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短篇小说 > 作者故事及一些语录
本书标签: 短篇  介绍  自己的经历 

张君秋老师

作者故事及一些语录

张君秋,京剧表演艺术家,四小名旦之一,旦角张派创始人,1920年生于北京,卒于1997年,原名滕家鸣,字玉隐,祖籍江苏丹徒。他自幼家贫,父滕联芳,随母张秀琴在各地客串演出,后经李多奎介绍,14岁拜李凌枫为师,专攻青衣。他学习前人不拘形似,追求神似。吸收诸派之长,融汇贯通,终于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成为京剧张派的创始人。张君秋历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等职。1990年被美国林肯艺术中心和纽约美华艺术协会授予终身艺术成就奖和林肯大学人文学荣誉博士学位。

张君秋 - 个人简介

张君秋(1920-1997)别名:家鸿,民族:汉。自幼从师李凌枫学戏,后又拜尚小云、梅兰芳为师。他学习前人不拘形似,追求神似。 吸收诸派之长,融汇贯通,终于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成为京剧张派的创始人。张君秋的学生遍及全国各地,有近百名之多,其中有薛亚萍、李炳淑、杨春霞、杨淑蕊、王婉华、雷英、张静琳、王蓉蓉、赵秀君等。

他的唱腔,兼容梅、尚、程、荀之腔,结合自己嗓音明亮、甜润、高中低音运用自如的优越条件,另辟蹊径。经过他的润色修饰,其唱腔有一种刚健清新的美感,形成他独特的艺术风格。他在《西厢记》中饰崔莺莺、《望江亭》中饰谭记儿、《赵氏孤儿》中饰庄姬、《状元媒》中饰柴郡主、《秦香莲》中饰秦香莲,这些角色的唱腔,均成为张派的艺术精品。

张君秋 - 艺术历程

14岁拜李凌枫为师,专攻青衣。

1935年,与雷喜福合作在北京吉祥戏院首次登台,以优越的嗓音条件和娴熟的演唱技巧赢得了观众的好评,以一出《女起解》唱红。

1936年,北京《立言报》举行公开投票选举,推选“四大童伶”,张君秋与李世芳、毛世来、宋德珠被选中(后世称“四小名旦”)。报界评价其“扮相,如窈窕淑女,似梅;唱功,有一条好喉咙,似尚;腔调,婉转多音,似程;做工,稳重大方,似荀”。他的嗓音“娇、媚、脆、水”,甜润清新,高低随意,舒展自如,梅派的华丽,尚派的刚劲,程派的轻柔,荀派的婉约都被他很好的融合在自己的表演艺术风格之中。后拜王瑶卿为师,并得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阎岚秋、朱桂芳等指导。早期演出剧目主要是《祭江》、《雷峰塔》、《玉堂春》、《春秋配》等青衣唱工戏。

1942年自组谦和社挑班。张君秋常与合作的演员有孟小冬、王又宸、谭富英、马连良。

1947年与马连良、俞振飞在香港演出数年。

1951年返京,与马连良、谭富英、裘盛戎组成北京京剧团,曾合作演出了《龙凤呈祥》、《秦香莲》、《赵氏孤儿》、《状元媒》、《望江亭》、《西厢记》等。

1956年张君秋的北京市京剧三团和马连良京剧团及谭富英、裘盛戎的北京京剧二团合并,组成了阵容强大的北京京剧团。

文革中,张君秋备受迫害。文革后复出,把主要精力放在京剧教学方面,广收海内外弟子。

1986年,应天津市政府领导之邀主持天津市青年京剧团百日集训。后接受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委托,担任《中国京剧音配像精粹》的艺术总顾问,到他逝世为止,共完成京剧音配像120部,为京剧艺术的留传做出了巨大贡献

1997年5月27日,京剧大师张君秋逝世。

张君秋 - 艺术特点

张君秋丽质天成,扮戏有雍容华贵之气,嗓音清脆嘹亮,饱满圆润。在演唱上吸取了梅兰芳的“甜”,程砚秋的“婉”,尚小云的“坚”,荀慧生的“绵”,合四大家之长而一,形成了张君秋所独具的刚健委婉、俏丽清新的演唱风格。其歌喉之佳,名列“四小名旦”之冠。他在演唱上的特点,主要在两方面,一是唱法上灵活多变;一是创制新强。在演唱上,他注重以调节气息的方法控制声音的变化,高、低、轻、重,各类声音他都唱得完美自如,寓华丽与端庄,在典雅中见深沉,所谓涵腔唱法。无论在唱法上、创新腔上,他都遵循着从人物出发,为抒发角色感情的需要这一原则。如《望江亭》中的[南梆子]唱段:“我只说杨衙内又来搅乱,却原来竟是个翩翩的少年。”他在声音的控制上,旋律的变化上,都是紧紧地为表达谭记儿此此时此刻心情—惊喜交加以及对白士中的爱慕之情这一内容的。因此,张君秋的演唱又具以声传情,声情并茂的特点。是“四小名旦”中艺术生涯最长,成就最显著者。他的演唱吸收了其他行当及曲艺、歌曲的菁华,在梅派的基础上,创造出大量新腔,形成了“张派”。

张君秋 - “宽”与“严”

张君秋先生在山东的十几位弟子传人中,薛亚萍、董翠娜都获得过“梅花奖”,其他的几位也都多次在全国性比赛中获过大奖,成为在全国卓有影响甚至影响到海外的艺术家。他们在艺术上能不断精进,纵然有天赋的成分,但与张君秋先生严格要求也密不可分。张君秋容不得弟子们在艺术上有丝毫马虎。

严格,常常让人感觉冷若冰霜,不近人情。恰恰相反,谈起生活中的张君秋先生,弟子们又都不约而同地用“平易”、“细致”等词来形容。

“拜他为师,很好”

程青1962年曾拜尚小云先生为师。在1979拜张君秋先生前,她专门到尚先生家,想听听他们的意见。当时尚先生已经去世,尚先生的夫人和尚长麟、尚长荣在家。听说要拜张君秋为师,他们都很支持,“我记得师娘说,君秋小时候就住咱家。拜他为师,挺好,拜吧。”

虽然有了师娘这句话,第一次去见张君秋先生,程青心里还是挺紧张。“第一次见面,张先生就和气地夸了我一句,我听过你唱的《唱支山歌给党听》,唱得好。我紧张的心情一下子就放松下来。”

程青说,张先生待人特别谦虚、谨慎,对人客气。对自己的学生,更是亲切。学生们到他家里,他都非常高兴,像对自己孩子一样。

现在担任聊城京剧院院长的鲁霞,是张君秋先生的关门弟子。她1995年12月拜师,一年多后,张君秋先生就去世了。但这短短的时间里,鲁霞还是对张君秋先生的平易与细心有了深刻的体会。“每次去先生那里学戏,先生都会特意叮嘱琴师,别把调定太高了,别把嗓子吊哑了。”

“吃饱了,唱起来才有底气”

省京剧院的翟萍是1987年拜张君秋先生为师的。翟萍拜张君秋先生为师,说起来挺有渊源。张君秋先生的母亲,就是翟萍的爱人李宗华的祖父的干女儿。一直喜欢张派艺术的翟萍就有了拜张先生为师的想法。“婆母看我的嗓子、扮相、个头都还可以,于是带我去拜访张君秋。当时,我唱了《苏三起解》,唱了几句,老师觉得还行,就收下了我。”

翟萍说,张君秋先生在艺术上严格自己体会的非常深刻,为了学戏,抱着录音机学,不知听坏了多少个录音机。然而,生活中的张先生又非常平易近人,待人也很热情。“老师经常留我们吃饭。还特别要我嘴壮些,就是什么都要吃,不能挑食。他说,只有吃饱了,唱起来才有底气。冬天的时候,还不忘提醒我们围好围巾,不要感冒了,注意保护嗓子。”

在翟萍的记忆中,张君秋先生也非常细心,“每次送我到公共车站,车快来的时候了,他都会提醒把包的拉链拉好,把零钱拿好。真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

生活中的这些点滴往事,听上去似乎有些琐碎,但让人感觉非常温馨。弟子印象中的张君秋先生,可敬,亦非常可亲。

张君秋 - 代表剧目

有《四郎探母》、《龙凤呈祥》、《红鬃烈马》、《打渔杀家》、《审头刺汤》、《四进士》、《三娘教子》、《苏武牧羊》、《春秋配》、《诗文会》、《状元媒》、《金山寺·断桥·雷峰塔》、《刘兰芝》、《望江亭》、《西厢记》、《秦香莲》、《赵氏孤儿》、《楚宫恨》、《彩楼记》、《怜香伴》、《珍妃》、《秋瑾》、《芦荡火种》等。有《张君秋戏剧散论》行世。

张君秋 - 活动年表(节选)

1938年,农历戊寅年:时慧宝末次赴沪演出

1940年1月22日,农历己卯年十二月十四日:新民会贫民救济义务戏

1941年,农历辛巳年:张君秋组谦和社

1942年,农历壬午年:时慧宝加入谦和社

1945年10月,农历乙酉年:马连良1945年赴沪演出

1946年3月30日,农历丙戌年二月廿七日:1946年为北京伊斯兰教工业学校等筹款义演

1947年4月26日,农历丁亥年三月初六日:1947年4月26日北平市立剧院演出

1950年7月,农历庚寅年:杨宝森赴香港演出

1951年9月,农历辛卯年:中南实验京剧团成立

1953年10月4日,农历癸巳年八月廿七日:中国人民第三届赴朝慰问团赴朝

1956年9月1日,农历丙申年七月廿七日:北京市京剧界为成立“北京市京剧工作者联合会”举行义演四天

1957年1月2日,农历丙申年十二月初二日:北京京剧团合团纪念演出举行

1958年2月,农历丁酉年:戏曲界人士研究在大跃进中戏曲界如何创作更多的新剧目

1959年2月13日,农历己亥年正月初六日:中和戏院1959年2月13日演出

1960年3月,农历庚子年:北京京剧团1960年赴广州演出

1961年2月13日,农历庚子年十二月廿八日,晚:北京京剧团举行春节联欢晚会

1962年3月,农历壬寅年:张君秋、高盛麟“走马换将”

1963年,农历癸卯年,秋:京剧影片《秦香莲》开拍

1964年7月9日,农历甲辰年六月初一日:北京京剧团观摩宁夏京剧团《杜鹃山》座谈会举行

1966年6月4日,农历丙午年四月十六日:马连良最后一次演出

1980年,农历庚申年:武汉江夏剧院落成

1984年12月20日,农历甲子年闰十月廿八日,上午:纪念喜(富)连成科班创立八十周年大会举办

1989年10月12日,农历己巳年九月十三日:第一届中国金唱片奖揭晓

1989年12月,农历己巳年:美华艺术协会授予张君秋、顾正秋“终身艺术成就奖”

1990年1月2日,农历己巳年十二月初六日,傍晚:张君秋与顾正秋四十七年后师徒重逢

1990年8月9日,农历庚午年六月十九日:张君秋1990年赴沪举行专场义演

上一章 苏文茂老师 作者故事及一些语录最新章节 下一章 刘文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