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短篇小说 > 子渊读诗词
本书标签: 短篇 

杜甫也很狂

子渊读诗词

今天我和大家聊一首杜甫的诗,杜甫大家都很熟悉。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众所周知杜甫是李白的死忠粉李白比杜甫大十一岁,杜甫对李白极其仰慕,光是写给李白的诗就有十五首。而李白给杜甫的诗却只有三首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李白成名比较早,年纪也比较大,赠诗少也是情理之事。李白当年与杜甫相遇的时候,已经四十多岁,而杜甫才三十多岁,所以按照年龄来讲李白更大些。虽然说英雄不问出处,更何况年纪,但是除了年纪之外,李白的成名也比杜甫早很多年,李白震惊文坛的时间比杜甫早,所以有这个原因的限制,李白赠诗的数量比杜甫赠诗的数量少就在情理当中。

李白和杜甫一生总共见过三次面,唐玄宗天宝三年(744)夏天,李白到了东都洛阳。在这里,他遇到了当时正蹭蹬不遇的杜甫。于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终于见面了。这是他们的“第一次”。

此时,李白已名扬全国,人人赞誉;而杜甫风华正茂,却困守洛城。李白比杜甫年长11岁,但“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他,并没有以自己的才名在杜甫面前倨傲;而“性豪业嗜酒”、“结交皆老苍”的杜甫,也没有在李白面前一味低头称颂。

两人一见如故,以平等的身份,建立了深厚的友情,亲如兄弟。在洛阳时,他们约好下次在梁宋(今开封和商丘一带)会面,访道求仙。同年秋,两人如约到了梁宋。这是他们的第二次见面。

两人在此抒怀遣兴,借古评今。他们还在这里遇到著名的边塞诗人“高适”,高适此时也还没有禄位。然而,三人各有大志,理想相同。三人畅游甚欢,评文论诗,纵谈天下大势,都为国家的隐患而担忧。这时的李杜都值壮年,此次两人在创作上的切磋,对他们今后产生了积极影响。这年秋冬之际,李杜又一次分手,各自寻找道教的师承,去造真簏(道教的秘文)、授道簏去了。

翌年即天宝四年(745)秋,李白与杜甫在东鲁(齐州或兖州)这是他们第三次会见,这次李白是从任城赶过去的。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他们两次相约、三次会见,知交之情不断加深。他们同行共眠,互相酬唱,一道寻访隐士高人,也偕同去拜访过当时驰名天下的文章家、书法家“李邕”。

而就在这年冬天,两人再次分手,李白准备重访江东,而杜甫则返回京城长安。此后十余年,他俩就似乎再也没见过面了。但杜甫一直非常想念李白,曾多次写诗回忆他们在一起交往时的情景。李白死后,杜甫又写诗悼念他,并给予他崇高的评价。

杜甫后期诗歌思想内容是在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的经历可分为陷贼与为官、漂泊西南两个分期,这时杜甫落入叛军手中,被押解到长安。后任左拾遗,又遭贬谪,终弃官入蜀,开始了晚年漂泊的生活。

安史之乱给杜甫带来了无数灾难,也使得他战乱的生活题材进入了诗歌的视野中。杜甫将这场战乱带来的大破坏、大灾难通过对底层民众的悲苦生活的描写刻画广泛而又全面地展现揭露出来。

这个时期杜甫诗歌主要抒写了故土难归的悲凉情怀;壮志难酬的失落心绪;年华逝去的孤独之感;热爱生活的乐观态度以及忧心天下的仁爱之心。其创作的整体基调是悲凉沧桑的。

我今天要和大家聊的诗是杜甫很著名的一首诗《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由于这首诗的篇幅比较长所以我选了其中的一段,在这一段杜甫把自己的放纵和疏狂展现的淋漓尽致。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唐:杜甫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

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

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主上顷见征,欻然欲求伸。

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

每于百僚上,猥诵佳句新。

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

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

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

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

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

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七载(748年),此时杜甫37岁,家居长安。韦左丞指“韦济”,时任尚书省左丞。他很赏识杜甫的诗,并曾表示过关怀。天宝六载(747年),唐玄宗下诏天下有一技之长的人入京赴试,“李林甫”命尚书省试,对所有应试之人统统不予录取,并上贺朝廷演出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

杜甫这时应试落第,困守长安,心情落寞,想离京出游,于是就写了这首诗向韦济告别。诗中陈述了自己的才能和抱负,倾吐了仕途失意、生活潦倒的苦况,与现实之黑暗亦有所抨击。天宝七载(748年),韦济任尚书左丞前后,杜甫曾赠过他两首诗,希望得到他的提拔。韦济虽然很赏识杜甫的诗才,却没能给以实际的帮助,因此杜甫又写了这首“二十二韵”,表示如果实在找不到出路,就决心要离开长安,退隐江海。

杜甫自二十四岁在洛阳应进士试落选,到写诗的时候已有十三年了。特别是到长安寻求功名也已三年,结果却是处处碰壁,素志难伸。青年时期的豪情,早已化为一腔牢骚愤激,不得已在韦济面前发泄出来。今存最早的杜集(如宋王洙本、九家注本、黄鹤补注本等)版本都把此诗置于第一首。虽然现在文学史家都认为这并非杜甫最早的作品,但却公认这是杜甫最早、最明确地自叙生平和理想的重要作品。

这首诗我选了其中的一段,我们来看看他是怎样跟“韦济”也就是韦左丞相做自我介绍的;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

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这几句是什么意思呢?这首诗是杜甫在37岁的时候写的,按唐朝来说杜甫这个时候已经进入中年。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他和韦济说;“韦左丞相啊,我杜甫从小就了不起。我很早就参加了国家的大典,每次国家大典皇上都会请我去。”

当然了杜甫说的是不是真的,另当别论,接着他说……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这倒是真的但是从自己嘴里说出来,我总觉得有点难为情。我第一次读到这一句的时候,我也以为杜甫是说别人的。

因为我一开始对杜甫的印象是朴实、本分的一个人,我觉得他应该是个很谦逊的人。但当我了解了这首诗以后我才知道,这两句话原来是杜甫说自己的。

他自己说自己“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要是换成我们任何一个人说出来总会觉得难为情。比如我,我自己也写诗现在已经写了一百五十多首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点进我的主页去看看。

杜甫和李白为什么这么自信,那是因为人家有实力李白说“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

我要是像李白杜甫这样说那别人肯定觉得我有病,我自己也想“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但是实力不允许。你看杜甫他接下来又说……

“赋料扬雄敌。”

杜甫说;“我写的赋只有扬雄才能和我匹敌。”

大家都知道 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汉赋的代表人物就是“司马相如“和“扬雄”。

“诗看子健亲。”

“看”就是估摸,他说;“我写的诗估计只有曹子建的诗才勉强可以和我接近。”

曹子建大家都知道“才高八斗”,现在我们说的才高八斗就是说曹子建的。

是谁说的呢?是谢灵运说的,谢灵运是南朝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同时他也是一位诗人,谢灵运这个人也非常的狂。谢灵运曾说 天下的才有一石(dan),一石就是十斗。

谢灵运说;“子健独占八斗,我一个人占了一斗,剩下的一斗天下人共着用。”

谢灵运已经够狂了,没想到杜甫比他还狂,接着杜甫又说……

“李邕求识面。”

李邕是当时的大名士,大书法家也是他的长辈。

他说;“李邕这个老头子,一直想见我一面我没有答应。”

“王翰愿卜邻。”

王翰比杜甫大是他的兄长,也是当时著名的诗人。我说“王翰”大家可能不太熟悉,我一说他的诗大家就知道了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就是他写的。

杜甫说;“王翰这个小子他一直想做我的邻居,我也没答应。”下面他又说……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他说;“我自己感觉自己特别杰出,我要赶快在社会上占领一个好位子!”杜甫要好位子干什么呢?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他说;“我要重整乾坤!”

他很狂,他狂的同时他还特别有自信。他在自信,在狂妄和在狂放这一点上,年轻的杜甫和我们的李白,可以说旗鼓相当。

我还要和大家聊杜甫另一首名作,就是那首脍炙人口的《望岳》这是他在二十八九岁的时候写的,他当时要到山东去看他的父亲,然后他远远的就看到了泰山。

《望岳》这首诗写的并不是登泰山,而是远远的看泰山,你看看他写的多牛!诗的最后两句说……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可能大家没有意识到这两句的气魄,“会”是唐朝人的口语。像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 “会须一饮三百杯。”,“会当”就是一定要的意思

杜甫说;“我一定要爬到泰山顶上去!我要一览众山小!那时所有的山、所有的人全部都在我的脚下。”

这叫什么气概?这叫“目空一切”俯瞰群山的盛世豪情,也是登泰山而藐天下的雄心,是当代年轻人说的“老子天下第一!”的那种狂放。

希望我们年轻人也要有这种精神、这种心态、这种气魄!

《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本篇内容,如有遗漏处,请多海涵!

本篇内容,如有不详处,请多指教!

上一章 李白“劝酒大师” 子渊读诗词最新章节 下一章 千古词帝李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