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历史军事小说 > 二战将领资料
本书标签: 历史军事 

第六章 毁誉参半 戈林(2)

二战将领资料

1935年,希特勒宣布废除德国将重整军备,德国将重建空军,戈林即被正式任命为德国空军总司令。他在5月时晋升为航空兵上将,1936年4月晋升至大将,最后于1938年2月晋升为元帅。不过就实务面上,戈林并无投入多少力气在建设德国空军的工作上,也极少出现在空军总司令部办公室里。戈林的工作多由空军参谋长韦佛替他完成,据后者所言,戈林对空军发展最大的作用乃是争取预算,每当经济部长沙赫特提出预算争议时,韦佛直接将文件转交给戈林,后者随即去找希特勒,最终往往获得更多的预算。戈林曾说道:“元首对于我们(在预算要求上)如此的节制感到意外,他以为我会要的更多,总之记住一件事:钱不是问题。”据资料指出,在1933年1月至1939年8月期间,德国共花费640亿马克在军备上,其中有40%是用在空军,占了极高的比例。戈林也对空军得以成为独立的军种有重要的作用。基于上述,戈林在空军成立初期深受部属与参谋部军官爱戴。

1936年6月6日,首任空军参谋长韦佛因飞行事故身亡,戈林随后任命凯塞林继任此职。凯塞林任职后不久即与米尔希发生冲突。米尔希为平民出身,一战时曾为飞行员,战后成了民航人员,工作能力极强、揽权欲也很高。他对于掌控了航空部和空军总司令职务的戈林感到嫉妒,遂将野心转到了空军参谋长一职,处处刁难凯塞林,而该人也对米尔希报以歧视,认为他只是身着空军制服的平民。就此状况,戈林乐于见之且加以煽动,使两方无法威胁自己的地位。凯塞林的继任对德国空军的建设有一点影响很大,他废除了韦佛先前极力推广的“战略空军”构想,将其下令研制的四引擎重型轰炸机——乌拉山轰炸机计划废除,认为资源不足的德国无力负担。当时米尔希与凯塞林的想法一致,而空军轰炸机总监库尔特·弗克比尔与空军参谋部作战处长保罗·戴克曼为了保全重轰炸机,要求由戈林来定夺。米尔希对戈林说道:“你有两种选择,是要生产1000架四发轰炸机,还是数千架的双发轰炸机?”戈林并未想的特别多,他说道:“元首只会问我轰炸机共有几架,而不会问是哪种。”就这样,戈林否决了戴克曼的想法,任凭米尔希把两种已准备进行测试的乌拉山轰炸机原型机变成废铁,德国也在二战全期再无发展出真正的战略轰炸机。

凯塞林任职不满一年,因厌倦了整天在和米尔希作政治斗争,自行辞去了参谋长职务。戈林一度考虑请陆军的弗朗茨·哈尔德或阿尔弗雷德·约德尔继任该职(这两人后来分别成为陆军参谋长和最高统帅部作战处长,在二战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但他们两人皆不愿与米尔希一起共事。戈林因而任命施通普夫继任,但后者表示只愿意“暂时”接受。

1939年2月,戈林任命了年仅40岁的汉斯·耶匈尼克为空军参谋长,前者认为年龄较长、经验与实务丰富的空军将领们不易与自己妥协,因而安排了年轻、能力强、听话的参谋长,但耶匈尼克因其资历浅而经常被高级将领所轻视,在诸多决定上必须让步,且戈林经常将四周的空军友人(罗尔萨、波登绍兹、飞行训练学校教官阿尔弗雷德·凯勒等人)视作顾问团,令耶匈尼克工作格外地困难,加上该人是希特勒的狂热崇拜者,对于后者的决定与观点几乎不以自己空军参谋长的专业眼光审视,亦为日后德国空军失败的原因之一。戈林另一项重大人事任命是把乌德特拉拢过来制衡米尔希,于1936年初任命其为战斗机与俯冲轰炸机总监,4个月后又让他担任了“空军技术处”处长,负责新型飞机的开发与采购。这道任命很大程度上是不适任的。乌德特的教育背景、资质与性格不具有担任如此高阶职务的能力,却要直接负责手下超过26个部门,不仅使原先尚属效率颇高的德国空军流于官僚化,在诸多机种的生产和研发工作上也出现重大疏失。

总体来说,戈林对于德国空军初期的快速发展可说是有益的,但长远来看却是灾难性的。戈林的精神框架仍局限于一次大战的战斗机飞行员经历,他在补给、后勤、战略、飞机性能、技术与工程等诸多领域(换句话说就是建设空军的全部核心因素)几乎可说是无知的,但他又因为与希特勒密切的政治关系而不会被撤换,致使德国空军在进入战争的考验时暴露出一连串领导层的缺失,这方面戈林有很大的责任。

戈林在德国经济面上也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其权力与影响之大而被人称为德国的“经济沙皇”。1936年8月时,希特勒为未来的战争作准备,拟出了“四年计划”,于同年9月9日的纽伦堡党大会上发表。计划主旨为德军必须有在四年内发动战争的能力,德国经济必须能予以支持,而戈林即在1936年10月被任命为本计划之总负责人。

戈林主导的战略以提高资源自给率和军需供应为主,这使得国家债务大幅增加、国民生活水准增长率减半、转向战时经济体制。四年计划中,戈林与法本公司执行长——卡尔·克劳希关系最为紧密,计划资金约有三分之二由法本公司相关人员所分配。由于德国当时的钢铁生产深受铁矿石产量不足所困扰,因此出现了反对四年计划、希望自外部大量进口铁矿石的声音,为此,戈林在1937年6月16日宣布将开采国内铁矿石,并将以此为基础,建设成套的钢铁生产体系。7月15日,政府拨下了资金500万马克,于萨尔茨吉特一地建造了“赫尔曼·戈林矿产-制钢工厂”,戈林也与德国大型钢铁企业,如联合制钢等公司达成合作共识。

1937年11月至1938年2月期间,戈林还取代了亚尔马·沙赫特,担任德国经济部长,使经济部成为四年计划的执行机关。1938年2月,在资助更多资金后,“赫尔曼·戈林矿业-制钢工厂”成为了德国仅次于法本公司和联合制钢的最大企业,同年7月时更扩建为“赫尔曼·戈林国家工厂”,成了一家集矿业、制铁、武器、机械、内陆水运等部门的工业巨头。

1934年,德国陆军最高层的几位将领,由左至右:第1集团军群总司令格特·冯·伦德斯特、陆军总司令沃尔纳·冯·弗里希和国防部长沃尔纳·冯·布隆堡。

长久以来,戈林就因为觊觎国防部长的职位而敌视沃尔纳·冯·布隆堡元帅,也一直在暗中找机会破坏其名誉。布隆堡是一位六十岁鳏夫,后来与他的年轻女秘书坠入爱河。但布隆堡的对象有他人一直在追求,使其相当烦恼,便与社交上相当活跃的戈林商量此一私事,戈林便以其能力将追求者送到了阿根廷去。不久,布隆堡就和其对象完成了婚事,戈林是证婚人之一。1937年1月21日,有人向柏林陆军总司令部告密布隆堡夫人是一名妓女,致使柏林警察调阅档案,发现布隆堡夫人年轻时曾因为贩卖情色照片而在警察局留有纪录,这对于地位崇高、婚事要求门当户对的德国军人来说是一大丑闻。此资料先传到凯特尔处,后又到了戈林手中,致使戈林逮到机会向希特勒要求将布隆堡免职。他向希特勒的副官说道:“我今天所看到的一切将使那家伙彻底完蛋!”最终布隆堡自行请辞了国防部长职务,戈林成功将他的对手除去。

戈林在1937年结束时对出任此职抱有强烈的希望,但在他之前还有陆军总司令沃尔纳·冯·弗里希挡在前面,为其权力争夺的大敌,且该人和布隆堡一样,认为戈林指挥下的空军在战争中不会有实质的作用,遂为戈林所怨恨,找机会将他除去。适逢盖世太保从一位诈欺犯口中得知弗里希为同性恋(这在保守的德国军官团中是无法容忍的),戈林在处理布隆堡事件的同时,也将同性恋丑闻一事要求希特勒处理。希特勒要弗里希辞职,而弗里希则要求召开荣誉法庭处理,戈林则变成弗里奇的主要指控人。虽然法庭最终恢复了弗里希的名誉,但希特勒已决定另外任命他人继任,而弗里希已失去继续担任高级职位的机会。不过对于戈林希望兼任陆空两军总司令的要求,希特勒相当干脆地回绝了。他最终任命了瓦尔特·冯·布劳希奇为陆军总司令。

为了安抚戈林的失落,希特勒于1938年2月4日把布隆堡的军衔——元帅授给了他,并在隔天才宣布由希特勒自己继任布隆堡原武装部队总司令的职务。

戈林反应灵活、幽默和颇具贵族气息的兴趣,总使他在外交活动上无往不利,某种程度上甚至比生性激进的德国外交部长约阿希姆·冯·里宾特洛甫还要受欢迎。在战前,戈林与波兰外交部长约瑟夫·贝克、英国哈利法克斯伯爵、驻德大使尼维尔·韩德森爵士之间的私人关系都还不错,并与意大利领导人墨索里尼谈判和直接主导了德奥合并事务、促成德军介入西班牙内战和解决捷克的苏台德问题,此外,戈林也奉行促成英德联盟的主张,甚至多次私下曾说过“德国不愿看到英国被削弱”、“必要时将会予以援助的”一类发言,尽管最终两国还是走向战争。

1936年7月,西班牙爆发内战,分作叛军“国民军派”与政府军“共和派”两势力。其中,国民军的佛朗西斯哥·佛朗哥将军向德国求助,尤其是空中兵力方面。布隆堡、希特勒和戈林在会议上基于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等因素,决定介入其内战、协助国民军。西班牙的战事给了戈林可以绕开外交部和经济部、增强影响力的机会。戈林主张部署大规模德国空军部队,认为这是一个非常良好的试验机会。之后,因为德国空军远征部队“兀鹰集团军”受佛朗哥将军指示而轰炸了格尔尼卡,导致戈林的声誉到严重影响。国际上的左翼团体将此轰炸比为典型的纳粹恐怖事件,而戈林原本和英国之间尚算良好的关系也受到重创。他因此不得参加1937年5月乔治六世国王的加冕典礼(后来国防部长布隆堡代表出席)。

戈林身为四年计划总负责人,深为德国资源不足所烦恼,因而积极推动和奥地利合并的计划。奥国的施蒂利亚州盛产铁矿,也有大量高素质的劳工。希特勒也表示支持。1938年2月12日,戈林与奥国总理库尔特·许士尼格会面,表示若非和平统一,将会动武入侵奥国。后来奥国因而容许纳粹党合法存在,并预计于3月举行关于合并议题的公投。然而希特勒不愿公投,戈林因而打电话给奥国总统威廉·米克拉斯,要他换下许士尼格,并终止公投行动,否则德军将武装入侵,奥国内部的纳粹党份子也将引发暴乱。米克拉斯接受了戈林的要求,许士尼格于3月11日被免职,公投也跟着被取消。第二天早上5点半,德军开进奥地利城内,路上毫无抵抗。德奥合并完成后,戈林继续执行另一项重要任务:接待外国宾客,有技巧地宣传德国的军事实力。戈林巧妙地安排英法代表团观看德军当时最先进的战机与优秀的飞行员,而对一些内在的缺点则尽量隐瞒,同时也多次声明德国不要战争,只是必须保护自己。戈林的作法颇有成效,外国访客多为他的态度诚恳和德国的军备“强大”而留下深刻印象,尤其对法国起的作用特别大,进而连带影响了英国的判断。美国飞行员查尔斯·林白也对德国空军深表敬畏,他接受了戈林授予的带星“德意志鹰勋章”,并在回国后成为宣传孤立主义、避免美国与德国爆发战争的重要人物。

奥地利之后,希特勒急于解决捷克斯洛伐克的问题,戈林便在私人外交场合上测试英法的态度,还力促匈牙利煽动捷克内部的匈牙利少数民族制造暴动、透过经济手段压迫捷克。在局势逐渐紧张时,英法寄望戈林阻止希特勒发动战争,戈林也因而应韩德森与法国驻德大使安德列·法朗斯瓦-朋西的要求去劝希特勒信守谈判内容,却因而遭到希特勒的白眼,随后被贴上中间派的标签而遭到冷落。1939年3月15日,希特勒于柏林总理府接见捷克总统埃米尔·哈查,威胁后者德军将开进捷国,不得抵抗,戈林也帮腔德国空军会轰炸布拉格,导致哈查一度心脏病发,后被戈林带来的药剂救活。哈查后电告布拉格方面,希特勒成功夺占了捷克全国领土。然而希特勒驱车前往布拉格时,陪伴的不是戈林,而是里宾特洛甫。1939年5月22日,德意签署《钢铁条约》,戈林同样被冷落。

1939年下半,欧陆再度战云密布,有一位和戈林交情不错的瑞典商人比洛·达鲁斯想透过非官方的方式来阻止战争。达鲁斯认为纳粹政府并未理解英国与波兰结盟的意义,他想透过戈林这一管道和希特勒接触与交涉,尽管他直到战争爆发后几天都作为中间人而来回奔波于英德之间、一再尝试让戈林访英、会面英国驻德大使商讨等等,但一方面戈林无法影响希特勒的抉择,一方面又对此事显得不感兴趣,最终仍未能阻止战争。1939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同日,希特勒在国会发表对德波局势的演说,并正式宣布戈林为其接班人。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戈林向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说道:“我希望你现在感到满意,你已经要到了你那该死的战争。

二战期间

德军对波兰的战事势如破竹,一个月内即摧毁了其武装部队,并轰炸了首都华沙。尽管戈林在许多场合装腔作势,发表许多好战与夸张的言论,在另一方面也不时流露出对于这场战争的厌恶,这使其与埃里希·冯·曼施坦因、哈尔德、埃尔温·隆美尔等职业军官之间相互蔑视。根据英国历史学家大卫·欧文提供的资料,戈林在德军打败波兰后的几个月“假战”中,曾秘密保持着几条和英国首相内维尔·张伯伦联络的管道,也透过了驻墨西哥的代理人——乔吉姆·赫茨莱特,与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的特使进行过几次会谈,力促达成英国与德国之间的和平。除了公开宣称或私下与其协商的动作,戈林甚至还向英国人暗示,他本人愿意自希特勒那里接管德国的实权,他也将停止对犹太人的迫害、德军将撤出波兰“非德国领土”、希特勒也会变成类似“总统”的角色。不过,戈林这些外交上的努力被英方所拒,后者明确表示,除非收到希特勒政府保证不再进一步侵略,他们才会谈判。外长哈里法克斯勋爵则冷淡地暗示,他们希望能发生重大的内部变动。

1940年春季,德军打破假战、发动西线攻势。德国空军的空降猎兵很快地摧毁了比利时的埃本-埃美尔要塞、并空降至荷兰夺取战略据点,地面部队也受其支援、快速挺进。总体来说,德国空军在西线战斗中发挥了至关的作用。然而就在英法军队被德军围困于敦克尔克时,戈林视其为空军立功的绝佳机会,他向希特勒保证“单凭空军即可将敌军歼灭”,而希特勒可能是出于保护即将用于攻打巴黎的装甲部队等原因

,同意由空军进行该任务,戈林甚至还建议装甲部队撤远一点,以免被飞机投下的炸弹所伤。米尔希、凯塞林、约德尔都对此反对,甚至当陆军将领通知里希特霍芬其坦克停止前进时,后者还打电话到耶匈尼克去要求将命令取消“坦克若不再前进,英国人就要逃走了。没人真的相信我们可以从空中阻止他们!”耶匈尼克应道:“你错了,铁人(指戈林)相信它(德国空军)可以!”最终,德国空军仍无法歼灭盟军部队,共有338,226名盟军借由海路撤退至英国本土,仅俘虏了40,000名法军。敦克尔克之战不单是德国空军威望的一次重挫,也被认为是戈林在战争中犯下的最大错误之一。

虽然英国尚未投降,但希特勒已为西线战役的成功而庆祝,他于7月19日将戈林晋升为特别设置的军衔——“国家元帅”,超过了过去德国历史上最高阶的“元帅”军衔,同时授以“大十字勋章”,该勋章和军衔在二战中仅戈林拥有。除了戈林外,空军的凯塞林、米尔希、施佩勒三位空军将领也都被晋升为元帅。

1940年7月16日,希特勒命令德军即将展开对英国本土的作战,必要时占领其全国。但戈林本人则从希特勒那里得知打算透过外交恫吓的方式促成和平,因此戈林并未要求空军参谋部认真制定作战计划。戈林在亚洲号列车上向空军将领们作战会议时,他说道:“英国已经在敦克尔克筋疲力竭了”,之后受到了米尔希的反驳:“我们没有时间可以浪费,国家元帅阁下,只要给英国三周的时间,他们就能卷土重来!”尽管戈林首先当下的是拒绝此意见,但会议中又为其所说服。受到戈林的极力吹嘘影响,希特勒决定自空中发动毁灭英国的作战。戈林本人是空权主义者,对于意大利朱利欧·杜黑提出的《空权论》,即单凭空中武力即可赢得战争的想法深信不疑,也因此他相信德国空军可以独自击败英国。但另一方面,戈林还保持着一次大战的空战观念,轻视雷达与机群长距离作战造成的诸多问题,使德国空军承受了许多不必要的损失。

直至8月下旬,戈林一直轰炸英国机场与港口,望以此令英国屈服。然而8月25日,德国柏林受到英军轰炸机的攻击,希特勒因而震怒,要戈林对伦敦发动规模数倍的报复性攻击。戈林对此命令感到困窘,他向希特勒表示对伦敦的轰炸前提是必须瓦解其破坏机场,希望将轰炸目标转为伦敦周围的军事设施,但后者基于政治与复仇的理由,坚持对伦敦本身进行轰炸。戈林请求希特勒再度考虑,说道:“这个作法对荷兰人可行,但对英国人没辙。”、“即使攻击伦敦也无法令英国人屈服。”但希特勒依旧故我。德军对伦敦的攻击就此使不列颠战役的结果扭转,德国空军的损失开始攀升,战况变得更为不利,适宜进行两栖登陆的季节也逐渐过去,1940年9月17日,希特勒下令将进攻英国本土的“海狮作战”无限期推延,准备向东方的苏联进攻,对英国则持续施以战略轰炸到1941年5月。

不列颠战役的失败对戈林的威望是一次打击,不仅是空军的实力消耗了许多,戈林的侄子彼得(Peter)也在10月13日阵亡。德国空军在此战中暴露了许多严重的军备生产问题,飞机产量时好时坏、长远的研究与发展计划被草率取消,后来在苏德战争中更成德国空军的致命弱点。为解决对英战争,除了空中轰炸外,德军亦进行海上的破交战,派出巡洋舰与潜艇在海上攻击同盟国商船。然而因为戈林对德国海军抱有相当的敌意,在许多方面上采取不合作或几近妨碍的态度,两军种的协调能力很差、也缺乏鱼雷轰炸机。对于海军想建设海军航空兵的主张,戈林明确地表示:“任何会飞的东西都由我来管!”在1941年2月4日,德国海军总司令雷德尔对希特勒抱怨英军轰炸机持续攻击北部沿海而无受损失,后者因此将第40轰炸机联队交给德国海军指挥。戈林闻讯后极为愤怒,他向****司令的邓尼兹骂道:“你可以搞清楚一件事,只要我还活着,或说我还没辞职之前,你们的雷德尔元帅休想得到一支海军航空兵!”另外还补充道即使是邓尼兹控制了该单位,他也不会让其获得任何长程飞机的补充。正因如此,后来德国海军在大西洋战役时,潜艇总是饱受无侦察机可用的困扰。

1941年9月起,苏军抵抗转为强烈,俄国战场天气也开始转为寒冬。尽管德军仍克难地往俄国腹地深入,但空军后方已呈混乱状态,对开战时间的估计错误使德军只有各种不适宜的管理计划来维持当前战争之所需(参见纳粹德国空军条目的“疏忽与失败”章节)。戈林本人也只关心作战的飞行员、对于地勤人员不放心力,后方作业都丢给了行政能力较差的飞行员处理,其中最为著名者即戈林的一战老友乌德特。在战争逐渐长期化后,身为管理飞机生产的乌德特业务逐渐增多,加之体制凌乱且非其所长,后更成了希特勒和戈林转嫁对德国空军不满的出气筒,最终心理压力不戡负荷而于1941年11月17日举枪自尽,死前还留下“铁人(戈林的绰号),你抛弃了我”的遗言。

1941年12月,莫斯科前线的德军遭苏军大规模反击,不得不后撤重整战线。1942年中,德军发起以南俄高加索一带的油田为目标的夏季攻势。在挺进的过程中,希特勒的目标逐渐自油田转向伏尔加河畔的城市——斯大林格勒,大量投入军队去夺战此城,但1942年11月,德军第6集团军被苏军发动的“天王星作战”而受到包围。在希特勒决定第6集团军是要突围还是固守时,戈林向他保证可由空军对第6集团军进行每天300吨的空运补给,希特勒因而下令德军就地固守斯大林格勒,但实际上德国空军根本办不到补给整支集团军的任务,最好的状态下一天也才成功投送约120吨的物资。原第6集团军共285,000人的大军仅剩91,000人存活,集团军长弗里德里希·保卢斯元帅在德军于东战场受挫的同时,其他战区局势也逐渐倾向盟军。北非战场上,埃尔温·隆美尔元帅的非洲军部队深受补给不足之困扰,戈林再度保证运补资源却又食言,深为隆美尔所痛恨。西线的美国和英国的轰炸机部队实力也正逐渐增强,开始选择德国指定目标执行作战。1942年2月13日,英美联军对德国东部城市德累斯顿发动大规模空袭,造成约数十万人伤亡。5月30日,英美联军发起了首次对科隆的千机大轰炸。1943年7月24日,汉堡市遭到毁灭性轰炸。德国空军不仅无法阻止英美轰炸机将德国一座座城市化为废墟,还一再损失难以取代和补充的机组人员,同时由于盟军对德国炼油厂和铁路通信等地的攻击,持续削弱了德国战争机器的力量,戈林的声望因而逐渐滑落、饱受德国平民的指责,也与战斗机总监阿道夫·加兰德的关系严重恶化。1943年8月18日,戈林的另一位同僚——出任空军参谋长达四年之久的耶匈尼克将军自杀身亡,留下“我再也无法与国家元帅共事了!”的遗言。

上一章 第五章 毁誉参半 戈林(1) 二战将领资料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七章 毁誉参半 戈林(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