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历史军事小说 > 我为三国鸣不平
本书标签: 历史军事  三国演义 

3 季汉篇诸葛亮是否不会用兵

我为三国鸣不平

  说起诸葛亮。这个作为三国演义蜀汉第一主角,有的同学疑问了不应该是刘备吗?因为连皇叔的形象都为丞相服务。这个年仅二十七岁筹划三分天下战略,只身前往江东联吴抗曹,更是帮助刘备攻克荆州,与张飞,赵云一起取川,白帝城托孤,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北伐中原,收姜维,斩王双,打的司马懿畏蜀如虎,诛张郃。卤城之战大败魏军。真可谓传奇一生。

  受易中天教授影响。有的同学认为三国演义神话诸葛亮,历史上诸葛亮只是个政治家。

  其实鲁迅先生说的很对,说状诸葛多智而近妖。只是突出诸葛经天纬地之才,但是并不是代表历史上只是政治家。一个年仅二十七岁的小伙子便政治,用兵,战略,散文,农业,发明,外交于一身的全能天才。于性格上更是忠心,淡泊名利,为自己的梦想。,与张良,韩信等人并肩的千古奇人,更是与曹操被誉为三国时唯二的啊并驾齐驱的人。

  除三国演义

  在其他人评价似乎更为神奇。刘备对他,那自然不用说,待之如师,言听计从,司马懿之孙对他:“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刘禅为诸葛亮单独开庙,孙权对他思而不得,就连王羲之也评价诸葛亮之才是真正的命世大才,以天下为心者,处世面面俱到。古人尚且如此,何况现在我们更快要将诸葛亮封神了呢?

 ?像唐宋宋经济繁荣之时对诸葛亮更是奉为仙。 北宋)苏轼:密如神鬼,疾如风雷。进不可当,退不可追。昼不可攻,夜不可袭。多不可敌,少不可欺。前后应会,左右指挥。移五行之性,变四时之令。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卧龙也!

译文:苏轼评价:诸葛亮的指挥神出鬼没,部队行动迅速,进攻不能抵挡,撤退不能去追击,白天不能攻击,夜晚不能偷袭,就算兵力多对诸葛亮也无胜算。

就算诸葛亮兵力少也占不到便宜,前后呼应,左右掩护,行军有乾坤的奥妙,变阵有四时的变化,是人?是神?是仙?我不知道,诸葛亮是真正的卧龙啊!

    唐朝著名诗人杜甫曾对诸葛亮的事迹甚为欣赏,曾作过数首诗关于诸葛亮,包括《蜀相》 (当中有两首同名蜀相)、《咏怀古迹其四》、《诸葛孔明》、《八阵图》、《古柏行》、《武侯庙》、《诸葛庙》、《阁夜》 。当中《蜀相》中“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亦成为日后讲述诸葛亮一生的名句。其他诗人亦有作过不少诗词赞赏诸葛亮如李白,陆游,王安石,包括唐朝著名名将李靖。包括唐太宗君臣更是把他位列武庙。

  说一句难听的话,李靖,陆游,辛弃疾,文天祥表示陈寿比我们更懂用兵。。

  但是三国志不是这样的。因为陈寿不敢写。畏蜀如虎【汉晋春秋】,遗其巾帼【魏氏春秋+汉晋春秋+晋书】,卤城之战【汉晋春秋,陈寿三国志有暗线,只是不敢明写】,上邽割麦【汉晋春秋+晋书,陈寿三国志上提到了司马懿上邽一带缺粮,又是暗线】,死诸葛走生仲达【汉晋春秋+晋书】。——这些战役怎么写?干脆少写诸葛亮全部的军事生涯,。例如半年平南中方圆二千余里,三国志诸葛亮传上一共就几个字。

   欺世谬论——诸葛亮非军事家。

诸葛亮的才能到底如何,似乎受到很多人的质疑,甚至有些人认为诸葛亮算不上一个用兵家,他们的根据主要有:

陈寿的评语:“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

“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与?”其实,陈寿并没有说诸葛亮缺乏才能.

首先,陈寿所说的“治戎为长”,即指诸葛亮善于治军.作为一个军事家,首要的一点,就是善于治军.如果不能训练出一支能征善战的军队,又凭什么去南征北战呢?

其次,陈寿所说的“奇谋为短”,是相对于诸葛亮“治戎为长”而言的.诸葛亮在“奇谋”方面的才干稍逊于他在治军方面的才干,并不说明诸葛亮不善“奇谋”或没有“奇谋”.

同样,“理民之干,优于将略”之语也是陈寿对诸葛亮综合才能的分析对比后作出的结论.如果诸葛亮“理民之干”可打10分的话,那么其“将略”则打8分.譬如评价苏东坡的诗、词、文章,可能其诗不如其文,其文不如其词.但无论单说哪一项,苏东坡都是大家.不能因为有人说苏轼的诗不如词,就误以为苏轼不会写诗.

对于诸葛亮北伐无功一事,陈寿也没敢下断言说诸葛亮没有军事才能,而是用疑问的口气说:“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与?” 而且,陈寿还为诸葛亮北伐无功作了一番辩护:

“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昔萧何荐韩信,管仲举王子成父,皆忖己之长,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政理,抑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耶?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

陈寿将诸葛亮北伐无功的原因归纳为四点:一是与诸葛亮对阵的,偏偏是“人杰”司马懿;二是寡不敌众;三是诸葛亮手下没有韩信、王子城父那样的名将;四是诸葛亮的长处在于处理政事,而不在于用兵打仗.最后,陈寿颇为遗憾地说诸葛亮北伐没有成功是“天命有归”.

应当说,陈寿的总结与对诸葛亮的评价是颇为中肯的.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了北伐的失败,但不能就此就说明诸葛亮没有军事才能.所以,就陈寿的这几句话就断定诸葛亮不是军事家,未免太轻率了,太片面了.

有人常举诸葛亮不用魏延兵出子午直捣长安之计来说明诸葛亮不善于用奇兵.其实,魏延所说的只带五千精兵“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直捣长安的计划,乃孤军深入,为兵法所忌.诸葛亮用兵谨慎,没有十分的把握,他是不愿冒险的.所以,魏延之计仅是口头一说,并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能否成功尚有疑问.

尽管诸葛亮北伐无功,但后人对此评价颇高,并没有“以成败论英雄”.

再说北伐,这只是诸葛亮的一种积极防御的战略,是以攻代守.如果说与诸葛亮对峙的司马懿是军事家的话,以实力微弱的蜀汉对抗强大的魏国、以有限的兵力对抗数倍于己的魏军而进退自若的诸葛亮怎么就不是军事家了呢?难道评定他们二人的军事才能有双重标准?北伐真的无功而返吗?既没有像曹操那样的赤壁大败,也没有像刘备在夷陵全军覆没,更没有损失多少军队、失去多少州郡,怎么算打的是败仗呢?有史可考,司马兵力强于诸葛数倍却不敢攻,唯一一次还被诸葛打的大败,获甲首三千级,玄铠5000领,角弩3100张!司马采取守势也是求稳,不敢冒然进攻,因为他没有把握战胜诸葛亮!司马还有次忍不住冒然出击,结果又一次大败,张颌被连弩射中左膝,伤口感染不治身亡,都是司马斗智斗战术完败了诸葛亮,不过毕竟司马懿也是一位军事家,战术上比不过诸葛亮,但战略上总算没有犯大错误,又重回了老套路——守而不攻.

在北伐中,蜀军步兵为主,魏军则是以骑兵为主,要知道骑兵的速度、战斗力步兵是不能比拟的,诸葛亮善于利用有利的地形,发挥步兵机动性强的优势,反而战斗力更强.为对付骑兵,诸葛亮有许多天才的创造,如扎马钉,八阵图等,据考诸葛亮还有一支战斗力极强的野战特种部队,他们的致命武器就是:诸葛连弩.这些大大提高了蜀军的战斗力,弥补了兵力不足,令魏军不敢轻视.

真正的军事家不是看他打了多少胜仗,夺了几座城池,军事是政治的延续,军事是为政治服务的,脱离正确政治思想的军事进行的是杀人游戏,诸葛亮的军事是围绕他的政治主张的,以攻代守、积极防御只是其军事手段的表现形式.

子曰:兵者用兵的最高境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诸葛亮的“攻城为下,攻心为上”是对这句话的完美诠释,也在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比如,利用外交手段联吴抗曹、评定南方、以攻为守等等.

再说,诸葛亮在军事理论方面也有极为辉煌的成就.与他有关的军事著作查有可考,并受到后来历代诸多军事大家的推崇,影响深远.如果说诸葛亮是我国一流的军事战略家,相信不会有人提出反对意见. 诸葛亮未出茅庐,便为刘备定下三分天下之策.日后历史的发展,果然按照诸葛亮的隆中对策兑现了.这在中国历史上,恐怕是绝无仅有的.仅此一事,诸葛亮即足以当之无愧地名列我国古代军事战略家之榜首.

诸葛亮之治军,亦不亚孙吴,连敌手司马懿也不得不叹为奇才,这里无须再说.至于司马懿在写的朋友的信中谈的诸葛亮什么志大才疏,不能随机应变等,要看当时司马说这话的时间点和动机.出征之前朋友来信表示关心,司马回信安慰一番,为提高自己的信心,必然会贬低一下诸葛亮,让朋友放心,也很正常.正如现在我们身在外地,哪怕是穷困的饭都吃不上,写信回家给父母时也会说,我很好,不用担心之类的话,这两者是一个道理.

要说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就是再写十万字也说不完,这里我不想说太多了,也无需多说!只愿朋友们不要为史书上的一句话就下结论,也不要受某些专家、学者论调的影响,要综合全面看问题,得出自己的看法.

综上所述,如果诸葛亮都算不上军事家的话,还有谁能算是军事家?那些说诸葛军事才能平庸的真是惊世谬论,大言不惭.总之,诸葛亮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军事家之一,他的战略思想和军事实践曾影响了当时的历史进程,可以说,若没有诸葛亮,就不会有历史上的三国时代. 诸葛亮的军事思想也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值得珍惜.

上一章 第二章 正史等于历史? 我为三国鸣不平最新章节 下一章 新三国到底比老三国差在哪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