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短篇小说 > 子渊读诗词
本书标签: 短篇 

元稹有情似无情 还是无情似有情

子渊读诗词

今天我和大家讲一讲元稹的悼亡诗,首先要介绍一下元稹——

元稹(779年—831年),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朝大臣、文学家。北魏宗室鲜卑拓跋部后裔,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十四世孙(一说十五世孙)。

元稹少有才名。贞元九年(793年)明经及第,授左拾遗,进入河中幕府,擢校书郎,迁监察御史。长庆二年(822),由工部侍郎拜相,后出任同州刺史,入为尚书右丞。太和四年(830年),出任武昌军节度使。大和五年(831年)去世,时年五十三,追赠尚书右仆射。

元稹与白居易同科及第,结为终生诗友,同倡新乐府运动,共创“元和体”,世称“元白”。其乐府诗创作受到张籍、王建的影响,“新题乐府”直接缘于李绅。有《元氏长庆集》传世,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一百卷。现存诗八百三十余首。

元稹是北魏宗室鲜卑拓跋部后裔,家族久居洛阳,世代为官。可惜在元稹8岁时,父亲元宽就因病去世,留下他们孤儿寡母在世上生活。丈夫死后,由于家庭经济压力过大,郑氏(元稹的母亲)没钱送儿子去学堂读书,便亲自教导他读书写字。虽说水平可能不如私塾的先生,但毕竟出身书香门第,一般知识的传授还是可以的。

提到元稹大家对他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呢;渣男、花花公子、风流才子?的确元稹的情史非常耐人寻味。元稹一生有过六个女人,而且这六个女人个个都对元稹死心塌地,而元稹却一一辜负了她们,甚至为了自己的功名、仕途而抛弃了爱他的人。接下来我们讲一讲元稹和他的“女人们”。

公元793年,15岁的元稹为了摆脱贫困的生活,决定参加科举。为了提高被录取的几率,他选择了相对容易的明经科。过程很顺利,元稹如愿以偿地被擢第,可惜朝廷却没有官职授给他,他只好赋闲在家。这段时间,闲到发慌的元稹大量读书,为他日后写出绝世名篇打下了基础。贞元十五年,二十一岁的元稹终于被朝廷派到蒲州当了一个小官,也遇到了他生命中的第一个女人。

元稹在河中府任职时,居住在母亲娘家这边的一个亲戚家。当时蒲州驻军发生骚乱,元稹便利用朋友的关系保护了亲戚家。骚乱平息后,元稹竟然与亲戚的女儿开始相恋。这个女子的名字大家很熟,叫莺莺。没错,就是《西厢记》中那个崔莺莺,莺莺是她的小名,她的大名叫崔双文。元稹少年风流,能诗擅词,更有英雄救美之举,早就让崔莺莺芳心暗许。元稹便利用莺莺的好感,与她谈了一场刻骨铭心的恋爱。

虽然两人情投意合,但元稹却很现实。崔家是有钱,但却没有权势,无法满足他在政治上的抱负。所以他狠心抛弃了莺莺,返回京城参加贡举(按照唐朝取士制度规定,及第者只有经过吏部考试才能正式被授官)。后来元稹对这段初恋念念不忘,创作了《莺莺传》。元代王实甫将其改编为杂剧《西厢记》。鲁迅先生经过考证也说,张生其实就是元稹自己。

可惜的是,元稹此次科举考试却失败了,一个人落寞地走在长安街头。可能是命运使然,元稹的才华得到太子老师韦夏卿的赏识。在韦夏卿的帮助下,元稹不仅进入了官僚集团,成为秘书省的校书郎,而且还娶到了韦夏卿的女儿韦丛,韦丛——元稹的第二个女人。

韦丛是韦夏卿的小女儿,他的心头肉。元稹与韦丛结婚后,也得到了岳父的鼎力相助。元稹因贫寒没钱花,韦丛甚至卖掉陪嫁首饰给他换酒喝。婚后,韦丛先后为元稹生了5个孩子,也因此落下了病根,27岁便香消玉殒。韦丛死后,元稹深情地写下了那首流传千年的《离思》:“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在外人看来,好一个深情的男子。但事实上,在韦丛还活着,为那个贫寒的家辛苦操劳时,元稹已经勾搭上了蜀中才女薛涛。

薛涛是蜀中著名的才女、女诗人,多少达官贵人豪掷千金都未能见她一面。大唐元和四年,元稹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命出使地方。一到蜀地,他就听说了薛涛的芳名,然后约薛涛在梓州见面。薛涛——元稹的第三个女人。

薛涛对这个小她11岁的年轻诗人也很感兴趣,欣然赴约。二人一见钟情,开始出双入对。在谈了三个月恋爱之后,元稹因得罪东川节度使严砺被调离四川,任职洛阳,二人被迫分开。值得欣慰的是,不久之后薛涛就收到了元稹的来信,她也迫不及待地寄出了自己的相思之情。由于写情诗的纸张太大,不方便表达她的女儿情。薛涛特地对当地造纸的工艺进行改造,将纸染成桃红色,裁成精巧窄笺,人称薛涛笺。

尽管薛涛爱得热烈,但她毕竟出身乐籍,对元稹的仕途非但起不到帮助,反而还有负面影响,所以元稹渐渐“失联”。薛涛明白这位情郎的心思,褪下喜爱的红裙,换上一身灰袍,在道观了却残生。据说元稹死后,薛涛烧掉二人唱和过的所有诗词,紧闭庵堂不出,直至去世。薛涛有遗憾吗?想来是有的,否则也不会写出“花开不同赏,花落不同悲。欲问相思处,花开花落时”的诗句。

元稹一生怀才不遇,所以对政治仕途颇为看重,政治联姻更是来者不拒。元和五年,在发妻韦丛去世后的第二年,元稹被贬江陵。好友李景俭见他孤苦伶仃,便将表妹安仙嫔介绍给元稹。元稹没有为安仙嫔写下类似“曾经沧海难为水”的诗句,三年后,安仙嫔去世,为元稹留下了一个孩子。安仙嫔——元稹第四个女人。

安仙嫔去世后,山南西道节度使权德舆又将同僚的女儿裴淑介绍给了元稹。元稹谨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祖训,很快便让裴淑怀孕生子(虽然他此时已有6个子女)。对于这两位妻子,元稹也说很爱。至于有多爱,就不得而知了。裴淑——元稹的第五个女人。

自古以来才子爱佳人,元稹虽然拥有过数位妻子,却依旧难改“爱美之心”。在他担任越州刺史、浙东观察使期间,名伶刘彩春到当地演出。元稹看过刘彩春的表演后,立刻成为了她的粉丝,为她撰写了一篇声情并茂的评论文章,极尽吹捧之能事。刘彩春自然也不可避免地沦陷到元稹的温柔乡中,与他谈了整整七年的恋爱。以刘彩春当时在唐朝的名气,绝对算得上一线明星。刘彩春——元稹的第六个女人。

但刘彩春与薛涛一样,也是出身低微,甚至可以说不入流,对元稹的仕途没有任何帮助。于是在七年后,这段感情无疾而终。大和五年七月二十二日,元稹暴病而亡,享年53岁。他爱过这些女人么?爱过,而且对每一个都很“认真”。

其实元稹之所以这么薄情也是和经历有关,元稹早年间穷困潦倒甚至都没有钱去读书。所以在他及第之后 有了一点成就之后他就非常渴望能在仕途上发光发热 更上一层楼,如此说来元稹确实有些自私,为了自己的功名利禄抛弃爱人。但不可否认的是元稹对待每一段感情都是非常认真而真挚的,不然也不会写出像《离思》《遣悲怀》这样的千古名诗。

其实我认为元稹是爱他的结发之妻韦从的,因为元稹为韦从写了很多首悼亡诗,元稹最有名的悼亡诗就是《离思》还有《遣悲怀》这是两首组诗,《离思》元稹写了五首,《遣悲怀》元稹写了三首。在《离思五首》中间第四首是最有名的——

《离思五首.其四》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此诗作于元和五年(810年)元稹贬官江陵府士曹参军时所作。一说元稹因怀念年少时的恋人崔莺莺而作此诗。另一说这首诗是元稹为悼念妻子韦丛而作,元稹的这首诗写的特别的真挚——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元稹说;“老婆,自从我遇到你这片大海以后,我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老婆,自从我遇到你这座巫山上的云以后,除了巫山上的云,别处的云便不能称其为云。”这两句均暗喻自己曾经接触过的一段恋情,这两句一半是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一半是表达对妻子的真心。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取次;就是成群结队,一排排,排着队。花丛;指的是女子。

元稹说;“你死了以后,我再也不会看任何女人了。即使有很多美女排着队,我也不会看一眼。” “懒回顾”就是不看,为什么呢?

“半缘修道半缘君”

元稹说;“老婆,你虽然只陪了我半生,但是我今生今世只认你这一个老婆。我再也不会爱别的女人了!”

我告诉所有的女孩子,永远不要相信男人说的这些鬼话。除非他真的是一个好男人,除非他真的很爱你。但不得不说元稹的这首诗是真的好,可以看出来他在写这首诗的时候确实是很真心、很感动的,只不过他只感动了自己。

这首诗最突出的特色,就是采用巧比曲喻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主人公对已经失去的心上人的深深恋情。它接连用水、用云、用花比人,写得曲折委婉,含而不露,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全诗仅四句,即有三句采用比喻手法。一、二两句,破空而来,暗喻手法绝高,几乎令人捉摸不到作者笔意所在。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表面上是说看过“沧海水”、 “巫山云”之后,其它地方的水和云已经很难再入诗人的眼底了,实际上隐喻他们夫妻之间的感情有如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其深广和美好是世间无与伦比的——除爱妻之外,再没有能让诗人动心的女子了。

诗人借“沧海水”、 “巫山云”这世间绝美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爱妻坚贞不渝的感情,表现了夫妻昔日的美好感情。“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意境深远、意蕴颇丰,情感炽烈却又含蓄蕴藉,成为人们喜欢借用的一副联语,后来不仅用来表达爱情深厚坚贞永固,还常被人们用来形容阅历丰富而眼界极高。这首诗也从客观上进一步提升了人们对沧海之水巫山之云的认识。

“难为水”、“不是云”,情语也。这固然是元稹对妻子的偏爱之词,但像他们那样的夫妻感情,也确乎是很少有的。元稹在《遣悲怀》诗中有生动描述。因而第三句说自己信步经过“花丛”,懒于顾视,表示他对女色绝无眷恋之心了。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第三句以花喻人,即使走进百花盛开、清馨四溢的花丛里,也懒于回首无心去欣赏那些映入眼帘的盛开的花朵,表示对女色绝无再留恋眷顾之心。第四句承上“懒回顾”的原委,含蓄地说:一、他对世事看破红尘修道的缘故;二、因为失去心爱的人,再不会动心于其他的芳草繁花,这是悲痛无法解脱的感情上的一种寄托;“修道”也可以理解为修身、修德、治学的一种自我操守。“半缘修道”、“半缘君”所表现的忧思之情,完全是一致的,这样写更觉意蕴深厚。

元稹这首绝句,不但取譬极高,抒情强烈,而且用笔极妙。前两句以极至的比喻写怀旧悼亡之情,“沧海”、“巫山”,词意豪壮,有悲歌传响、江河奔腾之势。后面,“懒回顾”、“半缘君”,顿使语势舒缓下来,转为曲婉深沉的抒情。张弛自如,变化有致,形成一种跌宕起伏的旋律。而就全诗情调而言,它言情而不庸俗,瑰丽而不浮艳,悲壮而不低沉,创造了唐人悼亡绝句中的绝胜境界。“曾经沧海、除却巫山”二句尤其为人称诵。

此诗的前两句“曾经沧海难为水”。是从孟子“观于海者难为水”《孟子·尽心篇》脱化而来。诗句表面上是说,曾经观看过茫茫的大海,对那小小的细流,是不会看在眼里的。它是用大海与河水相比。海面广阔,沧茫无际,雄浑无比,可谓壮观。河水,只不过是举目即可望穿的细流,不足为观。写得意境雄浑深远。然而,这只是表面的意思,其中还蕴含着深刻的思想。v

第二句,是使用宋玉《高唐赋》里“巫山云雨”的典故。《高唐赋》序说:战国时代,楚襄王的“先王”(指楚怀王),曾游云梦高唐之台,“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愿荐枕席,王因幸之”。此女即“巫山之女”。,

她别离楚王时说:“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楚王旦朝视之,果如其言,因此就为她立庙号曰“朝云”。显而易见,宋玉所谓“巫山之云”,——“朝云”,不过是神女的化身。元稹所谓“除却巫山不是云”,表面是说:除了巫山上的彩云,其他所有的云彩,都不足观。其实,他是巧妙地使用“朝云”的典故,把它比作心爱的女子,充分地表达了对那个女子的真挚感情。

诗人表明,除此女子,纵有倾城国色、绝代佳人,也不能打动他的心,取得他的欢心和爱慕。只有那个女子,才能使他倾心相爱。写得感情炽热,又含蓄蕴藉。

接下来我们再来讲一讲元稹的《遣悲怀》《遣悲怀》元稹写了三首,这三首诗约作于公元811年(元和六年),时元稹在监察御史分务东台任上;一说这组诗作于公元822年(长庆二年)。这是元稹为怀念去世的原配妻子而作的,这三首诗最为著名的是第二首和第三首。

《遣悲怀三首.其二》

昔日戏言身后事,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昔日戏言身后事,今朝都到眼前来。”

“从前你还在的时候你曾问过我,如果我们老了谁先走?我每次都回答说我先走,因为我不想让你走在我前面那样我会很痛苦;没想到如今你竟真的走在我前面了。”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我日日夜夜看着你生前穿过的衣裳睹物思人,那种感觉真是太痛苦了。我把你生前的衣裳全部施舍出去,眼看就要施舍完了;但你生前使用过的针线我还留着不忍打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因为怀念你,我对你身边的婢仆也格外怜;也曾因梦见你并为你送去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所有人都知道别之恨世间人人都有;但咱们是同甘共苦夫妻死别更觉哀痛。”

这首诗写得很感人,这首诗主要写妻子死后的“百事哀”。诗人写了在日常生活中引起哀思的几件事。人已仙逝,而遗物犹在。为了避免见物思人,便将妻子穿过的衣裳施舍出去;将妻子做过的针线活仍然原封不动地保存起来,不忍打开。

诗人想用这种消极的办法封存起对往事的记忆,而这种做法本身恰好证明他无法摆脱对妻子的思念。还有,每当看到妻子身边的婢仆,也引起自己的哀思,因而对婢仆也平添一种哀怜的感情。

白天事事触景伤情,夜晚梦魂飞越冥界相寻。梦中送钱,似乎荒唐,却是一片感人的痴情。苦了一辈子的妻子去世了,如今生活在富贵中的丈夫不忘旧日恩爱,除了“营奠复营斋”以外,已经不能为妻子做些什么了。于是积想成梦,出现送钱给妻子的梦境。

最后两句,从“诚知此恨人人有”的泛说,落到“贫贱夫妻百事哀”的特指上。夫妻死别,固然是人所不免的,但对于同贫贱共患难的夫妻来说,一旦永诀,是更为悲哀的。末句从上一句泛说推进一层,着力写出自身丧偶不同于一般的悲痛感情。

这首诗写得真好,最后两句“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更是成为千古名句。这首诗都是通过生活中很细腻的事来表达,用细节表达才最为感人。我们再来讲一讲《遣悲怀》第三首。

《遣悲怀.其三》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常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老婆,你死了我很想你,平时我闲坐无事,我总是为你悲伤,你或许也在为我感叹;人生短暂百年时间又多长呢!”百年就是形容一个人的一生。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这两句元稹引用了两个典故,邓攸和潘岳都是西晋时期的人物。

邓攸:西晋人,字伯道,官河西太守。《晋书·邓攸传》载:永嘉末年战乱中,他舍子保侄,后终无子。就是说邓攸把自己的亲生儿子抛弃了,去救他兄弟的孩子 救他的侄子,然后自己的后半生一直没有孩子。

潘岳大家都知道西晋人,字安仁我们后世都管他叫潘安。潘岳是西晋第一美男子相貌十分的英俊,可以说是当时的大明星,在当时不管是十七八岁的妙龄少女,还是四五十岁的大妈在看了他英俊的相貌后都纷纷为他倾倒。

我们现在也经常用貌比潘安、颜如宋玉来形容有才有颜的男生。唉—— 我活了二十年还从来没有人把这么好的成语用在我身上,不过后来我也意识到了……我不配。关于潘岳的成语有很多,有一个成语很有意思“掷果盈车”也叫“掷花投果”,掷果盈车,出自南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

这段故事是说潘岳人长得很美,他驾车走在洛阳街道上,连老妇人也为之着迷,那些妙龄女子更是争相一睹潘岳的美貌与风采,她们纷纷往潘岳的座车里投执花果,以示爱意,由于粉丝数量太多因此潘岳每次驾车出门常常是满载而归。

这就和现在的粉丝后援会一样,看到自己喜欢的爱豆就很激动。纷纷送花、送信等等,潘岳实在是太厉害了不仅有真爱粉、妈妈粉,甚至还有奶奶粉,他的快乐我们真的想象不到。

潘安长得很帅同时又很痴情,现在普遍认为他一生只有一个妻子,对于潘安一生到底有过几任妻子现在众说纷纭,有些人说潘安有两任妻子,但是大多数人都认为他只有一位妻子。

他对妻子特别忠心他的妻子死的比较早,在他妻子死后潘安终身未娶,一直孤独终老。在妻子死后潘安作《悼亡诗》三首。现在有很多人说潘安是“悼亡诗”的开创者,其实悼亡诗古已有之,早在《诗经》中就出现了悼亡诗。只是这种文体在西晋之前不太流行,直到西晋的潘岳写了《悼亡诗》以后这种文体才逐渐地流行起来。

那么元稹的这两句“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是写人生的一切自有命定,暗喻自己无妻无子的命运。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我想和你葬在一起,这一世的夫妻我没有做够,我希望下辈子我们还能在一起;可是下辈子还不知道能否再次与你相遇 唉—— 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常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你陪我走过了半生我该怎样报答你呢?唯有以彻夜不眠、辗转反侧的思念;来报答你生前为我奔波劳累的苦心。”

这首诗以“自悲”引出下文。由妻子的早逝,想到了人寿的有限。人生百年,也没有多长时间。诗中引用了邓攸、潘岳两个典故。邓攸心地如此善良,却终身无子,这就是命运的安排。潘岳《悼亡诗》写得再好,对于死者来说,也没有什么意义,等于白费笔墨。

诗人以邓攸、潘岳自喻,故作达观无谓之词,却透露出无子、丧妻的深沉悲哀。接着从绝望中转出希望来,寄希望于死后夫妇同葬和来生再作夫妻。但是,再冷静思量:这仅是一种虚无缥缈的幻想,更是难以指望的,因而更为绝望:死者已矣,过去的一切永远无法补偿了!

诗情愈转愈悲,不能自已,最后逼出一个无可奈何的办法:“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诗人仿佛在对妻子表白自己的心迹:我将永远永远地想着你,要以终夜“开眼”来报答你的“平生未展眉”。真是痴情缠绵,哀痛欲绝。

元稹的一生多情,一生辜负。每一段感情,他都是真心的;可是每一段感情,他都是辜负的。

一生多情的元稹,最终还是为情所困,人活一生,不过为情而已。

子渊小记;对于文学创作而言,他是细腻的文人;对于情感经历而言,他是多情的才子。回望元稹一生的情感经历,爱之于地从来不是雪中送炭,而是锦上添花。他倒也不是不爱,只是爱情之上还有更看重的东西。这便是“为得青云志,甘舍红袖香。”

其实爱一个人首先要学会爱自己,只有学会爱自己才能爱他人。有些人可能不懂得珍惜,一不小心就把深爱你的人弄丢了,到最后追悔莫及。那怎么样才能让我们的一生过得幸福呢?一位老师说的很好。

如何让我们的一生过得幸福,请你向死而生,只有当你真正意识到你现在拥有的一切终将会离你而去,你也终将会离开这个世界。当你真正意识到这一点之后你就会倍加珍惜现在的生活,只有经历过失去你才懂得什么叫“刻苦铭心”。

我们谁都不知道灾难会什么时候来临,明天会发生什么都是未知数。所以在我们有限的时间里好好爱自己,好好爱他人。

愿所有的女生都能够被温柔对待;愿所有的男生都能够珍惜你身边的那个她。虽然我们一生未必会遇到对的人,但只要遇到了就请你好好对ta。

遇到一个人不容易,希望开始是你,过程是你,余生都是你……

本篇内容,如有遗漏处,请多海涵!

本篇内容,如有不详处,请多指教!

上一章 古代CP之——刘柳 子渊读诗词最新章节 下一章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