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短篇小说 > 子渊读诗词
本书标签: 短篇 

秋天的第一首诗歌

子渊读诗词

秋天来了我今天和大家讲一首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词被后人公认为“秋思之祖”,这首词是写秋天的。古人都有悲秋的传统,那么这首词写悲秋是写的最好的。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词标准的说应该叫“小令”,大家都知道元曲中间的小令。“天净沙”是宫调名,就像宋词的词牌名一样,它和宋词是一个道理。

比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念奴娇”是词牌名,词牌名是标明音乐“天净沙”也是一样的,它标明的是北曲。这首词特别有名,为什么都说这首词好?这首词一起笔……

“枯藤老树昏鸦”

大家注意 藤是“枯藤”;树是“老树”;鸦是“昏鸦”。一切都是那么惨,因为古人有悲秋的传统。战国时期楚国的宋玉他写了一篇文章叫《九辩》,在《九辩》中间一开始就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这几句是描写秋天的那种景象,秋天草木衰落的样子实在是令人可悲。这首小令也是如此 枯藤、老树、昏鸦,“昏鸦”是傍晚的乌鸦。

傍晚的乌鸦在枯藤老树上面不断地悲鸣,一副凄凉悲惨的景象。枯藤老树昏鸦下一句……

“小桥流水人家”

大家注意 桥是“小桥”;水是“流水”;家是“人家”

这一句和上一句的景象截然不同,完全是一副非常和谐的田园风光,这一句很温馨。小桥流水人家很温暖。那么作者在哪里呢?

“古道西风瘦马”

大家注意 走的道是“古道”;吹的风是“西风;骑的马是“瘦马”。这首词开始的景象是“枯藤、老树、昏鸦”,现在走的路是古道;吹过来的风是西风;骑的马是瘦马。下一句……

“夕阳西下”

夕阳西下这一句紧承第一句枯藤老树昏鸦的“昏鸦”二字,“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断肠人在天涯”这一句隔句相承,这一句紧承“古道西风瘦马”。这首词前面的三句是用典型的意象并列的手法,从而表达自己内心瞬间的感受。

枯藤老树昏鸦这一句有没有动词?没有,这一句就是三个意象“枯藤”、“老树”、“昏鸦”。不仅没有动词也没有介词,它没有表明方位。

那个枯藤在哪里;那个老树在哪里;那个昏鸦在哪里?都没有交代。它没有动词也没有介词,所以这是典型的意向并列。最后几句也是一样。

“小桥”、“流水”、“人家”,也没有动词、也没有介词;“古道”、“西风”、“瘦马”,也没有动词、也没有介词。它就是九个意象并列在一起。

那么这种意象并列的手法是从哪来的呢?它肯定不是横空出世,它肯定有继承。唐朝诗人王维有一首诗叫《田园乐七首》,《田园乐七首》的第五首就是典型的意象并列。其中两句……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也是这样的;还有晚唐的温庭筠《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还有宋朝词人黄庭坚《记黄几复》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这些诗词都是意象并列。

中国的汉语是典型的单音节,单音节就有利于工整的对偶,也有利于意象并列。由于汉语在结构上有时比较松散,就像《天净沙》这首词它把几个意象并列在一起。这就使得我们需要进行大量的整合,我们在读这首词的时候就会想象出很多画面。

比如“枯藤”、“老树”、“昏鸦”,我们读到这一句就会想枯藤是在哪个地方?我们想象的枯藤应该是挂在树上的;昏鸦也是在树上叫,但也有可能不是这样的。

枯藤也有可能是垂挂在山岩上面的;山岩上面的树也有可能是耸立的;天上的昏鸦也有可能在不断地盘旋、不断地在叫。这个意象并列是一瞬间的空间感受,为什么是秋思呢?看到最后就知道了“夕阳西下”。

我们刚才讲了夕阳西下紧承前面的“昏鸦”,你读到这里才知道为什么前面是昏鸦,因为是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作者没有回家,夕阳西下这个时候正是回家的时候,而断肠人在天涯是有家不能回。所以才有了第二句“小桥流水人家”,这一句和“断肠人在天涯”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你看看小桥流水人家多温馨,而作者“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种强烈的反衬对比使他更加的凄凉、更加的孤独。这首词全词没有抒情,完全是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对秋天的感受。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要光是这样说就没什么意思了,所以他在前面做了大量的铺垫。小桥流水人家一边是温馨、温暖;古道西风瘦马一边是孤独、凄凉。对比特别强烈。

从唐诗、宋词一直发展到马致远的元曲,大量意象并列的诗词,这是中国诗歌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这首词写得太好了!“秋思之祖”当之无愧!这首词值得我们学习,马致远也值得我们学习。

子渊小记;虽然秋天在古人眼里是凄凉的季节,万物凋零、草木摇落。但是我们也不要忘记“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在秋天里喝一杯奶茶;读一首诗歌;看一看外面落叶纷飞的景象也是很不错的。愿我们无论身在何处,只要心是快乐的人生处处皆是春意!

本篇内容,如有遗漏处,请多海涵!

本篇内容,如有不详处,请多指教!

上一章 七夕 子渊读诗词最新章节 下一章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