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历史军事小说 >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
本书标签: 历史军事 

第五章 趁火打劫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

趁火打劫是一则汉语成语,最早出自于《三十六计》。[2]

趁火打劫原意是指趁人家遭遇火灾的混乱而无暇自顾的时机抢劫人家的财物,从中攫取利益;现喻指乘人之危来谋取私利的行为;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偏正式;含贬义。

成语出处

最早出处

《三十六计》第五计:“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演变过程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十六回:“正是财动人心,他也不救火,他也不叫水,拿着那袈裟,趁火打劫,拽回云步,径转山洞而去。”[2]

后据此总结出成语趁火打劫。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连年不断,不断耗损国力。最后,吴国打败了越国。越国战败后,越王勾践被扣在了吴国,而且失去了行动自由。但是,勾践并没有因此放弃斗争,他早就暗暗下定决心,有朝一日,一定要重建自己的国家。于是,他开始谋划和实施自己的复国计划。他表面上十分讨好吴王夫差,终于骗得了夫差的信任,也因此被放回到了越国。回国之后,勾践仍然做出臣服吴国的样子,每年都送很多财宝给吴国,目的就是让夫差对自己麻痹大意。而在越国内部,他则采取了一系列增强兵力、壮大国家经济实力的措施。果然,几年后,越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大增,人心也很稳定。而吴王夫差却被当年的胜利冲昏了头脑,这时的他,早已被勾践制造的假象所迷惑,他根本不把越国放在眼里。几年来,他生活奢侈,无心管理朝政,更听不进忠诚的劝告,还杀了一代名将伍子胥,重用奸臣,使得吴国的经济状况越来越差,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终于,公元前473年,勾践选中夫差外出不在王宫的时机,大举进攻吴国,内部空虚的吴国根本无力还击,很快就被越国打败了。

成语寓意

“趁火打劫”的意思不仅仅是强抢财物,而是在别人焦头烂额、严重失误之时落井下石,大大地占便宜。“打劫” 的关键是“瞅准时机”,即别人焦头烂额、严重失误的时候。趁火打劫这一理念也被运用到商业活动中,使一些人短时间内获得了暴利。

成语运用

成语用法

该成语原意是指趁人家遭遇火灾的混乱而无暇自顾的时机抢劫人家的财物,从中攫取利益;现喻指乘人之危来谋取私利的行为;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偏正式;含贬义

运用示例

清代·徐珂《清稗类钞之盗贼类之趁火打劫》:“有所谓趁火打劫者,临时之盗也。遇有人家失火,即约一二伴侣,飞奔入内, 见物即取,或持之,或负之,或扛之。主人加以诃斥,则曰:将为汝寄顿于吾家也。盖仓卒起意,利人之危而乘之也。”[4]

清代·颐琐《黄绣球》:“这一天见来的很是不少,黄通理更代为踌躇,怕的是越来越多,容不下去,而且难免有趁火打劫,顺手牵羊的事。

成语辨析

趁火打劫—顺手牵羊—浑水摸鱼

“浑水摸鱼”的意思是乘混乱的时候从中捞取利益。“顺手牵羊”的意思是顺手把人家的羊牵走,比喻趁势将敌手捉住或乘机利用别人,现比喻乘机拿走别人的东西。[4]

“趁火打劫”“浑水摸鱼“顺手牵羊”三个词都含有“趁混乱时机捞一把”的意义。但“趁火打劫”语义重,含有乘人之危的意思;“浑水摸鱼”有时指故意制造混乱;“顺手牵羊”专指趁机捞取其他好处,语义较轻。

上一章 第四章 以逸待劳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六章声东击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