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短篇小说 > 子渊读诗词
本书标签: 短篇 

清明

子渊读诗词

今天是清明提到清明大家第一时间会想到哪首诗?我想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会想到晚唐著名诗人杜牧的《清明》这首诗我们都学过,现在这首诗已经成为清明节的代言诗了。

在这之前我想先和大家讲一讲关于清明节的风俗,清明节是中国众多节日里,为数不多的节令、节日二合一,冬至也是这样的。

清明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这一点不用说大家也都明白,写春节、端午、中秋的诗词很多,光是脱口而出的就有很多,清明作为四大传统节日,牌面自然也不会太低。

清明节又被称为三月节、踏青节,涉及到三月节,多说一句,这里的“三月”是农历三月,而不是西元纪年。

清明是我们国家重大的春祭节日,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为主要文化内涵,相信所有人童年都有过这样的经历。

谈起祭祀先辈,祖先信仰,古人比我们要看重的太多,三月初,有寒食节、上巳节等,这些在古时候都是大节日,跟随时代的变迁,寒食、上巳基本都和清明融合为一,成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传统节日。

清明节的习俗有很多,因为中国地大物博的原因,因此每一个节日都衍生了诸多的习俗,清明也不例外,例如蚕花会、蹴鞠、拔河、斗鸡、荡秋千等等……

清明节的第一个习俗自然是扫墓祭祖,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墓祭。墓祭时会修葺墓茔,增添新土,以表达对祖先的缅怀,“思时之敬”。

二、“踏青”,踏青就是春日郊游,也称“踏春”,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旧时曾以清明节为踏青节,不过,踏青节的日期因时因地而异,有正月八日的,也有二月二日或三月三日的,后来则以清明出游踏青居多,现在大家出门一定要做好防护。

三、“插柳”插柳是一种风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

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逐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还有一点是因为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

“插柳”也叫“折柳”有三重含义:一、表惜别,因杨柳飘悠,似有依恋之情。《诗经·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和无名氏《送别诗》中有"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的诗句,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二、表挽留,因“柳”与“留”谐音,古人送客以折柳枝表示挽留之意。汉代文物专著《三横**》上有关“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的记述,唐代诗人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诗中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即是此意。

三、表祝愿,因柳遇水和土就能生存,故借此祝愿客人随遇而安。清代褚人获的《坚瓠广集》上明确解释说;“送行之人岂无他枝可折而必折于柳者,非谓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乡正如木之离土,望其随处皆安,一如柳之随地可活,为之祝愿耳。"

清明节的习俗还有“踢蹴鞠”,蹴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那么,清明节踢蹴鞠的习俗是怎么来的呢?

蹴鞠,就是用脚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的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蹴鞠在历史上已经流传了两千三百多年,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故都临淄,那时的鞠“以皮为之,中实以毛。”唐代用动物的膀胱为球胆,内中充气,增加了球的弹性,可以拳打脚踢。

大约在汉代就有了蹴鞠的专著《蹴鞠经》唐、宋时就出现了蹴鞠的专门组织球会“圆社”。杜甫有“十年蹴鞠将雏运,万里秋千习俗同。”的诗句,这说明在唐朝时,清明踢蹴鞠已经十分兴盛了。

唐人仲无颜在《气球赋》中描写了时人足球赛的情景;“寒食景妍,交争竞逐,弛突喧闹,或略地以丸走,乍陵空似月圆。”

当时的球赛有两人对踢的“白打”,即以踢的花样和次数多少来决定胜负;亦有三人踢的“官场”。到了宋代,开始使用球门,同时有了评判胜负的裁判员,蹴鞠可以说是现代足球的前身。

蹴鞠不仅在民间十分流行,在宫内亦然。韦庄在《长安清明》中说:“内宫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王建在《宫词》中亦说:“殿前铺设两边楼,寒食宫人步打球。”

韦应物《寒食后北楼作》中有“遥闻击鼓声,蹴鞠军中乐。”的诗句,这说明除了民间和宫延,在军队中也开展踢球的活动。

据说唐僖宗非常喜欢踢球,他曾对俳优石野猪夸口说:“腾若步打进士,当得状元。”宋徽宗也非常喜欢蹴鞠,高俅之所以深得徽宗宠信,并被封为太慰,就是因为他踢得好。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讲求“和”与“中庸”,在多数情况下的社会文化心理是重“文治”而轻“武功”。

人们常常推崇谦谦君子的温文尔雅,而鄙薄孔武之士的争强好胜。在这种社会文化背景下,蹴鞠由对抗性比赛逐步演变为表演性竞技。

清明节的习俗还有“游乐”清明节除了扫墓祭祖、踏青、插柳、踢蹴鞠的习俗之外,还有大量游乐的风俗,千百年来,倍受人们的喜爱。如延续至今的牵钩、放风筝和荡秋千等,也还有曾盛行一时。

清明节的习俗还有“射柳”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据明朝人的记载,射柳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清明节最著名的美食便是青团。青团又称清明饼,除此之外还有;棉菜馍糍、茨壳粿、清明粑、艾叶粑粑、艾糍、清明果、菠菠粿、清明粿、艾叶糍粑、艾粄、艾草糕、清明团子、暖菇包、艾草青团等等……

我们再说回杜牧《清明》这首诗据《江南通志》记载: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曾经过金陵杏花村饮酒,诗中杏花村应是指此,故作《清明》。此诗当作于唐武宗会昌六年(846)。

此诗最早见于宋人谢枋得编《千家诗》,杜牧的《樊川文集》(杜牧外甥延翰编,北宋人续编)、清人冯集梧《樊川诗集注》(版本依据为《樊川文集》)及《全唐诗》均未收录。

谢枋得为南宋人,然从《草堂诗余》前集卷上所载宋祁《锦缠道》词中有“问牧童遥指孤村,道杏花深处,那里人家有。”的词句可想而知,此诗早在北宋已流传人口。尤以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一句流传最广,在江南一带可谓是家喻户晓。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可以想象在公元前846年的这一天清明节诗人杜牧正在行路,可中途遇到了雨。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但气候也最容易发生变化,常常“闹天气”。

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诗人杜牧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

关于《清明》这首诗的作者还有争议,这首诗的作者在普通人的认知当中都是杜牧,但是有着另一种说法,说这首诗是与杜牧同时代的许浑所作的。

一提起许浑这个人,很多人可能并不是特别的有印象,他也是唐朝的一个诗人,只不过在唐朝这么多的诗人当中,许浑似乎显得微不足道,名声也比较低微,但是一提起他的代表作品,很多人还是有印象的。

《咸阳城西楼晚眺》就是许浑的代表作品;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在这首诗当中“山雨欲来风满楼”这句流传甚广,作品声名如此之大,但是许浑自身却是个小透明,不知道对于许浑来说是一种幸运,还是一种悲哀。

鉴于唐朝的诗人有很多,所以有很多人他们在写诗这一个方面的风格是非常相似的。许浑作为一个南方人,他写的诗既没有那种辽阔的雄心壮志,也没有戎马一生的哀婉,在他的诗歌当中,大部分都是以描写景色为主的。

而且他的大部分诗歌都是抒发自己对于景色的赞叹,所以他和杜牧的诗歌风格是比较相近的。后人也曾经把他和杜甫齐名,这足以说明后人对他的看重程度,或许正是因为他们两个人的诗风比较相近,所以杜牧的这首《清明》才会被误认为是许浑的诗。

《清明》这首诗在小学生的课本上经常会出现,已经成为了小学生必背的唐诗之一。在教科书当中,这首诗的作者是杜牧,但是在历史上对于这首诗的作者到底是谁产生了很大的争议。

有的人觉得是杜牧,也有的人觉得是许浑,有很多的学者觉得这首诗很有可能是出自许浑的笔下。

我刚才说了,许浑和杜牧他们两个人的文采是差不多的,而且风格也是比较相近的,所以对于这首诗的作者到底是谁,其实是很难评判的咱们也不好去追究。我们再来看看这首诗写得是什么意思……

第一句“清明时节雨纷纷”就是春天来了,春归大地尤其是南方,一到春天到处都是细雨蒙蒙,释志南有一首诗说“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春天的雨都是细雨蒙蒙,整个天空像雨幕一样到处阴阴沉沉的。

清明时节雨纷纷因为天空都是阴阴沉沉的,所以才有了第二句“路上行人欲断魂”。“欲断魂”就是情绪低落、压抑这样的鬼天气搞的人心情也不好。

大家注意第二句“路上行人欲断魂”是第一句“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情感体验和情绪反应。第三句“借问酒家何处有?”他为什么要借问酒家呢?因为情绪不好,心里很低沉、很烦躁,所以他就想借酒消愁从而来提升自己的情绪。

最后一句“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问谁来?这是蒙后省略,他刚好看到对面来了一个牧童,他一看到就说;“小家伙,哪里有酒家?”

那个牧童马上把手一指;“你看,前面的杏花村就有!”

古人有很多话什么;杏花飘飘、酒旗招招。都是从杜牧的这首诗中来的,这首诗到最后一句戛然而止,再往下一句话都没有了,留给我们很多人去想象。

关于这首诗中的杏花村到底在何处,历来也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全国有很多地方都有杏花村,诗中的杏花村或说在山西汾阳,或说在湖北黄州,或说在江苏南京(金陵),也有认为这是杜牧所虚拟的。然而,诸说之中,以“池州”说最为可信。

池州位于贵池西郊,有杏花村。据地方志记载,唐会昌时期,有黄公名广润者,在此酿酒出售。店内有井,水似甘泉,人称“黄公广润玉泉”。而且杜牧在会昌年间,恰有出使池州的经历,借本地风光,组织成诗,为水到渠成之事。

这首诗从唐朝一直流传到宋朝,可以说是当时的流行音乐。正因为杜牧《清明》这首诗的如雷贯耳,遂又被各朝各代的才子佳人衍生出了多个版本,有词、有小说,且是不增减一字。

《清明》词版;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还有《清明》三字版;

清明节,雨纷纷,路上人,欲断魂。

问酒家,何处有?牧童指,杏花村。

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都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

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诗由篇法讲也很自然,是顺序的写法。

此诗写清明春雨中的所见,色彩清淡,心境凄冷,历来广为传诵。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第二句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第四句写答话带行动,是整篇的精彩所在。全诗运用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余韵邈然,耐人寻味。

一提到清明我总会感到伤心,因为一到清明我就会想起我的母亲。我的母亲在我十一岁时就去世了,所以我很想她。今天我也口占一首来表达我对母亲的思念……

《清明思亡母》

清明雨纷纷,苔痕又一轮。

纸鸢刻母姓,感念旧时恩。

本篇内容,如有遗漏处,请多海涵!

本篇内容,如有不详处,请多指教!

上一章 苏轼的人生态度 子渊读诗词最新章节 下一章 诗佛——王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