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现代小说 > 陶然宋宁
本书标签: 现代  唯美爱情  文艺     

第四章 (三)

陶然宋宁

“哎快快快,听说咱们学校来了一位超级好看的女老师!就教咱们汉语言文学专业,快点快点,我要做前排!”

陶然走在教学楼走廊上,现在距离上课还有十分钟,她是习惯提前到教室的。

快到教室门口了,听到两个女生手挽着手一脸花痴相地说着这些,陶然笑了笑,心想这幅花痴的样子倒是让她想到了另外一个人,唉,不知道那位现在在上哪门课,有没有想自己。

陶然加快脚步,赶在进教室门之前走上前去跟那两位女学生打了招呼,

“你们好啊,是来上我的课的吗?”

“啊啊啊-----是啊陶老师,老师您是姓陶对吧?我们就是这个专业的学生。”

“对对对,我们俩刚刚还在说呢,没想到真人真的这么好看,陶老师,您好美呀。”

陶然被这两个小女孩逗笑了,心里一边吐槽怎么还没上课呢先因为长相出名了,这要是自己的教学质量比不上一张脸的名气,那到时候才是真的丢人啊,顿时觉得一阵压力上来了;一边又觉得这两个女生可爱,现在的小孩儿夸人都这么直白了吗?

“哈哈哈哈哈哈,谢谢你们欣赏我,不过也别光看老师,上课也要认真听哦。”陶然开玩笑道。

“会的陶老师!我们肯定认真听讲!”两个女生一起回答。陶然觉得那模样真是乖巧得过分,就轻轻拍了拍她们的肩膀,“来这么早,真是给我面子,赶快进教室吧。”

“叮铃铃铃铃······”

“同学们,这个学期将由我来为大家讲授《中国当代文学》这门课,”陶然站在讲台上,看着下面的学生们,“我叫陶然,”转过身在黑板上写下自己的名字,然后回过神来继续对着同学们,“我今年刚博士毕业,28岁,如果各位不嫌我老的话,欢迎大家随时跟我交流,我非常愿意和你们这个年纪的年轻人聊天,这是我的联系方式。”

“老师你一点都不老啊!”下面有位男生接话道。全班就跟着一块说“对啊,就是啊”陶然就笑了,大家也一起笑了。

“好的,谢谢这位同学的夸奖。大家能这么放松自在地上我的课,我很开心,继续保持啊大家,有什么想法就说出来,我们现在上的是大学,不再像以往高中的时候有那么多规定的死答案了,尤其是文学,可谓是见仁见智了,大家都听过一句话,叫‘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算是对待同一个东西每个人的理解也肯定会有所不同。所以还希望大家都能有属于自己的思考,多给我提供一些不同的意见。可以吗同学们?”

“可~以~”

“好的,大家都很乖嘛。我来之前做调查的时候,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的课堂听讲率低得离奇,学生所有的学习都是集中在考前的一周时间里,我还有点担心大家会不听我讲课。我都已经带来纸巾准备万一你们不听我讲课,我就偷偷哭偷偷擦眼泪呢。”

“哈哈哈哈哈哈哈······”全班一阵笑声。

“但是今天看到大家,我很庆幸我的纸巾白带了,看起来你们都还挺喜欢听我说话的,希望接下来我讲课的时候你们也能保持这样的热情好吗?”

“好~~”

“OK,那我们现在开始正式进入讲课,第一堂课的话,我也不讲太复杂的东西了,就先来给大家解释几个我们文学人一下就能区别于外行人的专有名词吧。这样别人问起来你汉语言文学学了什么,你随口一扯就能展示咱的专业性对吧。”

班上又是一阵笑声,陶然很满意这样的教学氛围,学生们放轻松下来,她自己也自在了许多。

“第一个,‘百花文学’,这个还不算特别难,有人知道吗?”

陶然环视一圈,没有人举手,“怎么了,刚还说支持我,才问第一个问题这就都怂了?是真的不知道还是不敢回答啊?”

“真的不知道啊老师······”班上一阵七嘴八舌。

“好吧好吧,那我来讲,你们啊。大家都是文科生,都学过历史对不对,听这个名字,就应该能联想到1956年***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当时中共中央根据这项方针针对文艺领域各个方面进行变革,文学界也出现了突破僵化教条的‘解冻’。在1956年和1957年上半年,《人民文学》和各地的一些文学刊物纷纷发表在思想、艺术上的探索性作品,它们在题材、主题上有新意,或者提供了新的观点和表达方式。我们文学界呢,就将这一时期的这些文学作品称为‘百花文学’。比较著名的有王蒙的小说《组织部来的青年人》、郭小川的诗歌《一个和八个》,邓拓的随笔《燕山夜话》等等。记住了吗同学们?”

不出陶然意料,这群孩子们果然异口同声的吆喝“记~住~了~”陶然就很想笑,“疯了吧你们,我当年花时间专门背了才能记住的东西你们听一遍就记住了?也太厉害了吧一个个的。还真是给个陷阱就往里钻。”

班上又是一阵叽叽喳喳,有笑的有吐槽陶然的,突然,还是刚刚那个男生说了一句,“老师,我觉得你好好玩啊,一点也不像其他的任课老师,他们无聊得很,反正你也大不了我们多少,我们以后喊你‘然姐’吧,那样和你说话更自在了!”

一个带头说,班上就全都在“然姐”“然姐”地喊了。

陶然看着这群活泼敢说话的孩子,想到自己前段时间代课时那群不敢发言的学生,心里顿时有些感慨。但也对眼前的这群年轻人感到欣慰和庆幸,幸好还有大学这个地方让他们肆意生长。陶然笑了笑,

“行啊,你们怎么得劲儿怎么喊就成,我无所谓,只要你们好好听课,不要求你们每个人都热爱吧,但是起码要做到尊重文学,我就都可以。”

“好嘞然姐!”

“好嘞然姐!”

“行了行了,别喊了,我听见啦!那我们继续,下一个,‘九叶诗派’。它是40年代,由穆旦、唐祈、唐湜、陈敬容、郑敏、袁可嘉、辛迪、杜运燮、杭约赫等人所构成的诗派。它在80年代“文学化石”的发掘运动中重新被发现,并因1981年出版《九叶集》获得了“九叶派”这一名称。九叶派的主要创作阵地是《诗创造》和《中国新诗》。他们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诗作视野开阔,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历史感和现实精神。他们努力探索“现实主义”与中国现实的结合,为新诗发展做出了贡献。”

陶然看着同学们正很认真地听,很开心,继续讲,

“第三个,‘七月派’,这是在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七月派曾受艾青影响,以理论家兼诗人胡风为中心,胡风主编的《七月》及以后的《希望》《诗垦地》《泥土》等杂志为基本阵地。代表诗人有:阿垅、鲁藜、曾卓、绿原、牛汉等,也应包括艾青、田间及胡风。七月派强调诗歌中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主张正视现实,发扬主观战斗精神去能动地影响、改造现实,在艺术上打出了反对客观主义的旗帜。七月派多写自由诗,其中又以政治抒情诗为主。胡风的《为祖国而歌》、牛汉的《鄂尔多斯草原》、鲁藜的《泥土》等是七月派的代表作。”

陶然望着同学们,停顿了一会儿,让同学们反应一下,然后问道:“好了,现在请问同学们,刚刚的九叶派,是在80年代什么运动中被发现的呢?”

同学们被打的有点措手不及,但还是努力地在回忆。陶然也不着急,就留时间让同学们回忆。她问这个问题的目的本来就是想测试一下同学们的短时记忆,如果真的认真听的话,那这个问题是完全能回答上来的,而且,“文学化石”这个名称还算好记。

“文学化石!”

“文学化石······”

一个,两个,班上一个想起来,就呼啦一下子全想起来了。虽说有人云亦云的成分,但陶然还是很欣慰了。自己总还算没有白讲。

“好,不错啊同学们,能接下我这一招。下面一个,是大家都听过的‘朦胧诗’,它出现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当时围绕《今天》杂志,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等一批年轻诗人纷纷发表诗作,以其思想感情的复杂隐蔽,与艺术形式上的不同引起强烈反响。1980年8月《诗刊》发表章明的《令人气闷的“朦胧”》从诗的阅读上的朦胧、晦涩展开对这一诗潮的争论,这些年轻诗人的创作也由此命名为“朦胧诗”。代表作有舒婷的《致橡树》,这个大家应该都读过,还有《双桅帆》、《神女峰》,顾城的《一代人》、《远和近》、《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小巷》;北岛的《回答》、《红帆船》,杨炼的《太阳每天都是新的》、《礼魂》等等。

孙绍振概括其三个美学原则,不屑于做时代精神的传声筒;不屑于表现自我情感世界以外的丰功伟绩;回避写那些我们习惯了的人物的经历、英勇的斗争和忘我的劳动场景。简言之:即由客体的真实趋向主体的真实,由被动地反映趋向主动的创造。他们推动当代形诗歌打破自我封闭,探索与人类广泛文化积累建立联系和对话的可能性。坚持诗歌的写作,放在对个体的生存价值的确认的基础上;开始当代诗歌语言的革新,激活现代汉语诗歌语言生命的试验。

怎么样,同学们,是不是觉得之前中学上语文课背的文学常识都还只是九牛一毛?中国文学博大精深,即使我花了这么多年专门研究,也还任重道远。同学们你们加油,你们中一定会有人比我走得远。”

“好嘞然姐!”大家齐声回答。

“好,那这节课就先上到这里,下节课我们继续,大家休息一下吧。”

课间陶然翻看手机消息,就看到好多学生的好友申请,陶然一一通过。返回到消息界面的时候,看到宋宁那一栏安安静静没有任何动静,就不禁笑了一声,心话:这小姑娘还真是不想我。

那天晚上陶然洗完澡翻看消息的时候,看到很多学生都发来了问候,其中那位在教室门口夸她美的女学生发来一段话,让她看完有些热泪盈眶。

“陶老师,非常感谢您,我已经很久没有这么喜欢过一位老师了,我觉得您是真正启发我们的老师,在您的课上我敢说话敢发表自己的看法了。从来没有那么多人认认真真听我讲自己的想法,在家里我一说什么我父母就说我小孩子家什么都不懂就反驳我,上中学的时候我也从不敢举手发言。但是上您的课不知道为什么我就是觉得我想说,想说我就说了,您给我的反馈、您认认真真听和解答的样子也更加鼓励了我。我深深地感觉到被尊重了,原来我说的话是有人听的。真希望能多上您的课,如果可以的话,也很希望和老师您成为朋友。”

陶然看了一眼,这位学生名字叫许瑞嘉,回复道,

“被你认可也是我的荣幸,希望我能继续帮到你。有事情可以找我。”

上一章 第四章 (二) 陶然宋宁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四章 (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