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历史军事小说 >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
本书标签: 历史军事 

第六章声东击西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

声东击西,是汉语的一个成语 ,出自汉·刘安《淮南子·兵略训》和唐·杜佑《通典·兵六》。

这个成语是使对方产生错觉以出奇制胜的一种战术,一种策略思想。意为表面上声称攻打东边,实际上却攻打西边。军事上是迷惑敌人、出奇制胜的一种谋略。其本身结构是联合式,在句子中可作谓语、宾语、定语。

成语出处

“故用兵之道,示之以柔而迎之以刚,示之以弱而乘之以强,为之以歙而应之以张,将欲西而示之以东。”(汉·刘安《淮南子·兵略训》)[1]

“声言击东,其实击西。”(唐·杜佑《通典·兵六》)[1]

后人根据《淮南子·兵略训》的内容提炼出“声东击西”之意,再根据《通典·兵六》的文字提炼出“声东击西”之语。

成语故事

楚汉争霸时期,汉王刘邦曾率军攻打楚都彭城,结果被项羽的军杀得大败,溃逃到了荥阳地区。

这时,许多已经归顺了刘邦的将士见势不妙,纷纷投降了项羽。刘邦的降将魏王豹一看苗头不对,也离开汉营,回到了他的封地河南。魏王豹一到河南,马上封锁了黄河西岸的临晋关,切断了军的退路,去与项羽谋和。

这样一来汉军腹背受敌,形势十分危急。于是刘邦派部将说服魏王豹,动员他重新投靠汉王。可魏王豹一意孤行,坚决不允。刘邦恼怒万分,就派大将韩信去征讨魏王豹。

魏王豹闻讯,立即命柏直为将,率重兵严密防守在黄河西岸的坂一带,以阻止汉军渡河。

韩信率领汉军来到了黄河东岸,他见蒲坂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而且对岸又有重兵把守,知道从这里强攻是难以取胜的。于是韩信决定运用兵法上“声东击西”的战术,准备巧渡黄河天险。为了迷惑柏直,韩信就命少量兵马在蒲坂对岸扎下营寨,并让他们日操练巡行,做出汉军要从这里强渡黄河的姿态,却暗中调兵遣,把汉军主力转移到夏阳河口,准备从夏阳偷渡黄河,进攻魏王豹。

果然,柏直中了韩信的计,以为汉军真要从蒲坂渡河了,就向魏王豹报喜,说蒲坂防守得很严密,可谓坚如磐石,汉军休想过黄河一步,魏王豹现在可以高枕无忧了。

韩信率精锐人马赶到夏阳后,立即命士兵砍树,做了大量木桶,然后三三两两捆在一起,再拴上木排,便制成了渡河用的木筏,乘着它们神不知鬼不觉地渡过了黄河。汉军一上岸,就直取魏王豹的老巢安邑。

魏王豹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为时已晚。他慌忙召集起队伍,领兵迎战。可魏王豹的乌合之众根本不是汉军的对手,结果让汉军杀得惨败,魏王豹自己也被韩信活捉了

成语寓意

声东击西在战术上的关键在转移目标,讲的是出奇制胜,以假象迷惑对手,造成对方的错觉,伪装攻击的真实目标,用灵活机动的行动,忽东忽西,即打即离。不攻而示之以攻,欲攻而示之以不攻;形似必然而不然,形似不然而必然;似可为而不为,似不可为而为之。这是用兵打仗中常用的一种作战谋略。其主要思想是让对手顺情而推理,我却因势而用计,出其不意地夺取胜利

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声东击西这个成语在句子中可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军事等,比喻虚张声势,使人产生错觉,实则集主力击于不备之处。[1]

运用示例

宋·张纲《华阳集》卷十五:“况虏情难测,左实右伪,声东击西。”[4]

元·脱脱等《宋史·高敏传》:“兵家之事,声东击西。”[1]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十一回:“蜀人或声东击西,指南攻北,吾兵必须分头守把

上一章 第五章 趁火打劫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七章 声东击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