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历史军事小说 > 唐玄宗与杨贵妃
本书标签: 历史军事 

皇帝向左宰相向右

唐玄宗与杨贵妃

天宝13载的正月安禄山,风尘仆仆地就从范阳赶到华清宫了,见到唐玄宗就扑倒在他的脚下,说陈本湖人是陛下,把我提拔到这个地位的。我对陛下是赤胆忠心,可是我现在被杨国忠记恨,我活不了几天了,请陛下救我。那么我们上篇还说安禄山是极其得宠的一个将军,怎么会突然狼狈到这个地步呢?他跟杨国忠又有一些什么关系?

原来是杨国忠在唐玄宗面前告他的状,说他有反心,要造反,而且杨国忠怕唐玄宗不信,还激了他一句:“不信陛下,你召一召他来朝廷看,他保证不来。”那唐玄宗呢,就真的下了一道命令,召安禄山入朝了。那我们现在就要说一说,杨国忠是一个宰相,安禄山是一个边将,杨国忠为什么要说安禄山谋反呢?其实说白了就是一句话,他觉得自己控制不了安禄山。杨国忠自从当上宰相以后,大权朝揽,恨不得把整个朝廷都放在自己的手心里,可是他本能知道有一个人,他控制不了,谁呢?就是安禄山,安禄山得宠的程度绝不在他之下,而且安禄山还经常对他表现出一副极其轻蔑的样子,这让杨国忠觉得受不了。要控制不了怎么办呢?控制不了他,干脆把他整倒算了,这是一个权臣思维。那可是整倒他用什么方法呢?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文官要想整倒武官,有一个理由是通用的,什么理由,就是谋反。所以杨国忠也就在唐玄宗面前整天说安禄山要谋反,可是我们也要知道这个谋反是一件特别严肃的事情,是个大事儿,你不能红口白牙瞎说人家谋反,你要是告谁谋反,总得有点证据,那么杨国忠这时候有没有证据呢?根据现在史书的记载,他还真有一些证据,什么证据呢?

第一个,他说安禄山畜养壮士。安禄山不是经常抓俘虏吗?抓来骁勇的俘虏,既不杀也不放。都收到自己麾下当兵了,按照《资治通鉴》的记载,他养了同罗、奚和契丹这三个少数民族的俘虏八千余人,给了他们一个共同的称号,叫曳落河。曳落河是什么意思呢?曳落河就是突厥语“壮士”的意思,这八千壮士都被安禄山纳入麾下,成了他的亲兵,而且他还认他们为干儿子,一个人八千多个干儿子,那你要是没有野心的话,你认那么多干儿子干吗?

第二个,还说他招纳谋臣。这个我们也讲过,自从李林甫和杨国忠相继当政以后,文人在朝廷上出路很窄,怎么办呢?有一些人就到边疆节度使的麾下去了。其中有一个人叫高尚,原名高不危,又高又不危险,我们可以可感觉出来这个名字起得挺有意思。高步威,他是幽州人,非常有文辞,可是就是郁郁不得志,在穷困潦倒之中,高不危就说了这么一句话“高不危当举大事而死,岂能啮草根求活邪!(《资治通鉴》)”我高不危宁可做大事,去死也不想过这种穷困潦倒的日子。安禄山一听这话说得有意思,就把他给招到自己麾下当谋士了,事实上,当时在安禄山手底下,这样的谋士可不止一个。那杨国忠就说了,你要是没有野心,你要那么多谋臣干什么?

第三个,储备物资。安禄山都储备什么了?首先就是储备钱,安禄山不是粟特人吗?对赚钱最有研究了,自从他当上范阳、平卢和河东三镇节度使之后,他就招纳了大量的粟特商人在自己的手下,派他们四处去经商,贩运物资给他赚钱。那么赚来钱干什么呢?安禄山就干两件事,第一,买马。第二,买兵器。他买了多少马呢?安禄山手底下的良马就有五万多匹,这五万多匹马足够建立一支非常有规模的骑兵了,骑兵是什么概念?咱们要知道,在中国古代冷兵器时代,骑兵就相当于现在飞机加坦克的分量。有那么多马,安禄山的实力一下子就强了,不仅买马,他当时还在范阳城北边修建了一个雄武城,专门贮藏粮草,那杨国忠就说了,你没有野心,你要那么多屋子干什么呀?

不过我们现在听这几条理由,感觉也是疑似之间,你说他有这么一些举动,是想要谋反,有野心也可以,但你要说他仅仅是想加强自己的力量,更好的力量保卫边疆不也可以吗?这三条理由都是很疑惑的,但是我要再说第四个理由,大家就觉得可无论如何都不能往好里想。

第四个,私做官服。咱们都知道官服是一个官员身份的标志,它不是随便瞎做的,而且唐朝的官服它的颜色和品级是一一对应的。比如说你是三品官,你就可以穿紫袍子了,你是五品官就可以穿红袍子了,每一种不同颜色的袍子都对应着有不同的品级。那一般的人不能瞎做,可是安禄山不同,安禄山在他的河北那招纳了一些土裁缝,拿了一些红的紫的材料就开始做官服了,而且还做了很多。那一个人要是没有野心,不想当皇帝,你没事在着自己做官服干什么?所以说你这个杨国忠当时怀疑安禄山,也是有很多道理的。

他谋反也是有原因的。第一个原因。皇帝的生活太迷人,安禄山太羡慕了。我们说过,安禄山是一个苦孩子出身后来虽然是当了军官,也还是在塞外苦寒之地,生活本来是比较纯朴的,可是自从当了节度使,经常出入长安之后,他的眼界可就一下子打开了。长安真好,那是帝国的首都,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他什么都没见过,特别是长安里头那个宫廷,在天宝年间,因为物资特别丰富,又因为唐玄宗耽于享乐,所以应有尽有,特别的富贵风流。那在这种生活之中有两件事,安禄山特别地羡慕,什么事情呢?

第一个,美女。他特别羡慕我们,不是讲过,安禄山是杨贵妃姐妹的干哥哥,又是杨贵妃的干儿子吗?这些都是大美女,当时二三十岁之间丰满成熟艳丽,浑身散发着贵族女性的迷人气息。安禄山一下子看傻了,这还是人吗?那是神仙姐姐,再一看“后宫佳丽三千人”,个个都是神仙姐姐,美女,他喜欢。另外还有一样东西也很吸引他,什么呢,就是娱乐活动,一般唱歌跳舞,安禄山都见过,但是让他最感兴趣的是舞马,就是跳舞的马,玄宗不是爱好文艺吗?组建了一支舞马队,每次宴会的时候让这些马一边嘴里叼着酒杯,一边四只马蹄随着音乐的节奏跳舞,这让安禄山太震撼了,他跟马打了半辈子交道了,只知道马能上战场冲锋陷阵,不知道马还能跳舞,这优雅和粗野之间的区别咋就这么大呢?现在面对着宫廷生活的诱惑,安禄山也是一阵一阵的泛酸水,皇帝是比当节度使好玩。

第二个,中原武装力量水平太差。安禄山太轻视了这个,我们也说过,自从开元中期府兵制解体之后,军事上就形成外重内轻的格局了,精兵强将都聚集在节度使的麾下,中原没有兵,如果有兵的话,也就是皇帝还有几万禁军,可是这几万禁军因为开元天宝年间长期太平,没有打仗也就没有正规的训练他。他也渐渐腐败了,腐败到什么程度呢?从根上就烂了,从兵原就开始乱了。当时唐朝也好,其他朝代也好,都有徭役制度,就是老百姓每年都要给朝廷无偿地干一些活,无偿地服劳役,但如果是要当兵的话,你就不用服徭役了。因为你服兵役了,也算是为国家做贡献了,所以看准了这个事情的长安城里好多商人。一般的市民就都花钱托关系,把自己的名字挂到禁军的军籍里去了,我是军人了,不用服徭役了。可是这些人哪是真的去当兵,也就是偶尔去挂个名,报个到而已,平常该干嘛干嘛,做生意的做生意,干别的就干别的,做个手工就做手工。这样一来呢,长安的禁军可就特别腐败了,有钱的吃好的,穿好的。没钱,但是身体好的就又玩又乐,反正不过是吃喝玩乐这几样,别的都不会。打仗,没听说过。那么,安禄山他本来也不知道这个情况,但是他往来长安时间长了,慢慢就了解了,禁军不过就是这样的一些人,别看是皇帝的军队,比他的曳落河可差远了,所以不由得非常亲密。

第三个,唐玄宗一年比一年年纪大,他也开始担心了。安禄山从开元二十四年就开始和唐玄宗打交道,眼看着唐玄宗从一个精壮的中年人变成一个七十老翁,当年他为了巴结皇帝,不拜太子,固然是神来之笔,可是也把太子给得罪了。俗话说“人七十古来稀”,谁知道唐玄宗还能活几年?一旦太子接班,他安禄山会不会还有好果子吃?想到这点,安禄山也很紧张,那这样呢?一来是羡慕皇帝的生活,二来是轻蔑皇帝的装备,三来是害怕皇帝死后,他的前途变成了一个问题。安禄山就渐渐产生造反的想法,也就开始一点一点做着造反的准备。

那么,群众的眼睛总是雪亮的,既然安禄山做准备了,很多人也就看出来了,所以当时告安禄山谋反的倒不仅仅是杨国忠一个,那这样的意见听多了,唐玄宗也有点不踏实了,现在宰相又提起来说安禄山要造反,那索性就听一回宰相杨国忠的意见,干脆先安禄山入朝,试一试他。那么,皇帝先宣安禄山入朝了,安禄山肺都气炸了,本来安禄山想造反,但是一直没反,为什么呀?他就顾虑两个人,哪两个人呢?一个是唐玄宗,唐玄宗有恩于他,造他的反有点于心不忍。第二个就是老宰相李林甫。他为什么怕李林甫呢?因为他觉得李林甫太强了,他玩不过李林甫。当年,李林甫当宰相的时候确实聪明,每次和安禄山说话都事先揣摩清楚了安禄山的意思,预先就把安禄山想要说的话替他说出来了。这样一来,安禄山可太服气了,我整天骗皇帝都一点问题都没有,怎么我从来就骗不了李林甫呢?非常佩服李林甫,佩服到什么程度呢?每一次一跟李林甫说话,不管是多冷的天,安禄山都吓得大汗淋漓,穿皮袍子,三层皮袍子都打透了。那这个时候,李林甫一看他那么紧张的样子,再好言好语地安慰他,有一次还解下自己的袍子给他披上,安慰他。恩威并施,一下子让安禄山是又敬又畏,心甘情愿地管李林甫叫十郎。我们说过,唐朝仆人管主人才叫郎呢,所以他管李林甫叫十郎,是个很谦卑的称呼。安禄山不是在朝廷里派眼线吗?经常要探听朝廷的活动,每次这些眼线回到范阳去汇报工作的时候,他第一句话总是问:“十郎说什么没有。”如果这些眼线说:“十郎说你挺好的。”安禄山就特别兴奋,一整天都笑嘻嘻的,那如果哪一次眼线说:“十郎说让您好好的,别乱闹。”安禄山就像小孩子一样,往床上一扑“咦嘻,我死矣。(《资治通鉴》)”完了完了,我完了。特别害怕这个,李林甫在安禄山看来,他跟李林甫什么关系,那就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反正有李林甫在那,他心里就觉得堵得慌,头上总觉得有大石头,就不敢乱动。可是现在,李林甫死了,杨国忠当了宰相,杨国忠算什么东西?当年,安禄山当御史大夫的时候,杨国忠才当到御史中丞,每次都巴结安禄山,安禄山不是胖吗?上下台阶的时候,杨国忠都搀扶着他,就这样的一个小瘪三也来当宰相。安禄山对朝廷的敬畏感一下子就消减了一大半了,心里就开始蠢蠢欲动了,我是不是要开始造反了?就在这时候,他接到了朝廷宣他去入朝的这个敕书。那你想安禄山能不气吗?我们这儿不行了,我还没找你们麻烦呢,你们到先来找我的麻烦,你不是说我要造反吗?我有一天一定要造反给你看。反心坚定了。不过呢,尽管是下定了决心要造反,也得先处理眼前这个难题,皇帝召唤他了,是去还是不去呢?如果不去吧,那就是大将在外,不听皇帝使唤,那不就坐实了人家杨国宗说他造反这件事吗?他虽然是想造反,但是他当时也确实还没有准备好呢,不能贸然不去。可是去呢,去也有去的风险,君心难测,万一去了就回不来了,可怎么办?安禄山是左思右想,把利弊权衡好之后,最后他决定索性冒一把险,当即入朝。毕竟他给皇帝干了这么多年了,他觉得皇帝不会真的杀了他,就这样了,安禄山接到这个敕令之后,就星夜兼程赶到长安了,赶到长安之后,当时唐玄宗正在华清池泡温泉。安禄山立马就扑倒在唐玄宗的脚下,说了我们刚才说的那番话“臣本胡人,陛下宠擢至此,为国忠所疾,臣死无日矣。(《资治通鉴》)”说完之后,眼泪像自来水一样流下来了。唐玄宗一看,很感动,很感动的同时又很尴尬,原来这个臣子,这个将军没有问题,为我效力也不是一两天了,我现在怎么就因为杨国忠说两句闲话就信以为真,怀疑大臣呢?赶紧给点补偿吧,赏了安禄山一大笔钱。那照理说,安禄山这次入朝确实赢得了皇帝的信任,他的目的也就算达到了,他应该就可以回去了吧?而且呢,虽然这次冒险通关了,但是毕竟朝廷也起了疑心了,是不是以后就要收敛一点?那是我们的想法,不是安禄山的想法。安禄山他不是一个普通人,他是一代枭雄,从偷羊贼一路走到节度使,中间几次冒着杀头的风险,他可从来不是胆小怕事之人,一看这次入朝来对了,皇帝居然露出了惭愧的神色,安禄山就想什么了,他想“我还不如利用他这愧疚之情再捞点好处,得寸进尺。”那有什么好处呢?首先他就给自己要了个官,什么官啊?安禄山要求兼任闲厩和陇右群牧使,简而言之,就是国家军马场的负责人。当年开元前期的时候,唐玄宗的宠臣王毛仲担任过这个官职,现在呢,安禄山要,那唐玄宗当时对他感觉有点对不起,所以满口答应。这一下子,国家的养马场可就姓了安了。之后,安禄山就派心腹到这个养马场去选了几千匹良马,又充实到他的范阳骑兵队里去了。这是给自己一官,给自己一官还不够,安禄山还乘胜追击,给部下也要官,怎么样呢?——“臣所部将士讨奚、契丹、九姓、同罗等,勋效甚多,乞不拘常格,超资加赏,仍好写告身付臣军授之。(《资治通鉴》)”我的部下打奚人,契丹人等等这些少数民族都是立了战功的,请陛下给他们一个官当,但是呢,立功的将士太多了,我都不好意思麻烦陛下您一个一个写名字,干脆你就给我一些空白告身,也就是空白委任状,但我带回军队自己写好了。你想这是什么事儿啊?这是跟皇帝索取人事权。人事权可是一项相当重要的权力。这下,唐玄宗能给吗?唐玄宗连眉头都没皱一下,又给了,给了多少呢?给了安禄山五百多个将军的委任状,两千多个中郎将的委任状。这不要说武装他安禄山的军队,武装一个国家都够了!安禄山眼看好处捞得差不多了。天宝十三载的三月,安禄山入朝三个月之后,他就提出来了:“前线不可无人,我得回去了。”唐玄宗又是当即批准,批准他走的时候,唐玄宗还解下自己的龙袍披到他身上,什么意思?还是笼络他,你看我这次对不起你,但是请你以后继续赤胆忠心。别看安禄山在皇帝这装得挺坦然的,但其实他心里一直捏着一把汗,皇帝一让他走,他马上疾驱出关,坐着船顺流而下,而且呢,沿途不停船,不上岸,纤夫都安排好了,每十五里路安排一批纤夫在那里的拉船,星夜兼程赶回他的老巢范阳,一天就要走三四百里的水路。安禄山为什么这么急呀?说明他心里害怕,他又唯恐玄宗忽然想明白了,不让他回去。那为什么走水路,不走旱路还不下船呢?他也害怕杨国忠在路上暗算他。直到平安回到范阳了,安禄山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总算平安到家了,总算是逃出牢笼了,想了想自己这次冒险,再看看身上的这件龙袍,安禄山什么想法呀,天意啊!皇帝不仅没有杀我,还把龙袍给我,这不是把皇帝的接力棒交到我手里了吗?我不反不行的。

杨国忠觉得,钓大鱼得用大竿,干脆这次一次招他来中央,让他当宰相。怎么就想起宰相这回事来了呢?原来天宝十三载上一次安禄山入朝的时候,唐玄宗曾经想过要让他当宰相的,只不过杨国忠当时不干,杨国忠说:“他是立战功,战士,安禄山这个人大字不识,一个睁眼瞎,你让他当宰相,不是四夷会笑话我们大唐无人吗?”当时唐玄宗一听也是,所以就放弃这个想法了。后来安禄山回去的时候,唐玄宗让高力士去送行,高力士回来还讲安禄山因为这个事情很不满意。那既然安禄山很想当宰相,何不就拿宰相这个头衔做诱饵,吊一吊他呢?如果吊他,他来了,马上把他扣住,然后再派三个将军分别去担任范阳、平卢、河东的节度使,这样安禄山的权利不就分割开来了吗?杨国忠越想越觉得自己主意好,就跟唐玄宗汇报了,那么这一次唐玄宗什么反应呢?唐玄宗老听着别人说安禄山谋反,他也不是完全不担心的,心里有点松动,想想让他当宰相也不错,也算对得起他了,然后再把他的势力分割开来,依旧没有造反的可能了,也可以啊!就开始让人去起草命相敕书,可是这个敕书起草好,即将发下去的时候,又出差错了,唐玄宗又有点犹豫了“真要把安禄山给架空吗?”万一他没有反心怎么办呢?这不是冤枉了吗?再说了,东北的奚人和契丹人就靠他在那里震慑呢,万一把他调到朝廷来,再把他的势力一分为三,河北那边又闹起来,怎么办呢?这不是得不偿失吗?唐玄宗决定暂时把这个事情压一压,先不任命他当宰相,先派一个人去看一看情况,派谁去呢?自古皇帝信宦官,唐玄宗就派了一个宦官,名字叫做辅璆琳,让他去了,给了他一些珍贵的水果,表面上是赏赐安禄山吃水果,实际上是看一看他们有没有反应?如果说这个宦官是一个好人的话,仔细去访查,应该说也是能查出一些问题的,安禄山那边肯定是有些蛛丝马迹的,可是坏就坏在这个宦官身上,这个宦官是个财迷,唐玄宗让他去找安禄山去查看情况,他是直接奔了钱就下去了。安禄山对付这些朝廷派来的使者是最有手段的,最有经验的,一看宦官来了,马上好吃好喝,好招待,然后陪着玩一玩,走的时候塞一大笔金银财宝给他,恭恭敬敬打发他上路了。普票林在范阳没少待了日子,但是呢,什么情况也没看到。另外,他吃人嘴软,拿人手软,拿了人家安禄山那么多好处,回来当然要给安禄山说好话,所以辅璆琳回到这个长安之后,就跟唐玄宗汇报安禄山是“竭忠奉国,绝无二心。(《资治通鉴》)”那听完这个腐缪林的汇报呢?唐玄宗也就把拜相的敕书给扔到一边去了,跟杨国忠讲“禄山,朕推心待之,必无异志。东北二虏,借其镇遏,朕自保之,卿等勿忧也。(《资治通鉴》)”说安禄山,我推心重腹对待他,他不会有二心的,东北这个奚和契丹是靠他来震慑的,所以我自己保他无事,你们就不要再瞎想了。这样一来呢,朝廷又一次失去控制安禄山的机会了,为什么唐玄宗不相信,我想这里是有理由的。

第一个理由,唐玄宗太自负了。他这一生,其实就是从一个胜利走向另外一个胜利。当年他要皇位,皇位有了;他要安定,安定有了;他要富裕,富裕有了;他要文治,文治有了;他要武功,武功也有了,甚至他要美人,美人也有了。所以他对自己是相当自负,相当自恋,他总觉得所有人都在这种拥护他,赞美他,他就不能想象还有人会反抗他。

第二点,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他对边疆的威胁存在认识上的盲点。要知道,这时候唐朝建立到唐玄宗已经一百多年了,动乱是很多的,但是所有成功的政变都是宫廷政变,从来没有边将反叛中央还能成功的先例。这样呢,就使得唐玄宗对宫廷政变特别敏感,但是对边将的防范就不太严格。因为没有先例,没有前车之鉴。那可能有人说,不对,王忠嗣,皇甫惟明也是边将,唐玄宗不是也很防范他们吗?是防范他们,但是那是因为王忠嗣和皇甫惟明跟太子有勾结,唐玄宗才会敏感的。换句话说,他真正敏感的还是太子,不是边将,他的思维就固定在宫廷政变上,他想不到边将有危险,所以他没有意识到唐前期之所以没有边将叛乱,那是因为那时候是内重外轻的军事格局,边将没有实力。可是到了开元天宝年间,军事格局已经变为外重内轻了,边将抵抗中央绰绰有余,因此他们就不再那么可靠了,他没有认清形势。那我们看现在节度使制度本来就存在一些缺陷,唐玄宗无原则地纵容安禄山,又使得这个危险变大,这个时候宰相杨国忠应该怎么办呢?如果他是一个好宰相,他应该一边劝谏着唐玄宗,让他意识到危险,另外一方面,他应该加强守卫,尽可能地推迟减缓安禄山以后可能形成了危害。可是杨国忠是不是这样?杨国忠不是,他不是一个好宰相,我们开始就说了,他之所以告安禄山谋反,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争宠的私心,而不是为国家考虑的。那他现在看他屡次告状,唐玄宗屡次不相信,他产生什么想法呢?他产生了把安禄山逼反的想法。我说他反你不信,我逼他反,我一定让你相信我是对的,他是错的,我是值得宠幸的,他是最不值得的。他不顾国家安危,他想要去逼安禄山造反,那怎么逼呢?杨国忠干脆去抄安禄山他们家了,唐玄宗不是在宫廷给安禄建了个豪宅吗?杨国忠没有任何搜查证明,直接就进去非法搜查去了。搜查什么呀?当然是谋反的证据,那人家安禄山怎么可能把谋反证据放在家里呢?所以什么也没查到,但是物证没有,嫌疑人也得抓起来,正好当时安禄山有几个门客在那看房子。得了,一下子都给抓到御史台去了,一顿刑讯逼供,几个人都死在那了。那这下子,安禄山可是被激怒了,本来他是想造反,但是一直感念着唐玄宗对他的高天厚地知恩,是他死后再发难的,可是虽然现在杨国忠苦苦相逼,那只能是对不起了。怎么办呢?就在天宝十四载的七月,安禄山上报朝廷,我想给朝廷送三千匹好马去,没每一个马,我派两个马夫跟着,这不一共六千马夫,我再派二十二个胡人将领随带着去送到长安。这是什么意思呀?这大家一看就明白了,在哪是送呀?这送来的不是奇袭小分队吗?事情做得那么露骨,唐玄宗都觉得心里没谱了,怎么办呢?唐玄宗又派了一个宦官去了。这次派的宦官叫冯神威,去得同时还拿着唐玄宗的一笔亲笔诏书,这诏书上就写——“马请你不要送了,我们会派人去拿,我在华清池给你凿了一个单人的温泉,请你来和我一起泡温泉。”冯神威带着这封手敕到范阳了。一到范阳,他就发现不对了,以往宦官到范阳的时候,安禄山什么态度?比见亲爹还亲。可是这次冯神威到了范阳了,安禄山就在那个胡床上坐着,连站都没站起来一下,微微欠了一下身,说:“圣人还好吗?”圣人是唐朝人对皇帝的称呼,冯神威说:“还好啊。”,然后就把这个诏书拿来给他看了,安禄山一看,都笑起来了:“现在想让我到长安是吧?想抓我是不是,想杀我是不是?晚了!马不送是可以的,十月份我也一定会到长安的。”这话看起来是肯定答复,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冯神威觉得背后凉飕飕的,十月份安禄山到长安到底想要干什么?这时候真是连傻子知道,一场暴风雨已经迫在眉睫了,那么这场危机会以什么样的形式爆发呢?

上一章 偷羊贼的发迹史 唐玄宗与杨贵妃最新章节 下一章 干儿子的反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