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历史军事小说 >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
本书标签: 历史军事 

第二十计混水摸鱼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

浑水摸鱼,成语,是指当敌人混乱无主时,乘机夺取胜利的谋略,出自《三十六计》。

计策简介

浑水摸鱼,中国古代兵法策略三十六计第二十计。此计用于军事,是指当敌人混乱无主时,乘机夺取胜利的谋略。在混浊的水中,鱼儿辨不清方向,在复杂的战争中,弱小的一方经常会动摇不定,这里就有可乘之机.

计名由来

“浑水摸鱼”一词,起初可能是渔民们从捕鱼实践中摸索、总结出来的一句经验性俗语。

公元前6世纪希腊寓言家伊索的《伊索寓言》·渔夫 中讲的是混水摸鱼的故事:一位渔夫在河里捕鱼时,先拦河张

网,然后用绳子拴上石块,面向鱼网击打水底,鱼吓得到处乱游,有些撞进网里。当地有人见渔夫这样做,责怪他把水搅浑了,使人不能喝到清水。渔夫说:“若不是把水搅浑,我就捕不到鱼,捕不到鱼,我就得饿死。”

有人把它作为“浑水摸鱼”的来源。寓言译介到中国来的时间与《三十六计》成书时间的先后关系有待进一步考证。

后来逐渐被移植到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以至被兵家和军事指挥员们用来作为表述军事谋略的军事术语。原意是,把水弄混浊了,鱼儿会晕头转向,此时乘机捕捉,往往易于得手。比喻乘混乱之机谋取某种意外的利益。在军事上指有意给对方制造混乱,或乘敌方混乱之机,消灭敌人,夺取胜利。在战场上,冒充敌人而蒙混过关是此计常用的手法。

作品出处

《混水摸鱼》选自《三十六计》

《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

“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意为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方是上策。此语后人赓相沿用,宋代惠洪《冷斋夜话》:“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

原书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其中每计名称后的解说,均系依据《易经》中的阴阳变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主客等对立关系相互转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的因素。解说后的按语,多引证宋代以前的战例和孙武、吴起、尉缭子等兵家的精辟语句。全书还有总说和跋。

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为便于人们熟记这三十六条妙计,有位学者在三十六计中每取一字,依序组成一首诗: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

①乘其阴乱:阴,内部。意为乘敌人内部发生混乱。

②航,以向晦入宴息:语出《易经·随》卦。随,卦名。《随卦》的《》辞说:“泽中有雷,随。君子以向晦入宴息。”意为人要随应天时去作息,向晚就当入室休息。

此计运用此象理,是说打仗时要得于抓住敌方的可乘之隙,而我借机行事,使乱顺我之意,我便乱中取利。 古人按语说:动荡之际,数力冲撞,弱者依违无主,散蔽而不察,我随而取之。《六韬》日:“三军数惊,士卒不齐,相恐以敌强,相语以不利,耳目相属,妖言不止,众口相惑,不畏法令,不重其将:此弱征也。”是鱼,混战之际,择此面取之。如:刘备之得荆州,取西川,皆此计也。

局面混乱不定,一定存在着多种互相冲突的力量,那些弱小的力量这时都在考虑,到底要依靠哪一边,一时难以确定,敌人又被蒙蔽难以察觉。这个时候,己方就要乘机把水搅浑,顺手得利。古代兵书《六韬》中列举了敌军的衰弱征状:全军多次受惊,兵士军心不稳,发牢骚,说泄气话,传递小道消息,谣言不断,不怕法令,不尊重将领……这时,可以说是水已浑了.就应该乘机捞鱼,取得胜利。运用此计的关键,是指挥员一定要正确分析形势,发挥主观能动性,千方百计把水搅浑,主动权就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了

核心内容

1.把水弄浑,然后去捉失去清晰视线、并挣扎着吸气的鱼;人为制造一种模糊、混乱的形势,或者使局势复杂化,为自己或为他人神不知鬼不觉地/为人注意地/不费很大气力地/不冒很大风险地捞取好处比如说除掉一个不谙世情的对手/谋得一个官职。利用模糊、不安、无序、混乱而取得好处的计谋。

2.从已浑浊的水中捉鱼;利用在自己没有参与的情况下而存在/而出现的模糊不清/乱烘烘/混乱无序的局势来捞取好处/为他人捞取好处。充分利用模糊不清/乱哄哄/混乱无序局势的计谋。造成或利用模糊不清/杂乱无章/混乱无序的计谋。制造模糊不清的计谋;纷乱。之计,混乱之计。

计策赏析

第二十计“混水摸鱼”和第五计“趁火打劫”似乎很相像,但它们之间又有区隔。“趁火打劫”的中计者直接受到生死存亡灾难抑或不幸的打击,他或其亲属的生命财产都处于极其危险的境地。按计语理解,“趁火打劫”中的这种生存困境并非由施计者所造成的,只是他“利用”了这种生存困境。而“混水摸鱼”中的“混水”是由施计者自己抑或第三者造成的。而且处于恶劣状态下的并非中计者本人,而是其周围的环境;中计者在其直接的生存中起初并没有被打扰,只是在周围环境受到干扰的情况下才处于窘境。“混水摸鱼”和“趁火打劫”之间的区别首先在于中计者所面临威胁危险的强度和直接的程度。但是文本所举例证中也将精神状态浑浊,亦即直接的损害纳入“混水摸鱼”的范畴,然而“精神浑浊”的状态不是以“火”的形态出现。在这里还是达不到“趁火打劫”的强度。在辨别第五计“趁火打劫”和第二十计“混水摸鱼”时还有一个虽然不算太重要,但还是值得注意的是,“火”所触及的是某一具体的对方,而“混水”所触及的则是偶尔聚合在一起的无名的集体。

“混水摸鱼”这一计的运用要分为两步走:第一步,要设法把水搅混;第二步要设法趁机捞鱼。“混水摸鱼”一计要比“趁火打劫”一计具有更深的谋略性,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求指挥员发挥更大的主动性。 在社会动荡不安或军队军心不稳之时,各种力量就会互相冲撞,而弱小的一方屈从或反对还没有确定,此时应将弱小的一方争取过来,以扩充力量,夺取胜利,或者乘乱取利。

在错综复杂的市场竞争中,道理也是一样。慧眼独具、手腕灵活的经营者常趁着竞争对手内部或市场混乱之际,乘机兼并那些力量弱小而动摇不定的势力,以扩充自己的力量甚至形成企业集团,使自己的经营更加便利,更加有效,有的甚至还会制造混乱,从中渔利。

中国古代的军事家在运用“混水摸鱼”这一计谋时,大都采取主动把水搅混,然后再利用敌人互相混战之机,一个个消灭掉。三国时期,蜀汉皇帝刘备的发迹史便是一例。

计策实例

1、唐朝开元年间,契丹叛乱,并多次进犯唐朝。张守圭为幽州节度使,担负平定契丹叛乱的重任。契丹大将可突干数次攻打幽州,都不成功,他于是假意与唐军讲和。张守圭很明白可突干的意图,便将计就计,派下属王悔去契丹军营,以宣诏为名,借机探听他的虚实。

王悔进入契丹军营,在酒宴上发现:可突干与部属之间的关系不是很融洽,表里不一。他又仔细打听到,可突干与分掌兵权的部将李过折长期以来就有矛盾,于是,王悔暗地里接触了李过折,得知他十分反对可突干的叛乱,王悔乘机劝和了李,让他脱离可突干、为唐朝廷出力、日后定有重赏。王悔完成任务后,回到幽州。次日,李过折突袭可突干的军营,把可突干斩于马下,忠于可突干的大将李礼,率部下与李过折展开激战,李过折死于乱战中。此时,契军营大乱,张守得知情报,率大军杀入契营,活捉李礼,大破契丹军。从而迅速地平定了叛乱。

2、《三国演义》中,赤壁大战,曹操大败。为了防止孙权北进,曹操派大将曹仁驻守南郡(今湖北公安县)。这时,孙权、刘备都在打南郡的主意。周瑜因赤壁大战,气势如虹,下令进兵,攻取南郡。刘备也把部队调到油江口驻扎,眼睛死死地盯住南郡。周瑜说:“为了攻打南郡,我东吴花多大的代价,南郡垂手可得。刘备休想做夺取南郡的美梦!”刘备为了稳住周瑜,首先派人到周瑜营中祝贺。周瑜心想,我一定要见见刘备,看他有何打算。

第二天,周瑜亲自到刘备营中回谢,在酒席之中,周瑜单刀直入问刘备驻扎油江口,是不是要取南郡?刘备说:听说都督要攻打南郡,特来相助。如果都督不取,那我就去占领。周瑜大笑,说南郡指日可下,如何不取?刘备说:都督不可轻敌,曹仁勇不可挡,能不能攻下南郡,话还不敢说。周瑜一贯骄傲自负,听刘备这么一说,很不高兴,他脱口而出:“我若攻不下南郡,就听任豫州(即刘备)去取。”刘备盼的就是这句话,马上说:“都督说得好,子敬(即鲁肃)、孔明都在场作证。我先让你去取南郡,如果取不下,我就去取。你可千万不能反悔啊。”周瑜一笑,哪里会把刘备放在心上。

周瑜走后,诸葛亮建议按兵不动,让周瑜先去与曹兵厮杀。 瑜发兵,首先攻下彝陵(今湖北宜昌)。然后乘胜攻打南郡,,却中了曹仁诱敌之计,自己中箭而返。曹仁见周瑜中了毒箭受伤,非常高兴,每日派人到周瑜营前叫战。周瑜只是坚守营门,不肯出战。一天,曹仁亲自带领大军,前来挑战。周瑜带领数百骑兵冲出营门大战曹军。开战不多时,忽听周瑜大叫一声,口吐鲜血,坠于马下,被众将救回营中,原来这是周瑜定下的欺骗敌人的计谋,一时传出周瑜箭疮大发而死的消息。周瑜营中奏起哀乐,士兵们都戴了孝,曹仁闻讯,大喜过望,决定趁周瑜刚死,东吴没有准备的时机前去劫营,割下周瑜的首级,到曹操那里去诸赏。当天晚上,曹仁亲率大军杏劫营,城中只留下陈矫带少数士兵护城。曹仁大军趁着黑夜冲进周瑜大营,只见营中寂静无声,空无一人。曹仁情知中计,急忙退兵,但是已经来不及了。只听一声炮响,周瑜率兵从四面八方杀出。曹仁好不容易从包围中冲出,返南,又遇东吴伏兵阻截,只得往北逃去。 周瑜大胜曹仁,立即率兵直奔南郡。

等周瑜率部赶到南郡,只见南郡城头布满旌旗。原来赵云已奉诸慕亮之命,乘周瑜、曹仁激战正酣之时,轻易地攻取了南郡。诸葛亮利用搜得的兵符,又连夜派人冒充曹仁救援,轻易地诈取了荆州、襄阳。周瑜这一回自知上了诸葛亮的大当,气得昏了过去。

上一章 第十九计釜底抽薪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二十一计金蝉脱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