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历史军事小说 > 唐玄宗与杨贵妃
本书标签: 历史军事 

干儿子的反目

唐玄宗与杨贵妃

天宝十四载的八月份之后,安禄山手下的士兵就开始莫名其妙的老改善生活,隔不了两天就吃一顿肉喝一顿酒,但士兵边吃一边一边心里犯嘀咕,最近也没怎么打仗,怎么老犒劳我们?吃得都不踏实。到天宝十四载的十一月份,这个谜底终于解开了,有一天呢,安禄山就把手底下的将军都召集起来了,在他们面前,拿出一封所谓的敕书来然后说“有密旨,令禄山将兵入朝,讨杨国忠,诸君宜即从军。(《资治通鉴》)”我奉诏密旨,皇帝让我到朝廷里去讨伐杨国忠去,你们都得跟我去,这些将军一听,面面相觑,怎么着,皇帝让我们将军去打宰相?这是怎么回事啊?可是也不敢说什么,这样,又经过了几天准备,到十一月的九日,安禄山就率领着自己手下的士兵,还有他俘虏的那些奚、契丹等等少数民族的归顺兵一共15万人,号称20万,打着讨伐杨国忠清君侧的旗号,从范阳起兵,造反。影响大唐乃至整个中国历史的“安史之乱”就此爆发。那么面对的这种突如其来的变局,唐玄宗君臣会做出怎样的反应呢?咱们先看唐玄宗,唐玄宗什么反应,一开始唐玄宗根本不相信,要知道这么多年来一次又一次别人跟他说安禄山造反,最后不都是虚惊一场吗?这一次,唐玄宗幻想着,没准还是谁在那谎报军情,不用理他,当时不是在华清宫吗?马照跑,汤照泡,舞照跳,不管他。可是接下来的几天,安禄山攻破城池的消息就逐渐密集起来了。到十一月十五日那天,唐玄宗终于明白了这一次不是别人造谣,是安禄山真的造反了。那这一天呢?距离安禄山起兵其实已经过去了一个星期,皇帝才刚刚相信这叫什么呀?这叫迟钝,那皇帝反应迟钝了,宰相杨国忠又怎么样呢?说起来令人难以置信,杨国忠的第一个反应居然是得意。你看我说安禄山造反,我说了这么多年,这一次他果然造反了吧?那证明我非常聪明。按《资治通鉴》的说法叫做“扬扬有得色。(《资治通鉴》)”很得意的样子。你想国难当头,杨国忠作为一个宰相,居然幸灾乐祸,这是非常雷人的一件事。不过更雷人的还在后头呢,那对于安禄山起兵反叛,杨国忠是怎么判断的?他说“今反者独禄山耳,将士皆不欲也,不过旬日,必传首诣行在。(《资治通鉴》)”据我判断,这个事情不用怕,如今想要造反的,只有安禄山一个人,他手底下的将士都不会跟着他造反的,不过十天半个月,他们保证内部造反,把安禄山的脑袋给我们拿到面前。大家说这是什么话?人家安禄山打算造反,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就在天宝十四载的年初,不是还把一批汉人将领换成胡人将领吗?可想而知,内部早调整成是一条船上的蚂蚱,你怎么就能说那些将士都不愿意跟他造反呢?所谓十天半个月,他脑袋就拿下,那不是痴人说梦吗?那皇帝迟钝,宰相轻松,武将怎么想?当时正好有一个安西节度使名字叫做封常清,入朝,唐玄宗可算把他抓住了,问他:“你说这个事情怎么样呢?”那么,封常清作为一个久经沙场的老将,他怎么判断呢?封常清讲“今太平积久,故人望风惮贼,然事有逆顺,势有奇变。臣请走马诣东京,开府库、募骁勇,挑马棰渡河,计日取逆胡之首献阙下。(《资治通鉴》)”封常清说着也是相当轻松,他说现在因为太平很久了,所以人们不习惯战争,一开始有点失利是可想而知的,但是事情总有顺有逆,逆是胜不过顺,而且形式也往往会出现出其不意的变化,所以陛下不要怕,只要您派我到东京洛阳,让我去打开府库招募勇士,我有信心,跃马跨过黄河,您就数着日子吧,过不了多久,我就可以把安禄山的首级给您拿到眼前来。这番话讲得怎么样?讲的真是太豪迈了,千载之下,我们听起来还是觉得豪气干云。那一听封常清这么说,唐玄宗心里是真的有底了,看来问题不大,那这样一来呢,整个朝廷里头就弥漫着一种乐观情绪,但既然上上下下都很乐观,那就打吧!唐玄宗从华清宫回到长安,就开始进行战略部署了,怎么部署呢?封常清不是说他可以“计日取逆胡之首”吗?唐玄宗就任命他担任范阳、平卢节度使,到东都洛阳招募士兵,抵抗安禄山。那可能有人要说了,这个范阳、平卢节度使不是安禄山的吗?怎么又任命给封常清了?这说起来也很简单,这是激励封常清呢,现在他是一个虚的头衔,但是你要是把安禄山打败了,他就立马变成实职了,希望你能够打到那去。那封常清接受这个任命之后,立刻就上路了,到洛阳去准备向东迎击安禄山。封常清就算是唐玄宗派出的先遣部队,那有封常清的先遣部队还不够,还得有主力部队,封常清走了之后,唐玄宗又任命了自己的儿子荣王李婉为元帅,右金吾卫大将军高仙芝为副元帅,率军东征。那他们率领的这些军队是从哪来的呢?说实在的,为了凑这军队,唐玄宗真是把家底都端出来了,这支军队里有皇帝的禁军,还有从各个节度使藩镇跑来勤王的边军,另外,还有在长安开府库招募的一些市井子弟,一共凑了五万多人。这也是中央当时能拿出来的全部兵力了,这五万人说是由荣王李婉担任元帅,但实际上是由高仙芝实地指挥的。高仙芝率领着这支军队就驻扎到陕郡(今河南三门峡市的西边)去了。一方面,随时准备增援封常清,另外一方面也是想万一封常清有实力,这还可以算是阻挡安禄山的第二道防线,这是主力部队。那么大家觉得唐玄宗这个战略部署是否合理?这个战略部署应该说还是不错的,特别是这两个人选,选得实在是太好了,高仙芝和封常清那都是赫赫有名的西北名将,百战余威,两个人都是久经沙场,可以说当时是大唐最有实力的两个将军了,派他们两个去一点错都没有,另外呢,这两个人长期合作,相之甚深,让他们两个配合作战效果也应该是不错的。事实上的,唐玄宗对这两个将军也确实寄予厚望,高仙芝后来出发的时候,唐玄宗亲自送行,那他们两个是不是像唐玄宗希望的那样,能够把安禄山给消灭掉呢?

封常清一到洛阳就明白了,不可能。为什么?

第一,他的兵太少?我们要知道,封常清可是一个人到的洛阳,就靠在洛募兵,那,他到洛阳是按照自己的设想把府库打开了,可是有钱也招不来人,没有那么多人,招募过了半个月才招到六万人。那安禄山的军队是多少人?我刚刚讲过,是十五万人,六万对十五万,这不是寡不敌众吗?

人少也罢了,更重要的是第二点。

第二,他的兵素质差。招上来的兵全是市井子弟,打球可以,打仗不行。那么,人少,素质差还可以,只要给他足够多的时间,也可以继续招募,加强训练,可是要命的是,封常清还面临着第三个困难,就是安禄山的推进速度太快了。我们前面讲过,安禄山不光是三镇节度使,同时他还是河北道采访处置使,也就是说,他掌握着河北整个道所有官员的升迁任免,这些官都是他任命的。所以他从范阳一路往南打,经过河北的时候,基本上没有遇到什么抵抗,按照《资治通鉴》的说法“所过州县,望风瓦解,守令或开门出迎,或弃城窜匿,或为所擒戮,无敢拒之者。(《资治通鉴》)”他一路打过来那些郡守,县令或者开门迎敌,或者弃城逃跑,没来得及跑的就被他砍了脑袋,反正没有人真正进行什么抵抗。那经过河北境内就一路平躺过来了,到了河南了,这就不是他的管辖区了,应该有抵抗了吧?是有抵抗,但是抵抗力都太小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我们说过,府兵制解体之后,中原已经无兵无装备了,所以现在临时凑齐军队来想拿武器抵抗,打开军器库一看,那些军器都腐朽了,枪一戳就折了。所以没有办法,战士们只能拿着棍子作战,棍子有什么杀伤力?武器不行,兵也不行,这兵不行到什么程度呢?举一个例子,安禄山打荥阳的时候,这个荥阳守军确实抵抗了,都登上城墙在作战。可是这些士兵也都没见过战争,一听见安禄山那边战鼓擂的声声响,吓得就纷纷从墙上掉下来了,吓破胆了。按照《资治通鉴》的说法“自坠如雨。(《资治通鉴》)”掉下去的那些士兵,就像雨点一样,那这样的士兵,他怎么能够挡得住安禄山的铁蹄呢?所以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安禄山已经就快打到洛阳了。这是什么速度?正常走路不打仗也得一个月,打仗了还是一个月,说明什么?没遇到有效的抵抗。

怎么打呢?封常清知道,洛阳以东一百多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关口,叫虎牢关,唐朝为了避讳他们的祖先李虎,改名叫武牢关。这是一个很险峻的关口,封常清就在这儿安营扎寨,打算依托关口保护洛阳,那么他刚刚在这驻好军,安禄山的兵就已经下来了,我们也知道安禄山的兵是以骑兵为主的,这么多年训练得相当精锐,而封常清带的都是刚刚拼凑起来的步兵,他哪里能够经得起骑兵的冲击?所以几乎是一触即溃,连连败退,马上就败,退到洛阳城边上。那我们也知道,虽然说封常清招募的是一群市井子弟,但是毕竟是在洛阳本乡本土招募的,现在保卫家乡这些市井子弟也算是拼命了,可是关键是两军实力相差太悬殊,他们再怎么拼命也打不过?没有一仗是打赢的,我们看《资治通鉴》对这段的记载,就能知道唐朝当时军队的这种景象了,《资治通鉴》是这样说的“战于葵园,又败;战于东门内,又败;……战于都亭驿,又败;退守宣仁门,又败。(《资治通鉴》)”什么意思?就是一句话,到处巷战,但是屡战屡败,到天宝十四载的十二月十二日那一天,安禄山的兵已经从四个方向,东西南北,冲入洛阳城了,那这个时候如果再去拼命的话,好不容易聚集起来的几万人,也就要拼光了,怎么办呢?不能拼了,封常清就带着他手底下剩下的士兵,把洛阳城的西边的城门推倒,从那边跑出去了,向西撤退。那封常清撤退了,放弃洛阳,意味着洛阳失陷了,安禄山在洛阳纵容士兵大肆烧杀抢掠,正好赶上那天洛阳下大雪,皑皑白雪之上,到处是一摊又一摊殷红的血迹。当时大诗人李白正在庐山隐居,李白听说洛阳失陷,就写了一首《古风》,后四句是这样说的“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那想想当年,李白写“云想衣裳花想容”的时候,大唐是何等风流富贵,现在居然成了这个样子,谁能不痛心?那我们再来看这个封常清,他不是从东都洛阳向西撤退了吗?他撤到哪儿去呢?他撤到陕郡去了,高仙芝在那儿驻军,他去和高仙芝会合了。本来按照封常清的想法,是想在那儿依托大部队,然后再战一场,可是一看见高仙芝手底下那些兵,封常清是彻底失望,那些兵和他自己的兵一样,都是杂牌军,临时拼凑起来的,而且一共才五万人,这仗还怎么打?就在陕郡左思右想之中,封常清就给高仙芝出了一个主意,他说“常清连日血战,贼锋不可当,且潼关无兵,若贼豕突入关,则长安危矣。陕不可守,不如引兵,先据潼关以拒之。(《资治通鉴》)”他提出了三层意思,非常重要

第一,他说,安禄山兵锋太盛,我们在这儿硬拼不是办法。

第二,他说,陕郡无险可守,以我们现在这点兵力也守不住,只是徒然消耗有生力量。

第三,最重要的,他说,陕郡是有兵无险,而潼关则是有险无兵,潼关是非常险峻的地方,可是现在没有人把手,潼关可是我们的首都长安唯一的一道屏障了,万一敌军突破我们或者绕过我们抢先占据潼关的话,那么长安的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如放弃陕郡,利用现在的兵力直接去防守潼关,封常清给高仙芝提了这么一个建议。那封常清提出撤军防守潼关的建议,高仙芝怎么想?我们刚才说得很清楚,高仙芝和封常清可是老搭档了,相知甚深,他是非常了解封常清的为人,也信服封常清的判断,他知道听封常清的没有错。既然朝廷只有他们两个手中的这点兵力,那只能是用在刀刃上,想了这些之后,高仙芝就决定不打了,直接撤军,撤到潼关去,放弃陕郡。那这样呢,两个人就赶紧组织兵力就撤到潼关去了,在那儿修缮守备,准备死守。那么他们俩这个决策对不对的?这个决策太对太及时了,因为就在高仙芝和封常清率军在潼关站稳了脚跟之后,马上安禄山的前锋就已经到潼关了,如果不是高仙芝和封常清抢先占据的话,到那时候安禄山如果已经率兵入关了,长安当即就要完成了,所以真是好险的事情。可是呢,虽然潼关守住了,这时候战局发展的形式,可是当和初朝廷的设想相去甚远了。当初封常清说什么,他说“挑马垂渡河,计日取逆胡首之献阙下。”我能打过黄河去,我能把安禄山的首级拿来,可是现在呢,不仅没有能打到安禄山的老家去,反倒把自己的东都洛阳给丢了。那高仙芝更是不行,高仙芝这儿一仗没打,自己先撤军好几百里。这和当时的设想相差是非常远的,那么唐朝这边不行,相反安禄山那边倒是一路凯歌行进。我们刚才不是讲在天宝十四载的十二月十二日,叛军安禄山就突破了洛阳到天宝十五载的正月初一,安禄山就在洛阳举行了盛大的仪式,登基称帝了,建国号为大燕。

其实呢,也不尽然。这时候别看安禄山的气势很盛,但是其实唐朝已经出现了一些利好的迹象了,什么叫利好的迹象呢?

第一点,无论如何?这个时候潼关是守住了,安禄山要再往西推进的话,是有一定难度的。

第二点,安禄山的后方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了一些不稳定因素。这怎么回事呢?我们其实也说了安史之乱,他是在唐朝全盛时期发生了一场叛乱,他跟我们讲的一般的官逼民反,老百姓民不聊生,一定要造反,是不一样的。所以这场叛乱发生的时候,老百姓他并不恨唐朝,事实上是还是颇为留恋唐朝的,虽然一开始慑于安禄山的淫威,纷纷投降了,但是没过多久,老百姓又开始怀念唐朝了,而且,就开始纷纷组织抵抗运动。从河北到河南,安禄山征服过的那些地区,当时到处都有人起兵反抗,其中最著名的是谁呀?最著名的就是我们大家非常熟悉的大书法家颜真卿。颜真卿别看是一个文人,但是绝对是钢肠铁骨,最早就拉起了抵抗安禄山的大旗,本来当初唐玄宗听说河北二十四郡都跟着安禄山跑的时候,其实也挺伤心的,说过一句“二十四郡,曾无一人义士邪?!(《资治通鉴》)”这24个剧没有一个忠义之人吗?后来听说颜真卿拉大提造反了,唐玄宗还非常感慨。没想到书生可以报国,那就在颜真卿的组织领导下,河北二十四郡本来都已经归顺安禄山了,但是逐渐发展到有十七个郡又脱离安禄山的控制,而且抵抗的义军发展到二十多万人,这些人都推戴颜真卿为盟主,用各种各样的方式骚扰安禄山的军队,这就使得安禄山的后方非常不稳。

那你看在这种情况下,安禄山向西进的话,有潼关在这等着,后方又不太稳定,其实实际上,封常清当年所说的“事有顺逆,事有奇变”没准就可以发生,没准真的可以激发安禄山内部的叛乱。

我们都知道,唐朝有让宦官监军的传统。高仙芝出发的时候,皇帝去送他,顺手也就奉送给他一个将军,这个将军是个宦官,名字叫做边令诚,这边令诚可不是什么好人?眼看前线这么吃紧,他还每天跟高仙芝索要各种各样的贿赂,提各种各样的无理要求,高仙芝在打仗,哪有心思管他,所以就没有怎么搭理他。那这一下子可把他给惹恼了,我们知道监军是负责向皇帝汇报将领工作情况的。那么,到了潼关之后呢?这个边令诚就回去到长安汇报工作去了,见到唐玄宗,边令诚就说“常清以贼摇众,而仙芝弃陕地数百里,又盗减军士粮赐。(《资治通鉴》)”他说您让我监视了这两个将军,可都不行,说常清是夸大贼兵的势力,动摇军心,高仙芝就更不得了了,他一仗没打,主动就放弃了几百里地的大好河山,而且更要不得的是,他还盗用军粮。边令诚就对他们进行了大肆地污蔑,那大家说唐玄宗听见这个汇报,他应该是什么反应?他是进一步去调查研究还是怎么样?唐玄宗没有调查研究,他当即勃然大怒,根本也不管什么是非曲直,马上就让边令诚带着他的敕书去到军中。干什么呢?斩首高仙芝和封常清!拿了皇帝的这道敕书边令诚得意洋洋,大将敌不过我宦官。到潼关前线来了,这时候,高仙芝出去巡视大部队了,先拿封长清开刀。召见封常清,向他宣读皇帝的敕命,封常清听完说了:“败军之将,甘心受死,但是我请求使者替我递交一份遗表给皇帝,这样我死了也甘心。”写了一份遗书。这遗书怎么写的呢?——“臣所将之兵,皆是乌合之众,素为训习,率周南市人之众,当渔阳突骑之师,尚犹杀敌塞路,血流满野。臣欲挺身刃下,死节军前,恐长逆胡之威,以挫王师之势,将命归矣。臣死之后,望陛下不轻此贼,无忘臣言,则冀社稷复安,逆胡败覆。臣之所以愿毕矣,仰天饮鸩,向日封章,即为尸谏之臣,死做圣朝之鬼!(《资治通鉴》)”这一封遗表相当感人,什么意思?他讲了四层意思,第一层,我之所以战败,不是我不想打,不是我不好好地打,实在是实力相差太悬殊了。第二层,那我打败了,为什么我没有在阵死殉国呢?是因为我害怕让敌人觉得大将都战死了,更长了他们的威风,灭了我们自己的志气,我宁可回来让陛下杀了我。第三层,如今呢,我是死不足惜,但是陛下一定要吸取我轻敌的教训,不要再轻视安禄山了,只有不轻敌才有望今后取胜。第四层,我生是大唐人,死是大唐鬼。无论死生,志杰不变。把这一封遗表交上去之后。封常清是引颈受戮,从容赴死。那么封常清死后,尸体就被边令诚放在一张芦苇席上了,过了一会儿。看见了高仙芝。看见高仙芝之后,边令诚马上就带着一百名陌刀手,就是长刀手跟上去了,说:“高将军,皇帝对你也有恩命。”高仙芝一听皇帝有命令来了,赶紧从节度使的大堂上退下去,然后来到了封常清刚才受死的那个地方。那么这个时候,边令诚就宣读敕书,他说:“陛下说你不战而退,还盗用军粮,所以判处你死刑,让我立即来执行了。”高仙芝一听,真是觉得太冤枉了,他就讲:“我撤退,你可以说这是我的罪过,可以处死我。但是现在头顶是天,脚下是地,中间是我们的士兵,你要说我盗用军粮,那可就太冤枉了。”正好这时候,他新招募的那些士兵还都在门外了,这时候高仙芝就打开大门对士兵喊话,他就说我:“在京师招募你们的时候,虽然得了一些东西,但是这些东西买基本的装备都不够用,我是希望能够是代替你们杀死安禄山,再从朝廷取赏,可是现在朝廷说我盗用军粮,你们都是我的战士,如果我真的盗用了,但我无话可说,如果你们认为我没有盗用的话,就请替我喊一声冤枉吧!”那么,这些将士们是怎么面对这些事情的呢?外面的士兵是大声呼喊:“将军冤枉!!!”声震天地。不管皇帝承认不承认,反正将士其实是承认高仙芝的。那么这个时候,高仙芝又看了看死去的封常清,说:“常清,你从寒微到显赫,我都是见证人。没想到我今天会看见你死在面前,我更没有想到咱俩会一块去死。”说完之后呢,也是引颈受戮。两位将军就这样同时殒命。那我们一般人都知道,临阵杀将,那可是兵家之大忌,唐玄宗为什么这时候一定要杀他们呢?那很多人就说,是受了宦官的蛊惑。是不是呢?在一定程度上是的,但是这绝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是什么?

第一,唐玄宗这时候太急于求成了,他是当了四十多年的太平天子了,他万万不会想到自己晚年会出现这么大问题。也正因为他想不到,他才要特别想要迅速地把这场祸乱平定下去,维护自己这么多年形成的威望。在这种心态之下,他承受不了失败,你看当初封常清跟他说我可以“计日取安禄山之首级”的时候,他会那么盲目自信,而到后来这个承诺不能兑现的时候,他又会是那么气急败坏,不计后果,他的心态有问题,太急躁了。

第二,其实还是他心态的问题,什么问题呢?经过安禄山造反了这么一激,唐玄宗对武将的情绪变了。安禄山没造反的时候,他是一味地觉得没有问题,一味地信任,可是现在呢,急转直下,一下子又变成了一味不信任。武将如果和宦官的这个观点发生冲突,或者产生矛盾的话,他宁可相信宦官。也正因为如此,他才会信任边令诚的一面之言,就轻率地做出杀人的决定。

这样看来,不是宦官杀了两个将军,那是唐玄宗的急躁和专横,杀了这两个将军。

人是杀了,那杀人有用吗?杀人没有用,恰恰相反,杀高仙芝和封常清是安史之乱开始以来唐玄宗的第一个重大失误,失误是在哪儿呢?

第一,高仙芝和封常清是百战于威,唐朝不可多得的将军,更重要的是他们两个都跟安禄山交过手,了解安禄山的实力。有道是“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现在呢?平白无故就把这样两个有实力的将军给杀害了,那对于唐朝来讲,是一个很大的损失。

第二,更重要的,他损失人心。别看高仙芝和封常清两个战军战败了,但是他们可是一直心系国家的,从来没有想过个人利益的,当初主动请缨如此,后来退守潼关也是如此,可是这时候朝廷只看结果,不问缘由,就杀死了他们两个人,那未免叫以后的将军寒心。

这两点问题以后都还会反映出来,不过呢,当时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最重要的问题是潼关还在,守军的将领没有了,那唐朝下一个会任命谁当这个将领呢?这个将领又会面临怎样结局呢?

上一章 皇帝向左宰相向右 唐玄宗与杨贵妃最新章节 下一章 爱的最后一道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