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历史军事小说 > 忆捷录
本书标签: 历史军事 

李鸿章

忆捷录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本名章铜,字渐甫、子黻[fú],号少荃(一作少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安徽合肥人,中国清朝晚期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将领。世人多称“李中堂”,又称“李二先生”“李傅相”“李文忠”。

李鸿章为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进士,早年随业师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与捻军起义,并受命组建淮军,因战功擢升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累加至文华殿大学士,封一等肃毅伯。期间着手办理洋务,创办了北洋水师。甲午战争失败后,作为特使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后被启用为两广总督。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后,参与“东南互保”,并北上谈判,次年与庆亲王奕劻代表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不久即病逝于北京,享年七十九岁。死后获赠太傅,晋一等肃毅侯,谥号“文忠”。其著作收于《李文忠公全集》。

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慈禧太后视为“辅佐中兴,削平大难”及“匡济艰难,辑和中外”之人。同时西方有视之为“当世三杰”者。但因其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加之个人贪腐、决策失误等问题,也招致诸多批评。

本名李鸿章别名章桐、李中堂、李傅相、李二先生、李文忠字渐甫,一作子黻号少荃(一作少泉),晚年号仪叟、省心所处时代清朝晚期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今瑶海区)磨店出生日期1823年2月15日逝世日期1901年11月7日主要作品李文忠公全集主要成就操练淮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及捻军起义积极倡建近代海军,建立北洋水师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兴办实业官职直隶总督、北洋通商大臣爵位一等肃毅伯→一等肃毅侯追赠太傅谥号文忠

李鸿章的业师曾国藩称:“李少荃拼命做官,俞荫甫(俞樾)拼命著书。”

恭亲王爱新觉罗·奕訢曾在《赠李少荃相国集句十二韵》中称赞:“多才兼将相,旌节屡西东。玉勒浮云骑,金鞍明月弓。钧衡持国柄,豪杰自牢笼。坐见威棱洽,夷情草偃同。”

孙中山在光绪二十年(1894年)上书李鸿章时,曾说:“伏维我中堂佐治以来,无利不兴,无弊不革,艰难险阻,尤所不辞。如筹海军、铁路之难,尚毅然而成立,况于农桑之大政,为民生命脉之所关,且无行之难,又有行之人,岂尚有不为者乎?"

《马关条约》签订后,诗人丘逢甲曾以“宰相(指李鸿章)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扁舟去作鸱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一诗表示悲愤。

袁世凯在给李鸿章的挽联中评价:“受知蚤岁,代将中年,一生低首拜汾阳,敢翊临淮壁垒;事变方殷,斯人不作,万古大名配诸葛,长留丞相祠堂。”

清朝国史李鸿章本传的评价是:“自中原罢兵,移督直隶,坐镇天津,办理内治外交,以一身系天下安危者,垂三十年。”又说:“鸿章与曾国藩谋国忠诚,决策英断,不摇浮议,不顾毁誉,略相伦等。其任事勇锐,赴机捷速,不为小廉曲让,则鸿章有独至孤诣。自壮至老,历常变夷险,未尝一日言退,婴疾病不轻乞假,尝言曾国藩晚年求退为无益之请,受国大任,死而后已。”

中兴名臣,与兵事相终始,其勋业往往为武功所掩。鸿章既平大难,独主国事数十年,内政外交,常以一身当其冲,国家倚为重轻,名满全球,中外震仰,近世所未有也。生平以天下为己任,忍辱负重,庶不愧社稷之臣;惟才气自喜,好以利禄驱众,志节之士多不乐为用,缓急莫恃,卒致败误。疑谤之起,抑岂无因哉?

上一章 曾国藩 忆捷录最新章节 下一章 左宗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