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现代小说 > 逻辑思维—学习技能
本书标签: 现代 

搭建框架就能弄清需要的信息

逻辑思维—学习技能

■利用框架来思考,让逻辑展开变得明确

设定完论点以后,就该搭建逻辑的框架了。在这里第二章学到的“模式”和第三章介绍的框架将大显身手。

如果在最初不搭架框架,而是一上来就去思考主张的内容和根据,就容易变得像先前的邮件那样不知所云,让听者感觉“难以理解”、“无法认同”。

并且,由于此时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信息,在着手搜集支撑主张的事实依据时就很容易使用效率非常低的做法,也就是无关大小全部搜集。

图表25 金字塔结构

为使主张的逻辑结构化,本章中使用了芭芭拉·明托所提倡的工具:金字塔结构。

所谓金字塔结构如图表25所示,最上方的是要传达的主要信息(main message)即主张(最初为假说,随着根据的收集到位,最终确立为主张),下方则是支撑主张的二至四个根据,再往下是支撑根据的根据……最终形成金字塔式的构造。

当金字塔最终成型,自上而下各层都能够回答出对其上层提出的“Why(为什么)”。即具体关系为:

“我认为(主张)。因为(根据A)、(根据B)、(根据C)。”

“(根据A)。因为(A-1)、(A-2)、(A-3)。”

同样的,自下而上的构造,则是每层都能回答对其下层提出的“So What?(所以呢?)”。即具体关系为:

“因为(根据A)、(根据B)、(根据C),所以我敢说(主张)。”

“因为(A-1)、(A-2)、(A-3),所以我敢说(根据A)。”

图表25就是完成的形态,而其中过程可以按图表26那样检验假说确立主张。将最初基于脆弱根据(有限的事实)的假说,通过搜集新事实、有说服力的评论以及新的分析等根据组建为金字塔,就能得到一个非常通俗易懂具有说服力的逻辑结构。

另外,图表26出现了“分结论”一词。在逻辑思维中最终主张被称作主结论,除最下层事实和评论以外中间部分的“根据(回答上层的Why时)/假说(回答下层的So what时)”,则称为“分结论”。

图表26 从假说到主张

■借助金字塔结构活用框架

就分结论而言,尤其是直接支撑主结论的分结论(也被称作key line message),最重要的是要平衡不能有偏向性。对此,在第三章中提及的框架运用就很有效,例如在商讨是否需要开设新业务可以使用3C;想找出使商品畅销的方法,则可以使用营销的4P。

图表27 冰激凌 分组实例

使用已有的框架不但能让工作更有效率,还能预防自己很难发现的下意识的偏向和遗漏。

比如思考是否要开拓新业务的时候,经常有企业仅仅因为“市场规模在扩张,自家产品也很优秀,所以值得一试”就一头扎进去。若了解3C的话,这时就会去关注竞争对手的情况。

减少常人都有的思考偏差,就能为主张的说服力添砖加瓦。

■通过既有的信息来搭建框架

在设定论点的时候经常会发现手边同时存在数个事实,可以利用框架等工具从中找出共通点,进行分组并搭建金字塔的雏形。如果可以同时思考主信息即假说,就能提升速度,例如假设“如果不能推出全新口味的新商品,怕是会失败”等。

如果以之前的冰激凌案例来搭建框架的话,能够以图表27的形式来体现。由于涉及行业分析,我使用了3C框架来搭建支撑假说的第二层。通过3C将得到的信息划分为“市场”、“竞争对手”、“本公司”三组,这样看起来是不是更清晰更明了呢?

搭建完这样的框架以后,就能清晰地看到“针对这个论点,我应该搜集怎样的情报、思考哪些问题,才能在最后提出有说服力的结论(主张)”。

就这个例子而言,我们可以找到诸如“只有三家竞争企业的信息,多搜集些才能提升说服力”、“如果能有这些新产品的具体销售数据就好了”等思路,恰好验证了第二章介绍的假说思考的思考方式。

就像前面毕业生全年招聘例子那样,即使还没有足够的事实在设定了论点后,也还是需要设置临时的主张、搜集根据,并搭建框架。若存在错误可以在之后通过调研等方法来修正,所以一开始并不需要把它做得多完美,大家可以只把它作为提升工作效率的方法论。

■搭建框架的要点

我先前提过,搭建框架时最需要重视的,是直接支撑主结论的第二层分结论(框架结构)。

框架结构包含的分结论的数量应为二至四个。

分结论数量为两个的时候,最常用的是诸如“优势/劣势”、“风险/回报”等成对的概念。

一旦分结论数量多达五个以上,乍一看就会显得杂乱,影响观者对整体的把握,这种情况需要避免。人脑是有极限的,一次性得到的信息太多就会无法理解。出现五个以上要素的场合,大致都可以进行分组,所以还是应该尽可能把分结论归纳到二至四个为好。

图表28 新毕业生全年招聘实例

第三层往后最好也能用二至四个根据和信息作为支撑,但下层的要素不必像第二层那样严密。

金字塔结构的深度没有规定,但过深了就会变复杂,影响观看者的理解,所以尽量不要事无巨细全部摆出。因为相对于追求精确,更重要的是用它来促使人展开行动。

金字塔最下方应当使用我在P23解说的“事实”,如果没有,可以采用关键人物的“评论”等要素。

支撑每个分结论(根据)的事实和评论,都要尽可能做到MECE,不过并非百分百严密的那种,只要有MECE的“感觉”就可以了。不过,由于第二层分结论是直接支撑主张的重要“支柱”,所以需要确认是否存在重大疏漏或重复,平衡是否掌握得当。

■不要被束缚在最初的框架中——让框架进化

从一开始便能设立精致的主张、做出巧妙框架的例子并不多。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像图表28那样,起步于一个较为粗略的假说和框架。

以这样的假说和框架为基础,调查分析是否存在其他能够支撑结论的信息,检验并修正假说,逐渐将其加固为足以作为主张的稳固结论。所谓逻辑便是这样一系列流程的产物(参照P137图表26)。

如此,框架也得根据需要,从雏形开始一点点进化,正如图表26所示那样。通过调研和分析,搜集更稳妥的事实来检验逻辑,通过这个步骤来修正先前的框架,进行重构,逐步塑造出最终的主张和逻辑。

在进行的过程中,也可以修改最初假定的主张。例如一开始以“应该全年招聘新毕业生”为假说组建逻辑,但在搜集事实的过程中发现相关的负面信息太多,于是在最后将主张更改为“尚且不宜全年招聘新毕业生”,这种做法也是允许的。反而是拘泥于最初的假说不知变通,弊端才会更大。

图表29所示的是框架重构的例子。譬如论点是“怎样才能让员工提高工作成果”,最初先用与具体措施直接相关的框架对信息做了整理,却没能找到合适的主张。在这时,可以站在员工角度推翻重来,以“在什么情况下才能留下成果”为框架对信息重新整理。框架和最初的假说一样都需要一定弹性,可以根据不同情况做出相应调整。

图表29 框架重构实例

上一章 设定Issue——论点为何? 逻辑思维—学习技能最新章节 下一章 真的如此吗?质疑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