱们俩族类相似,应该相亲相爱才对。”安禄山主动对哥舒翰示好,哥舒翰怎么回应他呢?哥舒翰说了这么一句话“古人云:‘狐向窟嗥不祥,为其忘本故也,兄苟见亲,翰敢不尽心?!’(《资治通鉴》)”说古人讲一个狐狸如果对着自己的洞窟嚎叫的话,那是不祥之兆,因为他忘了本了,现在如果您不忘本的话,愿意跟我好,那我当然也愿意跟您好。这话说起来像是顺着安禄山说的,但是里头带点刺,安禄山当然很敏感了,你敢把我比成狐狸,你爸是突厥人,你能比我爸是胡人高明多少?所以马上勃然大怒,说“突厥敢尔!”你个突厥小子,怎么敢说这样的话?哥舒翰也不好惹,一看安禄山发怒了,骂起来了,他也马上站起来就要回应,高力士一看这种情况,赶紧给哥舒翰使眼色,高力士是有威望的人,再说了,又是代表皇帝,所以哥舒翰只好是强压怒火,假装喝醉酒走了。没打起来,可是从此之后,两个人就更加势不两立。现在安禄山反叛了,派一个和他势不两立,水火不容的哥舒翰去打他,那不是最合适的选择吗?是不是那么合适呢?如果真那么合适,唐玄宗肯定早起用哥舒翰了,怎么还等这个时候啊?所以肯定是有问题。有什么问题呢?这个哥舒翰固然是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但是当时他已经生病了,中风了。就在天宝十四载的时候,哥舒翰从西北入朝,在路上洗澡的时候不小心得了中风。从此呢,就在长安养病了,现在唐玄宗是因为杀了高仙芝和封常清两位将军,手头实在没别人了,这才没办法,启用卧病在床的哥舒翰。那么,哥舒翰接到任命,他是什么反应?哥舒翰是百般推辞,说:“我打不了仗了。”可是唐玄宗手头没别人了。所以就百般不许,没办法,哥舒翰只好是走马上任了。可是一个中风的将军,本来在战场上也难指挥,怎么办呢?他又委政于手下两个将军,一个是马军指挥王思礼,一个是步兵指挥李承光。这两个人偏偏又互相看不顺眼,不和谐,这个潼关还能不能守得住?其实这个潼关也可以守得住的,为什么呢?首先,潼关的地形好,天险,易守难攻。潼关它的北面是黄河,南面是秦岭,就中间这么一条小道,绝对可以说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本来就是一个易守难攻之地,这次朝廷调拨给哥舒翰的士兵也还是不错的。当年高仙芝出去带什么人呢?那是乌合之众,这一次,哥舒翰带兵离开长安,带的是八万人。而且这八万人里还颇有些是赶来勤王的少数部落民族的兵。战斗力还是很强的,另外,潼关不是还有高仙芝和封常清遗留下来的部队吗?再有一些新招的兵,所以加起来也是十好几万人,当时号称二十万。哥舒翰带军从长安出发的时候,光旌旗飘飘,就飘扬了二百里长,可见声势非常浩大。以潼关之险,再加上将士之众,就算指挥不太得力,守潼关也应该是不成问题。事实上呢,人家哥舒翰的还是不错的,他是天宝十四载年底到了潼关,直到天宝十五载的六月初,半年的时间里,唐朝的官兵就牢牢驻扎在潼关,先后三次打败了安禄山派来的先头部队的进攻。那是给唐朝立的大功的,一点都没有出差错。

安禄山当时是有点问题了,他不是有点问题的,是有大问题,简直可以说是四面受敌,怎么回事呢?西边不是潼关吗?他打不进去。他是本人在洛阳,东边是山东,当时民团活动,再往东就是大海了,即使打过去也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南边呢,就在河南的南都,当地地方官带领老百姓和叛军展开殊死搏斗,把安禄山的军队牢牢地拖在河南南郡,一步也跨不出江淮。北边当时河北地区在颜真卿兄弟的指挥之下,开展了游击战争。安禄山就陷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所以安禄山当时也是非常着急。原来不是像他的谋士高尚,他们整天劝他谋反吗?这时候,安禄山就把高尚那一班谋士给叫到面前来,对他们是一通大骂:“你们那时候整天劝我谋反,都跟我说谋反万无一失,可是现在你看看我是什么情况?我是四面受敌,你们所说的万无一失在哪里?你们这帮废物,以后再也不要来见我!”事实上,安禄山当时连最坏的打算都做好了,实在不行就退回范阳去。这样看来,这潼关就已经成为交战双方的命门所在了,对于安禄山来讲,只有突破潼关,他才有出路,而对于唐朝方面来讲,只要守住潼关,就能掌握主动权,而且说不定还能等来安禄山那方面的内乱。那么,对于当时的情况来看,是守潼关难呢,还是攻潼关难呢?当然是攻难守易了,所以说唐朝方面还是占有一定优势的,前途也还算是比较乐观的。

一边是安禄山进退两难,一边是大唐官军拒险死守,守易攻难,大唐的前途颇为乐观,但是战争从来都不是单纯的军事问题,而是一连串相当复杂的政治问题。从军事角度上来说,哥舒翰固然不难守住潼关,但是他即将面临的确不是军事问题,而是政治难题,那么,政治上出现什么问题呢?

这个难题就是“有人不让他守潼关”,那么谁不让它守潼关呢?这个人就是唐朝的最高统帅——唐玄宗。那么,唐玄宗为什么不让哥舒翰守潼关了?是因为在天宝十五载的六月,他得到了一个情报,这个情报就讲“在潼关的东边,在陕郡也就是当年高仙芝曾经驻军过的地方。那里是安禄山的先头部队崔乾佑驻扎在那,他手里头没有多少兵,而且毫无防备,这时候如果出兵去打他的话,一打一个准。就可以收复陕郡。”大家说唐玄宗听到这则情报,他是什么反应?我们就得考虑一下唐玄宗当时的心理状态了,要知道唐玄宗当时可是当了近五十年的太平天子了,一向是志得意满,可是没想到到了晚年忽然就爆发了安史之乱,连东都洛阳都给丢了,这对他是一个巨大的打击。所以他就特别急于迅速结束战争,赶快收复洛阳,好挽回自己的面子,挽回自己的尊严。他特别着急,上一篇我们讲他杀高仙芝和封常清不就是在这种情绪之下造成了吗?现在听到这则情报,他的这个急躁病又犯了,又沉不住气了,马上就对前线的哥舒翰发布命令说:“现在根据可靠情报,敌人兵少无备,正是我们取胜的大好时机,我让你当元帅,我可不是让你守关的,我是让你消灭敌人的,现在这么有利的时机,你何不利用呢?赶快给我出关去打,先打陕郡,然后再一举攻克洛阳!”催着哥舒翰出关作战。皇帝来催了,主帅哥舒翰又是什么反应?哥舒翰一听皇帝这么讲,心里真是郁闷“皇帝怎么就这么笨?那么没有经验,这不明摆着是安禄山的诱敌之计吗?”总之一句话,哥舒翰不同意。

那么,玄宗要让打,哥舒翰又不愿意打,这其实就是一比一了。在一比一致意见相左的情况下,关键就看第三方的意见了。最关键的第三方是谁?——宰相杨国忠。唐玄宗一看哥舒翰和自己的意见不一致,马上就去征求杨国忠的意见,那么杨国忠对这件事是什么看法?此时的杨国忠倒是相当清醒,他知道潼关是利守不利攻的。他也知道,唐军只要一出关,那就是凶多吉少。可正是因为如此,杨国忠决定一定要鼓动唐玄宗,让哥舒翰出兵去打。为什么?他因为他想借机除掉哥舒翰。杨国忠为什么要除掉哥舒翰呢?其实倒是因为他害怕哥舒翰,为什么又害哥舒翰呢?这还得从一个叫安思顺的人说起。安思顺是谁啊?他是安禄山继父的侄子,从名分上讲,算是安禄山的堂兄弟,可是虽然有这么一点关系,他倒不是跟安禄山一条心的,就在安禄山反叛之前,他还提醒过唐玄宗要防备安禄山。因为有这样的表现,虽然安禄山造反了,但是唐玄宗并没有株连到他,还让他在长安当着官。可是唐玄宗饶了安思顺了,哥舒翰可不想饶他,因为在很早以前,安思顺就和哥舒翰不和。现在哥舒翰想,我手握重兵公报私仇得了。怎么公报私仇呢?他就伪造了一封安禄山给安思顺的信,然后假装自己在潼关截获了这封信,把这封信就上奏朝廷了。跟唐玄宗讲:“安思顺有通敌行为,要把他处死。”唐玄宗当时虽然觉得这事好像不太靠谱,但是正倚重人家哥舒翰呢,所以没办法,还是把安思顺给杀掉了。安思顺一死,杨国忠可就害怕了。他想;“原来哥舒翰现在能量那么大,说杀谁就杀谁?还有哪天想杀我怎么办?”他就起了防范之心。哥舒翰这时候到底想不想杀杨国忠呢?他也确实想,为什么?因为自从杨国忠当政以后,就没干过什么好事,特别是他一次又一次的激怒安禄山,逼安禄山造反,更是引起了天下人的怨恨,所以就当安禄山打出杀杨国忠的旗号之后,好多人其实还挺同意的。在哥舒翰的队伍里,有这种普遍的情绪存在,就拿哥舒翰手下的马军指挥官王思礼来讲,他就特别想杀杨国忠。有一次他就跟哥舒翰说:“将军,不如你上表朝廷,要求皇帝把杨国忠给杀死算了。”哥舒翰说:“这哪行,我一个将军最好不要管政事,这不行。”王思礼一看这招不行,又游说哥舒翰:“要不行索性派十几个兵去到朝廷,把杨国忠绑架到潼关来,然后咱们在这儿宰了他算了。”哥舒翰一听:“那更不行了,我是一个将军,我要是把宰相绑架过来再杀了他,那就不是安禄山造反了,那是我哥舒翰造反,怎么能干这样的事呢?”可是虽然说哥舒翰一次又一次地拒绝了手下将领杀杨国忠的请求,但是这件事传到杨国忠耳朵里,杨国忠还是害怕得不得了。万一哪天哥舒翰又被人说动了,真想来杀我,那不是像碾死蚂蚁一般。怎么办呢?他得提防着哥舒翰。所以,这时候杨国忠就开始动了心思了,他就跟唐玄宗上奏说:“虽然哥舒翰领二十万大军在潼关,但是我们没有第二道防线,万一出了问题,朝廷不是措手不及吗?所以不如让我训练一些人驻扎在禁苑之中。”唐玄宗觉得挺有道理,就让他训练了三千所谓的监牧小儿,就是养马的养马人。这样的人在禁苑里驻扎,光有三千人,杨国忠还是不放心,没过多久,又上奏唐玄宗说:“咱们的实力还是需要加强,这样吧!我在灞上地区再训练一支一万人的军队吧!”唐玄宗一听,好啊!又让他训练了一支一万人的军队,驻扎在灞上地区。灞上在哪儿?就在长安和潼关之间。而且杨国忠还委任了自己的一个亲信将军,叫做杜乾运,让他带领这一万人。说是防敌,其实我们看得很清楚,明明是在防备哥舒翰。杨国忠做这些小动作,哥舒翰怎么想?哥舒翰他不是傻子,他当然明白杨国忠对他起了防范之心了,他是一个军人,最看不得这种不清不楚的做法了。他想啊“别人都说要杀你,我还在这护着你,你倒防起我来了。我在前方御敌,你在后方御我。这算怎么回事?”哥舒翰也不好惹,想到这些,他就给唐玄宗上表说:“请把灞上那一万军队,隶于我的麾下算了,这样便于我统一领导。”唐玄宗不明白杨国忠和哥舒翰之间的矛盾,心想“老将军有这样的要求,统一领导也是好事儿。”就把那一万军队真的划拨给哥舒翰的麾下。哥舒翰一得到唐玄宗这个命令,第一件事就是召杜乾运,说:“来开个会吧!”杜乾运到潼关了。哥书翰安排人一刀把他剁了,杜乾运这一死,杨国忠更害怕了“他什么时候来杀我。”所以心急的不得了啊,政治斗争就是你死我活的事情,如果不想被哥舒翰杀掉,那就得杀掉他哥舒翰。可是当时朝廷正倚重哥舒翰呢,他也他想杀也没这能力啊,就在杨国忠着急的时候,唐玄宗居然向他来征求意见,来了问他:“是不是要让哥出汗出兵?”这一下子,杨国忠可高兴了,天助我也,机会来了,一定要撺掇皇帝,让哥舒翰出关作战,只要出关作战,必死无疑。如果他兵败的话,或者在前线被敌人杀死,或者回来被皇帝杀死,他都没有好结果。这不是借刀杀人之计吗?至于说哥舒翰要是兵败,国家可能面临什么样的困境,那可就不在他杨国忠的考虑范围之列了。想到这些呢,杨国忠就对唐玄宗讲了:“现在敌人没有防备,正是我们反攻的大好时机。哥舒翰手握重兵逗留潼关,别是有什么其他的想法吧。所以陛下一定要敦促他赶快出关作战。”唐玄宗一看,得了,二比一,还是主张打的人多,所以派人一波又一波的去催哥舒翰,让他赶快出关作战。去的那些宦官密集到什么程度呢?按照《资治通鉴》的记载,叫做“向背相望”,后面一个人能看到前面一个人的背影。那么在那么频繁的使者催促之下,哥舒翰终于顶不住了,君命难违,最后是大哭一场,含泪带着潼关的那些士兵向东走了。

那么第二天,哥舒翰的大军就到了灵宝的西原了,这个地方距离潼关是一百多里,是一个七十里长的狭长地带,南面靠山,北边就是黄河。就在这个地方,哥舒翰的大军和安禄山那边崔乾佑的先头部队遭遇了,两军相遇,就打吧!哥舒翰怎么布阵呢?他是让王思礼带着五万精兵冲在最前面,然后再拿十万杂牌军殿后。这就是十五万了,道窄,他不好在正中指挥,所以哥舒翰又带领三万士兵渡河到河对岸去,在那儿指挥。他这边十八万大军,这是很严整的阵势,崔乾佑那边怎么样啊?崔乾佑那边当时看还真不行,就一些游兵散勇,稀稀落落,有地向前,有的向后。唐朝这边官军往前冲,崔乾佑那边的兵呢,他们只往后退,一触即溃,一溃疾跑。那这边的官军可就追得更急了,越追这道就越窄,拐过一道弯去,忽然,这些游兵散勇不见了,眼前就出现了崔乾佑率领的一支精兵。还没等唐军明白过来怎么回事儿呢?南边的山上,大石头、大木头可就都滚下来了,唐军挤在一条窄道,连躲都没处躲,砸死的,砸伤的,掉进黄河里淹死的,不计其数。对岸哥舒翰一看这个阵势,他慌了,他想这个时候,这要是不往前冲,不冲过去的话,那就要被砸死在这里,赶紧往前冲吧!怎么冲呢?哥舒翰想了一个方法,他把那些这种车马拉的那些车都给调到前阵来了,上面放上毡子,干什么呢?马拉毡车有什么好处?就像土坦克一样,因为毡子轻呢,但是体积大呀,马拉着他跑得飞快,冲击力很强,而且毡子还能抵挡住刀剑,这些都不是问题。后面大军再跟着跑不就得了吗?他想的是挺好,但是崔乾佑比他想的还要好,他一看马拉毡车都摆到挣钱了,崔乾佑那边迅速地布置了几十辆干草车,堵在前面。干草车是干什么用的?点火用的。火就着起来了,要知道当时是六月份,六月份是刮东风的火,借着风是越来越大,而且浓烟滚滚,一会儿,毡车都着火了,一会儿前面士兵的衣服都着火了,死伤不少。而且,因为浓烟蔽日,所以唐军也看不清前面谁是谁了,总觉得敌人就在前方,有刀的拿刀的乱砍,拿箭的拿箭乱射,战斗了一下午,浓烟散去了,这才发现,哪有什么崔乾佑的兵,杀的都是自己人,自相残杀。崔乾佑哪去了?他这时候带着一支精兵绕到唐军的后面去了,前后一夹击,这阵势可就彻底乱了。哭声喊声,震天动地,俗话说“兵败如山倒”,这边的士兵乱了套了,河对岸哥舒翰那三万士兵也都乱了套了,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往回跑。这回往哪去?当然是往潼关去跑了,一百里路回到潼关前头,这又遇到更大的麻烦了。怎么回事呢?当初哥舒翰守潼关也是费了心思的,挖了三条又深又长了壕沟,每条壕沟都是宽两丈深一丈,前面的部队一到,马上就掉沟里去了,没一会儿工夫,三条这样的壕沟都被填平了,后面的官军就踩着前面官军的尸体往前走。最后是冲进潼关了,冲进来多少?十八万大军出去,冲回来的只有八千人。这时候,唐军是惊弓之鸟,人家崔乾佑那边,可是越战越勇,在这种情况下,潼关就守不住了。

就在天宝十五载的六月九日,潼关失守了,潼关失守,哥舒翰到哪儿去呢?他这时候已经渡过黄河,回到潼关西面去了,在一座驿站之内,他就落了脚了。然后就在驿站的墙上贴出了招兵告示,干吗呀?他想把那些失散的部队再集中起来,再冲击一下潼关,夺回来。可是哥舒翰进到这个驿站之后,他手下有一个番将是一个胡人将领,叫火拔归仁,就率领自己的一支骑兵一百多人把这驿站给围起来了。围好之后,火拔归仁就进去了,跟哥舒翰讲:“老将军啊,敌军过来了,咱们赶紧上马吧!”哥舒翰一听,那确实得走。一上马,他就想往西走,这时候火拔归仁和他的一些弟兄就整整齐齐地跪倒在哥舒翰面前。火拔归仁就讲:“将军,你率领二十大万大军出征,最后一败涂地,你还有什么脸去见皇上?再说了,当年高仙芝封常清血战到底,兵败之后不是照样被杀吗?您现在回去又有什么好果子吃呢?还不如咱们拨转马头东向,去投降安禄山好了。”哥舒翰是什么反应?要知道,哥舒翰虽然是一个武将,但是从小就喜欢读《汉书》,喜欢读忠义的故事。再说了,他跟安禄山是死对头,怎么可能愿意投降呢?所以一听这个话,他就赶紧想跳下马来。可是火跋归仁他们上去就把他的腿给捆到马肚子上了。这时候哥舒翰手里就剩下一个马鞭,他拿起马鞭地把就往自己喉咙上刺,他要想自杀。但他毕竟是中过风的人,哪有多少力气啊?马鞭也立刻被人抢走了,就这样不仅潼关失守,连唐朝的元帅也被自己的手下将领们胁迫着,去投降安禄山了。

我们现在来分析一下潼关失守的原因到底在哪里?我想除了夸一句人家叛军里面崔乾佑用兵如神之外,还得说,唐朝方面至少有三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第一个,唐玄宗的决策错误。要知道,当时有识之士都看出来了,潼关是易守不易攻的,可是唐玄宗根本不听前面将士的意见,一意孤行,逼迫哥舒翰出关作战。这就奠定了失败的基础,也是失败的关键因素。唐玄宗为什么做出如此错误的决策?除了他自己急躁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杨国忠的挑唆。在这个问题上,杨国忠的心态和唐玄宗可完全不一样,如果说唐玄宗还是没有能够很好地预料到出关可能带来的风险的话,那么杨国忠可是明明知道出关必败,但还是为了自己的个人利益,置国家前途命运于不顾,恶意挑唆唐玄宗做出了错误的决策。如果说唐玄宗叫无心之过的话,那杨国忠可就是故意犯罪了。

第二个,哥舒翰在指挥方面存在重大失误。就算是唐朝玄宗督促他作战,他既然知道没有好处,也至少应该预留一部分军队守关,这样即使前方战败,后方也不至于那么狼狈。可是他没有留人,另外他明明已经预感到崔乾佑那是在诱敌深入,怎么最后就真的跟着人家跑了呢?他的谨慎又到哪儿去了呢?一个身经百战的将军,该留的一手的时候没有留一手,该谨慎的时候没有谨慎。哥舒翰二十万军队居然不敌崔乾佑的一万多的士兵,这不也是指挥上的重大失误吗?

第三个,潼关失守还是唐城中当年冤杀高仙芝和封常清的负面效果之一。我们可以想象,就算是潼关失守了,但是敌人必定人数不多,而且立足未稳,如果哥舒翰手下的将领能够齐心协力去打的话。未必就不能夺回来。可是,因为唐玄宗冤杀高仙芝和封常清在前,就使得很多将领认为只要打了败仗就没有好结果。既然唐玄宗不给出路,他们本能地想要活命的话,就只能是去投奔安禄山。后来火拔归仁挟持哥舒翰逼迫投降,不正是这种情绪激出的恶果吗?

但是不管责任在谁?潼关失守,也就意味着唐朝的整个战略布局完全被打乱了,曾经的优势,荡然无存。长安此刻就赤裸裸地暴露在敌人面前。那么,唐朝会向何处去呢?唐玄宗本人又将面临怎样的险境呢?

上一章 干儿子的反目 唐玄宗与杨贵妃最新章节 下一章 江山与美人的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