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历史军事小说 > 唐玄宗与杨贵妃
本书标签: 历史军事 

相爱容易相处难

唐玄宗与杨贵妃

就在天宝五载的七月,唐玄宗因为杨贵妃“妒悍不逊”,一怒之下就把杨贵妃给打发回娘家。妒悍不逊是什么意思呀?又嫉妒又凶悍,还不听话。我们知道后宫美人多,彼此嫉妒也是常有的事儿,杨贵妃这个时候嫉妒的人,我们从小看剧听故事,可能好多人就要说。是不是那个叫梅妃的女人啊?这梅妃是何许人?好多朋友都知道有一本野史叫做《梅妃传》,就讲梅妃姓江名采苹。是福建人。当初不是武惠妃去世吗,唐玄宗闷闷不乐,高力士就到全国去海选美女了,还没选着杨玉环,先选到江采苹了。高力士就把他给带回唐玄宗身边,开始对他也非常宠爱,但是后来不是杨贵妃出场了吗?那么梅妃在跟她斗法的过程中,就渐渐地失宠了。渐渐失宠了,两个人就在那打嘴仗,打来打去,当然后来还是杨玉环胜了,梅妃越来越受冷落,可是越来越受冷落,唐玄宗毕竟是一个风流天子,他有的时候还是旧情难忘,又去私下里幽会这个梅妃,有一次幽会,这个过程中正好就让杨贵妃给抓了个正着,杨贵妃可就不干了,对唐玄宗是连损带挖苦,一下子把唐玄宗给惹恼了。这就是所谓的妒悍不逊。

虽然说梅妃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很广,这个事情也讲的是有声有色,但是我觉得这个事情恐怕不是真的。梅妃这个人恐怕根本就不存在。为什么呢?三个理由

第一个理由,从文献角度讲。唐朝的这些笔记小说,乃至于后来的《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等,这些靠得住的史书,对于梅妃都没有提到,哪怕只言片语。梅妃真正出现在史书之中,已经是在南宋时期,而南宋距离唐玄宗时代已经过了好几百年,所以这里头非常有可能是编的故事。

第二个理由,我们知道,按照《梅妃传》的说法,这个梅妃,不仅自己长得文弱,而且特别瞧不起那些长得胖的人,所以才指责人家长杨贵妃长得胖,人家胖丫头按照唐朝的审美习惯,喜欢的就是像杨贵妃这样丰满艳丽的女人,对于说那种瘦弱文静的美人的追捧,那是宋朝以后才有的风气。如果说梅妃真的生在唐朝的话,她恐怕还得每天加餐增肥,她哪能瞧不起人家长得胖嘞!这是从社会习俗上来讲不靠谱。

第三个理由,如果按照《梅妃传》的说法,武惠妃死后,唐玄宗又去专宠梅妃。那么他的感情空白已经填补上了,他又何必再惦记自己的儿媳妇,冒着那么大的人伦风险,非要娶进这个杨贵妃呢?

因为这三个理由,我们觉得梅妃的故事并不可信,她不过是宋朝人为了和杨贵妃做对比而发明的一个文学形象。就好比说有西施就一定会有东施一样,是一个文学想象的人物,如果说这个人根本就不存在的话,杨贵妃当然也用不着去嫉妒她了。

我觉得这个时候杨贵妃嫉妒的对象可能不是任何一个人,而是唐玄宗的那种花心,为什么这样讲?唐玄宗不是风流天子吗?他虽然这时候已经得到大美人杨贵妃了,但是人就是得陇望蜀,他还觉得不满足,他还想把天下的美女都搜罗到自己的后宫来,怎么样才能把所有的美女都网罗到自己身边来呢?天宝年间也是繁荣过度了,唐玄宗没别的事儿了,就设立了一个职位,叫花鸟使,采花问鸟的这么一个使者,让宦官当,究竟采的是什么花?问的是什么鸟啊?这花鸟都是一个代称,他指的就是民间那些漂亮的大姑娘,小媳妇儿。花鸟使一出去看民间谁长得漂亮就把她给弄到后宫来,做唐玄宗的宠妃的候选人,那好了,这样一下子杨贵妃就不干了,因为你说如果唐玄宗在当时有苗头,喜欢上任何一个具体的人的话,那她都有目标,都可以根据这个人的情况进行防守反击,可是现在花鸟使今天弄了一个,明天弄来一个,后天弄来一批,这等于说她的潜在对手是无穷尽的。这千年防贼可比,千年做贼难多了,心累啊,所以杨贵妃这儿不干了,发火了。那他发火了,这就属于妒悍不逊了吧?唐玄宗也发火,我好歹也是个皇帝,后宫佳丽三千人,那是我应得的权利,当年武惠妃这么得手,唐玄宗不照样生了三十个儿子,三十个女儿吗?这也没少寻花问柳,怎么到你杨贵妃这就不行了呢,你一个妃子,难道比皇帝还要大吗?一生气,在气头上,就把杨贵妃给送回娘家里去了。可是我们得考虑一下杨贵妃的娘家在哪儿?我讲过他的生父杨玄琰早死了,到她当贵妃的时候他的养父杨玄璬也死了。两个父亲都没有了,娘家又在哪呢?我们不是讲杨贵妃有三个姐姐和一个哥哥吗?父亲死了,长兄如父,就送他哥哥家去了,杨贵妃的哥哥叫做杨铦,因为杨贵妃得宠,他当时已经升到三品官了。送他们家来了,杨铦看贵妃被送回来了,他马上心就慌了,什么意思呀?皇帝是要休妻还是怎么着啊?杨铦慌了,还有一个人比他更慌,谁啊?就是唐玄宗本人,心慌啊!唐玄宗在气头上是把杨贵妃给赶走了,可是把她送走之后,他又觉得身边空下来了,你看贵妃在的时候,他背着贵妃偷偷摸摸地去约会这个美女,约会那个美女,有点冒险的刺激感,有快乐。可是现在贵妃走了,他可以大大方方地追求任何一个美女了,他倒反倒觉得没劲儿了,杨贵妃不是早晨被他送回娘家去了吗?转眼中午到了,宦官就把这个御馔(皇帝吃的饭)给唐玄宗端过来了,唐玄宗当时哪有心情吃啊,不吃。他不吃还不要紧他还看身边的人都不顺眼了,这可苦了那些伺候他的宦官,这些人不知道自己哪一句话,哪一个动作都会惹恼皇帝,反正是动不动就挨一顿打,把那小宦官吓着不敢往玄宗身边凑。在这种情况下,高力士就看出名堂了,高力士毕竟是老奴才,跟唐玄宗那么多年,他什么不了解,他觉得玄宗脾气这么反常,就是因为他心里已经后悔。但是他是皇帝,碍于面子,他又不好意思说出来,这时候就得旁边有人替他转一个弯了,给他个台阶了,谁来给他个台阶呢?高力士本人是责无旁贷的了,他就上奏唐玄宗,跟他讲说:“贵妃咱们是很仓促地打发出去的,他哥哥事先也没有得到消息,肯定也没有准备好接待工作诶,贵妃到他哥哥家里肯定是衣食不周啊,咱们要不要把这贵妃院里的这些陈设,玩意儿给他送过去呢?”提了个这么一个建议,投石问路,这是唐玄宗一提正合了他的心意,赶紧说:“送!送!”送了多少呢?按照《资治通鉴》的记载,一共送了一百多车过去。送完了这些陈设,玩意儿,唐玄宗还指责起高力士了:“你想得太不周到了,光送用的怎么行呢?贵妃肯定吃也吃不好啊,我正吃饭呢嘛,把我的御馔分一半也给他送过去吧!”高力士一看,玄宗就这一点出息啊,心里都笑翻了,既然他已经明白玄宗真实的想法是什么了,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了。吃完午饭再磨蹭一会儿不就到晚上了吗?皇帝这一天饭也没有吃好,总不能让他觉也睡不好吧?这时候高力士就再次出面了,跟唐玄宗讲:“你看贵妃是早晨送出去的,现在闭门思已经整整一天了,想来对自己的错误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了。我们惩罚不是目的,教育不才是目的吗?现在教育的目的已经达到了,我们还是把贵妃给接回来吧!”你别看当时天宝年间了,唐玄宗听大臣的建议,往往听不进去,但是高力士这个建议,他马上就从善如流,接纳了,赶紧去接。可是当时已经晚上了,要接人,有难度,有什么难度呢?唐朝跟我们现在不一样,实行宵禁制,一到晚上,所有的门宫门也好,坊门也好,都得关上。没有特别通行证,是谁都不能开的。这事难不倒玄宗,玄宗马上就写了一道墨敕交给禁军了,让禁军出马去接,大家一看皇帝的卫队,拿着皇帝的条子出来执行公务,哪个门敢不开呀?就这样禁军一路护送着,就把杨贵妃给接回来了。可能有人要说了,唐玄宗这么着急干吗呀?第二天早晨,不也一样吗?这你就不了解他的心思了。首先,玄宗是度日如年呐,这时候早一分钟都有早一分钟的效果绝,对不能拖延时间。再者说了,晚上接也有晚上接的好处,他的面子丢得少一点嘛,你想晚上去接,总算是有人知道,也只有宦官禁军和自己亲近的人知道,如果说一大早去接,好家伙,全城人民都知道了,皇帝刚把妃子送出去就受不了了,就这么着急接回来,皇帝的面子往哪放呢?皇帝这时候派人去把贵妃家出来了,其实就等于说皇帝已经先行认错了,杨贵妃怎么表示啊?根据《旧唐书·杨贵妃传》的记载,贵妃回宫之后是伏地谢罪,跪在地上,也跟皇帝承认错误,唐玄宗一看,贵妃这是给我面子呀,更加高兴了!一把拉起来安慰了半天,两个人和好了。唐玄宗这个时候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也决心要痛改前非了,怎么样痛改前非呢?就是从此眼睛只盯着贵妃一个人,再不往其他地方看了,按照《资治通鉴》的说法“自是恩遇愈隆,后宫莫得进矣。(《资治通鉴》)”从此之后,杨贵妃就更加受宠了,后宫里其他的人再也别想往皇帝身边站了。

对于这次事件,就是《资治通鉴》记载的比较多,但是也只有六个字——“杨贵妃复忤旨。”又不顺着皇帝的旨意办了。什么叫忤旨?怎么叫不顺着皇帝的旨意了?历来有两种说法,流程比较广

一种说法是,这次可不是人家唐玄宗花心了,这次是杨贵妃出轨了。怎么回事呢?《杨太真外传》也是一本野史,这本书记载天宝九载二月的一天,杨贵妃背着唐玄宗偷偷地吹起了唐玄宗的大哥宁王的一根紫玉笛。结果一下子还被唐玄宗给看见了,唐玄宗一看,勃然大怒,马上就把杨贵妃给赶出宫去了。那我们都不理解了,吹根笛子,至于吗?其实啊,这是古代人的一种比较含蓄的说法,所谓杨贵妃吹宁王的笛子,是指杨贵妃跟宁王有染。这个事情唐朝有个诗人叫做张祜,是唐中后期的诗人,他写了一首诗,写的就比这个露骨多了,这首诗叫做《宁哥来》“日映宫城雾半开,太真帘下畏人猜。黄翻绰指向西树,不信宁哥回马来。”雾气腾腾的后宫之中,杨玉环躲在一个珠帘之后,正在想心事呢,她到底在想些什么呢?她唯恐别人猜到。可是事情就是那样,你越怕别人知道,别人要是知道了,就越来跟你开玩笑,这时候宫里头豢养了一个小丑,看杨贵妃在那里发呆,她就要跟她开玩笑了,他忽然往西边一直,然后大喊一声:“宁王来喽。”杨贵妃心里虽然不太相信,但还是忍不住往西边看了一眼,宁哥真的来了吗?这是写得多么艳情呢,直截了当地讲杨贵妃跟宁王有染,那你想啊,宁王是唐玄宗的大哥,杨贵妃是她的爱妃,爱妃跟大哥有这种不正常的关系的话,唐玄宗当然是要生气的了,当然是要把妃子给赶出去了的,可是这事是不是真的呀?这事百分之一万不是真的。为什么呀?因为我们都知道宁王李宪,唐玄宗的大哥已经在开元二十九年就去世了,那到天宝九年宁王都死了十年了,杨贵妃怎么会跟一个死了十年的人有染呢?所以这个说法肯定是假的。那这个广为流传的说法不成立了,还有没有别的说法呀?

还有一种解释认为,这次杨贵妃忤旨被赶出宫,不是别人的错,纯粹是她的姐姐惹的祸。他的姐姐又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上次说过,杨贵妃是有三个亲姐姐的,这三个姐姐长得一个比一个漂亮,但是命运都很一般,没有小妹那么幸运,她们都是年纪轻轻就嫁了人,又年纪轻轻的守了寡了。杨贵妃得宠以后就把这三个姐姐都接到了长安城里。唐玄宗既然宠爱杨贵妃,对他的三个姐姐也都是高看一眼,特许他们可以自由出入宫廷。不仅如此,唐玄宗还把这三个姐姐都封为国夫人了,其中大姐封为韩国夫人,二姐封为虢国夫人,三姐封为秦国夫人,在这三个国夫人之中,就属这个二姐,虢国夫人长得最漂亮,也最风流了,怎么叫风流啊?当时一般贵妇出门不都是坐车的吗?可是虢国夫人不行,她偏要骑马,而且骑马在脸上还没有任何的遮挡,当时贵妇即使要骑马也要稍微遮一下,可虢国夫人就露着一张漂亮的脸,左顾右盼。我们知道唐玄宗是一个有豪情的皇帝,一看这个美人不爱红装爱武装,就对她有特别好的好感,特别好感,好感到什么程度呢?刚才写《宁哥来》的那个诗人张祜又为他们的事情写诗了——叫《集灵台》“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虢国夫人太受宠了,一大早就骑着马进宫了,她觉得那些脂粉会掩盖他的天生丽质,因此只是稍微画了画眉毛就素面朝天就去见唐玄宗。那这个事的意思还是很明确,说虢国夫人跟唐玄宗的关系不大正常。如果这个事是真的话,杨贵妃当然也不干,也一定要跟唐玄宗吵,一吵,可能忤旨了,又被赶出宫去了。这件事是不是真的呀?这个说法我觉得也悬,为什么呢?

一个理由,从文献上考虑,这说唐玄宗对大姨子虢国夫人有非分之想,他的直接文献来源就是张祜的这首《集灵台》,可是张祜是一个什么人呢?咱们看他,一会儿写杨贵妃跟宁王有染,一会儿又说唐玄宗跟虢国夫人有染。那这个人的人品就值得怀疑了,这就好比是一个小报的娱记,他是唯恐天下不乱,他的职业就是制造这些绯闻。那他说这句话可信度就很低了。

另一个理由,我们设想,如果说虢国夫人真的和唐玄宗有染的话,那么以后她和杨贵妃相处起来,肯定会特别尴尬,可是现在我们从正统的文献看来,整个天宝时期,杨贵妃和她的姐姐相处都是非常融洽的,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反映虢国夫人和唐玄宗还是很清白的,顶多他们彼此欣赏一下而已。

再一个理由,虢国夫人是有情夫的,但是他不是唐玄宗,而是另外一个大人物,我以后还要讲到,反正说虢国夫人在这儿插了一次,横刀夺爱,这个说法也是不成立的。

既然现成的两种解释都不成立,杨贵妃到底是因为什么忤旨的呀?

其实我想这就是宫闱秘事的秘密之处,如果我们谁都知道的话,那还叫宫闱秘事吗?我们现在已经无从知晓当时的具体细节了,可是我虽然不知道是什么事引起了他们之间的纠纷,但是我知道这件事保证是杨贵妃的过错比较大,为什么?因为从唐玄宗的态度就可以看出来,上一次唐玄宗有错的时候,他把杨贵妃赶走了,不是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当天就把杨贵妃给接回来了吗?可是这一次,他把贵妃送走之后,他就没动静了。他一没动静了,杨家可真着了急了,你想想杨氏当时满门富贵,不就是因为一个杨贵妃吗?如果杨贵妃失宠的话,那么不就是树倒猢狲散吗?可是现在想来皇帝正在气头上,杨家人不好出面怎么办呢?这时候杨家赶紧请说客去了,她就请了一个户部郎中叫做吉温。这个家伙,以心机深沉,伶牙俐齿著称,吉温受杨家之托,就真的去找唐玄宗去了,找到唐玄宗就讲:“妇人识虑不远,违忤圣心,陛下何爱宫中一席之地,不使之就死,岂忍辱之于外舍邪。(《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贵妃就是一个妇女,头发长见识短,他要是真的冒犯了陛下了,陛下想杀她,当然没有问题,可是她毕竟是你的妃子,是内人,你要是想杀死她,你得把她放到宫里来杀死,你怎么能够让她在外面忍受外人的羞辱呢?吉温说了这么一席话。那当然,我们觉得吉温的一席劝解好不好呢?吉温太有水平了,为什么?首先一下子就把内外之别给勾画出来了,他跟唐玄宗讲,杨贵妃跟你是一个内部的关系,要在内部处理,那别人都是外人。这一下子把他们两个人的关系拉近了,另外这话的落脚点落在哪儿啊?落在回宫这件事,既然你们两个之间是内部矛盾解决,也只能在宫里解决,你怎么能让她流落到外面呢?果然,唐玄宗听吉温这么一说,大为感动,马上又绷不住了,赶紧又派了一个宦官去看杨贵妃去了,杨贵妃什么反应呢?杨贵妃哭得跟泪人一般。本来这次唐玄宗赶她出宫,几天都没搭理她,她也觉出问题的严重性来了,是不是玄宗不再要她呀?可是现在一看宦官又来了,她就知道皇帝又想着她呢!她心里能不激动吗?光哭还不够,杨贵妃当场就剪下来一绺头发,交给这个宦官了,跟宦官讲:“妾罪当死,陛下幸不杀而归之,今当永离掖庭,金玉珍玩,皆陛下所赐,不足为献,惟发者父母所与,敢以荐城。(《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我本来犯了死罪了,皇帝没有处死我,把我送回娘家了,我很感激,但是无论怎么样,反正我以后永远也见不到陛下了,我想给他留点东西,表一表心意,可是我有什么呢?我身边所有的玩物都是陛下赏给我的,我不能再回赠给他,只有我这一绺头发是我的父母给我的,是属于我自己的,现在就请你把这缕头发献给陛下吧。我们都知道中国古代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对头发的看重程度可比今天的人要重视多了。中国古代管夫妻结婚叫结发,为什么呀?不就是结婚的时候?新郎和新娘头发要挽到一起,这就代表你们两个从此是一家人了。现在呢,杨贵妃是想用这绺头发表达她对陛下的这番心意,但是这是永别了,那唐玄宗一看见这一绺青丝,他又不行了,所有的怨气,不满,矜持又都烟消云散了,他哪里真舍得跟贵妃诀别呀!马上又把高力士给派出去了,还是你会办事,还是你把她再给我接回来吧,光接回来还不算,就从这次风波之后,这两个人都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在对方心目中有着最重最重的分量,他们是谁也离不开对方了。好了,这就是《资治通鉴》里所说的唐玄宗从此对杨贵妃宠在一身了,就更加地爱他了。

我觉得有三方面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第一个方面,就是经过这两次出宫风波的考验,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感情得到了升华。本来我们说过,唐玄宗把儿媳纳入后宫,这无论如何都是一个人伦丑剧,但是随着这两次出宫风波,他们在彼此心目中的形象变了。本来唐玄宗觉得杨贵妃就是这么一个美人,我是皇帝,我非要把这个美人搞到手,可是经过这两次事情之后,她发现杨贵妃怎么心思这么单纯呐?她身在后宫,居然不懂得服从,居然不计较后果,这在后宫之中是绝对难得的性格,就好比一缕清风吹进了唐玄宗的心中,从此感觉不一样。那好,杨贵妃也是一样。以前她只知道唐玄宗权力太大了,足可以左右他的生活,可是通过这两次风波,她也看出来了,这个皇帝也有着正常人的感情,他是真心实意地喜欢她,离不开她,是爱着她的。他们彼此在对方的心目中的形象变了,感情变了,他们的关系也就变了,以前我们讲皇帝和后妃的关系,我们经常用到两个词,一个叫得宠,一个叫失宠。这两个词就意味着皇帝是绝对的主宰,而后妃只是一个被动者,可是在唐玄宗和杨贵妃这儿就不一样了。他们会像平常夫妻一样吵架,吵了架之后太太也会回娘家,而不是被打入冷宫。分开之后,他们也会彼此思念,也会努力和好,总之这个皇帝并不显得永远是高高在上的,妃子也并不显得永远是低眉顺眼的,他们之间更像是一对平常的夫妻。一千多年以来,为什么能够忽略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关系中的这种人论污点?而原谅,同情,甚至是歌颂他们之间的爱情呢?不就是因为在这里头看到了那种身居高位者的平常心吗?

第二个方面,就是杨李之间的爱情,因为有了这样的一种感情,因为他们有了这样一种关系,那么中国古代社会一直很难避免的外戚问题,在唐朝就又出现了,仗着杨贵妃和唐玄宗之间的爱情,杨贵妃的哥哥姐姐就骄横跋扈起来了,我们举个例子。天宝九载的正月十五,杨贵妃的哥哥姐姐他们都出去赏月去了,正好这点晚上唐玄宗的女儿广平公主也带着家人出门来观灯来。这两家人就在西市的门口碰上了,西市大门窄,容不得两家同时进出,怎么办呢?这杨家的家奴就想争道,想先进去,他就想催马走得快一点,一鞭子,就照着马打下去了,可这鞭子没准,这鞭子稍居然抽到广平公主的身上了,而且还就把这个公主连打带吓,让她滚下马来了。公主从马上掉下来了,驸马就赶紧去扶吧,这时候杨家人应该怎么办?应该是赶紧跳下来,赔礼道歉是不是?可是杨家人当时厉害,他们根本没管着家奴,家奴接着打这个马。又有几鞭子抽到驸马身上,把驸马都打伤了,第二天公主肯定是要去跟皇帝诉苦,唐玄宗倒是把杨家的这个家奴给打死了,但是与此同时,他也把这个倒霉的驸马给贬了,“谁让你得罪杨家人了?!”但我们看杨家人在皇帝心目中居然有如此重要的分量,比自己的儿女都重要了,那这些官员可就都知道门道了,他们就纷纷给杨家人送礼,按照资治通鉴的说法“四方赂遗,辐凑其门。惟恐居后,朝夕如市。(《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说杨家人门前就门庭若市了,大家争先恐后给他们送礼了,那就这就意味着杨家的人要逐渐登上政治舞台了。

第三个方面,因为杨贵妃的专宠,唐玄宗在宫廷的生活越来越奢侈。杨贵妃是美人,美人得配好衣服,当时给杨贵妃做衣服的织工和绣工就有七百人之多。那么除了穿得好之外,杨贵妃还得吃得好,我们开头不是讲了吗?杨贵妃是南方人,川妹子喜欢吃荔枝,可是长安城不产荔枝,怎么办呢?那就从南方过来运,为了给贵妃运一筐荔枝沿途好多的人,好多的马就累死在运输的路上。这就是杜牧所说的“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为了博美人一笑,多少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那么情真意切而又得志满满的唐玄宗和杨贵妃还会玩出什么新花样来呢?

上一章 想说爱你不容易 唐玄宗与杨贵妃最新章节 下一章 诗仙醉写赞美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