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灵异悬疑小说 > 宿寺怪谈
本书标签: 灵异悬疑  鬼怪  民国时期     

陌生人讲的故事——瞎眼张憋宝(一)

宿寺怪谈

苟灿将这篇古文讲毕,我看了看时间才晚上八点多,就在这时,我蓦然听到寺外发出一阵踏踏的脚步声

我回头看着苟灿、李朔,这两人都没有出去过,看来外面有人。

有道是: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我朝两人使了个眼色,令他们稍安勿躁,自己顺手从捡起一根木棍,慢慢朝寺外走去

哪知寺外那人听到我们在寺内的动静,直接朝嚷道

张葫芦爷们,住手!!

这声音如同锯子剌木头一般难听,我偶然闪过一个念头,曾祖父教给我的黑话,也就是暗门子的切口,用来盘问陌生人的,便对外面那人说道

来者可是合字上的朋友?(来的人可是道上的朋友?)

外面那人已是踏进庙里,我定睛一看就知此人是个走江湖的。

只见那人身高跟我差不多一般高,脸上泥污满布,戴着一副碎了半片的墨镜,头戴斗笠,脚踩一双破了个洞的解放鞋,走起路来健步如飞,手提一根长长的杆子,令我诧异的是:这如此热的大夏天,那人竟披了件看着很厚的皮袄!

那人呵呵一笑,露出一嘴的大黄牙回我道

张葫芦辛苦辛苦

我心知,准没错了,就是吃江湖饭的,正所谓“见面道辛苦,必定是江湖”

他慢慢将手里的长杆子放下,对我说道

张葫芦你这太岁减着的排琴能攒儿亮?(你这年岁小的兄弟能懂江湖事理)真是不多了

说实话我也就会几句切口,能听得懂那陌生人所说的,当下说了句

只是半开眼,我戗儿的戗曾是吃 搁念的(只是对江湖一知半解,我祖父曾是吃江湖饭的)

陌生人听后点点头,我便与之攀谈起来,原来此人姓张,因身上有块形似葫芦的胎记,取了个张葫芦的名号。

苟灿他祖父也是江湖中人,只可惜没传给他一些东西,甚至连基本的江湖黑话都没传给他几句就死了,他与李朔听我跟张葫芦你一句,我一句的对话,听的云里雾里的也正常

我跟张葫芦讲明我们三人只是路过此处避雨而已,并非歹人

闲来无事便在此处讲故事打发时间,张葫芦听罢哈哈一笑,席地而坐说

张葫芦鄙人也有个故事,不知小友可愿听否?

我们三人连连点头,到底要听听他要讲什么样的故事

这个故事的名字叫瞎眼张憋宝!

其湾阔而水深,方向位置举得其宜,外当黄海之门户,内通中原之奥区,固天然之商业地也。且黄海舟揖之利,秦汉已然。秦始入海求仙,汉武渡海征韩;下逮孙吴,取道黄海以通辽东;六朝之际,山东商舶遂得往来南洋;东晋高僧法显求经印度,由师子国(即今锡兰岛)至南洋耶婆提,易舟以达长广郡牢山(即唠山)。其后日僧来华求学,亦恒取此道,盖彼时商船已由胶澳与东洋、南洋相交通矣。——《胶澳志》

1912年中华民国正式成立了,几家欢喜几家愁,对于青岛来说这事不是啥大事?为嘛?就算民国成立了,那些政客能赶走住在这里的德国人不成?

有一些上了岁数的老人还能依稀记着一些往事:“那是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俺当时跟着我娘一起,从海那头就来了好几个冒着黑烟的怪物,我的娘,木事(很)大,木事大!从那怪物下来,一群又一群的金发碧眼的“妖人”持着可以喷火的武器和钢刀”

谁也想不到这些妖人会“统治”这片土地…… 到了庚子年(1900年)德国划规城市,将租借地分内外两界,外界称之为李村,内界称之为青岛,青岛又分数区,其中青岛区为洋人居住区,中国人无权进入或居住,此称“华洋分治”

各区景色迥然不同:

一些富家子弟们,天天皮鞋擦掉锃亮,大背头梳起,呢子大衣一披,一撸袖子大金表直晃人的眼睛,一手持文明棍,打着领结,坐着包车去找他们的洋人朋友一起去高档餐厅吃着鲜美多汁的牛排,喝着香甜的美酒,种种珍馐美味摆于餐桌上,谈笑风生好不快活,要么约上三五好友骑个马,听歌剧……

另一区则是 矮矮瘦瘦的人力车夫,颤颤巍巍地拉着车送人去往各处,风里来雨里去地混口饱饭吃。有些老百姓也是实在没办法了,去一些地方,给孩子头上插上草标卖给别人,以养活一家老小,回到家吃的是馊窝头或是瓜干,腌萝卜头,(黏住)棒子面粥,就着一些从海里捞的鱼虾,这就不错了。只是一天到晚吃不到点油水儿……

这就叫:有福之人不用忙,无福之人跑断肠。有明眼人知道:大清国虽是倒了,进了民国,可这不跟之前一个样嘛?照样是国力衰微,还是被一些英吉利啊、法兰西呐一些列强踩在脚底下。

官府是大爷儿,那些官儿也跟“洋大人”们勾结,有道是:与虎同眠,焉有善兽!!老百姓成了孙子,来了外国人,这下可好,老百姓成了孙子!!一帮子当官的比那秃尾巴狗还横。时不时也是有一些百姓被无辜杀害,那个年头,人死王八活。

咱们说言归正传这就说咱们今天讲的事儿。 话说有那么一天, 大街上有一人总是东瞅瞅西看看,旁人都觉此人有点痴乎乎的,看样子见近五十岁,脑袋小小的,跟个核桃似的,细脖子支着那个核桃脑瓜子。头戴瓜皮帽,尽穿着一件破长袍,都不知是多久没洗了,油花花的,被太阳一照都能反光。

身子骨溜细,赛过根杆子,脚底下打耷拉一坨不成样子的布鞋。手里的杆子半步不离,这人眯着眼睛,本就眼小,再眯起来,两只耗子眼睛就跟没了一般,嘴里的大板牙一露,好似耗子他爹。

此人姓张,名远,字明通,人称瞎眼张。有人见他总是各地瞎转悠,东瞅瞅西望望,不知做些什么。有人问,他则回道:“我这是在炼眼睛”那人揶揄他道:“就你这睁眼瞎,炼了也没用。”他也不以为然,每日日出月升必会抬头望天。

有看官问了,这瞎眼张是在干嘛?咱们书中后文自有交代。咱们接着说瞎眼张的事, 此人虽说现在整天眯着眼,但并不是天生如此,只是传言说, 只因此人年少时,大清国还在之际,为了考个举人光宗耀祖,终日诵读《四书五经》不是孔夫子,就是老子的书,挑灯夜读,不知昏晓,废寝忘食以至于看东西看不清楚,整日眯着眼,天长日久就变得这般了。

后来举人还没考上,大清国就倒了。一场天灾家人死的干干净净,只留他一人独活。

有人还为他编了个歇后语

瞎眼张看人——人物不分

说是某一天出门,他打远处见街头牛屎一大堆,误认为路人遗下的盒子。随即用双手去捧,见其烂湿,乃叹曰:“真好个盒子,只可惜漆水未干。”又闻有股子臭味,直扑面门子,好悬没背过气去,才知是一堆牛屎,当街大骂不止:“哪头畜生拉的屎?”令人贻笑大方。

经过此事后,他脑筋一转,不知自哪儿寻了个杆子,见什么东西都要先戳弄几遍,又细细询问,再可用手碰之。有孩童看至此处,便嬉笑不止。

青岛临海颇近,有诗曾写道:海阔天如盖,山遥岛似熊。

当地人也是以海为生,多数人家出海打渔以养家糊口,且大多数人水性颇好。 当地人皆爱吃鲜味,鱼虾蟹、蛤蜊、鱿鱼、章鱼、扇贝等等只要是海里游的,随便剥洗拾到干净了,扔锅里头煮熟即可,撒上一把海盐,等开了锅,揭开锅盖,一股子鲜味儿扑鼻而来,这也能迷人心肺,直把人的馋虫给勾起来,哈喇子都能流下地来。就这么说吧,神仙吃了也不想做神仙了!就想一直吃这滋味。

有道是:人分三六九等,万事万物也是如此。有钱之家吃大海鲜吃的多,平头老百姓吃的多是些小海鲜。有看官问了:啥是大海鲜,小海鲜?

书中代言:“大海鲜”指的是:海参、鲍鱼、对虾、鱼翅、螃蟹、扇贝、海螺以种种海鱼,皆属上佳海品,而“小海鲜”则指鱿鱼、虾虎、蛏子、蛤蜊、香螺、银鱼、海蛎子、八带蛸等等价格低廉的海物。

大虾烧白菜,扒原壳鲍鱼,油爆海螺,辣炒蛤蜊……这些菜一般是大饭庄子做的菜,那年头寻常百姓得花不少钱才能吃的上,对于那些有钱的大爷,无非是九牛一毛而已。 穷老百姓只能是赶海捡拾一些海货或是捡拾集市上的一些臭鱼烂虾,也能品出些别样的滋味来,以自得其乐

上一章 醉翁(二) 宿寺怪谈最新章节 下一章 瞎眼张憋宝(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