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现代小说 > 逻辑思维—学习技能
本书标签: 现代 

条理不清,便不得要领

逻辑思维—学习技能

■理清条例进行思考

所谓逻辑思考,可以解释为“理清条理,分阶段做出判断”;而“理清条理”四个字如果换成其他说法,就是“将根据和结论用‘因为’和‘所以’连接起来”。图解如下:

○根据——所以→结论

○结论——因为→根据

也就是选择其中一种结构来思考。

以之前提到的销售渠道问题为例:

“A公司没有既有销售渠道【根据】。所以,可以大胆开拓新渠道【结论】。”

或者:

“A公司可以大胆开拓新渠道【结论】。因为,它不具备既有销售渠道【根据】。”

像这样将根据与结论挂钩,是展开逻辑的基础。

刚才我说,逻辑思维就好比把一块块名为判断·分析·区分的小积木不断堆积起来一样,而“根据——所以→结论”、“结论——因为→根据”的结构就相当于一块块积木。把这些积木按逻辑逐一垒砌的行为,是逻辑思维的重要基本动作。

■连接模式并不多

首先用简单易懂的“三段论法”来举个例子。

(1)哺乳动物用母乳哺育幼崽。

(2)猫是哺乳动物。

(3)所以,猫会用母乳哺育幼崽。

这就是典型的三段论法,通过积木(1)和积木(2)的叠加,导出了结论(3)。

由此可以明白,无论看似多么复杂难懂的逻辑展开,只要按顺序思考就能发现,它们不过都是“根据——所以→结论”、“结论——因为→根据”这两种“积木”的不断累积而已。正因如此,可以说逻辑思维的关键正是谨慎地走好每一步。

顺带一提,连接根据和结论的方法有两种,分别是“演绎法”和“归纳法。”

简单解说一下,所谓“演绎法”,即通过事实和普遍法则来推导出结论,前面提到的三段论法就属于演绎法。

而相对的“归纳法”则需着眼于观测到的多个事实的共通项,并由此导出结论。例如下面的推论,就是用归纳法导出的。

“部长昨天发起了高烧,还咳嗽,他说自己喉咙也肿了。那之前的一天他和一个感冒的人一起喝了酒,所以我推测部长是被传染了感冒。”

反过来可以这样解释:“部长可能是被传染了感冒。因为他昨天发起了高烧,还咳嗽。他说自己喉咙也肿了。那之前一天他和感冒的人喝过酒”。因为部长身上存在感冒症状这一共通项。

逻辑展开的模式有这样两种,还请各位了解。

■缺乏根据的案例

用“因为”“所以”把根据和结论连接起来,在提出个人主张的时候显得是理所当然的。但实际上,根据和结论并没有完美连接的案例却比比皆是。

比如这个例子:

“建议我们公司也开展这项业务,因为我们应该开展这项业务。”

乍看之下二者间被“因为”连接着,但仔细一读却会发现“因为我们应该开展这项业务”这句话没有表达任何含义,不能算作根据(这样的主张被称作同义语反复)。

再看这句:

“建议我们公司也开展这项业务,因为我们可以活用自己的优势,同时也没有强力的竞争对手。况且客户多为小企业,在议价能力方面我们也占上峰。”

这样的主张,显然比刚才那句更有说服力吧。

像这样自以为自己很有逻辑,但事实上怀揣的都是错误的“伪逻辑”的人在商业世界里也并不少见。在做决策时,还得时常留意自己的逻辑思维是否是正确的。

Q&A

■不需要百分百严密

——您说根据和结论必须恰当地连接起来,并且得谨慎地堆积每一块积木,好像时时刻刻都必须留意每个细节,这让我感觉逻辑思维非常困难。

嶋田没错。想要百分百严密地展开逻辑,那是相当困难的。

不过请放心,如果是写学术论文或许会要求不容置疑地严密论证,但在商业世界中,不会对逻辑思维做那样高的要求。

原因就在于无论提出多么准确的根据,它们充其量不过是过去的事实。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未来未必就存在于过去的延长线上。而商业决策必须在预测未知的未来的基础上做出行动,所以没必要一味追求百分百的严密性。

例如对于年间销售额一百亿日元的企业而言,未来十年是否要开拓销售额预期可达一百亿日元的新业务是一项重大决策。可这种时候,又有谁能提出一套无人能辩驳的完美逻辑,来推得出“该开展”或“不该开展”的结论呢。无论逻辑多扎实,在商业中都不存在“绝对”二字,而且没有人能完美预测未来的经营环境。于是,必然会有人提出反对意见,但这样是没问题的。

即便无法提出让100%的人都心服口服的主张,只要你的主张能得到75%的赞同,意义也很重大了。当然75%这个比例是否妥当还得视情况而定,但在推动业务发展的过程中如果能获得足够的人数支持,逻辑思维也算大功告成了。反过来说,如果一家企业只有在得到100%支持的情况下才推动业务,那反倒是个问题。

——那您的意思是,也不必太过注重根据和结论的连接,对吗?

嶋田不对。希望大家不要误会,虽说不需要百分百的严密性,但将根据和结论连接起来这一基本动作还是得踏踏实实完成的。

逻辑思维的第一步,即将根据和结论恰当地连接起来,这是不可缺少的一步。完成了这一步,再去考虑第二步的严密性,即根据有多可靠、结论具有多强的说服力。这时候可以适当放宽一些要求。越是重大案例要得到众人的一致认可就越难,但即便如此仍然得努力去让60%~70%的人认同你的主张。

让我们把“将根据和结论连接起来”和“推断严密性”分为两个阶段来思考。

——有逻辑地思考,是否意味着会自然而然地推导出唯一的结论。

嶋田不是的。我常听不少人说,逻辑思维是能让所有人推导出相同答案的思考法,但我并不这样认为。

原因就在于,每个人看到的事实都是大相径庭的,尤其在人们基于归纳得到的理由来思考时,每个人得到的解释和结论会反映出各人不同的经验和价值观,所以未必会推导出同一个答案。在下一节我会对此做详细说明。

就像我在前言部分说到的那样,逻辑思维也和创意挂钩。想获得独到的创意,就不能拘泥于最初想到的解释和结论。试想有没有其他思路,试着拿出第二、第三个方案,再检验一下它们是否符合逻辑。有时候你得到的第三或第四个解释,反而能出人意料地找到事实根据。这样得出的点子不容易被其他人想到,在不少情况下它们也会具有很高价值。

上一章 令结论具有说服力 逻辑思维—学习技能最新章节 下一章 开始论证时,需从所有人都认可的事实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