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短篇小说 > 道德经智慧故事
本书标签: 短篇 

管仲的为人

道德经智慧故事

春秋时期齐国的管仲和鲍叔牙是知交的典范,以致后来世人赞美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之时都会以“管鲍之交”来称誉。管鲍之交之所以被人们看得如此之高,除了他们二人交情莫逆,还有着另外一份重要因素,那就是这两人之间的相知相得。

管仲年轻的时候家里很贫穷,而鲍叔牙的家境比较好。他们合伙做生意,其实管仲根本没有做生意的本钱,本钱都是鲍叔牙拿出来的,可是在获利之后,两人在分配收益的时候,管仲却很不客气地一点儿也不少拿,甚至拿回去的钱比鲍叔牙还多呢。这样,鲍叔牙的伙计看不下去了,就对自己的主人讲:

鲍叔牙的伙计😲您这个朋友管仲也太不像话了,本钱一分不拿,分利的时候比谁拿得都多,这么贪婪的人,您怎么还这么看重他呢?

鲍叔牙心平气和的对伙计解释说:

鲍叔牙😃这不能怪他贪心啊,管仲家里穷,比我们都更需要钱,我们应该理解他。

后来,鲍叔牙和管仲都参了军,在作战的时候,管仲总是躲在后面,因此,讥讽的话就传到了鲍叔牙的耳朵里,人们都说管仲贪生怕死,这样的人怎么能报效祖国呢?鲍叔牙就又耐心地向人们解释道:

鲍叔牙管仲并不像你们所想的那样坏,他家里有年迈的老母亲,如果他死了,他的母亲谁来供养呢?他这是心存孝念,才会如此的啊!

由于管仲和鲍叔牙两人的才华都很出众,不久之后,他们都得到了重用,但是两人侍奉的主人却不是一个,鲍叔牙在公子小白的麾下任职,而管仲则在公子纠的堂下谋事。当时统治齐国的襄公,是一个昏庸又残暴的君主,这使得齐国的政治局面异常的黑暗和混乱,为了躲避祸害,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分别奔到鲁国和莒国。后来,齐襄公被杀,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为了争夺君位,纷纷回国。管仲派兵截住了莒国通往齐国的道路,待小白赶过来的时候,他张弓搭箭向小白射去,只听小白大叫一声,栽于马下。纠以为小白已死,自己没有了竞争对手,也就放慢了行进速度。然而,他没有料到的是,管仲射中的只是小白内衬的掩心镜,小白将计就计骗过了管仲,假装被射杀,以起到迷惑和麻痹对方的作用,自己则绕路而行,日夜兼程急行军,以最快的速度奔回齐国。结果,管仲和公子纠都中了计,待他们慢悠悠地赶回齐国时,公子小白已经登上君王宝座。于是,在王城外围展开激战,公子纠毕竟寡不敌众,节节败退,返回鲁国。但是鲁国因为惧怕齐国发兵征讨,所以拒绝了公子纠收留的要求。鲍叔牙在写给鲁国国君的信中说:“公子纠是齐君的兄弟,齐君不忍杀之,请鲁国自行处理,至于公子纠的两位老师——召忽和管仲,则请交回齐国。”于是,鲁国杀掉了公子纠,而召忽自杀,管仲则被押送回齐国。

公子小白心怀一箭之仇,当堂宣布:

公子小白😡来呀,将管仲拖至午门外,碎尸万段!

但是鲍叔牙阻止了他,劝道:

鲍叔牙臣跟随了君上,这是令臣深感幸运的事情。现在君上成为了一国之君,更是可喜可贺。在臣看来,您是一位具有高谋远略的明君,如果您只想治理好齐国,有我鲍叔牙等人就足够了;可如果您想称霸天下,则非藉管仲之力不可。管仲在哪个国家,哪个国家就强盛,您切不可失去他。请您务必三思。

小白依从了鲍叔牙的请求,赦免管仲无罪。在对谈之中,他发现鲍叔牙所言不虚,管仲实乃不世之才,于是,国之大政,依任管仲。管仲亦不负所望,在他的精心治理下,齐国政治修明,经济繁荣,军备强大,国威远扬,而公子小白也因此得以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史称齐桓公。

对于管仲的为人,人们向来是颇有微词的,我们前面说了,管仲贪婪,这是缺点,但是因为临阵退缩的话柄,而鲍叔牙又替他拿话巧妙遮掩。年轻时家境贫寒,因而和朋友一起做生意的时候多拿一些利润也无可厚非,反而显得自己为人直率,这又成优点了。而管仲在战场上不勇猛杀敌,反倒躲躲藏藏,唯恐伤了自己,这又是怯懦的表现,可在鲍叔牙看来,管仲这样做却是因为他心中还惦念着奉养自己的老母亲,这又成了孝义的体现了。所以说啊,人身上的缺点和优点都是有着相对性的,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优点和缺点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正如老子所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其实,管仲还有一点极为人诟病之处。中国古代有着忠臣不事二主的传统观念,你既然侍奉了一个主人,就应当死心塌地的追随他,决不可有二心,哪怕主人遭遇了不测身死,自己也应当以死殉之。他的同事召忽做到了,他是怎么做的呢?不但没有殉死,反而改事了仇人为主人。人们据此来评论管仲不忠不仁,孔子的学生子路、子贡等人也持有这样的疑问。孔子就对学生们说:“齐桓公九合诸侯,依靠的并不是兵车之力,他依靠的是管仲的力量啊。在这样诸侯混战、兵伐四起的局势下,能够令诸侯们和平的集会,并且相谈甚欢,这其中难道没有体现出管仲的仁德吗?”

孔子又说:“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使得天下大治,人民至今仍承受着他的恩惠啊。如果没有管仲,恐怕我们今天都还处于一副未开化的野蛮状态呢!管仲哪像召忽之类的人,持鄙陋的匹夫之见,为了一个忠义的虚名就随随便便的自杀,使得自己的绝世才华因此埋没。”这表明,在孔圣人看来,管仲所谓的不忠行为,恰恰体现出他睿敏过人的优长之处,管仲是一个不拘小德而张扬大义的人。

上一章 伯乐父子的故事 道德经智慧故事最新章节 下一章 萧规曹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