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短篇小说 > 子渊读诗词
本书标签: 短篇 

诗佛——王维

子渊读诗词

我今天要用比较长的一篇文章来和大家好好的讲一讲诗佛——王维(如果我讲的如有遗漏的地方请多海涵!如有什么不详细的地方请多指教!)提起王维大家是什么感受呢;洁白素净、飘然若仙?

很多人只知道李白似仙,却不知王维其实也很仙。我们今天一起了解一下这位被北大女大学生票选为第一名的男神诗人“王维”。

上天真的偏爱他,王维囊括了太多的赞誉;一代文宗、山水诗巨人、文人画之祖、音乐超人 等等…… 简直就是艺术全才;诗、书、画、乐。无一不精通的。

但是我们也都知道老天不会让一个人样样都很圆满,王维早年丧父、三十丧妻膝下无子。喜欢王维的朋友大概是没有办法能够说出一个很具体的原因的,因为王维本身就是一首魅力四射而又惊艳千古的诗。

在《红楼梦》里有一回林黛玉教香菱学诗第一个推荐的诗人就是王维,林黛玉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顾随先生说;“王摩结不使力,杜甫使力。王即使力,出之亦为易;杜即不使力,出之亦艰难。”这大概是一种天赋吧。

王维、字摩结,据说他的母亲“崔氏”梦到了“维摩诘”走入室内然后生下了王维。“维摩诘”是著名的“在家菩萨”原是古印度毗舍离的万贯富翁,虔诚修行。处相而不住相;对境而不生境。“维摩诘”翻译过来就是——干净没有污染的人。

王维出生在当时帝国最有权势的两大家族中,当时有“五姓七望”之说即;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其中李氏与崔氏各有两个郡望。所以称之为五姓七望,或五姓七族。

就连皇帝和宰相都想与这些望族联姻,唐初的宰相薛元超就感叹道;“此生所遗憾者,未能娶五姓女。”

王维的母亲是博陵崔氏,父亲是太原王氏是奉两千五百年前的周灵王太子晋为始祖。从社会声望这个方面来看,王维是当时盛唐时期重要诗人当中家庭背景最好的了。

有人说过一代只能出个富人,三代才能出个贵族。贵族不只是富而显贵更需要良好的教养,从而形成富贵的气质和优雅的行举,我们从王维全面发展的素质上就能看出,他小时候一定是受过良好的传统教育的,而且在童年时期是狠狠用过功的。

王维十五岁离开了家乡山西蒲州一个人要来到长安发展了,他是出生在山西祁县小时候迁到了山西蒲州就是现在的山西永济,他父亲做出这个决定也是为了兄弟们能够发展的更好。

蒲州离洛阳和长安都不远,洛阳和长安相对来说繁华一些,蒲州离长安大概有三四百里地。他十五岁自己一个人一边赏景、一边赋诗,真是艺高人胆大。

当走到距离长安还有五六十里地的时候,他看到了一座四方锥形的巨大古墓挺拔、突兀如山岭,他对这座古墓感兴趣极了。这个时候王维想到了古书里的秦始皇陵感慨莫名,然后脱口而出一首五言律诗……

古墓成苍岭,幽宫象紫台。

星辰七曜隔,河汉九泉开。

有海人宁渡,无春雁不回。

更闻松韵切,疑是丈夫哀。

这首《过始皇墓》是有记录的王维最早的一首诗了,能看出来王维是受过严格训练的,而且是受过来自宫廷诗歌的训练。

就这样王维带着亲人的期盼、自己的抱负就要走进陌生而又繁华的京城长安了。他马上就要成为那个在京城红极一时、受人追捧的王维……

王维到了京城后的两三年成长为一个人见人爱的翩翩美少年,素日的教养在他的身体里慢慢发酵,使王维浑身散发着一种高雅、雍容的迷人气息在京城可谓是红极一时尤其在上层社会人缘很好,而且左右逢源。

“诸王待之如师友”,他是诸王的座上客。但是王维本身没有社交综合症,他一直都是那种平平静静的。在众多的“王”中王维与岐王李范特别交好,李范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

这位王爷爱好文艺、广交艺人,在坊间一直流传着一个故事;说有一天岐王带着王维面见公主,在宴席之上岐王让王维夹杂在伶人中间(伶人就是表演的人)王维独奏了一曲《郁轮袍》令满座动容。

公主大感兴趣立刻就问岐王,眼前这个妙年洁白、风姿都美的少年是谁?岐王回答说;“知音者也。”岐王还特别故意的夸赞了王维在文学上的过人之处,公主听了以后很喜欢。

所以就有一种说法,说王维是凭借着公主才考中进士的,大概是因为当时鼎住王维的贵人实在是太多了。而且玉真公主是唐玄宗李隆基的亲妹妹,她也确实帮助过李白得入翰林。

李白当时想出仕做官但是由于父亲是商人,所以按照唐朝的规定他是不能参加科举考试的只能走举荐路线。举荐就是写那种干谒诗文给王公大臣,然后让王公大臣推荐他做这个官。

我们熟悉的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但李白的话我们只能听一半、信一半,因为他爱吹牛皮,李白是有自己的政治理想的,他很希望自己能为国家出一份力。

其实他在政治上啥也不是,李白只是一个舞文弄墨的文人,但是他在诗文上的造诣是毋庸置疑的。至于他的那些夸大其词的话,我们也只能当做李白爱喝酒所以他大概记性不太好。不要看他说了什么而是要看他做了什么,李白写的干谒诗文太多了比杜甫的都要多。

李白第一次谒见玉真公主是在终南山别馆,玉真公主出家做了女道士当时在唐朝特别兴盛这个,包括我也在李商隐的无题诗“相见时难别亦难”的那一章节中间有提到过。李白为玉真公主献上了一首《玉真公主词》。

玉真之仙人,时住太华峰。

清晨鸣天鼓,飙欻腾双龙。

弄电不辍手,行云本无踪。

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

他把玉真公主夸成了九天玄女,但是玉真公主不吃这一套。李白被泼了冷水,后来李白通过司马承祯打通了公主的关系,司马承祯是玉真公主的师傅而且特别受皇室的宠爱。

玉真公主就在李隆基的面前三言两语李白就做了供奉翰林了,于是他狂放的写下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一看这副德行就知道干不成什么大事。

所以后人就编造了王维这样的一个故事似乎是合乎情理的,但如果熟悉这段故事的人看过这段故事的原文的话,它是记载在唐人小说《集异记》里面的。这段故事本身逻辑有问题而且有漏洞,所以这只是一个美丽的故事而已。

王维之所以能够考中进士有贵人相助是肯定的,但最主要还是靠王维自己的真才实学。他考中进士的时候是二十一岁,我们都听过一句话“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唐朝的科举考试分为“制科”和“常科”,在常科当中“明经科”和“进士科”是最主要的。但如果你考中明经的时候是三十岁,那么不好意思你太老了;如果你考中进士的时候是五十岁,那么你还很年轻。

孟郊考中进士的时候是四十六岁,所以他当时很高兴写下了那首著名的《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通过这首诗我们就能感觉到这个中年男人他的得意之情,进士及第对文人学子来说真可谓是鱼跃龙门、前途无量。

但是翻遍王维的诗集都找不到一首,他描述自己进士及第的时候写的诗这一点令人感到困惑,看来王维还是一个低调、奢华、有内涵的人呐……

其实王维年轻的时候写的那些诗并不是我们特别熟悉的,并不是像中年以后那种平静的带有哲学思考的白描的笔锋,王维年轻时的诗有很多是富有少年气息的侠胆豪迈的那种表达。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

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

汉家君臣欢宴终,高议云台论战功。

天子临轩赐侯印,将军佩出明光宫。

(《少年行四首》)

这几首《少年行》根本不需要去解释,你一读便知是一个活脱脱的意气风发的潇洒少年郎!

公元721年的春天,也就是王维二十一岁的时候解褐为太乐丞,其实就等于他考完进士就马上授予官职了,他当时在宫廷音乐机构上班。

虽然是一个从八品下的官,但这是一个很好的起步。可是话又说回来老天从来不会允许一个人的故事很顺利的发展下去的,谁的人生都一样。

同年的秋天因为在太乐署中有伶人舞黄狮子,然后王维就被逐出京城贬到济州,黄狮子是舞给皇帝看的这一点王维不可能不知道,而且伶人也不可能自己去找死,所以究其原因还挺耐人寻味的。

唐玄宗李隆基一直对诸王都是有所提防的,而且王维又和很多王爷走的很近尤其是岐王。除了岐王之外还有薛王、宁王都有交往,这一点引起了皇帝的猜忌。

所以王维就是最高统治集团权力斗争的牺牲品而已,他也会有怨气 他曾写道“微官易得罪,谪去济川阴。”但如果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去思考的话,这也是给王维提供了一个机会可以更深刻的认识这个世界。

他一路上写了不少的纪行诗由西向东到山东济州,虽然诗的主基调是很忧郁的比如“前路白云外,孤帆安可论。”但也不乏那种市井生活和乡村的温暖闲适“鸡犬散墟落,桑榆荫远田。”

这个时期王维的诗是哀但是不伤;怨但是不怒。叔本华说;“优美的诗文像彩虹一样,只有在雨后阴暗的地方才出现。”惟其如此,文学天才都喜欢阴郁的因素。

王维到了山东济州做司仓参军大概六年左右的时间,这期间他和隐士、方士,还有修行者都有交往。这些经历对他之后比较倾向于去隐居有着很大的影响,在公元728年也就是做司仓参军后的六七年他选择了辞职。

其实司仓参军这个职位和太乐丞是一样的,只不过没在帝国的权力中心。没有在帝国的权力中心,就没有那么多烦扰的事情了,他多了很多的时间和自己相处与思考。

所以王维一定是有了一个变化了,其实人都是在变化的这宇宙万物每一天都在变化。他可以想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了;去漫游,去隐居,去修行。

其实有时让生活闲适下来是一种对生命真诚的态度,我们要期盼着这样的态度在我们的生命当中出现。王维辞职之后的几年留下的行迹并不是特别的明朗,但是我们相信他一定是去完整自己,是要成为更像自己的自己。

只有更了解自己才能做好自己,人是很难能够了解自己的。那么他辞职之后的这几年再回来,那他会选择什么样的生活呢?

在这我先卖个关子先讲一讲王维的八卦,其实想想做人挺有意思的,人这一生要经历无数次的误解才能够走完。理解你的人呢,你的解释根本不重要;而不理解你的人呢,你的解释根本不重要。

其实批评王维的人有很多,说他才华可以但人品不行为人懦弱,贪生怕死。其实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来说,同一个事物就会衍生出很多不同的面,在《新唐书》中记载了一个故事。

说有一天王维私邀孟浩然至内署(内署就是翰林院)两个人喝着茶、聊着天,就在这个时候玄宗皇帝突然来了,孟浩然吓得赶紧躲在床底下。王维本来是想把孟浩然引荐给皇帝的,但看到孟浩然害怕的样子,只好自己去迎接皇帝。

皇帝一进屋就和王维兴致勃勃地讨论起诗词歌赋,躲在床底下的孟浩然听到皇帝的声音,吓得大气也不敢出。忽然,皇帝发现桌子上摆着两个茶杯,就问王维内署这里还有谁在?王维不敢隐瞒苦笑着向皇帝禀报了实情。

王维一说孟浩然在这皇帝还挺高兴,因为经常听到孟浩然的名字,但是从来没有见过这个人。皇帝一时兴起让王维把孟浩然叫出来做首诗,也不知道孟浩然当时是怎么想的,他就脱口而出了那首《岁暮归南山》。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这首诗的第三句和第四句“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这两句的意思是:我本无才难怪明主见弃,年迈多病朋友也都生疏。

诗中的“不才”就是不成材,没有才能;诗中的“明主”是指圣明的国君。诗中的“多病”一作卧病;诗中的“故人”就是老朋友。诗中的“疏”就是疏远。

玄宗皇帝听完很不高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

玄宗皇帝说;“你本身不追求仕途做官,而我也从没有不让你做官,你为什么诬赖我呢?”因此放孟浩然回去了……

就这样孟浩然失去了一个很好的机会,但其实这段故事的可信度也不高。因为王维一生做官从来就没入过内署,后来孟浩然参加科举考试他落榜了要回老家,在回家之前写了一首诗给王维叫《留别王维》。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何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这首诗下联的一、二两句“当路谁相假,知音何所稀。”有很多人都在说这是孟浩然在抱怨他的好友王维不帮他,而对于这首诗王维也回了一首叫《送孟浩然》。

杜门不复出,久与世情疏。

以此为良策,劝君归旧庐。

醉歌田舍酒,笑读古人书。

好是一生事,无劳献子虚。

王维很直接的说;“我在家也很长时间了,和那些关系都不来往了也没办法帮你,我劝你都四十岁了还是回家种地吧!喝喝酒、看看书 不快乐吗?”说话真的很冲。

之所以说话这么冲是因为王维自己当时的状态也不太好,其实孟浩然并不是在抱怨王维他是在感叹世态的炎凉。

当权者无人赏识孟浩然 他要回家去了,舍不得自己的好友、知音王维。因为孟浩然一定知道王维二十九岁左右在山东济州那个时候的状态是什么样的,肯定不是特别好。

而王维能够如此直言的劝告除了自己的状态不好之外,也能够说明两个人的关系交情不浅。孟浩然是王维和李白的共同好友,这个我们都知道。我们也知道李白很喜欢孟浩然,给孟浩然写过好几首诗。

那不得不让我们感到好奇的是孟浩然有没有在他俩面前提及过彼此呢?我们都知道王维和李白一辈子都没有打过交道,历史上也没有看到过任何有关他们一起吃过饭、和过诗、见过面的记载,这就让人感到很困惑了。

两个人同年出生都是701年,而且去世的时间也是一前一后。在长安上班的时间也是有过交集的,就是在742年的时候李白任供奉翰林,王维任左补阙。

那年冬天玄宗带着杨玉环去华清宫泡温泉,前后三十三天当时王维和李白都跟着去了,因为他俩都写了侍从皇帝泡温泉的应制诗。而且在那段时间里他俩应该是住在同一栋楼里的,都这样了还没打过交道吗?因此后人就有很多的猜测了。

主要流行以下几种说法,一、是因为玉真公主,这一点我刚才说了所以不太可能。二、因为信仰不同一个是道家;一个是释家,但就算是信仰不同也不至于不打交道吧 也没这规矩。三、就是文人之间的相轻。

其实除了孟浩然之外他俩之间共同的好友还有杜甫、高适、岑参、王昌龄。总而言之二人同为盛唐时期的顶级诗人,却从来没有打过交道甚至连打个照面的记载都没有。

难免让人觉得困惑而遗憾,其实我挺想知道他们彼此眼中的对方是怎么样的,但是王维和李白的关系始终是一个迷。

其实关于王维的绯闻并不多,他的妻子在他三十岁的时候就去世了。关于他的妻子历史上记载的很少《新唐书》书中说王维在他妻子去世以后,孤居三十年都没有再娶。

这一点与很多有三妻四妾的诗人不同,王维不但没有再娶就连有绯闻的女子都没有。当然我不是说其他有三妻四妾的诗人就不好,这是王维自己的选择。关于为什么不再娶?就有很多人都去猜测原因,但没有哪个人是说的很准确的,因为我们都不是王维。

这件事就发生在他二十九岁辞去了济州的工作之后去漫游和归隐的这几年的之间,但我们不知道这几年他的心里经历了什么,回来之后三十多岁的王维又想做官了。

当然做官也不是一件不好的事情,王维很欣赏陶渊明。但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后饿到要去乞食的这一点王维不太认同,王维认为要先填饱肚子才好谈理想。

人只有去满足了自己最底层和最基本的那个需求之后才好去谈尊重,所以三十四岁的王维写下了自己人生中唯一 一次的干谒诗给宰相张九龄,王维很幸运因为张九龄很惜才然后不到半年的时间,王维就做了左拾遗。

左拾遗是个言官虽然官职不高,但好歹在行政中枢了。他自己很满足也很勤勉,受到重用也很受信任。王维写过一篇序,这篇序就类似于王羲之所写的《兰亭集序》文字特别优美,大家如果感兴趣可以搜来读一读,序的名字叫《送李补阙充河西支度营田判官序》。

序的内容是讲他与诸公一起去韦氏在骊山逍遥谷的别墅,除了他之外都是一些三品以上的王公大臣,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得出王维年少但才高;官小但名大。

因为自身超逸的才华和潇洒的风度而受人赏识,所以他经常参加这样的聚会也经常出入私人的别墅。高级的聚会和私人别墅的这种经历,对他以后去经营自己的辋川山庄有很大的影响。

但是好景不长因为张九龄在一年多之后就被玄宗罢相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开元盛世已经持续二十多年了,玄宗皇帝早就听不进去那些忠言逆耳的话了。

张九龄经常让玄宗很没有面子,再加上私底下李林甫的撺掇。张九龄见过安禄山,他看到安禄山的脸之后他说;“乱幽州者,必此胡!”

安禄山后来带兵去讨伐契丹失败了,张九龄就跟玄宗说,大概意思是不如就以这个缘由把安禄山赐死,但是玄宗没同意后来还找理由把张九龄贬走了。

自古以来趋炎附势、过河拆桥、恩将仇报都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不论历史如何演变有一项基本的不变的就是“人性”贪、嗔、痴。但是王维并没有因为张九龄的处境而疏远他,反而大张旗鼓的写了一首诗……

所思竟何在,怅望深荆门。

举世无相识,终身思旧恩。

方将与农圃,艺植老丘园。

目尽南飞雁,何由寄一言。

(《寄荆州张丞相》)

这首诗的上联表达的是对恩师的思念,张九龄走后没有人赶王维走。当然因为王维的官职也比较小,可是王维自己也知道知音也不在了也留不下来了。

所以他就请示,他要去完成自己的另外一个梦想了,他要去出塞就像现在年轻的男孩子一样都有一个当兵梦。许多诗人年轻的时候也有出塞戍边的梦想,所以许多诗人都留下了很多的出塞诗。

出塞诗分为两种,一种是虚拟出塞诗就是没有去过边塞所想象的,比如著名的边塞诗人王昌龄,王昌龄没有去过边塞。但是他写了许多的边塞诗既是因为当时流行这个边塞诗,而且更是因为王昌龄具有强大想象力。

而王维也写过边塞诗但这次王维是真的要出塞了,他要去迎接情怀的飞升和灵魂的净化了。如果不是身临其境在大漠中亲眼看过又如何能写得出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么浑雄阔大的诗句呢,这么美好的一幅画面。

到了边塞的王维被连天的号角声所感动,“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罢了。”他对民族、对国家、对责任有了一种新的思考,他的诗也不再有那么多的怨气和沮丧,而是更多了一些精气神……

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

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

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出塞作》)

就是这么大气!有时候我们心里有一些事情总是过不去,翻来覆去就会经常去想它这是因为我们的心太小了,我们要多和辽阔、空寂的自然景象接触去感受自己的渺小。这样我们的心就会慢慢变大,那些事就能变小了。

一个人若想要变得完整、通透那么走出自己的世界去引发新的思考很重要。王维一生出使过三次,第一次是问边河西;第二次出使是在他四十岁的时候出使知南选。

南选是唐派官员到江淮以南的地区去选补官员,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王维的工作能力不错而且也受信任。这次出使他遇到了一个人对他影响很深,在途径南阳的时候他遇到了“神会禅师”。

神会禅师是“六祖慧能”的晚年弟子也是南宗重要的传承人,王维受其母亲的影响一生虔诚修行,但前半生他是受北宗的影响比较多一些。《神会语录》中记载王维询问神会禅师“修道解脱”之事。

禅师回答说:“众生本自心净,若更欲起心有修,即是妄心,不可得解脱。”

王维表示这种说法闻所未闻好像很神奇的样子,而且他理解了其中的要意,北宗是主张渐悟的,由戒生定;由定生慧。南宗是主张顿悟的,由慧来摄定。

王维能够心领神会这是缘分,出世又入世,出家亦在家。瞬间为永恒,有限即无限。王维有两句诗我很喜欢“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这两句好像宠不惊、辱不怨,一切皆有安排我们只要去平静的等待就好的感觉。这首诗的颔联两句我也很喜欢“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这是王维独特的享受观,只有懂得和自己相处的人,才能够真正的了解自己。

其实有一些美好和快乐是真的没有办法分享的,因为语言很无力要是这样怎么分享快乐?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能量场,你是平静还是焦虑;你是忧愁还是快乐有时不需要用语言去表达,你身边的人就能感觉到,语言会骗人但能量场不会。

快乐是能感染别人的不需要说,美好也是一样,王维出使知南选回来以后选择短暂在南山隐居,在那段时期他过了一段极其恬静的日子。

他的诗也变得幽静、空灵“青苔石上净,细草松下软。”尽情地享受大自然的清虚、宁静,所以这段时期也变成了王维创作的顶峰时期、高产时期。这个时期王维的诗语句很短、很精炼,但是又好像涵盖了无边际的世界。

所以是辋川完整了王维,在王维五十岁的时候他的母亲崔氏去世了。崔氏也是住在辋川山庄的,王维是一个特别孝顺的儿子。所以在史书中记载王维在为母亲“守制”期间痛不欲生,甚至瘦的不成样子了并且终日诵经祈祷、参禅打坐。

但很奇怪的是王维没有写任何一首关于思念母亲、想念母亲的诗,但是在这期间有一首诗虽然没有直接的表达,但是这首诗的确很伤感这首诗叫《秋夜独坐》。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

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

母亲的去世引发了王维对生老病死更加深刻地思考,“唯有学无生”什么是“无生”呢?万物都有生有灭,无生即是——“永恒”。丁忧期满后王维不得不回归朝廷,但是渐近老境并且终日参禅打坐的王维已经没有办法和田园生活分离,他对官场已经没什么兴趣了。

官运很顺利但没有什么建树,他就像混日子似的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可王维想不到眼看马上就到了退休的年龄了,他又要遭遇一场变故,而这场变故,很多人都认为这是王维一生都擦不去的污点……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五十五岁的王维在长安被安禄山的将领张儒通俘虏了,因为王维已经是正五品的官员了,再加上“禄山素怜之”所以王维没能逃脱。

期间他也以自残来抵抗但很遗憾他还是被软禁在了洛阳的菩提寺中,王维一下子就好像变成了一个无力抵抗而又备受欺辱的弱女子一样,就像他在三十多年前写的那首《息夫人》没想到自己如今却变成了息夫人……

莫以今时宠,难忘旧日恩。

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息夫人原是息国君主的妻子,后来楚国灭了息国之后息夫人就被楚王占为己有。息夫人已经在楚国生了两个孩子了但始终不与楚王说一句话。

王维在国难中做了俘虏甚至做了伪职但心怀旧恩,他就在这种矛盾折磨的心理之下苟活了下来,许多人说王维性格懦弱其实这也许是他的一面,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有软弱、懦弱的一面。

很多人觉得王维是陷贼只有去自杀才不算失节,可王维不但没有结束自己反而去做伪职,在很多人看来这就是贪生怕死、这就是污点。王维一生修习释家理论而且非常虔诚,所以他一定不畏惧死亡只是不能轻易的以死来取义,因为人身难得向死而生才是他的态度,我们也应当尊重他的信仰。

在史书上记载王维抵抗叛军除了自杀以外还写了一首诗,这首诗的名字很长一共三十九个字,全诗才二十八个字。这首诗的名字叫《菩提寺禁裴迪来相看说逆贼等凝碧池上作音乐供奉人等举声便一时泪下私成口号诵示裴迪》就这名字应该不是王维自己取的,应该是想救王维的人取的,这个人大概就是他的挚友裴迪。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安禄山攻下洛阳要在凝壁池上搞音乐,然后让梨园的弟子来奏乐。梨园就是玄宗李隆基所创办的学校,但是众人唏嘘落泪拒绝配合。雷海青更是扔掉乐器破口大骂安禄山,雷海青当即被肢解。这首诗的原诗……

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

秋槐花落空宫里,凝壁池上奏管弦。

裴迪是冒死到洛阳的菩提寺来探望王维的,然后把这首诗带出去了,后来肃宗李亨看到了就认为王维身在魔窟但依然心系国家。所以后来唐收复了洛阳之后,把三百个做伪职的人押回长安受审王维没有获罪。

为什么呢?有两方面原因 一方面原因是因为王维的弟弟王缙自愿削官救兄;第二个原因就是因为这首诗。所以说诗在唐朝魅力无限,一诗让人生;一诗让人死。

王维没有因为这件事情获罪而且他的名望也没有受到任何影响,但后世的人诟病但是我们想一想,其实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让一个人放弃对生活深刻的眷恋,难道就是为了我们所认为的忠诚和勇烈吗?为什么我们总要站在道德的至高点上去评判别人应该过怎么样的生活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去深思。

其实王维的洁好几乎达到了洁癖的程度,朝廷越是不计较他内心就越不安。他内心的罪恶感让他不断地跟自己进行清算,所以他后来大部分的时间都消磨在了忏悔当中,他也曾上书陈情去除自己的官职。

他在陈情表说自己陷贼之中;进不得从行,退不能自杀;情虽可察,罪不容诛。愿出家、修道,报恩、赎罪。当然他的陈情没有被允许,所以他就过起了亦官亦隐的生活也算是悠闲自在。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是他的态度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是他的情趣

晚年的他更是苦行斋心和僧人的交往也越来越多了,他形容自己“龙钟一老翁,徐步谒禅宫。”他要干嘛去呢?“欲问义心义,遥知空病空。

760年的夏天六十岁的王维官至尚书右丞,这是他一生中做过最大的官了——正四品。所以很多人称呼王维“王右丞”,过了一段时间王维仿佛冥冥之中能够感觉到他这一世的生命将要走到终点了,他做了很多事情都像是在做告别。

他向皇帝上表把自己一生最钟爱的辋川山庄献给国家施为僧寺,人生谢幕的王维终日端坐学无生。据说他临终之际正念分明、从容淡定忽然提笔作《别缙书》就是给他的弟弟王缙写绝笔书,又写了数幅作品、书作为给平生的亲故,敦厉他们精进修行,然后舍笔而绝平静逝去。

这是公元761年的七月份,之后他就葬在了他最爱的辋川与明月清风长眠……

王维的一生只是在“安史之乱”时受了点挫折,却也像是山水行云里的奇峰迭起,平白添了画意。春风得意,亦历忧患,富不易其心,难不夺其志。

王维的一生讲完了,其实这篇文章我写了一个礼拜,如果经常看这本书的读者应该知道我的更新速度着实令人堪忧,因为在写这本书的期间有很多原因;个人原因、生活原因、写作原因等等……

所以更新不是特别的频繁,如果看过“序言”的读者应该知道这本书里的所有内容都是我用脚写的,总的来说用脚打字还是不如用手打字打的快。可奈何我的手不灵活控制不住所以只能用脚,有人问我;“累吗?”。说实话很累但乐在其中……

为什么更新的慢还有一点原因,因为我在每写一篇文章的过程中我都会查阅大量的历史资料,我想尽量写的细致一些。我在写完一章之后并不会立即发布,我还要再仔仔细细地检查几遍甚至十几遍尽量做到完整、详细。

可话说回来我也不敢保证这本书里的内容全都是百无一疏的,总有一些遗漏的地方对于这一点还请大家多多海涵!多多指教!最后我想用王维晚年所悟的一首诗作为结束语吧……

《饭覆釜山僧》

唐:王维

晚知清净理,日与人群疏。

将候远山僧,先期扫弊庐。

果从云峰里,顾我蓬蒿居。

藉草饭松屑,焚香看道书。

燃灯昼欲尽,鸣磬夜方初。

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

思归何必深,身世犹空虚。

本篇内容,如有遗漏处,请多海涵!

本篇内容,如有不详处,请多指教!

上一章 清明 子渊读诗词最新章节 下一章 你听过,王维的《相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