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历史军事小说 > 忆捷录
本书标签: 历史军事 

范仲淹

忆捷录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 ),字希文。祖籍 邠州 ,后移居苏州 吴县 。 北宋 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幼年丧父,因母 谢夫人 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 大中祥符 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 及第 , 授 广德军 司理参军 。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 陈州 通判、 苏州 知州、权知 开封府 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 宋夏战争 爆发后,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的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对宋夏议和起到促进作用。西北边事稍宁后, 宋仁宗 召范仲淹回朝,授 枢密副使 。后拜 参知政事 ,上《 答手诏条陈十事 》,发起“ 庆历新政 ”,推行改革。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自请出京,历知邠州、 邓州 、 杭州 、 青州 。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 颍州 ,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年六十四。 宋仁宗 亲书其碑额为“褒贤之碑”。后累赠 太师 、 中书令 兼 尚书令 、魏国公, 谥号 “ 文正 ”,世称范文正公。至清代以后,相继从祀于 孔庙 及 历代帝王庙 。

范仲淹“文武兼备”“智谋过人” ,无论在朝主政、出帅戍边,均系国之安危、时之重望于一身。他领导的庆历革新运动,虽只推行一年,却开北宋改革风气之先,成为 王安石 “ 熙宁变法 ”的前奏。其文学成就也较为突出。他倡导的“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有《 范文正公文集 》传世。

天禧五年(1021年),范仲淹调任 泰州 西溪 盐 仓监 ,负责监督淮盐贮运及转销。 西溪濒临黄海之滨,唐时 李承 修筑的旧海堤因年久失修,多处溃决,海潮倒灌、卤水充斥,淹没良田、毁坏盐灶,人民苦难深重。于是范仲淹上书江淮漕运 张纶 ,痛陈海堤利害,建议沿海筑堤,重修 捍海堰 。

天圣 三年(1025年),张纶奏明朝廷,仁宗调范仲淹为 兴化 县令,全面负责修堰工程。天圣四年(1026)八月,母亲谢氏病逝,范仲淹辞官守丧,工程由张纶主持完成。

天圣五年(1027年),范仲淹为母守丧,居应天府 宁陵县 。 时任南京留守、知应天府 晏殊 听闻范仲淹的才名,就邀请他到 府学 任职,执掌 应天书院 教席。 范仲淹主持教务期间,勤勉督学、以身示教、创导时事政论,每当谈论天下大事,辄奋不顾身、慷慨陈词。当时士大夫矫正世风、严以律己、崇尚品德的节操,即由范仲淹倡导开始,书院学风亦为之焕然一新,范仲淹声誉日隆

天圣六年(1028年),范仲淹向朝廷上疏万言的《上执政书》,奏请改革吏治,裁汰冗员,安抚将帅。 宰相 王曾 对他的万言书极为赞赏,时晏殊在枢府,王曾便极力推举范仲淹,晏殊遂面圣陈述范仲淹既往政绩。 十二月, 宋仁宗 召范仲淹入京,任其为 秘阁校理 ,负责皇家图书典籍的校勘和整理。

上一章 颜真卿 忆捷录最新章节 下一章 晏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