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玄幻奇幻小说 > 道德经:探秘
本书标签: 玄幻奇幻 

【道德经】68-76

道德经:探秘

68、天古之极

【原文】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译文】善调兵遣将之人,不会轻易发动战争;善厮杀格斗之人,不会轻易动怒发狂;善克敌制胜之人,不给敌人可乘之机;善任能用贤之人,言谈举止就会谦下。这就是不争之德,这就是用人之力,这才符合上古的自然法则。

69、哀者必胜

【原文】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乃无敌矣。祸莫大于无敌,无敌近亡无宝。故称兵相若,哀者胜矣。

【译文】兵法存有记载:若将爆发战争,我们一定不能成为侵略者,而应是守卫者;宁退一尺,也不抢一寸。要做到:调兵时,不留下痕迹;备战时,不暴露实力;战斗时,要同仇敌忾;这样的话,便可无坚不摧矣。灾祸莫大于自恃无敌,自恃无敌便会濒临覆灭且失去优势。因此,当两军实力相当时,被攻击的一方将会获胜。

70、有宗之言

【原文】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译文】我的话很容易理解,也很容易做到;可天下却没有人能理解,没有人能做到。我说的每句话都是有意图的,阐述的每件事都是有重点的;因为大家不理解,所以我非常疑惑。了解我的人不多,效仿我的人更少;因此,有道之人看似不起眼,却品行高尚。

71、不知之病

【原文】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惟病病,是以不病。

【译文】喜欢探索未知的事物,是博学的表现;不去了解已知的事物,是无知的体现。有道之人为何能思想充实呢?那是因为他们以无知为耻。希望大家也能够以无知为耻,这会让你们的思想更充实,灵魂更饱满。

72、自贵之威

【原文】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译文】当民众不再憎恶权势时,那才是真正尊严的到来。不亲近那些奉承你的人,不疏远那些反对你的人;如果你不嫌弃他们的话,他们也就不会嫌弃你了。因此,圣人要明白自己该做些什么,而不是为自己歌功颂德;要注重自己的所作所为,而不是为自己塑造尊贵。所以,圣人要自知、自爱,而不是自见、自贵。

73、疏而不失

【原文】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译文】勇往直前的果敢之人会被屠戮,临阵退缩的懦弱之辈便可苟活;这两种行为,孰利孰弊呢?这也是天道所忌讳的事,谁又能明白其中之原由呢?因此,圣人也很难给出正确答案。天道的指导思想是:不必过激便能瓦解敌人,不用煽动便可获得响应,无需召集便有众人参与,心境坦然便得奇谋妙计。天道法则,宽宏广大;貌似虚无,却不容违!

74、民不畏死

【原文】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译文】如果百姓不畏惧死亡的话,那又如何能用死亡去恐吓他们呢?至于那些曾经让民众畏惧死亡的人,则属于极端分子;等我们得到执法权后,便可将他们消灭。谁敢像“常有司”里的杀人狂魔那样肆意杀人呢?那些代替“司杀者”去杀人的人,就像是代替高明的木匠去劈砍木头啊!那些代替高明的木匠去劈砍木头的人,很少有人不砍伤自己的手。

75、求生之厚

【原文】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译文】如果百姓的生活困苦的话,那是因为吃皇粮的官吏太多,所以百姓才饥寒交迫。如果百姓不好管理的话,那是因为官吏整人的手段太多,所以百姓才难于统治。如果百姓命如草芥的话,那是因为官吏追求奢靡的生活,所以百姓才命如纸薄。那些不追求奢靡生活和不使用手段的人,其结局一定远胜于那些穷奢极欲之人。

76、柔弱为生

【原文】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译文】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而死后呢,它却是僵硬的。草木在生长时也是柔软脆弱的,而死后就变得枯槁僵硬了。因此,僵硬和死亡是同一类的,而柔弱则属于生长的一类。所以,国家若穷兵黩武定会覆灭,树木若失去韧性便会折断;强大是国力衰败的象征,而柔弱则是繁荣昌盛的体现。

上一章 【道德经】-62-67 道德经:探秘最新章节 下一章 【道德经】-7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