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历史军事小说 > 唐玄宗与杨贵妃
本书标签: 历史军事 

诗仙醉写赞美诗

唐玄宗与杨贵妃

唐玄宗天宝元年,因为改元,玄宗就颁下了一道求贤诏书,是这样写的“前资官及白身人,有儒学博通,文辞秀逸,及军谋武艺者,所在具以名荐。(《旧唐书·玄宗本纪》)”任何人只要你懂儒学或者有文采,或者会武艺的话,都让地方来推荐。这个诏书,看起来是平平常常,有点像老生常谈。但是就是这个诏书引来了一个独步古今的大诗人,这个大诗人和唐玄宗以及杨贵妃一起谱写了一篇千古帝王,绝代佳人和旷世才子的浪漫佳话,而且也为大唐盛世,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做了一个最好的注脚。那么,唐玄宗求贤招来的这个大诗人是谁呢?他就是我们所熟知的诗仙李太白。李白是何许人?李白这个人用两个字概括的话,那就是一个奇人,怎么奇呢?李白至少有三奇

第一,身世奇。李白是什么出身?他自称出生于陇西李氏,那就是跟李唐皇室是同一个出身。可是他真的真实出生地按照现在学者的考证,却在中亚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省),那可能有人就说了,闹了半天,李白是个华侨啊。这话就是误会了,虽然说碎叶今天已经不属于中国的领土了,但是在唐朝,他是属于安西都护府的管辖之下,还是大唐的人。但是无论如何,这碎叶城离大唐的核心区也是够远的。那么他出生地那么远,李白又拿不出一个像样的家谱来,所以实际上唐朝李唐皇室一直没有承认这门亲戚,看他身世这么不明朗,又出生在遥远的边陲,虽然最后能够成为彪炳中国文学史的大诗人,这样的身世应该说是很传奇的。

第二,长相奇。李白长什么样?好多朋友一下子他想起那个说法“长不满七尺,身材不高,好像有点其貌不扬。”但这只是一种说法,李白自己还有一种说法。他说自己是“天为容,道为貌。”长得又像天又像天道,这是什么长相?我们还是不明白,其实换成现在比较通俗的说法,这就是长得仙风道骨的意思。当然,碰上自我感觉良好的人,他的自评价就不能算数了。我们再看一看别人对李白是怎么评价的?李白有一个著名的粉丝叫魏颢,他曾经也描述过李白的长相,他说:“李白是‘眸子炯然,哆如饿虎’。”什么意思呢?就是目光如电,张开嘴就跟老虎似的。那么,把这三个特征凑在一起,个子不高,又仙风道骨,又金光四射,这个长相也是很神奇的。

第三,才华奇。这个我们都能承认,只要是中国人读过点书的,谁不知道诗仙李白?谁不知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谁不知道“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谁不知道“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谁不知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些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名篇。那我们也知道杜甫他号称诗圣已经很神奇了,但是对李白佩服得五体投地,他说李白写诗是什么境界?“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可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境界,正因为李白的才华太高明了,太神奇了,所以大家觉得不可思议,就给他编出了好多传说故事。比方说有一个故事就讲,李白她妈要生他的时候,忽然梦到太白金星,长庚星扑入了自己的怀里,然后这小孩生下来了,就起名李白字太白,那不是说李白是太白金星转世吗?这个说法两唐书都有记载。

李白一直觉得自己就是王佐之才,只要给他机会,他就能够成为管仲,乐毅,姜太公那样的人物。有这样的政治才干,当然想要得到施展,怎么施展呢?让李白像一个一般的读书人那样去考科举,然后一步一个脚印往上爬,他这样的奇人可没有那种耐心。李白一心想的就是一鸣惊人,一飞冲天,可是怎样才能一步登天呢?他希望有人能够推荐他,一下子就让他走上领导岗位。为了实现这个梦想,李白从年轻的时候起就四处奔走,四处求人,可是也不知道他是过于心高气傲还是他求的那些人都是肉眼凡胎,看不出他是什么样的人呢?还是因为什么别的原因?反正是奔走了很多年都没有任何结果。直到四十岁了,李白虽然说名气越来越大,但是就身份而言,还是一介布衣,可以说是书剑两蹉跎。但是就是在天宝元年,唐玄宗的这封求贤诏一颁布,李白的人生终于出现重大转机了。在几个知己的推荐之下,唐玄宗表态了,要在金銮殿里亲自接见李白。李白一听这个消息,那可太激动了,激动到什么程度?他马上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一句非常出名,叫做“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觉得自己一飞冲天的时机终于到来了。那么,李白对这次接见抱有最热烈的想象,唐玄宗,他重视不重视这次接见呢?唐玄宗也是非常重视的,李白的族叔李阳冰在《李翰林草堂集序》里写得清清楚楚,唐玄宗见到李白之后是“降辇步迎,如见绮皓,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李翰林草堂集序》)”唐玄宗一看李白来了,马上从自己坐的轿子上走下来了,往前走了好几步,就好像见到一个高人大德一样。然后就赶紧让李白在镶嵌着各种珠宝的坐具上落座。落座之后还不够,唐玄宗还让人拿出饭来,请李白吃。注意,这个饭可不是一般的饭,那是唐玄宗亲手调过味道的。这一连串动作可以看出来,唐玄宗对李白真的很重视,不仅在动作上表现重视,在语言上也很重视,他等李白落座之后就对他讲“卿是布衣,名为朕知,非素蓄道义,何以及此。(《李翰林草堂集序》)”你是一个老百姓,你没有做官,但是我都知道你的大名,可见你一定是一个道德非常高尚,才华也非常高明的人,否则我怎么可能知道你呢?对李白的才华做了充分的认可。而且接见完了之后,唐玄宗马上降旨,让李白到翰林院去了。后世称李白为李翰林,就是从这儿来的。这一年,李白刚刚四十二岁,正是建功立业的最好年华。那么,李白辅佐帝王安定天下的政治思想,能否就此实现呢?如果想知道李白的政治思想是不是实现了,我们就得先看一看,他在翰林院都做了哪些工作?李白在翰林院所做的事情有两件特别出名

第一件,醉草吓蛮书。在喝醉的状态下,起草了一封吓唬少数民族的诏书,这个事情因为记载在小说集《警世通言》之中。所以流传特别广,很多人都知道。是这么讲的,李白刚进入翰林院的时候,正好东北有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叫做渤海国,渤海国派了一个使者来给唐朝下挑战书了,可是这个挑战书不是用汉字写的,是用少数民族文字写的,拿到朝廷来一看,朝廷里的那些大臣全都不认得,那怎么办呢?人家下了战书,你都不知道人家说什么,很着急,这个时候就有人讲:“太白这个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请他来看看吧。”唐玄宗就把李白给请来了,李白一看,马上就朗声把这个战书给读出来了。唐玄宗一看:“你认识啊,这太好了。”李白说:“我不仅认识这个字,就我看来,朝廷根本不用派兵去回应,只要我给他写一对答书就可以了,我这答书一写好,保管把他们镇住,绝不敢再兴兵。”唐玄宗一听更震撼了:“既然你有这么大本事,赶紧写吧!”这时候,李白可就拿一把了,他说:“我这个人写东西,得进入状态才能写。怎么进入状态呢?我得喝酒,我得喝高兴了,这个状态才能有,灵感也才能有。”唐玄宗这个时候一切都依着他,赶紧让人伺候他喝酒吧,喝得晕晕乎乎的时候,李白大笔一挥,一下子写出了一封答书。当然,还是用少数民族文字写的,然后对着渤海国的使者一念。果然,把这个使者吓得魂飞魄散,赶紧跑回他的国家去了,跟国军讲:“这个仗咱们没法打。”这就是所谓的“李太白醉草退蛮书”,或者叫“李太白醉草吓蛮书”。

虽然此故事流传甚广,但是我认为他是假的,为什么呢?几个疑点

第一个疑点,这个事情如果存在的话,应该是外交史上的一个大事,在唐朝的官方文件,在正史之中应该有所反映,至少留下蛛丝马迹。可是我们现在翻遍了唐朝的所有史书,包括正史,也包括笔记小说。根本没有见,哪怕是对这件事记载的只言片语。唯一跟这事有点关系的是一个叫范传正的文人给李白写的墓碑的序言里头范传正题的这么一句话,说李白见到唐玄宗之后就“论当世务,草答蕃书,辩如悬河,笔不停辍。(《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斯墓碑并序》)”那有人说对呀,这“草答蕃书”不就是李白写答书吗?这不就对上了吗?问题是我们要看一看范传正这句话是在什么样的语境之下说的。范传正说“论当世务,草答蕃书”是什么意思呢?是指唐玄宗刚刚接见李白的时候,李白为了表现自己有很大的能量。所以就不停地表现,一会儿议论朝政,一会儿又在这儿起草诏书,想要跟皇帝证明我是什么都可以干的?果然,他这么一种表现之后,唐玄宗对他非常满意。是在这样的一种语境下说的,换句话说,这个“草答蕃书”在这里是虚指,而不是实指。不能够作为李白真的起草了一封对少数民族文书的证据。

第二个疑点,李白这个人对语文掌握着确实非常好,大诗人,大文豪,肯定写一个汉文的答书不成问题,可是我们要知道,没有任何证据证明李白还会写少数民族文字。更重要的是,这里头李白跟打交道的渤海国在唐朝以汉化非常深著称。上过中学的话,会在课本里发现有一章专门讲渤海国的汉化,举的例子就是“车书本一家”,换句话说,渤海国官方使用的就是汉文字,它根本就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字,那又怎么会有所谓李太白去写蛮书的道理呢?所以我认为这件事是不存在的,不能信。

李白在翰林院做了一件知名度极高的事,就是给杨玉环写了三首赞美诗。这个事情在唐朝的一个笔记小说叫做《松窗录》里头有非常详细的记载。人们都知道,唐朝人喜欢牡丹,这风气其实是唐玄宗带起来的,唐玄宗当时搞到了四种牡丹花,一种是紫的,一种是红的,一种是粉红的,一种是纯白的。把它种在后花园里了,有一天牡丹盛开,唐玄宗就带着杨贵妃一块儿去赏花了,他们赏花很开心,马上那些艺人们也就是梨园弟子们就来助兴来了,梨园弟子之中有一个领头人叫做李龟年,大歌唱家,他就捧着一个歌本来找唐玄宗来了,说:“陛下,请您点一支曲子,我们唱给您听。”然后唐玄宗就说了一句特别著名的话:“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辞为。(《松窗录》)”我这赏着名花,对着妃子,怎么能唱那些老歌呢?写一篇新歌词来吧。李龟年可为难了,这谁能够现场写这么一个新歌词?有人讲:“李白能!”他是大诗人。唐玄宗赶紧让李龟年拿着金花笺到翰林院里去请李白填词,李白又是大笔一挥,马上三首清平调就写好了,这三首诗是怎么写的?当时是三首歌词——《清平调》(其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这是赞美杨玉环长得漂亮,我看见云彩就想起了你的衣裳,看见花朵就想起了你的容貌,在春风吹拂之下,您像一朵花一样盛开了,绽放了。如果我不是在王母娘娘的群玉山头见过您的话,我肯定是在瑶池那见过你,因为你长得就像仙女一样漂亮。还有一个《清平调》(其二)“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说贵妃像一只红艳的鲜花一样吐露风华,和她相比,跟楚襄王巫山云雨的那个仙女算得了什么呀?在历史上有没有谁可以跟贵妃比美呢?恐怕只有汉朝的赵飞燕盛装之后才可以比方一二吧?还是讲杨贵妃漂亮。最后一首《清平调》(其三)“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名花和花一样的美人在君王面前出现了,引起君王微笑的观看,希望君王能够长长久久地看见这样的美景,如果说人世间还有什么景象让人一看之下万恨全消的话,那就是我们在沉香亭畔看到的这一幕吧。

这三首诗,我们觉得写得好不好呢?这三首诗写得太漂亮了,按照《松窗录》的说法,是杨贵妃和唐玄宗当即就被震撼了。怎么表现出来的呢?——“太真妃持玻璃七宝盏,酌西凉州蒲桃酒,笑领歌,意甚厚。(《松窗录》)”杨玉环听了这三首新词之后,马上在玻璃七宝盏之中,斟上了从西凉国进贡来的葡萄酒,然后一饮而尽,开始领唱这三首歌。唐玄宗又是怎么表现的呢?——“上因调玉笛以倚曲,每曲遍将换。则迟其声以媚之,上自是顾李翰林,尤异于诸学士。(《松窗录》)”杨玉环在那唱歌,唐玄宗就吹笛子给她伴奏,而且每吹到一曲将要结束的时候,就故意放慢了节奏,让整个曲子显得额外的优美,额外的妩媚。而且唐玄宗从此看待李白就和看待别人不一样了,换句话说,就高看李白一眼。除了谪仙人李太白谁还能有这样的手笔呀?旷世才子,绝代佳人和千古明君之间的风流雅集,就在这三首诗中展现得淋漓尽致,而且得到了艺术的升华。这也是李太白进入翰林院以后最为华彩的一笔。

按照常理,李白凭借三首《清平调》得到唐玄宗和杨贵妃的青睐之后,他在唐朝政坛一定会步步高升。然而,就在李白写《清平调》之后没几个月,他就坚决提出辞职,有人认为,李白辞职的原因是唐玄宗的宠臣高力士因为李白曾经让他脱靴子羞辱了他,所以排挤李白。也有人认为杨贵妃因为李白写了“可怜飞燕倚新妆”,把她比喻成赵飞燕而怨恨他,所以给李白穿小鞋。那么,李白离开唐朝政坛的真相果真如此吗?

我们先来看说高力士因为李白让他脱靴子而侮辱他,这件事是不是真的?这件事的最早记载是在唐朝的笔记小说《酉阳杂俎》里头,原文是这样说的“李白播于海内,玄宗于便殿召见,神气高昂,轩轩若霞举。上不觉忘万乘之尊,因命纳履,白遂展足与高力士,曰‘去靴’,力士失势,遽为脱之。(《酉阳杂俎》)”李白着重海内,所以唐玄宗召见他了,一看见他那个仙风道骨的模样,唐玄宗都不由得忘记自己尊贵的身份了,赶紧让他坐下,可是我们也知道唐朝人坐不是像我们现在这样坐在椅子上,唐朝人是席地而坐。席地而坐的话,穿着鞋,穿着靴子就不方便了,所以这时候李白就抬起一只脚,对高力士讲:“把鞋给我脱掉。”高力士一看李白这样的昂扬,他也都吓坏了,乖乖地就把李白的鞋给脱下去了。如果这个事是真的,我们是高力士的话,肯定也觉得很难堪,以后有机会整一整他也不是不合理的。问题是这件事是不是真的?有没有李白让高力士脱靴这件事呢?这件事虽然说戏曲也好,小说也好,给我们渲染的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了,但是这不是一个真事,为什么是假的呢?也是有几个理由的

第一个理由,我们都知道李白是一个高自标榜的人,最喜欢宣传自己傲岸了,如果说他真的有这样藐视权贵的举动的话,他一定会在诗文之中表达出来,可是让高力士脱靴这件事,我们就翻遍了李白所有的诗文作品,都没有看到任何一点蛛丝马迹。那么这个事情有没有本身就值得怀疑。

第二个理由,高力士是何许人?高力士当时可不是个一般的宦官,他是左监门卫大将军,正三品官,而且是唐玄宗的心腹。唐玄宗曾经对他说过一句很温暖的话,叫做“力士上直,吾寝乃安。”高力士值班,我睡觉就睡踏实了。唐玄宗对高力士是非常喜爱的。如果说李白敢于这样侮辱高力士的话,不要说高力士不能接受,唐玄宗第一个就不能接受了,怎么还会对李白照料那么好呢?

第三个理由,我们要看看高力士在唐玄宗时代,他的形象是怎么样的?唐玄宗时代没有人恨高力士,大家都觉得高力士是一个很有政治头脑的人,又有政治头脑,又有政治影响力,为人又谦虚、谨慎,又非常低调。所以当时人对高力士充满了正面的评价。李白是一个傲岸的人,但是李白不是一个荒唐的人,他有什么必要去侮辱这样一个在大家心目中很正面的政治人物呢?

所以说,李白让高力士给他脱靴子,这个事情本身就是不存在的,既然李白没有侮辱过高力士,那当然也就谈不上高力士去诽谤李白。不让他当官了。

那么我们再看看杨贵妃是不是有可能?因为李白写“可怜飞燕倚新妆”,把她比喻成赵飞燕而恨他呀,那就更加不可能了。赵飞燕是何许人?赵飞燕是汉成帝的皇后,她是因为美貌和擅长歌舞被选中,然后慢慢做到皇后的。拿她来比杨玉环并无任何不妥之处,相反,杨玉环还有点高攀了呢,拿一个皇后比她一个妃子,难道对不起她吗?另外,我们也要知道,唐朝人一说起赵飞燕,那是什么形象?那就是一个大美人的形象,不像宋朝以后的人,一说起赵飞燕,先想到红颜祸水这个词。当时,人们对赵飞燕的形象也很认可,所以杨贵妃听李白这样比,她高兴还来不及呢,怎么可能就因此生气?还要诽谤李白,不让唐玄宗给李白升官呢?

那既然高力士也没进谗言,杨贵妃也没进谗言,李白为什么还辞职?我觉得李白辞职的真正原因是他没有办法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可能有人要讲了,不是进翰林院了吗?为什么没有办法实现政治理想啊?我们就要看一看唐玄宗时代翰林院是干什么的?唐玄宗时代翰林院是一个人才和杂流并处得这么一个地方,所谓人才指什么?是指翰林学士,他们是专门负责给皇帝起草诏书的,是非常重要的政治人物。那所谓杂流,是指什么呢?杂流是共通的称号,叫做翰林待诏。这翰林待诏身份可就复杂了,有会写诗的叫诗待诏,会画画的叫画待诏,会下棋的叫棋待诏,会算命的叫方术待诏。那李白他属于什么?李白就是属于翰林待赵中的诗待诏。而待诗诏也好,别的待诏也罢,他们真实身份就是天子弄臣,陪皇帝玩的。虽然皇帝是欣赏李白,但是是把他当做了一个文学侍从,把他当做了一个诗人来欣赏的。而不是把它当成一个大臣,当做一个政治家来欣赏的。可是我们要知道,李白他是抱着“济苍生,安黎元”这种崇高理想来到翰林院的,他怎么能够长期忍受这种天子弄臣的生活呢?没有办法实现理想,所以李白索性就辞职了。

李白辞职了,唐玄宗什么态度?唐玄宗很快就批准了,可能有人要说了,为什么唐玄宗不挽留一下?首先还是因为李白这个翰林待诏的身份。他不过就是一个文学侍从而已,有他在旁边固然风雅,但是没他在旁边皇帝也不损失什么。其次,李白的这个性格也不适合在皇帝身边工作。为什么呢?李白太好喝酒了,他自己交代得很清楚,他是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每天都烂醉如泥。到了长安之后,新交了几个酒友,喝酒就更没有节制了。事实上,李白被皇帝召见没有几次是不醉的,就像写《清平调》那次,李龟年去请他了,他当时也是喝晕了。李龟年着急,赶紧拿凉水泼他的脸,三番五次把他泼醒之后,才写成了那三首《清平调》。这样的事情发生一次两次叫浪漫,发生三四次乃至于n次呢?人家皇帝没法用你了。喝酒容易误事。另外还有一个问题,人喝了酒容易管不住自己的舌头,什么该说不该说的都往外说,可是在皇帝身边工作,保密原则最重要。像李白这样经常喝高了的人,你指望他保什么密,他只要知道了,都敢往外说。这长久留在身边多危险。所以他一提出辞呈,唐玄宗马上就顺水推舟,答应了,不过唐玄宗让李白辞职,倒也不是直截了当,让他卷铺盖走人。而是赐金还山。给了他一大笔钱,让他还去过那种云游四方的神仙生活,从这一点来看,唐玄宗做得也算是潇洒大方。在这次辞职事件中,诗人辞职那是辞出了风骨,天子赐金那是赐出了温情。对于两个人而言,那都是最体面的收场了,而这一时刻,距离李白进入翰林院还不到三年的时间。

我们讲完了李白进出翰林院,这个过程我们应该怎样评价李白和唐玄宗之间那场风流佳话呢?我想首先我们应该承认唐玄宗此刻确确实实是求才的,唐玄宗本身是艺术全才,他的爱妃杨贵妃那是音乐歌舞专家。这对伉俪对于文化艺术人才确实是有赏识之心,有知遇之恩的,正因为如此,在天宝年间的长安,那真是人才荟萃。不仅有刚才我们提到的诗仙李白,还有诗圣杜甫,诗狂贺知章,诗佛王维,画圣吴道子,草圣张旭,还有音乐家李龟年,舞蹈家公孙大娘……。这些人就像星辰一样,照亮了大唐的文化天空。可是我们也要知道,唐玄宗是把他们作为文艺人才,而不是政治人才。他是希望他们能在自己周边活动,但是他并不希望他们会成长为张说,张九龄那样文人型的政治家。皇帝的期许改变了这对以李白为代表的这些有政治抱负的文人而言,当然是一个悲剧。但是另外一方面,我们也要考虑到以李白为代表的这些文人,虽然说他们有理想,有抱负,但是他们实际上并没有真正政治家的素质,也并没有真正政治家的历练,他们是不可能真的担负什么政治责任的。一代文人都朝文艺方面去转型,这对于李唐的政治而言也是一场悲剧。那这样一来,天宝年间,诗人,皇帝和妃子之间演绎的也只能是宫廷家化氏文坛佳话,再也不可能是政治佳话。那么这个时候的政坛到底由谁来把持呢?

上一章 相爱容易相处难 唐玄宗与杨贵妃最新章节 下一章 温柔乡里酿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