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现代小说 > 初高中重难点文言文复习
本书标签: 现代 

谏逐客书7

初高中重难点文言文复习

《谏逐客书》的针对性,还表现在针对特定的受文者来采取谏说的策略。李斯上书是给秦王政这个具体的人看的,如果不熟悉这个人,不揣摩这个人的愿望、想法,不去迎合他的心理需求,那就很容易碰壁。对这个问题,刘勰有中肯的评价:“烦(顺) 情入机动言中务,虽批逆鳞而功成计合,此上出之喜说者也。”顺着秦王的感情、心理,引到统一六国的关键问题,符合主要任务的需要。当时秦王的最大欲望是兼并天下,凡是违反这一欲望,就难以立足,凡是利于达到这一欲望,就容易被接受。李斯紧紧抓住秦王的这一心理,把秦国的霸业作为整篇谏书的灵魂,贯串始终。在论说的首层以秦王政的祖先重用客卿造成“霸西戎”、“治强”、“散六国之从”、“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等成就去耸动秦王;在论说的次层则把用客卿提到“跨海内,制诸侯之术”的高度;再接着以古代五帝三王“不却众庶”无敌天下去打动秦王。总之,每个层次都反复论述这样一个根本的利害关系:纳客就能统一天下,逐客就有亡国危险。以利劝之,以害怵之,这就紧紧抓住了秦王的心,深深击中其要害,使秦王顺理成章地接纳其意见,并收回逐客令,达到了上书的目的。

以上论述了《谏逐客书》是如何有针对性地、成功地对逐客之事加以论断,使该公文收到了显著的实效。实效性、针对性、对事加以论断,这三个特征在文中体现最为突出。当然,该文还有个别其他的公文特征,像当时李斯已在被逐之中,写这篇上书必须十分注意时效,除了“道上上谏书”急就此文之外,在写法上开头单刀直入,指出逐客之错,使秦王为之震动。可见首句发意、开门见山,既为当时紧急情势决定,也是公文时效性的要求

一、重点字词解释

①窃以为过矣:私下

②窃以为过矣:过错

③移风易俗:改变

④举地千里:占领

⑤拔三川之地:攻取

⑥包九夷:吞并

⑦制鄢、郢:控制

⑧遂散六国之从:瓦解

⑨功施到今:延续

⑩杜私门:贵族豪门

⑪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从前假使

⑫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拒绝

⑬今陛下致昆山之玉:获得

⑭服太阿之剑:佩带

⑯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取用

⑰退弹筝而取韶虞:摒弃,不要

⑱非秦者去:离开

⑲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术:方法

⑳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排斥

㉑故能成其大:形成,实现

㉒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借给

㉓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赠送,给予

㉔今逐客以资敌国:来,表目的

二、通假字

①遂散六国之从 (从,通假字,通“纵”,合纵。)

②四君却客而不内 (内,通假字,通“纳”。)

③而陛下说之,何也? (说,通假字,通“悦”。)

④西蜀丹青不为采 (采,通假字,通“彩”,彩饰。)

⑤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这也。(藉通“借”,借给。)

⑥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 (傅,通假字,通“附”,缀着。)

上一章 谏逐客书6 初高中重难点文言文复习最新章节 下一章 琵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