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历史军事小说 > 忆捷录
本书标签: 历史军事 

萧叔达

忆捷录

梁武帝萧衍(464年-549年6月12日),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郡东城里(今江苏省丹阳市埤城镇东城村)人。南朝梁开国皇帝(502年4月30日-549年6月12日在位),西汉相国萧何的二十五世孙,南齐丹阳尹萧顺之之子。

萧衍出身兰陵萧氏。南齐时以门荫入仕,齐明帝时担任雍州刺史,参与抵御北魏入侵。永元二年(500年),起兵攻讨东昏侯萧宝卷,拥戴南康王萧宝融称帝,次年攻陷建康。中兴二年(502年),接受萧宝融“禅位”,建立南梁。萧衍统治初期,留心政务,纠正宋、齐以来的弊政。为使各州郡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采取了更换异己、任用亲信,兼以讨伐的方针。他尊崇门阀世族,宽待宗室。军事上抵御北魏南侵,一度在钟离之战取胜,维持了南北均势;后数次发动北伐,但战果不大。在位晚期,随着年事增高,开始怠于政事。太清二年(548年),“侯景之乱”爆发,次年萧衍被囚死于建康台城,享年八十六岁,在南朝诸帝中位列第一。谥号武皇帝,庙号高祖,葬于修陵。

萧衍才思敏捷,博通文史,为“竟陵八友”之一。所作的千赋百诗,其中不乏名作。即位后,曾令编《通史》六百卷,并亲自撰写赞序。后人认为“历观古帝王艺能博学,罕或有焉”。他善音律,精书法,在其倡导下,南梁的文学艺术得到长足发展。

早在入主建康时,掌权的萧衍便下令废除了东昏侯在位时的苛政。如中兴二年(502年)初,萧衍下令“减损浮费”,“御府中署,量宜罢省”,又命公开焚毁东昏侯的“淫奢异服六十二种”。

萧衍称帝之后,初期的政绩是非常显著的。他吸取了齐灭亡的教训,自己很勤于政务,而且不分春夏秋冬,总是五更天起床,批改公文奏章,在冬天把手都冻裂了。

萧衍虽雅爱文士,但颇注重政事能力。他曾手敕答刘孝绰云:“美锦未可便制,簿领亦宜稍习。”在对官吏的选拔任用方面,他尽量选用良吏。首先,萧衍注意对在中央掌握重权的官员的任命,他先后重用范云、周舍和徐勉等人。这些人或者有才能,或者有德识,或者敢于直言谏诤,都是难得人才。梁武帝任用他们对于改良萧齐后期混乱的政局,稳定社会,恢复生产起到了重要作用。其次,他要求地方的长官一定要清廉,经常亲自召见他们,训导他们遵守为国为民之道,清正廉明。为了推行他的思想,萧衍还下诏书到全国,如果有小的县令政绩突出,可以升迁到大县里做县令。大县令有政绩就提拔到郡做太守。他的政令实行起来以后,梁朝的吏治得到显著改善。萧衍也十分清楚,当时州郡官员多非良才,但是对于贪暴官吏,一经发现都要给予严厉惩处。

东晋六朝是贵族门阀把握话事权的时代,九品中正制已不能起到选拔人才的作用,社会人才机制出现壅塞。因此在选用官吏问题上,萧衍遇到了一个如何处理士族与庶族关系的问题。要稳定、巩固统治,必须首先调和统治集团内部士族与寒门之间的矛盾。为了提高萧梁政权的影响力,萧衍便采取了拉拢高门士族的措施。让高门士族中的不少人担任高官,而实际大权却由庶族掌握。这是因为,高门士族出身的人大都崇尚玄虚,不亲事务,对于簿领文案等事不肯用心,而出身寒门的令史却谙熟政事,勤恳耐劳,如范云、徐勉、周舍等人均来自士族的中下层。对寒门庶族,他也尽量做到“惟才是务”。天监四年(505年),梁朝设置五经博士,又设立招收寒门弟子的五经馆,“修饰国学,增广生员”。学生免学费,食宿全由国家供给。生员只要能精通其中一部经书,经过考试后都可以录取进入官吏队伍。在诏令中萧衍说,哪怕是放羊的,看牛的,只要能考上,有才能,就录用他,绝对不准阻拦。此举让寒门子弟有了进入国家管理层的可能性。在政府提倡鼓励之下,向学之士自四方云集。自萧衍开始,通过考试录用人才成为常设制度,这为以后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上一章 刘梦得 忆捷录最新章节 下一章 赵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