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历史军事小说 > 二战前线:战役讲解
本书标签: 历史军事 

巴尔干战役

二战前线:战役讲解

作战时间:1941年4月6日~29日

作战地点:巴尔干地区

作战国家:轴心国同盟国

作战将领

利斯特:生于1880年,死于1971年,陆军元帅。1898年开始服役。1912年毕业于巴伐利亚军事学院。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服役于巴伐利亚第2军。战后历任德累斯顿步兵学校校长、师长和军长。1935年任第4军区司令升步兵将军。对国家社会主义持中立态度。1938年任侵占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区的德军集群司令。1939年指挥新建的第14集团军,参加入侵波兰。次年任第12集团军司令,参加进攻法国,晋升元帅。1941年率军入侵南斯拉夫和希腊,继而任巴尔干占领军司令。1942年6月调往苏德战场,任进攻高加索的A集团军群司令。同年9月,因与希特勒意见分歧被解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判处无期徒刑。1952年被美国当局因病释放,定居联邦德国。

作战兵力

轴心国:动用了第12(司令为李斯特元帅)、第2集团军(司令为魏克斯上将)和第1坦克群(共32个师,其中有10个坦克师),1500多架飞机(第4航空队和空军第8军)。意匈军队在辅助方向作战。

同盟国:南斯拉夫共有28个步兵师、3个骑兵师和32个独立团,以及110辆坦克和416架陈旧的飞机。希腊军队的基本兵力(15个步兵师)当时正在意希战场(阿尔巴尼亚)作战。

意大利的失利1940年6月10日,意大利的法西斯独裁者本尼托·墨索里尼,对法国宣战。在巴黎将要落于德国人之手时,墨索里尼想从他的轴心国同伴的成功里占点儿便宜。6月22日法国签订停战协定前一周,一次急匆匆安排的意大利军的进攻行动向着阿尔卑斯山附近的法国防线发动了。但这一战争却使得意大利输得很惨。

自从1939年5月22日意大利和德国签订“钢铁盟约”以来,墨索里尼就已经计划要跟希特勒一样取得成功,以保证共同主宰这个世界。只是在那三个月后,希特勒的军队就攻打了波兰,1940年,又进攻了北欧和西欧。墨索里尼计划入侵南斯拉夫和希腊。在这一问题上,希特勒曾警告他不要卷入极不稳定的巴尔干地区。

不过,1940年6月,法国的投降意味着地中海地区的权力平衡的终结,在此之前这一地区一直由英法海军控制着。墨索里尼觉得是侵占的好时机了。英国人尚不确定法国的地中海舰队是否保持对法国的维希协作政府的忠诚,他们劝法国的海军上将达尔朗率军加入他们一边。但达尔朗拒绝了,丘吉尔命令皇家海军的司令官卡宁安上将,要让法国舰队无法行动以免它落入德国人之手。为此,在阿尔及利亚的凯比尔港,英军大炮攻击法国舰队使得法国舰队除了一艘战列巡洋舰外,所有的舰只不是被打残就是被打沉了。这直接导致一千多名法国水手丧生,使得英法的关系变得极为紧张。

法国军队和海军力量的突然撤走,墨索里尼就想占领这一地区。他一直都关心着,他称地中海为“我们的海”,在一个历史事件中并入意大利。几乎是为了回应纳粹提出的“生存空间”理论,墨索里尼也谈到意大利的生存空间的必要性。私下里,他的最大理想是要重建古罗马帝国。在巴尔干,自1939年以来阿尔巴尼亚已经为意大利占领。在北非,意大利控制了利比亚,1936年,意军入侵了阿比西尼亚(即埃塞俄比亚)和厄立特里亚。墨索里尼现在想扩张他的版图。因为阿尔及利亚和图尼西亚的法国人对他在利比亚的驻军不再构成威胁了,他信心十足地觉得可以把英国在非洲的势力范围夺到自己手里。

然而英军却先开火了。1940年11月11日,皇家海军“光辉”号航空母舰上的21架“旗鱼”式双翼飞机攻击了停泊在塔兰托湾的意大利舰队。12架“旗鱼”每架都携带了一发鱼雷。剩下的飞机则携带炸弹和闪光弹。他们的攻击距离很近,不到35英尺,却在不到一个小时内摧毁了几乎一半的意大利舰只,而自己只损失了两架飞机,还有两架致残。在这一战中,意大利海军在地中海地区的优势就被摧毁了。

不久,英军也对意大利在埃及的战线进行反攻。1940年12月初,英国夺回了西迪巴拉尼,俘虏了近4万意大利人。接下来的一个月里,他们攻占了利比亚的图卜鲁格,随后包围了在伯达弗姆的整个意大利第10集团军。对墨索里尼来说,在非洲的军事行动已经变成了一场灾难。在阿比西尼亚,他的部队被南非和肯尼亚的军队攻击,其中也有地方游击队,意军不得不在1941年5月20日投降。在地中海,墨索里尼的舰队全然没用。他的意大利光荣现在唯一的希望是在巴尔干地区出现。因此,在希特勒占领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之后,有意将酝酿已久的入侵阿尔巴尼亚的计划付诸实施。

希腊之战

德军进占罗马尼亚后,墨索里尼又气又急,对齐亚诺大发牢骚:“希特勒总是让我面临既成事实。这一次,我也要如法炮制,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他将从报纸上看到我已占领希腊。这样,平衡就会重新建立起来。”

为此,1940年10月28日,墨索里尼发动了对希腊的进攻。他的理由是,希腊的独立是英国担保的,这个国家因此并非中立而对意大利构成了威胁。在攻打之前,墨索里尼私心还是想获得一个快速的令人惊异的军事胜利,以跟他德国盟友的戏剧性成功相比不至于太没有面子,他因此以为小而穷的希腊只会有很小的抵抗。他跟将军们说,如果他的军队打不过希腊军队,他就会“不再是一个意大利人”。

意军计划从三个方向入侵希腊:左翼由阿尔巴尼亚的科尔察向希腊的弗洛里纳和塞萨洛尼基方向实施佯攻,以钳制希腊兵力;中路经维约萨河谷对艾奥尼亚和梅措房实施向心突击;右翼沿希腊比较平坦的海岸线实施进攻。主攻方向在中路。计划规定,首先攻占希腊西北省份埃皮鲁斯,尔后占领希腊全境。1940年10月28日清晨,意大利第3集团军在普拉斯加的指挥下,从阿尔巴尼亚发动了对希腊的战争。意军共有15.7万人,坦克103辆,火炮686门,还得到380架飞机的火力支援。希军在北部共有12万人,其中希阿边界驻有2.7万人,坦克20辆,火炮220门,有36架飞机负责火力支援。意军的突然袭击使希军抵挡不住,很快便深入希腊境内。看到几周之内德军就全面攻占西欧,墨索里尼自信他跟希腊的战争也只会在几天之内结束。事实很快证明他大错特错。意军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希腊的多山的地形。没有什么好路可走,可走的路也长年失修。而且意军没有地图。情况更糟的是,在入侵前几天,这里下起了冬雨,气温很快降到零度。墨索里尼对快速的胜利信心十足,以至于军队都没有配备冬服。战役的前几周就有数千人冻死。这时,墨索里尼也发现,他没有明确要求,但他以为邻居保加利亚有着法西斯倾向的政府会派兵支援,结果援军没有来;而他秘密地向希腊的政治家和将军行贿的活动也没有见效。在这种情况下,墨索里尼指望希腊人很快投降,但这只不过是他的一厢情愿罢了。令墨索里尼没想到的是希腊朝野奋起抵抗,到11月上旬,顶住了意军的攻势。英国为保住在希腊的海空军基地,减轻轴心国对北非战场的压力,向希腊提供500万英镑的贷款,并派出军事代表团和4个飞行中队、数艘军舰前往希腊参战。11月12日,英国航空母舰舰载机袭击塔兰托海军基地,重创意大利3艘战列舰,使2艘巡洋舰失去作战能力,并以空降部队占领了克里特岛。集结起来的希军于11月14日开始反攻,击溃了入侵的意军。在中路,希军在得到加强后于11月5日放弃了便于敌发挥技术兵器优势的谷地,通过敌阵地间隙向敌后渗透,重创意军山地师。在沿海地区,意军右翼进展较快,后因希军在中路的胜利而担心孤军冒进被歼灭,遂很快后撤。历经一个星期的作战,终于将意军全部赶出国境。紧接着,希军又攻入阿尔巴尼亚。

在英国皇家空军的支持下,希腊人成了真正强大的对手。在理智的帕帕戈斯将军的指挥下,很多最初受雇于意大利人的阿尔巴尼亚雇佣军协助希腊军队很快展开了反攻。一周内,已经让天气和地形打击得士气低落的意军被迫撤回到阿尔巴尼亚。

1941年元旦过后,意大利军队再次进攻,进攻长达3个月,也未能突破希腊军队的防线。墨索里尼进退维谷,只好派齐亚诺飞往伯希特斯加登,向纳粹元首希特勒求援。希特勒知道墨索里尼成不了大气候,尽管对他的抢先行动有些恼火,还是签署了支援意军的作战命令。

4月6日,德国第12集团军在利斯特元帅指挥下,开始从保加利亚向希腊进攻,形成德意军队夹击希腊之势。德军向萨洛尼卡方向实施主要突击,另在次要方向实施迂回。3天之后占领萨洛尼卡,迫使希腊东马其顿集团军投降。德军继续向南,形成对希腊军队和英国远征军的包围态势,并从背后给希阿边境的希腊军队以严重威胁。4月12日,希军开始从阿尔巴尼亚向国内撤军回援,但为时已晚。4月18日,科里西斯首相自杀,国王乔治二世下令希腊军队退却。但是,第1集团军还未及撤到南部港口,就被迫投降。第2集团军大部亦被迫投降。英国远征军和部分希腊军队经海上撤到克里特岛和北非。希腊国王先流亡北非,尔后又到了英国。

南斯拉夫之战

1941年2月15日,南斯拉夫首相茨维特科维奇和外交大臣马尔科维奇应邀来到伯希特斯加登会见希特勒,向希特勒保证南斯拉夫绝不会成为英国反德政策的工具!希特勒摆了摆手:“首相先生,你调停不调停意希战争,我一点也不感兴趣。我想提出的问题是,南斯拉夫应该参加德意日军事同盟条约,这才是南斯拉夫应该选择的正确道路。”会见之后,德军即奉命进入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边境。

南斯拉夫摄政秘密访问德国,答应参加三国同盟条约。3月20日深夜,南斯拉夫政府把加入三国同盟的决定提交内阁会议讨论,有3位大臣立即提出辞职以示反对。两天之后,德国发出最后通牒,限令南斯拉夫在25日以前签字。秘密离开首都的首相和外交大臣于3月25日在维也纳签署了加入轴心国和准许德军进入南斯拉夫的协定。

这一消息传到贝尔格莱德,人们纷起抗议。以空军总司令西莫维奇为首的南斯拉夫亲英派迫使首相辞职、保罗亲王退位,解散内阁会议,组成新的内阁,宣布保持绝对中立,解除前政府与德国建立的同盟关系。为此,希特勒大为恼火,他向德国最高统帅部和陆军总司令部宣布:“要在军事上把南斯拉夫毁灭,使它不再是一个国家!不要进行外交上的询问,不要提出最后通牒,完全没有必要!我需要的是以无情的严厉行动粉碎南斯拉夫!”就这样,一场南斯拉夫之战即将打响。

3月27日,希特勒签署关于进攻南斯拉夫的第25号指令:“1.南斯拉夫的军事政变已经改变了巴尔干的政治局势。即使南斯拉夫目前表示效忠,也应将其视为敌人并尽快予以消灭。2.我的意图是……向贝尔格莱德总方向实施向心突击,从南面突入南斯拉夫,给南斯拉夫武装力量以毁灭性打击。此外,应切断南斯拉夫最南部地区与其余地区的联系,把它作为德意军队下一步进攻希腊的基地。先生们,请据此制定具体方案,放手干吧!”

4月6日夜,德国空军先对南斯拉夫的重要目标实施猛烈轰炸。保加利亚境内的德国第12集团军在利斯特的指挥下,随即对南斯拉夫发起进攻。一路进展顺利。4月11日,意大利军和匈牙利军参战。4月13日,德意军在贝尔格莱德地区会师,并占领贝尔格莱德。两天后,南斯拉夫停止抵抗。4月17日,南斯拉夫被迫签订投降条约。4月27日德军进占雅典。4月29日前进抵伯罗奔尼撒半岛南端。损失近1.2万人的不列颠远征军,毁掉重武器和运输工具,经海路撤往克里特岛。巴尔干战役的最后阶段是克里特岛空降战。

这场战争把巴尔干各族人民拖进了深渊。据不完全统计,有50万以上的人口被迫出逃或被驱逐,流离失所。26.5万希腊人被土耳其驱逐出境,23.4万土耳其人被赶出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1.5万保加利亚人被迫从马其顿迁到希腊,7万阿尔巴尼亚人被遣往埃皮尔,7万希腊人从色雷斯逃往保加利亚,10万土耳其人也不得不从希腊移到小亚细亚。

德国的闪电战再一次证明不可阻挡,虽然墨索里尼在德军的帮助下赢得了这场战争,但是他却非常想洗刷他军事上的失利之耻,他努力从德国的胜利中得到更多的领土。实际上,希特勒从未想过要把地中海地区作为重要的军事卷入地区。因此,墨索里尼想要就给了他。但是对意大利的独裁者来说,必须从现在开始就得从柏林接受命令了。

德意在巴尔干战争的成功,使得东南欧和东地中海地区的战略形势有利于法西斯集团。德国在南翼为尔后对苏作战建立了前进基地,并取得在东地中海对英作战的优势。

上一章 不列颠战役 二战前线:战役讲解最新章节 下一章 克里科岛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