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历史军事小说 > 世界海军舰船史:战列舰
本书标签: 历史军事 

第四章:超无畏舰:大舰巨炮的时代

世界海军舰船史:战列舰

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英文:Queen Elizabeth Class Battleship),是英国皇家海军建造的一型战列舰。20世纪初期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各海军强国围绕建造无畏舰展开海军军备竞赛,英国海军正计划建造安装更大口径主炮和加强装甲防护的超级无畏级战列舰

中文名

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

外文名

Queen Elizabeth Class Battleship

服役时间

1912年 至 1948年

国家

英国

建造数量

5艘

1912年英、德海军之间建造无畏舰的军备竞赛进入狂热状态,英国人声称德国额外每增加建造一艘主力舰英国就将造两艘作为回应。传闻德国正计划建造安装更大口径主炮和增加装甲防护的无畏舰,为巩固在火力方面的优势地位,在当时的海军大臣丘吉尔的极力主张下,英国皇家海军决定在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安装15英寸口径主炮取代原先的13.5英寸口径主炮。出于保密原因实验用大炮被称为“14英寸炮”,为了赶进度15英寸口径主炮的试制与制造同时进行,幸好火炮性能良好得以及时装舰。由于主炮重量较大以及威力提升,所以伊丽莎白女王级比英国海军之前建造的战列舰减少了一座主炮炮塔,4座双联装主炮炮塔在舰体前后对称采用背负式布局各布置两座。减少主炮以及主炮塔数量所节省舰体的空间和装甲重量,用来加强动力系统,提高防御装甲的厚度。

伊丽莎白女王级是英国首批全部以燃油锅炉为动力的战列舰,不仅有助于航速提高,燃料补给十分简便,其最高航速已经接近英国海军早期建造的战列巡洋舰,由此被称为“高速战列舰”。防护方面重点增强要害部位的装甲。伊丽莎白女王级采用长艏楼船型,16门6英寸口径副炮安装在舰体艏楼和舰体后部,伊丽莎白女王号试航时发现舰体后部两舷的4门副炮位置较低(炮位比其他副炮降低一层甲板),高速航行时因受到海浪的影响无法使用,随即撤装。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无论是火力、航速还是防御装甲都比之前建造的无畏级战列舰有显著的提高。 伊丽莎白女王级首舰伊丽莎白女王号1912年10月21日开工。同级舰5艘:伊丽莎白女王号(HMS Queen Elizabeth)、厌战号(HMS Warspite)、巴勒姆号(HMS Barham)、勇士号(HMS Valiant)、马来亚号(HMS Malaya)。马来亚号的建造经费来自英联邦自治领马来亚的贡献

排水量

正常排水量

29150吨(改装前)

32468吨(改装后)

满载排水量

33020吨(改装前)

36300吨(改装后)

尺寸

长度

195米

宽度

27.4米(改装前)

31.7米(改装后)

吃水

9.2米

动力

动力系统

24×锅炉(改装前)

8×锅炉(改装后)

4×涡轮蒸气机

4×螺旋桨轴

主机功率

75000马力(改装前)

85000马力(改装后)

航速

25节(改装前)

24节-23.5节(改装后)

续航

8600海里/12.5节

3900海里/21节

武器装备

8门双联装15英寸/42倍径MKⅠ型主炮

12门单装6英寸/45倍径BL Mk XII 副炮(现代化改装中拆除)

2门76mm/50倍径QF HA MKI炮(12磅炮)(后拆除)

4门21英寸口径水下鱼雷发射管(现代化改装中拆除)

现代化改装后副炮/高射炮:20门双联装4.45英寸/45倍径MKⅠ高平两用炮;32门40.5mm/45倍径Mk VIII 砰砰炮;二战期间加装50门20mm Oerlikons高射炮。

装甲防护

主装甲带舯部6英寸-13英寸(152-330mm),船尾4英寸-6英寸(101-152mm)

上部主装甲带6英寸(152mm)

主甲板装甲2.5英寸-5英寸(63.5-127mm)

前部横向装甲6英寸(152mm)

纵向防水舱隔板4英寸-6英寸(101-152mm)

炮塔装甲正面13英寸(330mm),侧面11英寸(279.4mm),顶部4.5英寸(114.3mm)

炮座装甲上部7英寸-10英寸(178-254mm),下部4英寸-6英寸(101-152mm)

副炮装甲6英寸(152mm)

司令塔装甲11英寸-3英寸(279.4mm-76mm)

雷达

279对空雷达(1941年装备)

273对海雷达(1943年装备)

284火控雷达(1942年装备)

285火控雷达(1941年装备)

282火控雷达(1943年装备)

283雷达(1944年装备)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进行了两次较大规模的现代化改装。

第一次大规模改装各舰依次从1924年开始至1933年结束,包括舰体两舷增加防鱼雷凸出隔舱,提高舰体水下防御能力同时提供了额外的浮力;将前烟囱向后曲折与后烟囱合并成一体,减少前烟囱靠近舰桥、桅楼带来排烟的影响;在前部三脚桅扩建桅楼与舰桥设施;安装高射炮,加装水上飞机。

该级4艘舰(巴勒姆号除外)第二次大规模改装依次从1934年开始至1941年,各舰由于现代化改装项目各异,呈现不同的面貌。其中厌战号、勇士号、伊丽莎白女王号的现代化改装进行的比较彻底,除了在舰体中部设立水上飞机机库和弹射器等航空设施以及加强防空火力等改装项目以外,还包括,换装新型锅炉、主机,改用一个新的烟囱;增大主炮仰角提高射程;针对随着主炮仰角增大,炮弹下落角度加大以及空中轰炸的威胁,加强水平装甲;改建大型箱形舰桥。改装工程实施较晚的勇士号、伊丽莎白女王号还拆除旧式6英寸口径副炮改装新型高平两用火炮。

一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伊丽莎白女王号1915年1月竣工后被派往地中海支援进攻达达尼尔海峡的战役。1916年日德兰海战中,该级4艘舰(当时伊丽莎白女王号正在船厂维修)被编成第5战列舰分队(巴勒姆号充当旗舰),支援担任前卫的战列巡洋舰分队,经受了战火的考验,除勇士号外全部受伤,其中,马来亚号右舷的副炮位被击中,由于防御上的弱点引起弹药火灾;厌战号因操舵装置失灵掉队,遭到德国舰队集中攻击而被重创。1916年11月伊丽莎白女王号战列舰接替铁公爵号战列舰成为英国海军大舰队(Grand Fleet)旗舰。

二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该级舰被广泛使用,战争前期该级舰长期在地中海海域作战。尤其是厌战号战列舰多次受创伤而最终安然无恙,成为二战中英国皇家海军的传奇战舰。1940年4月,厌战号调回英国参加挪威战役,在纳尔维克由厌战号和驱逐舰组成的英国舰队歼灭了一支德国驱逐舰分舰队,还使用其舰载的剑鱼式水上飞机击沉德国潜艇U-64,成为二战中第一个击沉潜艇的战列舰。1940年7月在地中海卡拉布里亚海战中,厌战号命中26400码外的意大利战列舰朱利奥·凯撒号,这是经确认的战列舰动对动炮击命中敌舰最远距离的纪录。1941年3月马塔潘角海战中,厌战号、勇士号、巴勒姆号为首的英国舰队夜战中击沉了意大利3艘重巡洋舰。巴勒姆号战列舰1941年11月在地中海被德国潜艇发射3枚鱼雷击中沉没。1941年12月,伊丽莎白女王号和勇士号在亚历山大港内遭到意大利海军蛙人袭击坐沉,打捞修复后于1943年加入英国远东舰队参加对日本作战。1943年厌战号参加了在西西里岛与意大利本土的登陆战役,1943年9月在萨勒莫登陆战中被3枚滑翔炸弹击中严重受损。1944年6月,厌战号、马来亚号参加了诺曼底登陆战役。

战争结束之后,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于1947年-1948年相继退役解体

长门号战列舰

长门号战列舰(英文:Nagato Battleship,日文:ながと,是20世纪20年代初期日本建造的长门级战列舰的1号舰。

长门号战列舰按照日本海军的命名惯例命名取自旧长门国。由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大和号战舰在建造期间与战时均采取了严格的保密措施,因此在战时及战后初期,长门号与同型舰陆奥号(むつ)仍然是当时日本国民熟知的代表日本海军的战舰。在日本投降时,是日本海军具备航行能力的战列舰。1946年7月被注销船籍,该舰被作为战争赔偿移交给美国。在比基尼环礁原子弹试验中成为靶舰,并在第二次原子弹试验中受损沉没。

长门号战列舰于1917年8月28日动工建造,于1919年11月9日下水,于1920年11月25日完工交舰

中文名

长门号战列舰

外文名

Nagato Battleship

前型/级

伊势级战列舰(いせがたせんかん)

次型/级

加贺级战列舰(かがきゅうせんかん)

研制时间

1917~1920年

历史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海军根据一战中海战的教训,发现低速、高火力、重装甲的旧式战列舰和高速轻装甲的战列巡洋舰都不适应新的海战条件。日本海军决定建造高速重防御的新型战列舰。1920年华盛顿裁军会议召开,对美、英、日、法、意五个主要海军国家的战舰吨位、火力和总吨位进行了限制。以英、美海军的52.5万吨为标准,英、美、日、法、意五国按照“10:10:6:3.5:3.5”的比例建造主力舰和巡洋舰。战列舰吨位不得超过3.5万吨,主炮口径不得超过14英寸(356毫米)。按照该标准,长门级战列舰属于被条约禁止的舰型。各国列强要求日本终止该级战列舰的建造,并销毁已下水但未完工的陆奥号战列舰。日本借口国内的小学生已为建造该舰捐款,并且该舰已经建成,如果废弃将引起国民的不满为由拒不销毁。在日本的强硬态度下,美英最终同意日本将陆奥号建成。

长门号战列舰

建造历程

第一次世界大战势力迅速膨胀的日本为争夺海上霸权,重新制定了八八舰队的计划。日本海军决定建造重火力、高航速的战列舰,在造舰竞争中以质的提升补充量的不足。长门级战列舰原本是日本海军的八八舰队计划中的第1型舰。

长门号战舰于1916年完成初始设计,并选定“长门”为舰名。日德兰海战后根据海战的经验,由平贺让博士主持修改设计方案。长门号战列舰于1917年8月28日在广岛县的吴海军工厂动工,并于1919年11月9日下水、1920年11月25日完工交舰

总体设计

长门级战列舰总体设计最大特点是,采用了当时战列舰所搭载最大口径的410毫米口径主炮,4座双联装主炮塔沿舰体纵向中心线前后对称各布置两座,采用背负式布局。并且为了主炮在远距离炮战中观通以及指挥的需要,前主桅采用了7根支柱支撑的高大的圆锥结构樯式桅楼,顶端设立射击指挥所,这种结构相当坚固不易中弹受损,随后历次改装中桅楼设施逐步增加逐渐形成日本特色的塔式舰桥(后来日本海军的主力舰纷纷按照这个样式进行改造)。

长门级采用长艏楼船型,该级舰在舰体长艏楼设置两层炮廓式副炮。最具日本特色的是设计了独特的带60°倾角的“勺型”舰艏(为了防御链系水雷所用,舰艏不会勾住连接两枚水雷的链条,但在不良海况高速航行时舰艏溅起的水雾会影响到舰桥和桅楼指挥所)。

长门号的造型和其它的日本战舰有所不同,她的舰桥是多重樯式,和以往的三角樯式比起来更显得雄伟,本舰的炮塔布置十分典型,八门410毫米主炮收装在四个联装炮塔中,以前二后二的方式,两个两个叠起来布置在舰首和舰尾,前后火力平衡。两个烟囱布置在舰身中段,但是由于第一烟囱太过接近舰桥,以致在高速行驶时,烟囱和舰桥之间造成真空现象,如此一来,由第一烟囱冒出来的黑烟就会流到舰桥里面去,这造成舰桥内部的大困扰,不论长官还是幕僚都被呛人的黑烟所环绕。

长门号是世界上第一艘拥有410毫米(十六英寸)主炮的战舰,航速达到了二十六点五节,但是在公开的时候,日本海军将其速度隐瞒为二十三节,当时大概没有人会相信这么大一艘战舰竟能达到二十六点五节吧.(可要记得长门号竣工时是1920年代)。当时各国的战舰,德国,英国,美国,甚至是日本既有的战舰,主炮都是356毫米口径,而航速都是二十五节以下,而长门号就是当时世界最大,最强的战舰,是日本海军的精神象征,国民崇拜的图腾。相对于后来世界最大的大和号,长门号虽然根本比不上,但却为国民所熟知,因为大和号在建造甚至下水都是在极机密的情况下进行的,一般的国民根本不知道,反之,战舰长门号深为国民所崇拜,拥有着守护国家的精神象征.深为国民所信赖,"长门号是世界最强的战舰”。

由于之前建造的日本战列舰多是英国的设计或者是基于英国设计蓝图的更改,所以摆脱了英式战舰的影响完全由日本自行设计的长门级战列舰被视为“第一型纯日本血统的战舰”。另外,华盛顿裁军条约签约各国放弃各自的主力舰建造,长门号战列舰与其姊妹舰陆奥号、英国的两艘纳尔逊级战列舰、美国的三艘科罗拉多级战列舰为当时拥有最大口径火炮的战舰,在海军假日时代被并称为“七大战舰”(BigSeven)。

武器系统

长门号战列舰采用了当时战列舰所搭载最大口径的410毫米口径主炮。并且为了主炮在远距离炮战中观通以及指挥的需要,采用和以往其它日本战舰的三角樯式桅楼有所不同,比起来更显得坚固而高大的多重樯式桅楼,顶端设立射击指挥所。长门号采用长艏楼船型,最具日本特色的是设计了独特的带60°倾角的“勺型”舰艏(为了使用链系水雷,舰艏不会勾住连接两枚水雷的链条)。随着战列舰火炮威力、射程增加,根据日德兰海战的经验,防御装甲设计借鉴了重点防护的概念,加强了重点区域防御装甲,尤其是水平防御装甲,以抵御远距离炮战大角度落弹的打击。长门级战列舰航速超过26节,是当时航行速度最快的战列舰(日本海军对长门级的航速指标采取了保密措施,当时对外公布的航速是23节)。长门号战列舰是当时最强大的战列舰之一。

动力系统

长门号战列舰的动力系统采用燃油锅炉驱动蒸汽轮机,舰上安装15座舰本式燃油锅炉+6座舰本式油煤混烧锅炉、4台舰本式蒸汽轮机、功率80000轴马力。后期改装后,保留4台舰本式蒸汽轮机,舰本式燃油锅炉则减少为10座,但总功率仍然为80000轴马力

改装改进

1934年至1936年长门号战列舰进行了大规模的现代化改造,包括提高主炮仰角增大主炮射程;加强舰体与炮塔的防护装甲,舰体舯部增加防鱼雷凸出隔舱;但轮机舱防护存在问题;为改善线形减少航行阻力将舰艉延长;更换了新式专烧重油锅炉。由于锅炉数目减少,拆除屈曲状烟囱,锅炉排烟由两个烟囱合并成一个;根据金刚级战列舰改装的经验改建塔式舰桥;加强了防空火力,并取消所有鱼雷发射管。另外,加装一座飞机弹射器及配备三架侦察机。在此次现代化改装中未更换主机,改装后航速降到25节。装结束后,长门号成为了一艘四万吨级的战列舰。

基本数据(1936年改装后)

舰长

224.9米

舰宽

34.59米

吃水

9.5米

标准排水量

39120吨

满载排水量

42850吨

动力

10台舰本式燃油专烧锅炉

4部蒸汽涡轮

4轴三叶螺旋桨推进

最大功率82000马力

航速

25.3节

续航力

10600海里

编制舰员

1333人

武器装备

4x双联装 三年式410毫米/45倍径主炮

18x单装 三年式140毫米/50倍径舰炮

4x 双联装八九式127毫米/40倍径高射炮(最终改装后加装2座)

10x双联装25毫米对空机炮(最终改装后换装66座128门各型机炮)

舰载机

3x 零式水上侦察机

装甲防护

弹药库水平装甲203毫米,发动机舱196毫米,其他部分127毫米,主炮塔前盾457毫米,侧面280毫米、副炮塔152毫米、司令塔356毫米。装甲总重量13023吨

服役动态

早期服役

“长门”号战列舰服役后多作为日本联合舰队的旗舰直到大和号战列舰服役。从1920年开始服役,到1941年“大和”号建成,20年期间,长门级战列舰是日本海军最强大的战列舰,在日本国民心目中一直是海军的象征,素有“国民最熟知的战舰”之称号。

长门号服役后,发现前桅楼上面的建筑阻挡了气流,并且中部建筑稀少气流速度快形成气流下沉,形成了一个空气稀薄的区域,前部烟囱离前桅楼较近,排出的烟尘与热气,被吸向桅楼上面的指挥所,那里值勤的官兵苦不堪言。其后虽然临时在烟囱上加装排烟罩但效果不佳,因此在1924年将长门号的前烟囱改为向后弯曲的形状以远离桅楼,解决了前主桅桅楼与前烟囱距离过近导致排烟倒灌问题。长门号屈曲状烟囱成为日本国民熟知的特征。其他小规模改装还包括修改舰艏(舰艏稍作外张,改善凌波性),搭载水上飞机及弹射器。

1928年4月9日,以长门号战列舰为首,并与战舰陆奥号、扶桑号、巡洋舰天龙号及16只驱逐舰组成的日本舰队远航英国皇家海军远东舰队基地香港,由加藤宽治大将指挥。舰队到达香港水域后从维多利亚港东边鲤鱼门航道入港,其目的是作亲善访问。其间曾开放给香港市民上舰参观。长门号及其舰队在香港共逗留五日,在4月14日离开。此次访问是长门号舰历中仅有一次出访

参与战争

太平洋战争

在太平洋战争开战时长门号战列舰是日本联合舰队的旗舰及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大将的坐舰。一直到1942年2月12日大和号成为新的联合舰队旗舰。长门号与姊妹舰陆奥号共同编成第一战队。1941年12月2日,由长门号上发出了“登新高山1208"的暗号电文,向出航的机动部队下达了偷袭珍珠港的命令。

在太平洋战争中,长门号、陆奥号与大和号和武藏号同是作为最后决战的主力舰均被谨慎使用。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加上航速的限制,太平洋战争战争初期都没怎么参加作战行动。开战日本海军包括长门级、大和级在内的战列舰战队因长期驻泊广岛湾的柱岛锚地待机,而被频繁出击的航空母舰战队的军官讽刺称为“柱岛舰队”。

中途岛海战

1942年6月的中途岛海战中,长门号虽然被编入第一战队参加了战事,但是并没有进行战斗,当日军机动部队主力四艘航空母舰被摧毁时,包括长门号在内的主力部队尚在后面三百海里处,战斗结束后收容了加贺、赤城的生存者返国。1944年2月“长门”号从特鲁克岛基地撤退后改为停留在林加锚地基地。1944年6月“长门”号编入机动部队参加阿号(A-Go)作战,在19日的菲律宾海海战(马里亚纳海战)中受到空袭,但损伤轻微。

锡布延海海战

1944年10月长门号编入由粟田健男指挥的第二舰队第一游击部队参加捷一号作战。在10月24日锡布延海海战中,长门号于14:16被 富兰克林号航空母舰及卡伯特号航空母舰的攻击机的2枚炸弹击中。一发破坏了多座机枪和第一锅炉舱送风机,令其被迫熄火25分钟只能以三轴运转。另一发则破坏了无线电室及餐厅附近。52名乘员死亡、106名负伤。

10月25日萨马岛海战中,长门号于06:01向美军护航航空母舰进行炮击未取得战果。在12:36下达撤退的命令。长门号于12:43被2枚炸弹击中但损伤轻微。长门号在该日共发射了99发主炮弹及653发副炮弹。1944年10月26日撤退后,联合舰队受到美军的空袭。长门号被大黄蜂号航空母舰的舰载机4枚炸弹击中,38名乘员阵亡、105名负伤。

莱特湾海战

莱特湾海战后1944年11月25日,长门号返回日本本土,回到神奈川县横须贺港,燃料、物资均不足,难以再次作远程航行。舰上的副炮被拆除移防陆上。在战争剩余时间一直停留在横须贺,1945年2月受命执行沿岸防御任务,6月1日成为横须贺镇守府警备舰,其对空装备搬上陆地。1945年7月18日长门号遭到美国海军航空母舰的舰载机攻击,并被3枚炸弹命中,舰桥遭破坏,舰长大冢干少将战死,继任舰长是杉野修一大佐(日俄战争旅顺港闭塞作战战死的“肉弹勇士” 杉野孙七兵曹长之长子)。到战争结束日本投降时,“长门”号为可移动状态且日本幸存的战列舰

战后经历

1945年10月长门号战列舰被美军接收,作为战争赔偿移交给美国。1946年3月18日前往马绍尔群岛的比基尼环礁,成为十字路口行动(美军的原子弹爆炸试验)的靶舰,舰长是W·J·惠普尔上校。随行乘载180名美国海军士兵。

第一次核爆实验1946年7月1日进行的第一次实验(ABLE、空爆/引爆点位于预定地点上空)中,以内华达号战舰为中心,长门号配置于距离预定引爆点400米处。原子弹于长门号西方600米上方引爆,与预定引爆点距离约1.5公里(1,640码)。当时长门号几乎无损(只有面向引爆点的装甲表面溶解而对航行不构成问题)。

第二次核爆实验

1946年7月25日,第二次实验(BAKER、水中引爆)长门号距离原子弹引爆点约900-1000米的位置,造成右舷约5度的倾斜。即使如此,,长门号仍漂浮于海上。1946年7月29日,在比基尼环礁成为原子弹试验的靶舰,长门号在试验中严重受损沉没

总体评价

长门号战列舰经过改装,性能显著提高。但1940年日本海军将该舰在与航空母舰的对抗演练中却暴露了致命弱点,面对航空母舰出动的舰载鱼雷攻击机的突击,战列舰的防空火力软弱无力,竟被32条鱼雷命中,让日本海军高层十分震惊。

上一章 第三章:无畏舰 世界海军舰船史:战列舰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四章: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