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历史军事小说 > 直播:开局为秦始皇正名
本书标签: 历史军事  历史  科普     

华夏介绍之帝喾

直播:开局为秦始皇正名

读者都是大帅比帝喾(kù)(前2275—前2176年):姬姓,名俊,华夏族。生于高辛(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高辛镇),故号高辛氏[1],黄帝曾孙。 帝喾是帝喾部落的首领称号,帝喾部落是夷人的一个分支,与颛顼部落有近亲关系,帝喾后来继承颛顼为东夷部落集团的首领。[2] 五帝之一,是《山海经》里天帝帝俊的原型。姬俊的祖父玄嚣(少昊)是黄帝元妃嫘祖的长子,父亲名叫蟜极。姬俊5岁时(前2270年)受封为辛侯,15岁(前2260年)辅佐叔父颛顼,前2245年(颛顼78年)颛顼死后,时年30岁的姬俊继承帝位,成为天下共主,以亳(今河南商丘)为都城,[3]以木德为帝,号高辛氏,当年改元为帝喾元年。前2245—前2176年在位,深受百姓爱戴。享寿100岁;死后葬于故地高辛,建有帝喾陵。春秋战国后,被列为“三皇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帝喾前承炎黄,后启尧、舜,奠定华夏根基,是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商、周两朝先祖,帝挚、弃、契、帝尧之父。

沈飞本名 姬俊(夋) 别名 帝喾 号 高辛氏 所处时代 上古时期 民族族群 华夏族 出生地 高辛(今河南商丘睢阳区高辛镇) 出生日期 公元前 2275年 逝世日期 公元前 2176年 主要成就 “三皇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设立二十四节气 陵寝 帝喾陵 都城 亳(今河南省商丘市) 在位时间 前2245—前2176年 在位年限参考 三皇五帝年表 亲族 祖父玄嚣、父亲蟜极 所处文化层 河南仰韶文化时期 相关文化遗址 河南仰韶文化遗址 纪年 帝喾元年~帝喾70年 享寿 100岁 年代时间参考 三皇五帝年表

读者都是大帅比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传说帝喾因为母亲踏巨人足迹而生。帝喾少小聪明好学,德行高尚,聪明能干,十二三岁便有盛名,十五岁时,被堂叔父帝颛顼选为助手[3] ,因有功被封于辛。[4] 即位亳都 颛顼死后,侄子高辛即位,是为帝喾,时年三十岁。[3] 因他出生并兴起于高辛(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高辛镇)[1] ,故史称高辛氏。[5] 帝喾即位(部落首领)后,以木德为帝,以亳为都城。帝喾明察秋毫,顺从民意,为老百姓着想,仁威兼施,提升自我,使天下人民信服。可见帝喾也是一位恩惠雨露、兆民诚服的帝王。后订立节气,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深受百姓爱戴。[3] [6] [7]

为政举措

迁都于亳

迁都于亳(今河南商丘),民生上使得人民免于洪水之患,政治上便于彻底解决不安分的共工氏余部。共工氏余部一直从黄河中上游跑到长江中上游发展。建都于亳,便于将军队迅速投放到前线。击退外敌游牧民族——犬戎之后 ,并没有趁机穷追猛打,为的是将风险最小化,后将精力转向内政,处理民族问题。[8] [9]

订立节气

传说帝喾以前,人们虽有一年四季的概念,但只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从事农艺畜牧没有一个科学的时辰顺序,严重制约了农业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帝喾科学探索天象,物候变化规律,划分四时节令,指导人们按照节令从事农畜活动,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华夏农业出现一次伟大的革命,农耕文明走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知人善任

帝喾以仁爱治国,生活俭朴;他平常神色庄重静穆,品德崇高如山。他广施恩惠、仁爱,讲究信誉。他了解民间的疾苦,对天下人都一律平等。他绝不违背自然规律,又恭敬地祭祀天地鬼神,祈求神灵降福万民。由于他德行崇高,因此深受百姓的爱戴。在他的治理下,社会富足,人民安居乐业。帝喾亦能知人善任。羿的射箭技术天下无双,帝喾选拔他担任射官,赐给他彤弓和蒿矢。羿也不负帝喾深望,当白难反叛时,他一举将其平定。咸黑、柞卜长于音乐和制作乐器,帝喾命他们为乐官,终于创作出《九韶》之乐和鼙鼓、笭、管、埙、帘等新乐器

缔造盛世

帝喾的部落,《春秋纬》中一本叫《命历序》的书,说传10世,400年,《易纬》中的《稽览图》说是350年。帝喾时代可谓上古时期的太平盛世。他的治国方略是:一要博爱于人,二要让民获利,强调以诚信、仁德使天下治,帝喾在人民群众中尤以诚信而著称。帝喾作为一代帝王,不仅能养性自律,大公无私,而且倡导诚信,明察善恶,为历代帝王所推崇,到了现代,仍有积极意义。

后世评价

司马迁《史记》:“高辛生而神灵,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於其身。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天之义,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脩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财而节用之,抚教万民而利诲之,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其色郁郁,其德嶷嶷。其动也时,其服也士。帝喾溉执中而遍天下,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服。”[13]

曹植《帝喾赞》:“祖自轩辕,玄嚣之裔,生言其名。木德治世。抚宁天地,神圣灵宾,教讫四海,明并日月。”[12]

刘勰:“昔帝喾之世,咸墨为颂,以歌《九韶》。”[15]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汉以前人相信黄帝、颛顼、帝喾三人为华族祖先,当是事实。”[16]

轶事典故

凤凰来朝

帝喾非常喜爱音乐,他叫乐师咸黑制作了九韶、六列、六英等歌曲,又命乐垂作鼙鼓、钟、磐等乐器,让64名舞女,穿着五彩衣裳,随歌跳舞。在音乐起鸣之后,凤凰、大翟等名贵仙鸟也都云集殿堂,翩跹起舞。古时认为只有德行高尚的人才能招来凤凰。[17] [18]

姓氏来历

颛顼听说姬俊聪明多智,就请姬俊帮助他出点子。姬俊说:“九个国家齐来攻打我们,我们如果跟他们硬打硬拼,必然顾此失彼,难以取胜。”颛顼说:“以你之见呢?”姬说:“九国敌人都想独吞我们的地盘,他们彼此之间必然互不相让。我们若能叫他们之间互相打起来,不就好平灭了吗?”颛顼一想:对呀!姬俊想的这个办法就是好。于是就派人分别到九国敌人中调拨他们的关系,很快使他们彼此发起了战争。后来颛顼没费多大力气,就平灭了九国之乱。颛顼看姬俊有能力,就把他封在“辛”这个地方掌管一切。那时,这儿经常闹水灾,水来了,老百姓就往另一个地方迁徙。而重新迁徙的地方又闹了水灾,老百姓便又重新迁回来。这样迁来迁去,老是不能安居乐业。高辛氏又想了一个办法:带领大家把住处的地势加高。但是加高的速度却赶不上水涨的速度,头天加高的,第二天又被水淹没了。夜里,姬俊睡不着,便跑到天上跟玉皇辩理,说:“天既然生了人,为什么又故意与人们为难,不叫人们活下去呢?”玉皇辩不过他,便派天神下来,一下子把“辛”这个地方的地势抬高到了水面以上。这儿的老百姓再也不被洪水赶得乱跑了。从此“辛”便称为“高辛”,姬便被称为“高辛氏”。[19]

相关争议

帝喾之名初见于春秋时史料中。有说法为:商朝人祭祀帝喾,[20] 另有记载说“商朝人祭奠舜”。[21] 三国韦昭认为“舜”当为“喾”字之误。殷墟甲骨卜辞记载商人有个叫夔的祖先,成汤曾追封其父为商夔宗,王国维考证后认为“夔”为“帝喾”之名,因形讹而成“夋”。因此由夔神而分化成喾、夋二神,同见于《山海经》神话中,唯“夋”写作“帝俊”,为全书中最主要最显赫的一个上帝神。“帝喾”只偶尔提到两三次,而另外分化出“帝舜”一神。自晋郭璞至近代学者多认为“舜”自“夋”音变而出,“喾”与“俊”、“舜”原由同一神“夔”分化出来已可论定。而夔、舜、俊和喾在甲骨文中拼写一样。因此帝喾可能就是成汤之父,这也是三皇五帝里唯一在甲骨文里有记载的。

到《五帝德》提出第一种“五帝说”,他便为五帝之一;第二种、第三种两“五帝说”没有他;第四种“五帝说”又有他。至于他与高辛氏的关系,正如颛顼和高阳氏的关系一样,也是到《五帝德》、《帝系》中才合而为一的,以后遂成了历史的定说。

史籍记载

《左传·昭公元年》子产曰:“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阏伯,季曰实沈,居于旷林,不相能也。日寻干戈,以相征讨。后帝不臧,迁阏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迁实沈于大夏,主参,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

《左传·昭公元年卷四·鲁语上》:“商人禘舜而祖契,郊冥而宗汤;周人禘喾而郊稷。”

《楚辞.天问》:简狄在台,喾何宜?玄鸟致贻,女何喜?

《孔子家语·五帝德》:“高辛氏之子,曰陶唐,其仁如天,其智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能降,伯夷典礼,夔龙典乐,舜时而仕,趋视四时,务元民始之,流四凶而天下服,其言不忒,其德不回,四海之内,舟舆所及,莫不夷说。”

《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一》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高辛父曰蟜极,蟜极父曰玄嚣,玄嚣父曰黄帝。自玄嚣与蟜极皆不得在位,至高辛即帝位。高辛于颛顼为族子。高辛生而神灵,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于其身。聪以知远,明以察微。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放勋。娶娵訾氏女,生挚。帝喾崩,而挚代立。帝挚立,不善(崩),而弟放勋立,是为帝尧。

《艺文类聚·卷十一·帝王部一》[12]

司马迁《史记》:“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放勋。娶娵訾氏女,生挚。”

《史记·五帝本纪》:“帝尧者,放勋。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帝喾次子,初封于陶,又封于唐,故有天下之号为陶唐氏。”

《帝王世纪》记载:“帝挚之母,于四人中,班最下。而挚于兄弟最长,得登帝位。封异弟放勋为唐侯。挚在位九年,政微弱。而唐侯德盛,诸侯归之。挚服其义,乃率群臣造唐而致禅。唐侯自知有天命,乃受禅,乃封挚于高辛(商丘高辛镇)。”

曹植《帝喾赞》颂曰:“祖自轩辕,玄嚣之裔,生言其名。木德治世。抚宁天地,神圣灵宾,教讫四海,明并日明。”

后世纪念

河南商丘帝喾陵

帝喾陵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商丘古城南20公里的高辛镇。陵前原有帝喾祠、沐浴室、更衣亭、禅门等古建筑,院中有大量碑刻。现仅存明代碑刻一通。现存的墓地为一高大丘,长200余米,宽100余米。帝喾陵维修于西汉,在元明又经多次修复,庙堂内中央有一口古井,梁上绘有彩龙,相传大旱之年求雨多有灵验,所以被人们誉为“灵井”。在原址上重新修葺的帝喾陵,高大壮观,南北长233米,东西宽130米。陵前一高耸的石碑上镌刻着著名书法家唐玉润先生书写的“帝喾陵”三个字,整座陵墓庄严肃穆。

河南安阳二帝陵

颛顼、帝喾陵简称二帝陵,是高阳氏颛顼和高辛氏帝喾的衣冠冢,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梁庄乡三阳庄村西北土岗上。帝喾陵与颛顼墓为邻,称“二帝陵”。墓前立石碑一块,上书“帝喾陵”。附近建有甬道和围墙。[9] 陵墓坐北面南,南北长2050米,东西宽1060米,占地面积350余亩。1986年,二帝陵被世人发现,后经对陵墓区和祭祀区上面厚厚的积沙进行初步清理,元、明、清历代御祭碑碣165通展现于世人面前,中轴线上御桥、山门、陵冢、拜殿等唐至清代12处建筑和基址也连续被发现。2000年晋升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家庭成员

曾祖父:黄帝

儿子:帝挚、弃、契、帝尧

[1] 《史记集解》:张晏曰:“少昊以前,天下之号象其德。颛顼以来,天下之号因其名。高阳、高辛皆所兴之地名;颛顼与喾皆以字为号:上古质故也。”

[2] 俞鹿年.中国官制大词典.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5

[3] 《帝王世纪》:(帝喾)年十五而佐颛顼,三十登位,都亳,以人事纪官也。

[4] 《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一》: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高辛父曰蟜极,蟜极父曰玄嚣,玄嚣父曰黄帝。自玄嚣与蟜极皆不得在位,至高辛即帝位。高辛於颛顼为族子。

[5] 人文始祖 高辛帝喾.中国广播网.2013-09-16 [引用日期2014-05-30]

[6] 孙姓溯源 大多源自河南商丘.中国广播网 [引用日期2013-12-27]

[7] 《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一》:高辛生而神灵,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於其身。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天之义,知民之急。

[8] 《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一》:帝喾崩,而挚代立。帝挚立,不善,而弟放勋立,是为帝尧。

[9] 黄濂.《中国历代帝王陵》.大连出版社,2007-09-01

[10] 《大戴礼·五帝德》:“夜观北斗,尽观日,作历弦、望、晦、朔、迎日推策”,或“观北斗四时指向,以定节气;观天干以定周天历度。”

[11] 《大戴礼·五帝德》:“爻策占验推算历法,穷极变化,颁告天下。”

[12] 《艺文聚类·卷十一·帝王部一》.国学网 [引用日期2013-12-20]

[13] 《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一》.国学网 [引用日期2013-12-01]

[14] 《史记》:“德莫于博爱于人,政莫高于博利于人。政莫大于信,治莫于大仁。”

[15] 《文心雕龙·颂赞》:“四始之至,颂居其极。颂者,容也,所以美盛德而述形容也。昔帝喾之世,成墨①为颂,以歌九韶。自商已②下,文理允备。夫化偃一国谓之风,风正四方谓之雅,容告神明谓之颂。风雅序人③,事兼变正;颂主告神,义必纯美。鲁国以公旦次编④,商人以前王追录,斯乃宗庙之正歌,非宴飨之常咏也。时迈一篇,周公所制,哲人之颂,规式存焉。夫民各有心,勿壅惟口⑤。晋舆之称原田,鲁民之刺裘革,直言不咏,短辞以讽,丘明子高,并谍为诵,斯则野诵之变体,浸被乎人事矣。及三闾橘颂,情采芬芳,比类寓意,又覃及细物矣。”

[16]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商务印书馆,2010年12月1日

[17] 《吕氏春秋·古乐》:帝喾命咸黑作为声歌,九招、六列、六英。有倕作为鼙鼓钟磬吹苓管壎篪鼗椎钟。帝喾乃令人抃或鼓鼙,击钟磬,吹苓展管篪。因令凤鸟、天翟舞之。帝喾大喜,乃以康帝德。

[18] 王玉哲:《中华远古史》84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19] 人文始祖话帝喾.衡阳生活网 [引用日期2012-10-26]

[20] 《礼记·祭法》:“殷商人褅喾。”

[21] 《国语·鲁语》:“商人褅舜。”

[22] 帝喾陵:你家在哪里.商丘网

沈飞“嚳何以能够少年得志?这不仅是因为,他是具有尊贵血统的“神三代”,更是因为他拥有罕见的通灵能力。在颛顼切断人神之间的联系后,人类陷入了对自身命运的巨大迷茫,他们不知道自己应当何去何从。

帝嚳与占卜术的发明

嚳,古人称其为“帝嚳”。许多典籍往往把他置于“五帝”之列,司马迁《五帝本纪》也把他跟黄帝、颛顼、尧和舜相提并论,列为五帝中的第三位。[ 《史记正义》:“太史公依《世本》、《大戴礼》,以黄帝、颛顼、帝嚳、唐尧、虞舜为五帝。”]他在上古神系中的重要意义可见一斑。其实,嚳当年不过是禹国的一位祭司而已,仅仅负责对于诸神,尤其是日神的祭祀。禹国很少为人所知,它是夏国的一个体积不大的邻国,都城建于蒲坂,即今山西省永济县。

其中上层阶级含有斯基泰人血统,外貌与更早入驻的东亚居民殊为不同,身材高大壮硕,使用一种双尖长矛,也不妨称作双叉戟(比三叉戟少一个矛头),与牛皮盾牌作为武器。这个族群往往游弋在广大的北方草原之上,少数人踏上了黄河中游的土地,面对那里的风景和沃土,放下了长矛和弓箭,娶了温婉的当地女子,一边耕种庄稼,一边放牧牛羊,过起了田园诗般的生活。

嚳出身于古老的贵族家庭,身上也有斯基泰人的血统,并且据说乃是颛顼的侄孙。他出生之时,刚被剪断脐带就能说话,甚至喊出了自己的名字,令所有的家人大吃一惊,以为见证了神迹。全国都在流传这个消息,人们说,禹国有福了,上帝为我们赐下了一位神子。嚳十二岁时已享有盛名,到了十五岁的时候,就开始辅佐老迈的国王,成为禹国的大祭司,负责对日神舜与水神颛顼的祭祀,从神明那里接受谕示,并且传达给国君和民众。作为一颗冉冉升起的政治新星,嚳在禹国乃至整个中原地区都有着显赫的声名。

嚳何以能够如此少年得志?这不仅是因为,他是具有尊贵血统的“神三代”,更是因为他拥有罕见的通灵能力。在颛顼切断人神之间的联系后,人类陷入了对自身命运的巨大迷茫,他们不知道自己应当何去何从。因此,作为一个能够“上达天听”的少年,对于重建人神之间的对话渠道,嚳显然负有某种重大使命。那么,嚳究竟掌握了怎样的通灵秘密呢?

通过对“嚳”这个字本身的研究,我们发现了其中的奥妙。该字的上半部分,是两只手抱持着“卦”或“爻”,当然也不排除是蓍草,总之是两个“X”形符。这应该就是所谓的“爻”,即“卦”中的每一根卦线。它的下半部则是祷告的“告”字。显然,这个字极其形象地描述了一个祭司以占卦的方式向神灵求告的场景。

通过“嚳”字所提供的线索,我们发现,嚳或许从地神大禹那里学会了使用“圭”的技术。此前说过,“圭”以坚硬的木头制成,形状很像一把曲尺,将它竖起来对着太阳时,横者为“圭”,竖者为“表”。阳光照在“表”上,会在圭面形成一道阴影,随着太阳位置的移动,阴影会随之在圭面上移动。嚳将日影变化的轨迹画成一道道刻线,因而可以根据这些刻线来推定每天的日程,形成一个白昼计时系统,这个计时系统被称为“易”,即“周易”之“易”。“易”字,属于典型的象形结构,上面是一轮太阳,下面是代表日光的斜线,用以象征时间的移动。在确定每年的节气之后,还可以通过它形成关于时节变化的历法系统。借助这种简陋的工具和基本的经验,嚳发明了太阳时钟与太阳历法。当然,圭表还可以用于丈量土地,划分田野,大禹早已做过这样的实践。

至于留在圭面上的那些日影刻度,则成了爻线的起源。嚳把刻线分为长短两种,相互配合,三根线构成一个组合,将它们叫做“卦”,又将它们分别命名乾、坤、离、坎、震、兑、巽、艮。但是在发明的初期,它们可能只是被用来标定一天的八个时辰。嚳命令那些鸡人,必须按时观测日光照射在圭表上的位置,然后敲击王宫里的钟鼓。钟声代表长爻,鼓声代表短爻,两种声音结合起来,足以表达卦的名称,使王宫内外之人都知晓现在处于什么时刻。

为防钟鼓受到日晒雨淋,嚳下令建造了钟楼与鼓楼,它们分立于王宫两侧,有时则在城市的两端,仿佛两个守护时间的巨灵。在都市以外的乡村,嚳用更为简单的铜锣和竹梆子作为代替。他任命一些村里的更夫来负责夜间的报时,以较长的锣声代替钟声(长爻),而用较短的梆子声代替鼓声(短爻),以此向乡民宣示时间的刻度及其名字。这种报时方法延续了数千年,直至上个世纪中叶,广大的中国乡村都还在沿袭这种古老的传统。

接下来,嚳展开了祭司制度本身的改革实验。古代祭司所面临的最大难题,在于不知道如何接受来自神灵的谕言,这种兆示无所不在,但并非每一个祭司都能领会。一旦他们接收不到神的讯息,又迫于国君和民众的压力,而必须给出交代,这极易导致假传神谕和代神立言的现象。因此,人神之间亟需一种更为清楚和确定的通讯方式。

于是,嚳在爻线的基础上发明了易卦。“圭”字加上“卜”字,就成为“卦”字,这意味着,“卦”是用“圭”的长短线来进行占卜的一种巫术,利用它来推断神灵的旨意,从而预知人间的祸福吉凶。这项伟大的发明使人神之间的关系得到了修复,人类的命运也从此有了转机。这种占卜术,我称之为“嚳易”,以此区别于据说经周文王整理的版本。出于保守秘密的需要,“嚳易”并未得到广泛传播,它的应用,仅限于极少数的高级祭司与贵族成员。

然而,在喾动身离去之后,“嚳易”就人间蒸发了,几乎无人知晓它的存在。商朝的时候,似乎有人发现过它的一些碎片,称之为《连山》或《归藏》。又过了许多岁月,一名叫做姬昌的政治家,也就是刚才说到的周文王,重新发现并整理了这种失传已久的秘术,并用它来推演整个民族的政治命运,最终以此引领周人击败纣王,推翻了庞大的殷商帝国,并且建立起全新的国家与文明。这就是“周易”的诞生

读者都是大帅比本章完

读者都是大帅比未完待续

读者都是大帅比不喜勿喷,谢谢

读者都是大帅比希望人多一点,三皇五帝完了以后,如果到五千,整点玄幻的

上一章 华夏介绍之颛顼 直播:开局为秦始皇正名最新章节 下一章 华夏介绍之帝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