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历史军事小说 > 二战前线:战役讲解
本书标签: 历史军事 

柏林战役

二战前线:战役讲解

作战时间:1945年4月16日~5月8日作战地点:德国柏林

作战国家:德国苏联

作战将领

朱可夫:(前面已有介绍)

罗科索夫斯基:生于1896年12月9日,卒于1968年8月3日。1914年加入沙俄军队服役,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后,加入赤卫军。1919年加入苏俄共产党(布尔什维克)。苏俄国内战争期间,在骑兵部队先后任连长、营长、团长。先后进入骑兵指挥人员进修班、伏龙芝军事学院高级首长进修班深造。1930年任苏联第7骑兵师师长,后改任苏联第15骑兵师师长。1936年任苏联第5骑兵军军长。1940年任苏联第9机械化军军长。1941年7月任苏联西方方面军所属的苏联第16集团军司令。1942年7月任苏联布良斯克方面军司令。1942年9月任苏联顿河方面军司令,与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司令叶廖缅科一起,率部与攻入斯大林格勒的德国第6集团军展开激战,于次年2月俘虏德国陆军元帅保卢斯。1943年2月因苏联顿河方面军改编为苏联中央方面军,遂改任苏联中央方面军司令。1943年10月任苏联白俄罗斯方面军司令。1944年2月,任苏联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司令。1944年11月,任苏联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司令。1945年6月22日奉命担任24日莫斯科胜利阅兵式受阅部队总指挥。1944年获得苏联元帅军衔。1945年至1949年任北部军队集群总司令。

科涅夫:苏联元帅、军事家。生于1897年12月28日,卒于1973年5月21日。1916年应征入俄国军队,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加入俄共(布)。国内战争开始后参加红军,历任装甲列车政委、步兵旅政委、师政委、远东共和国人民革命军司令部政委,积极参加平叛和对日本干涉军作战。内战后任步兵军政委和师政委。1934年毕业于伏龙芝军事学院。苏德战争爆发后任第19集团军司令,率部参加斯摩棱斯克战役。后历任西方面军、加里宁方面军、西北方面军、草原方面军、乌克兰第2和第1方面军司令,参与组织实施了莫斯科会战、库尔斯克会战、科尔孙——舍甫琴柯夫斯基战役、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柏林战役、布拉格战役等,对解放加里宁、别尔哥罗德、哈尔科夫和波兰国土,以及攻克柏林、布拉格等作出了重大贡献。

凯特尔:纳粹德国陆军元帅,军事家。生于1882年9月22日,卒于1946年10月16日。1901年开始在炮兵部队服役。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在国防军中任职。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追随纳粹扩军备战,任国防会议工作委员会主席。1938年任国防军统帅部参谋长。1940年晋升为元帅。

魏德林:生于1891年11月2日,卒于1955年11月17日,“二战”时期德国炮兵军官,1944年晋升为上将,1945年4月23日任柏林城防司令,5月2日率部投降。

作战兵力

苏军:共集中了白俄罗斯第1、2、乌克兰第1方面军等三个方面军162个师和骑兵师,2个坦克军和机械化军,4个空军集团军,共250万部队,另配属7500架飞机、4.2万门火炮、625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

德军:维斯瓦集团军群和中央集团军群,总计48个步兵师、9个摩托化师、6个装甲师。共100万人,10400门火炮和迫击炮,1500辆坦克和强击火炮、3300架作战飞机。

战役之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战略性进攻战役。战争史上对敌军实施合围同时予以分割的最大一次方面军群战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对抗最为激烈的一次城市进攻战役。

山雨骤来

柏林,不仅是德国的首都,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它还是欧洲战争的策源地和纳粹的权力中心。就是在这里,穷兵黩武的希特勒策划并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并由于闪击战的成功而横扫了大半个欧洲。到了1945年时,纳粹的残暴之路已经走到了尽头,柏林这个古老的帝国之都也将被战争的火焰吞没。

随着“二战”的进行,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正义联盟,纳粹德军在东西两线频频受阻,形势江河日下,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1945年,柏林再一次引起全世界的瞩目,因为,这里已成为希特勒的最后一个营垒,苏联百万大军将在这里与德军展开最后的决战。

其实早在1944年11月,苏军最高统帅部就基本上确定了柏林战役的企图,在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东普鲁士战役、东波美拉尼亚战役期间又进一步进行了明确。要知道攻克纳粹德国的权力中心柏林,无疑是反法西斯战争中无可替代的荣誉和功勋,作为在欧洲反法西斯战场上付出的代价最为惨重,也是以铁腕著称的斯大林来说,柏林已被视为自己的囊中之物——战后重建欧洲政治版图时,苏军在这里的存在无疑是促使天平向苏联一端倾斜的重要砝码。

苏联对柏林势在必得,而在美英盟军一方,此时却对柏林问题发生了小小的分歧:英国首相丘吉尔出于战后对抗苏联的需要,强烈要求由美英军队占领柏林,而以军人角度看待问题的欧洲最高司令艾森豪威尔出于对巨大伤亡的畏惧,决定遵守与苏联业已达成的协议(该协议将柏林划入了苏军的作战区域内)。在英美盟国当中,英国首相丘吉尔和盟军副统帅蒙哥马利是坚决主张进攻柏林的。本来,艾森豪威尔也同意不论从政治上看,还是从军事上看,下一步的主要攻击目标都应是柏林。直到3月27日,蒙哥马利还在作战报告中告知丘吉尔,他率军向易北河和柏林突击。然而,仅事隔一天,艾森豪威尔就改变了主意。但是,不论丘吉尔和蒙哥马利怎样反对,艾森豪威尔主意已定,认为柏林已不再是一个重要的目标了。他认为如果向柏林突击会使他付出伤亡10万人的代价,在战争即将结束之时,未免得不偿失,而且他还得到报告说,德国重兵不在柏林,而是云集在德国南部、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丘吉尔到底没能说服财大气粗的美国人。于是,欧洲战场最后决战的重任落到了苏军的肩上。

1945年春,苏、美、英、法四国军队已在德国本土作战,美、英军的先头部队则已前出到易北河,距德国首都100~120公里。而此时,苏军距柏林只有60公里,准备给德军以最后歼灭性打击。4月中,列宁格勒方面军(司令为苏联元帅戈沃罗夫)在同德军库尔兰集团作战;白俄罗斯第3(司令为巴格拉米扬大将)方面军肃清了东普鲁士集团(参见东普鲁士战役);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彻底歼灭了格丁尼亚地域德军集团残部,其一部兵力在但泽(格但斯克)西北前出到波罗的海沿岸;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抵达奥得河,在屈斯特林地域夺占数个登陆场,并于粉碎德军波美拉尼亚集团后着手变更部署,以占领施韦特至大加斯特罗泽一线,乌克兰第1方面军在大加斯特罗泽至彭齐希间逼近尼斯河,并在诺伊施塔特、拉蒂博尔地段逼近捷克斯洛伐克边境;乌克兰第4方面军(司令为叶廖缅科大将)进抵拉蒂博尔、日利那一线,乌克兰第3(司令为苏联元帅托尔布欣)、第2方面军(司令为苏联元帅马利诺夫斯基)于4月13日攻占了维也纳。

按照大本营的决心,直接参加柏林战役的苏军共计3个方面军和配属的空军(即白俄罗斯第1、2方面军和乌克兰第1方面军),波罗的海舰队一部,空军远程航空兵第18集团军(飞机800架),国土防空军和第聂伯河区舰队,再加上参战的波兰2个集团军,苏军总兵力达到了162个步兵师和骑兵师,21个坦克军和机械化军,4个空军集团军,总兵力250万人,火炮和迫击炮约4.2万门,坦克和自行火炮6250余辆,作战飞机7500架。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实际上是担任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的右侧翼保障任务,以防止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受到来自北方的侧翼打击。按照最初的作战计划,乌克兰第1方面军只是执行助攻的任务:该方面军应以其右翼部队参加柏林战役,左翼在突入德军纵深后要左转去参加布拉格战役,其作战计划的第一方案只以近卫坦克第3集团军的1个坦克军由南面向柏林行动,其所属的两个坦克集团军(即近卫坦克第3、4集团军)的主力的行动方向是勃兰登堡、拉特诺和德绍方向。当然,该方面军也有一个以两个近卫坦克集团军向柏林行动的第二方案。苏军统帅部的最初计划将攻占柏林的任务基本上交由朱可夫元帅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来完成,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与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和乌克兰第1方面军的战斗分界线分别划在了柏林的北面和南面。

朱可夫元帅曾经建议总攻应在4月22日~23日发起,但斯大林此时已经把目光放在了战后新欧洲,为了防止柏林成为英美联军的猎物,他要求把战争提前——中旬就必须开始向柏林的最后冲击。最终根据斯大林亲自审定的战役部署,攻占柏林这一无尚的光荣理应归属于朱可夫——他的“胜利元帅”。

为了顺利攻克柏林,苏军在4月5日~7日进行了沙盘上的图上演习。苏军虽然在兵力和兵器方面享有极大的优势,并且做出了周密的安排,但如果想获得突袭的优势,却是件非常困难的事——尽管苏军采取了很多战役隐蔽措施,但这些努力基本上是白费了。在1945年4月15日,一个在屈斯特林桥头堡南部被俘虏的红军士兵告诉德国人,第二天早上,苏军将发动攻势,他同时供称,斯大林还要求前线部队必须军装齐整、梳洗干净,以“有教养的形象”出现在柏林。这一切信息显示,苏军已经作好了万全的准备,而斯大林将在这里结束战争。

而这时的德国军队,已经不再是1939年到1943年那样的精锐之师,半大孩子、老头、各种各样国籍的“志愿兵”、高射炮手、水兵、甚至飞行员,都通过陆军、党卫队、地方纳粹党机关被拉到战场上当步兵,这样的军队可能是强悍苏军的敌手!

山雨欲来风满楼,柏林此时也已经成为了一块风雨飘摇中的“孤岛”,其东、南两面都直接暴露在苏军的直接威胁之下,一场大战一触即发。

泽劳血战

1945年4月16日凌晨,莫斯科时间5时整(柏林时间3时),苏军对柏林的外围攻击开始了。苏军的目标是击破德军的第一、第二防御带,进而进逼柏林,这也将是一场生死攸关的血战。

按照事先拟定的作战计划,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和乌克兰第1方面军在空军第16、第2集团军的航空兵支持下发起了进攻,苏联空军远程航空兵第18集团军也以4个航空军的兵力,对德军第二防御地带的各支撑点开始进行突击。奥得河畔已经成了一个巨大的战场,而苏军拥有绝对的火力优势,苏军的BR-18榴弹炮,弹重330公斤,直射时甚至可以摧毁2~2.5米的混凝土墙!

这是一场空前的炮战,在奥得河上的交战第一昼夜,苏联空军仅轰炸机就出动了6550架次支援步兵。在半个小时的炮击过后,奥得河畔已经出现了月球表面一样的地形。而德军的海因里希大将,根据自己在东线的经验,在炮击开始时已经将部队主力撤出第一线防御阵地。

接着,苏军在强光的照射下,潮水般冲向德军第一防御地带。残存的一线德军对进攻者进行了绝望的狙击,但这只能略微迟滞苏军的行动而已。黎明时分,苏军顺利地克服了第一防御地带,并开始向第二防御地带发起冲击,但德军未被摧毁的火炮和迫击炮恢复了火力并开始对着道路进行射击。就是在这里,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近卫第8集团军碰上了强硬的“钉子”:德军第二防御地带的主要支撑点,被称为“柏林之锁”的泽劳高地。

泽劳高地地势十分险要,这里有陡峭的山崖,下面还环绕着一条名叫哈乌普特的运河,时值春汛季节,河深水大,阻挡住了苏军的坦克。这里成了德军据守的重地,德军配置在泽劳高地上的火炮和经过伪装的设伏坦克,以火力封锁了河上为数不多的几座桥梁。不仅如此,德军还通过苏军进攻开始前从第一防御地带上撤下来的部队,进一步加强了泽劳高地上的兵力。

战斗异常艰难,直到下午1时,苏军仍毫无进展,心急如焚的朱可夫了解到科涅夫的乌克兰第1方面军已经顺利突破了德军尼斯河防线,突破纵深高出这里一倍的情况后,立即决定将用于纵深作战的卡图科夫的近卫第1坦克集团军、尤舒克的独立坦克第11军和波格丹诺夫的近卫第2坦克集团军分别沿近卫第8集团军和突击第3集团军打开的突破口,投入到泽劳高地地域。

攻无不克的苏军装甲部队,也在泽劳陷入了混乱:坦克兵团阻断了原本的战斗队形时,道路变得更加拥挤,但又无法退到路两旁。此时,如果德军还能集结出一个像样的轰炸机部队进行突击这里,无疑将给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带来灾难性打击——但此时德国空军有限的燃油已经优先发到了战斗机部队,轰炸航空兵已基本退出了战场。到这天黄昏时,近卫第8集团军只是在右翼的近卫第4步兵军略有进展,进抵泽劳以北并在火车站一带与德军陷入激战;在该集团军右面的突击第5集团军也略有进展,突破了德军一线阵地,但其左面的第69集团军也没能向前推进多远。

种种情况迫使朱可夫不得不变更了****,他集中炮兵准备强攻泽劳高地。翌日,在30分钟的强大炮火准备之后,苏军于莫斯科时间上午10时30分再次以密集的炮火开始了进攻,这一天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配属的炮兵发射了123***弹,约合2450车皮,98000吨。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在空前强大的炮火支援下,苏军开始逐步撕开了德军防线。尽管德军此时又向高地增援了第28摩托化师和168步兵师,但在这个血腥高地上镇守的德军,已经慢慢损失殆尽。当日下午到日终时,苏军终于局部突破了布塞将军的德国第9集团军依托泽劳高地的防线,日落以后,在这里开始了夜战。

4月18日凌晨,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仍然在泽劳高地周围与德军激战,不过这时德军残部的抵抗只不过是垂死挣扎罢了。战斗一直持续到4月18日晨,苏军以3万人的伤亡和大量坦克损毁为代价,终于冲上了泽劳高地但并未完全肃清德军。

为了反击苏军的攻势,德军装甲军还向苏军后方派出了战斗群,期望以这种行动延缓苏军的攻势,但这个行动最终也失败了:在迪德斯多夫地域内,企图切断科斯钦至柏林的公路从而威胁近卫第29军和近卫坦克第1集团军物资供应的德军,与苏军派出的近卫第39师(在此之前属第2梯队)遭遇。苏军近卫第117团向德军发起了冲击,虽然挡住了德军的进攻企图,但苏军的进一步攻势也被利用缓斜坡和反冲击遏制,双方以冲锋枪、刺刀、手榴弹和“铁拳”进行了混战。由于步兵没有消除这一威胁,苏军又投入了近卫机械化第8军的坦克,这才最终击溃了德国人,并击毁战车8辆。

没有什么可以阻挡庞大的苏制战争机器,纳粹德国这头怪兽已经摇摇晃晃地走向无底的深渊——但是有多少生灵为这头怪兽殉葬,却是一个严肃的问题。

大战前夜

眼见在泽劳高地的柏林外围第二道防御阵地即将被突破,4月18日下午,戈培尔在总理府发出电令,要求包括国民突击队在内的所有部队紧急向第9集团军摇摇欲坠的二线阵地增援。

德军的“国民突击队”有10个营,他们乘坐米色双层巴士匆匆赶到了战场。柏林地区“国民突击队”的主力是那些尚未被抽调到其他战区的第2线部队,由于这些人主要是超过服役年龄和身体条件不适合服现役的人组成的,再加上只经过几天甚至几小时的训练,战斗力可想而知。他们的装备更是少的可怜:国民突击队的1营本应有649人,配备轻机枪31挺、重机枪6挺和步枪,2营则应有576人,装备步枪和冲锋枪576支,但到苏军打到柏林城下时,他们的装备则是五花八门:正规军的装备,缴获的法国、捷克、苏联枪支、猎枪以及为他们特制的简陋枪支都有,步枪型号超过了15个,机枪型号也有10个——但这也仅仅是一部分人的装备,一些部队平均每三四个人有一支枪和75发子弹。面对装备精良的苏军,他们毫无胜算。

纳粹第三帝国的覆灭之日已经近了,从18日开始,柏林电台的战报开始为帝国的末日进行倒计时:每日公布苏军距柏林市区的距离。

4月20日,罗科索夫斯基元帅指挥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渡过奥得河发起了总攻,以牵制并歼灭德军第3坦克集团军主要兵力,保障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的右翼安全。得到步兵支持的乌克兰第1方面军,顺利攻占了措森后,向柏林以南攻击,并即将切断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和“维斯瓦”集团军群的联系。德军将弥尔罗泽、吕本、措森、巴德的兵力向西调往柏林的企图尚未实施,就被卢钦斯基和戈尔巴托夫将军的集团军合围在弥尔罗泽、吕本、措森、巴德。而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在19日终于完全控制泽劳高地后,部队半天之内就推进了10余公里,并攻占了明赫贝格等德军据守的要点。在明赫贝格小镇,德军甚至派出了一些坦克和强击火炮进行自杀式的伏击,尽管偶尔能略微打乱苏军进攻的节奏,但德军在柏林外围的防御土崩瓦解谁也改变不了。

4月20日13点50分,突击第3集团军步兵第79军的远程炮兵的152毫米加农炮和第47集团军近卫第30加农炮旅203毫米加农炮开始炮击柏林,这是柏林20世纪以来首次遭到敌军地面炮火的袭击,这也给德国人带来巨大的心理震撼。一些德国人从动物园防空掩蔽部上的观察所,发现红军炮群距离柏林只有8英里——从这一刻开始,将有180万发苏联炮弹,36000吨钢铁被无情地倾泄在柏林城内。

此时,在德军的战斗序列中,虽然充斥着新兵和国民突击队员,但是一些陆军、武装党卫队中的老兵,仍然是一支令人畏惧的力量。而整个柏林市,这时已经在所有居民和守军的努力下成为了一座巨大的堡垒,德军把城市接近地分成了3道防御地区:外阻击区、外城廓和内城廓。柏林城内的防御,共分为9个防御区,其中1个是特别防御区,负责掩护政府各办公大楼、帝国办公厅、秘密警察总部和国会大厦所在的柏林市中心区,其余8个防御区分别位于城市中心区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每个方向各有两个区,每个区又区分为3~4个分区。市区构筑了交通壕并普遍地筑起了街垒,所有的临街建筑都被改造成为防御工事,高层建筑的窗户被加固后封死成为射击孔,以和地面上的街垒及地下射击工事构成交叉火力。

在柏林的街道上,除街垒外还增设了防坦克障碍、鹿砦和混凝土工事。所有的火车站、桥梁和叉道口的接近地都被改造为坚固的支撑点,各条运河也是重要的防御地区。由于美英空军对柏林的空袭已经结束,为了不让保卫帝国首都天空的众多大小口径高炮“失业”,大量高炮被抽调去加强地面守军的火力,其中不乏威力巨大的88毫米高射炮。正在修理中的坦克,只要火炮还能射击就被拉去作为固定火力点使用,隐蔽在十字路口和铁路桥边。

负隅顽抗的德军这时只能希望在城市的瓦砾堆中拖住苏军前进的脚步,柏林城防司令部还警告居民要作好逐屋战斗和激烈巷战的准备。按照德军的计划,巷战将同时在地面和地下进行,为此德军在地下铁道、地下下水道网中也建立了防御工事并设置了通信器材,地下铁道和下水道网成了军队运动的通道和用来隐蔽的最佳工事。柏林市通向外部的公路,现在也都开始用填满石头的公共汽车进行堵塞。

非常有戏剧色彩的是,4月20日这天也是希特勒的生日。在隆隆的炮声中,希特勒的情妇爱娃·勃劳恩为希特勒准备了一个生日晚会,戈林、戈培尔、希姆莱等纳粹精英悉数出席了这最后的晚餐。除希特勒外所有在座的人,此时都已意识到柏林存在的日子已经不多了。宴会上,希特勒倒还没有绝望,他对在座的人断言:“俄国人在柏林城下要遭到最惨重的失败。”不过,晚会刚结束,不少人就开始逃出柏林。

市区激战

4月21日,沉重的气氛笼罩着柏林,根据柏林电台的播报,此时苏军距市区已只有3~4英里。此时苏军也在前一天全线突破的基础上,开始部署对柏林的进攻。

希特勒接管了柏林防区,他亲自下令给党卫军的菲里克斯·施坦因纳将军,叫他向柏林南郊的苏联红军乌克兰第1方面军的部队发动全面反攻。柏林地区的所有一兵一卒,包括空军部队也将全部投入战斗。

此时,德军在柏林还有多少兵力呢?一种说法认为,当时柏林守军第56装甲军加上50个“国民突击队”营有12万人;而另一种说法则认为有正规军45000人(包括拉脱维亚和法国伪军)、“国民突击队”40000人,希特勒青年团3000人。柏林城内尚有1万1千名警察,从其中曾经编组过至少2个警察营。由2700名希特勒青年团分子组成了坦克歼击特遣队,并参加过前线的战斗,其中很多人只有十三四岁,可战斗力却很强悍。此外在柏林还聚集了很多五花八门的部队。如有2000人的元首警卫队;空投进来的罗斯托克等海军学校的上千学员,他们身穿有黄铜扣的蓝黄两色海军阅兵服,邓尼茨在临行前交给他们的任务是“救出元首”;希姆莱的部分卫队也被投入了战斗。另外各种各样的党卫军外籍“志愿部队”也都聚集在柏林;以法奸为主的武装党卫军第33“查理曼”装甲步兵师(法兰西第1师)也有一部分兵力进入了柏林,其中包括一个有300人的突击营,在战斗中据说有30名法国人被苏军俘虏。

4月22日,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突击集团所有的集团军都基本完成了调整,在市区的作战全线展开。此时苏军方面,情况开始分化:一部分仍处在柏林外围的苏军,在向柏林市区的进击中可谓一帆风顺,特别是近卫第29步兵军,当天就前进了15公里,而已经遭遇到巷战的苏军,则开始再一次寸步难行。比如,首先投入市区作战的卡图科夫近卫第1坦克集团军,在城市外围的巷战第1天就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德国士兵静静地伏在建筑物内或废墟中间,等着他们的猎物进入陷阱。等到苏军坦克完全进入街道后,德国人则有无数长柄火箭弹、燃烧瓶和88毫米反坦克炮弹从瓦砾堆和建筑物内飞出。整个大街上到处都是战死的苏军坦克乘员尸体和起火的坦克残骸,所有在独立方向上单独使用的坦克部队,都遭受了极为可怕的损失,仅后来参战的近卫坦克第1集团军就在柏林城内损失了104辆坦克,其他在步兵军编制内参战时间长的部队损失更为巨大。

4月23日,情况开始有了一点改观:在柏林市区外围,别尔加林将军的突击第5集团军经过从凌晨开始的激战,强渡施普雷河后终于攻克了德军坚固设防的西里西亚火车站,菲尔索夫将军的第26步兵军和列热宾将军的第32步兵军率先冲入环城路以内的市区。紧接着,第9步兵军也渡过施普雷河插入德军内城。傍晚,柏林通向外部的最后一条主要公路被苏军切断。

到了4月26日,柏林广播电台已不能正常播音,苏军发起了总攻。直接攻击柏林城的苏军共有464000人,装备12700门火炮和迫击炮,2100门火箭炮,1500辆坦克、自行火炮。看起来苏军占据了绝对优势,但残酷的战斗其实才刚刚开始:在柏林城高大的砖砌楼房、贴着巴伐利亚啤酒、巴黎美容膏广告牌和各种宣传品的灯柱之间,最后战斗开始了。苏军在柏林市区倾泄炮弹的时候,有经验的德军战斗人员则躲到地下室里。而炮击一停止,他们就爬到上面,依托每一条街道和每一座楼房向苏军射击。在碎石垃圾成堆的柏林街道里,只要有一辆坦克被击中,其余的坦克就会被堵塞,然后德国人就可以用反坦克火箭弹逐个从侧面加以消灭。在市区建筑内,狭处相逢的两军官兵还展开了刺刀见红的白刃战,一个苏联士兵在把德国人掐死以后,才发现自己的肚子也被划开,肠子流了一地。柏林地下的下水道、地铁、地下管道和排水沟也变成了战场,熟悉地形的德国人利用它们不断还击。

苏军在市区前进的每一步都极为艰难,每一座大楼都是一个坚固的防御工事。所有的门窗都改造为射击孔,在地下室配备了小口径火炮,通过改造的通风口射击。苏军必须不断地用强火力压制,然后派突击小组突击,巩固战果小组紧随突击组冲入大楼,在进入每一个房间前都先投入一颗手榴弹,然后冲入房间用自动武器横扫,逐屋肃清残敌。与此同时,另一个强击群则在攻击邻近的大楼,以使其不能以火力支持友邻。在柏林巷战的日日夜夜里,这样的场景反复不断的在柏林各处上演。

4月27日,柏林的争夺战已经向市中心一带转移。由于不熟悉地形,苏军在柏林巷战中主要以小规模的强击群作战,在付出了血的代价后,苏军的强击群十分注意避开笔直的大街,专走斜街小巷,利用旁门后院以及在房屋中打穿的豁口进行穿插。而为了对付苏军的强击群和空前强大的火力,德军的防御部队只能采取“打了就走”的战术,用手榴弹、铁拳、机枪和迫击炮对苏军进行灵活的狙击和偷袭。

4月29日零时30分,苏军第171师和第150师开始强渡施普雷河。第171师经过1小时激战,渡过了施普雷河。第150师到凌晨的时候也强渡成功。这时,挡在苏军进攻部队和国会大厦之间的是昔日党卫队头子希姆莱掌握的内务部所在的吉姆勒宫。4月29日白天和夜间,第171师和第150师的两个团为夺占内务部大楼展开了激烈战斗。这座红砖砌成的6层大楼已经被烟火熏得黑糊糊的。大楼的所有的角落都成了血腥的战场。在这里手榴弹、刺刀和冲锋枪成了最有效的武器。到29日午夜,苏军在又投入1个团的兵力之后才彻底占领了大楼。这时,已经是4月30日凌晨4时了。

在巷战残酷进行时,柏林防卫长官魏德林曾带着突围计划去见希特勒,可元首拒绝突围。他告诉魏德林,即使逃出柏林,也只不过是从一个“大锅”跳到另一个“大锅”。而且作为德国国家元首,他不能容忍呆在露天或者农舍里坐以待毙的命运。4月30日,希特勒自杀毙命(据认为是15时以后,一说是15时30分,一说15时50分)。

5月1日晚,苏军最后肃清了国会大厦的残敌,乌克兰第1方面军与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在市内很多地方会师。5月2日零点40分,苏军电台收到了德军要求停火的呼叫。早上7点左右,柏林城防司令魏德林炮兵上将来朱可夫的指挥所。他告诉朱可夫戈培尔已经自杀,然后向柏林城防部队下达了立即停止抵抗的命令。5月2日15点,柏林城防部队全部放下武器,柏林巷战和整个柏林战役正式结束。

就这样,第三帝国的首都仅仅抵抗了一周时间就落入了苏军之手。

整个战役,苏军共消灭德军93个师,俘获官兵约48万人,缴获火炮8600门、坦克和自行火炮1500余辆、飞机4500架。苏军损失30.4万人、坦克和自行火炮2156辆、火炮1220门和飞机527架。虽然苏军也有巨大的损失,但法西斯德国就此灭亡。

此役,苏军在作战上的显著特点是:以绝对优势的兵力兵器在宽大正面上实施多路进攻和迅猛突击,并使用大量的坦克军和机械化军参加突破与远距离突击;对敌军集团采取先分割而后各个歼灭的战术;市区战斗中,广泛组织强击支队和强击群实施激烈的巷战和夜战。

攻克柏林不仅在军事上,而且在政治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当柏林被攻克的消息传出后,全世界人民都为之振奋,而德军的战斗士气则迅速土崩瓦解。在柏林被攻克5天之后,德国就宣布投降了。

纳粹德国元首希特勒在战役过程中自杀,战役结束时,德国最高统帅部代表德国宣布投降。这次战役的胜利结束,标志着德国法西斯的彻底灭亡,也是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进程的重要里程碑。

对苏军柏林战役的这一阶段,结合历史来认真地加以研究和分析,就能看出,朱可夫关于推迟向柏林突击的理由无疑是有根据的。

——美国历史学家加钱尼

柏林之战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我们的进攻是出乎敌人的压倒打击;德国人没有料到这样强大的攻击,抵抗迅速瓦解了。

——苏联元帅朱可夫

如果我注定是要失败的话,那么就让德意志民族也灭亡吧,因为它完全辜负了我。

——德国阿道夫·希特勒

上一章 库尔斯克会战 二战前线:战役讲解最新章节 下一章 日本偷袭珍珠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