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玄幻奇幻小说 > 道德经:探秘
本书标签: 玄幻奇幻 

034.第二十七章

道德经:探秘

【原文】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译文】

善行之人,其路不留痕;善辩之人,其言无破绽;善数之人,精算免竹码,善闭之人,无木闩他人亦不可开,善结之人,无绳索他人亦不可解。

因此,如果施教者善于开导他人的话,那世上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无用之人了;如果善于纠正他人言谈的话,那世上就不会有那么多的荒唐言论了。这就是误人子弟啊!

善于开导他人的人,反而不适合作为人师;而不善于教导他人的人,却精于获得他人的钱财。

不重视自身修养的人,就等同于不爱惜他的财物。这本就是缺心眼,这便是想要将自己变成愚昧无知的人。

【心得】

1、第一句那么长,会不会有什么玄妙之处呢?尤其是“善闭”与“善结”那两句话,搞不好其中就蕴含有修炼玄机。而后面的那些话可是把当前的教育状况描绘得淋漓尽致啊!这世道啊,什么都可以世袭;皇位可以,诗人也可以;即便她的诗粗鄙不堪。

2、“圣人”是指从事教育事业之人。这里暗指那些人沽名钓誉的俗人。骂完昏君,骂人师;其用词可谓是妙语生花,却字字诛心啊!老子他老人家这回可真的是气坏了。唉!2400多年过去了,其文明却不升反降;还恬不知耻地到处开设【孔子学院】,老祖宗的脸都让它们给丢光啦!我也最看不起那些没有脊梁骨的教育家,因为不符合逻辑的谬论巨多;这可都是阿谀奉承、溜须拍马的杰作啊!

3、无语啊!现在的家长基本上都很重视孩子的教育,可又有几个人能把自家的孩子给教好呢?家长教育孩子的心愿难道就是让自家孩子成为荣辱若惊之奴,唯唯诺诺之辈,阿谀奉承之徒,委曲求全之人吗?

4、不说啦,自己也是一个教育的失败者啊!一个文科从来都不及格的人,却懂得翻译【道德经】;而那些自恃满腹经纶的人,却把【道德经】解释得狗屁不通。可悲啊!难道这是老子他老人家的阴谋吗?他是在用我这个文科不及格的人来羞辱那些所谓的大文豪、大诗人吗?

5、现在的很多所谓的“名牌”大学,真的就能教出好学子吗?孩子如果真的想学的话,就一定非得在学校吗?我的很多知识都是靠自学得来的,如:编程、测绘、财务,等等;当然啦,翻译【道德经】也是。

6、“袭”,遮盖也。“明”,聪慧与才华。那么,是谁遮盖了谁的聪慧与才华呢?根据上文,便可推断出是施教者遮盖了学子们的聪慧与才华;即:误人子弟也!“智大迷”是指:迷失心智,缺心眼。“妙”通“眇”,意为:细微,幼小,年少。“要妙”的意思是:想要将自己变成愚昧无知的人。

【注释】

“辙迹”是指:轨迹,痕迹。

“瑕谪”是指:玉上的斑痕。比喻人的缺点﹑过错。

“筹策”是指:竹码子;古时计算用具。

“关楗”是指:关门的木闩。横的叫关,竖的叫楗。

“绳约”是指:绳索。

“袭”是动词,即:掩盖,遮盖。

“明”是指:学子们的聪慧与才华。

“圣人”是指:从事教育事业的人,施教者。这里暗指这些人都是沽名钓誉之俗人。

“救”是动词,即:解救,纠正,帮助;这里应该是指教育。

“弃”是形容词,即:没用的,多余的,荒唐的。

“物”是指:言谈中的内容;言论。

“故”是指:反而。

“师”是指:老师。

“资”是指:财物。

“贵”是指:重视。

“虽”是连词,即:本,原本。

“智大迷”是指:迷失心智,缺心眼。

“妙”通“眇”,意为:细微,幼小,年少。

上一章 033.第二十六章 道德经:探秘最新章节 下一章 035.第二十八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