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历史军事小说 > MUV—LUV
本书标签: 历史军事  后宫  机战   

故事背景 7

MUV—LUV

瑞鹤(ずいかく)F-4J改

1982年由日本政府城内省下单开发的F-4的改造机型。主眼在近战机动层面上的强化,因此装甲改采重点防护,强化近战机动回旋、瞬间加速等爆发式能力;但机体平衡性极差,非常仰赖驾驶员的技术。曾有在模拟战中击败美国F-15(当时是C型)的纪录。性能面上为准第二世代机。

武御雷(たけみかづち)(TSF-TYPE00)

以F-4J改“瑞鹤”的后继机身分开发的纯日产战术机。实际上是以不知火的开发资料为本做出来的特殊用途机种。为日军的精锐,直属于将军家族的“斯卫军”所使用的机型。由于“高贵者应挺身于人民之前战斗”这样的思想,作为供将军家族成员和其护卫而使用的机体,特别重视格斗战能力和机动性的强化。近战能力为各国战术机中顶级水平,但代价是武装筹载能力大幅低下。机体颜色代表地位,由高至低为-紫、青(蓝)、赤(红)、黄、白、黑。

欧洲联盟军战术机

EF-2000“台风”

由英国、德国、西班牙、和意大利共同开发的欧洲联盟第三世代战术机。在F22A服役前号称最强。经过了法国退出开发等问题,总算在2000年正式开始配备。因为欧洲除英国与瑞典外,几乎都在BETA占领下,因此资源严重不足;该机采用机体小型化和多功能化设计,除了延长续战时间外,其实也是减少资源消耗的手段。机身各处都配备了高碳纤维制刀刃做为固定武装,特别是头部、双肩及两前腕的配备也有姿势制御的功用。手持格斗武器方面有西德的长戟、英国的双手剑和西班牙的打击盾牌等各种版本。而射击战兵装除了标准的突击炮系统(36mm机关炮配120mm滑膛炮)外,另有一种专门用于火力支援的战术机手持支援火炮系统;该系统全长超过战术机高度,可于57mm、105mm、220mm口径换装。欧洲军队在配置上倾向单由战术机部队作战,因此才有专门的火力支援炮;和日本仅为增加有效射程的“支援突击炮”是不同的概念。以高碳纤维制作跳跃单位主翼,这点和其他第三世代机相同。

“疾风”(Rafale)

法国脱离ECTSF计划后独自开发的第三世代战术机。

JAS-39“鹫狮”

瑞典制第三世代多用途战术机。是为了配合瑞典特有的峡湾地形作战而开发。

苏维埃联邦军战术机

米格系战术机

MiG-21bis

F-4的改造机型。由于苏联的战术需求,因此极度重视接近战能力和运动性能,和标准型F-4的最大差异在于头部和大腿部等地外装简略并轻量化,及手脚部件重新设计等。

MiG-23/27

苏联真正的“纯国产战术机”,也是苏联最初的第二世代机种类,机体上仍保有许多第一世代机的设计特征。整体来说受美国F-5系列的影响,因此外型设计有许多相似之处,但Mig-23生产上并不顺利。

前线整备与操作评价也不好,除了现地修改试行错误外,也藉由外销方式减轻负担;

这个系列真正改进完成的是MiG-27型,约有9成以上的零件经过修改与再设计。

推出时已经略嫌落伍(纯第二世代性能);但该系列占了苏联保有战术机的40%,仍是苏军第一线最重要的支柱。

附带一提,该系列的近接战斗短刀设计特殊,较他国用的型号长了快一倍。

Mig-29“燕式”

米高扬·格列维奇设计局设计开发的第二代战术机。

和Su-27是同时期发展起来的战术机,在苏联同代战术机中该机以拥有(和Su-27)同等的近距离密集格斗能力而著称,但是较小的有效载荷、正常运行时间太短以及身为主力战术机但是逃生位置设计不合理成为该机的缺点。然而,和Su-27鹤式作为高低搭配中的“低”的主力型战术机已经被部署在远东地区。头部的电子元件和肩部的BLADEPAIN、前臂的弹出式链锯剑使用和Su-27通用的装备,小腿的前缘也配备了大型的格斗用刀。

该机拥有和F-16和F-18战术机相匹敌的综合性能、近距离格斗战得到较高的评价、性价比高,被世界各国(东欧社会主义联盟和东德)正式装备。此外,在[日珥计划]中是由东欧社会主义联盟所属的格拉夫小队对强化型的Mig-29OVT进行相关的开发试验。

Ласточка在俄语中是“燕子”的意思,这是女性在友好讨论时使用的。

该机配备有对反坦克火箭用的散弹防御系统,这个装备是标准装备还是对人战装备目前不明。

1994年,开始部署。

“9.12”

Mig-29的原型机代号。

拥有强大的中、密集近接格斗能力的轻型高机动多功能战术机,通过间谍获得的YF-16/17的数据困难地进行研发。由于苏联军方正式采用Su-27战术机导致该机的开发计划被终止,但是由于抓住了Su-27初期故障的机会,由苏霍伊设计局得到技术援助,终于完成了试做机。

Mig-29M

准第三代战术机性能的机体。

被竞争对手Su-27M2(Su-37)打败,Mig-29的国内采购合同因此被取消。

Mig-29OVT“支点”

Mig-29战术机发展型的概念实验机。该机采用的相关技术在Mig-35得到实用化。

诺斯罗普公司(美国)作为米高扬设计局正式技术合作伙伴对Mig-29OVT进行大幅度改进,该机体也因此被称为[东方之鹰],作为F-15·ACTV的劲敌,该机被合作双方当作[日珥计划]的成功象征。

而且该机是与西方企业进行技术合作而改进的,因此按照NATO的命名原则得到一个爱称,Mig-29OVT被称为[支点]。

从Mig-29战术机的主要改进点来看:由于增大5%的机体使正常运行时间得到延长、改进了航空电子设备和传输介质OBL化(光纤化)、增加推进器以提高机动性、改变了BLADEPAIN的刀片形状、更换了增加出力的主发动机以及增大跳跃装置的体积。

Mig-35(Mig-29OVT)

是Mig-29战术机的发展机型,Mig-29OVT战术机是它的概念验证机。

机体的扩大提高了有效载荷,改进了主发动机提高了效率,克服了正常运行时间过短的问题。

此外,跳跃装置更换了带有三维可控(轴对称)喷管的矢量推进器,具有和Su-37同等的机动能力。

标准制式的Mig-35战术机被纳入第三代战术机的分类中,除了Mig-29OVT基本规格相同外,机体还装备更换为碳纤维刀片的大型格斗用刀。

正在与苏联将要主力装备的Su-47战术机进行比较测试。

1.42/1.44项目(米格1.42/1.44)

1984年,苏联的多功能前线战术机计划(MFPTI=МФПТИ计划)开始,米高扬设计局据此开始研发米格1.42。

由于Mig-23/27战术机过于平庸的性能导致成为失败的第二代战术机。鉴于美国开始研制对抗可能出现的第三代战术机的ATSF计划,1994年,作为概念验证机米格1.44开始试制造。

米格1.44和1.42有很多共通点,1.42据说是考虑到隐形战术机的外形设计。

苏霍伊系战术机

Su-27“鹤式”苏联制第二世代战术机。是第二世代机中第一种以与BETA肉搏为设计主眼的机体。因此和他国同时期机种相比,在近战微调机动性上特别突出。“前腕部电锯”“肩/膝部固定刀刃翼”等固定接近战武装也是因此机的运用成功而开始成为苏系国家战术机的标准配备。本来是苏联次期战术机的主力,但因为Su-37的出现而减产;两者最大的差异在于腰部装甲设计,Su-37有配置能让机体紧急停止与後退的逆喷射引擎,本机没有。

Su-37“终结者”

苏联制第三世代战术机。Su-27提升而来的机型(原为Su-27M2),加上美国诺斯洛普公司的流出资料而修改完成。西侧(苏联对欧美的称呼)视为准第三世代(2.5世代)。

上一章 故事背景 6 MUV—LUV最新章节 下一章 故事背景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