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现代小说 > 逻辑思维—学习技能
本书标签: 现代 

不切中论点等于浪费时间

逻辑思维—学习技能

■首先要切中论点

先前我说过,在做思考的时候,最先要做的是明确主要论点(issue)是什么。

在商业活动中,逻辑展开再有条有理也罢,但凡没有切中论点,就都是徒劳。不仅如此,如果把花费在其中的资源和时间视作机会成本(放弃某项原本可能做成的事而带来的损失)的话,甚至可以说这是个百害而无一利的事。

举个例子,如果领导想要提升组织创造力,那么关键的论点就是应当做出怎样的组织设计、该设置一个什么样的交流环境。而在另一方面,公司图书馆该购置什么样的杂志这个问题,确实不能说与创造力无关,但不如先前的主题那样重要,并不是一个领导必须最先思考的问题。

从自己的职位和职责出发,首先要清楚地知道:“现在自己应该思考的是什么?”

■仅从一个事实展开的逻辑过于脆弱

平衡地思考同样重要。假设现在有一份关于某食品生产企业新产品的方案书,内容如下:

“当今社会注重健康,特别是最近的年轻女性对番茄的茄红素尤为关注。而我们公司生产的方便米饭也很受女性客户的欢迎,我认为可以制作一款添加番茄的‘番茄米饭’,肯定能热销。”

这个逻辑推论的根据是“年轻女性对番茄的茄红素尤为关注”这一事实,以此作为新产品的方案是否妥当呢?想必不少人看完后会觉得“道理没错,但结论有些牵强”。

作为根据的事实准确无误,而由此展开的逻辑条理也很通顺,可这些并未必代表做出的决策就一定具有说服力。原因就在于,结论是仅仅凭借“年青女性对番茄的番茄红素尤为关注”这一项事实根据推导出来的。

从“番茄的茄红素人气高”这一点来看,方案书提及的内容或许的确没有错,可说到底这也不过是仅从一个方面观察后得出的结论。有没有思考过其他要素呢?例如“番茄的茄红素热能持续多久”、“成本是否合适”、“有没有类似商品或竞品”、“番茄是否适合加入方便米饭”等等。必须考虑到的要素还有很多。

凭借有限的根据得出的结论乍看之下很有说服力,却经不起推敲。番茄饭的方案也是同样,只消一句“其他公司也出过类似商品,销售情况并不好”就轻易被推翻了。

在逻辑思维中不能仅局限于片面的情况,关键在于必须通观全局、在没有遗漏重要论点的情况下做出判断。

就拿在前文中我曾多次用到的搭积木的比喻来说,如果仅在一个根基上将积木垒起来,无论搭的时候多么谨慎,只要稍有晃动,积木就会立刻崩塌。相对的,当根基增加到三个、四个、甚至五个时,积木就会变得稳固。而如果根基本身也能得到平衡稳固的支撑,积木就不会倒塌。逻辑思维亦然。

另一方面,如果根基的数量过多,反而会出现无法清晰传达的问题。对此如果将支撑最终结论的根基精简到三至四个,就能在保证说服力的同时又简明易懂。

无论如何,把握住整体、平衡地做出思考是很重要的。

Q&A

■按重要程度来深挖

——您说在逻辑思维中重要的是不能将思考范围局限得太狭窄,而应该覆盖整体。但如果对所有要素都不偏不倚地进行彻底分析,是否太花时间了呢?

嶋田是的,前文中我也提到过许多次,商业活动中速度很重要。这就需要我们在覆盖整体的同时从中辨别出重点,并且着重思考那些重点。

不如这样想,对于能给决策的妥当性和主张的说服力带来八成影响的要素,就花费八成时间来深挖;而仅有一成影响的要素就只花一成时间足以。这样想就比较好理解了吧。

例如在重整某业务部门的时候,如果认为人员要素最为关键,就应当去深挖与人相关的要素,例如员工技能、工作意愿、称职与否、工作时间等等。

但对于资本集约型业务,人员要素并没有那么重要,设备的运转率才是最关键的。那么对市场规模的预期、业内竞争力,或者能否与其他业务共用设备等要素,就有必要做更深刻的思考。

——怎样才能掌握这些基本方法?

这不是一朝一夕能掌握的,需要在平常的工作中脚踏实地的努力。

尤其是在担任经理后不得不一一处理整个部署的每件工作。不仅是自己负责的企划,对别人制作的企划也需要你来检查它的逻辑是否平衡、是否存在遗漏、对于必须深挖的要素是否做了彻底调查,这些都需要相应的洞察力。

而只有习惯了这些技能才能把它们做好。想要具体掌握好平衡,不仅需要经营学所有的知识,很多时候更需要商业知识以外的知识和修养。

建议可以一边输入知识,一边站在第三者的视角客观地观察自己的思路,多问问自己“应该思考什么”、“现在思考的点对整体来说重要吗”。

上一章 开始论证时,需从所有人都认可的事实起步 逻辑思维—学习技能最新章节 下一章 只要明白“模式”,就能快速得出正确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