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历史军事小说 > 慈禧那点事
本书标签: 历史军事  真人真事  短篇集合     

外表

慈禧那点事

慈禧爱美是出了名的,对于养生也有很大的研究,她像年轻女孩一样乐于精心打扮和捯饬自己。

  太后总是先梳头后洗脸,她就像年轻女孩儿一样精心打扮,如果太监梳得不合适,她就会像个小姑娘一样大惊小怪地指出来。她有几十种瓶瓶罐罐,装满了各种香水和香粉,还有很多香皂。等洗完脸,她先拿一块软毛巾轻轻擦干,然后再洒上用蜂蜜和花瓣制成的花露水,扑上一种味道浓郁的粉红色香粉。

  入住宫中

  正像我前面提到的,我们所住的房子,包括四个大房间和一个大厅,母亲、妹妹还有我每人住一间,第四间是给丫鬟们住的。太后还派了一个太监来照顾我们,这个太监告诉我们,除他之外,太后还派来了四个小太监供我们使唤,如果他们不听话,我们可以告诉他。他还说他姓李,不过宫里姓李的太监实在太多了(包括总管李莲英),要想分清他们,其实挺难的。

  辞别太后后,我们走了很久才到达我们的住处。李公公指着我们右边的一处宫殿说,那就是太后的寝宫,我们刚刚就是从那里出来的。我不明白为什么这两个地方离得那么近,我们却走了那么久的时间,于是便向他打听。他说,我们的住处位于皇上寝宫的左侧,太后下令将我们的住处通向她寝宫的路给封死了,原因是什么,他现在不能说。他说:“你们看,这地方本应该正门朝东,现在却朝着湖。”

  湖上的景色非常漂亮,我告诉李公公这个朝向我很喜欢。他笑着说:“等你在这儿待久了,知道的事情多了,就会发现这是个怪异的地方。”他的话让我满腹狐疑,但我却不想去多做打听。

  李公公还告诉我们,皇上的寝宫就在我们后面,和太后的寝宫差不多大。我们顺着他所指的方向看去,能够看到皇上寝宫屋檐上伸出的树枝。皇上寝宫后面还有一幢建筑,也有一个很大的庭院,不过房子比较低矮,李公公说那是皇后的寝宫。那座寝宫的两侧各有一排房子,他说左边的那排本来是瑾妃的卧室。两座宫殿之间本来有路相通,但是老佛爷——李公公就是如此称呼太后的——把路封死之后,皇上和皇后如果想要来往,就必须经过太后的寝宫。我估计这就是太后随时监控解皇上和皇后一举一动的办法吧。这一切对我来说都挺新鲜的,我一时不知道该如何感想。我有点担心李公公还会告诉我更多稀奇古怪的事情,所以我就告诉他我累了,想要回房休息了,于是,他便退下了。

  我终于走进了自己的房间,环视四周,我惊喜地发现这里的装潢非常考究。屋子里面陈设着紫檀木的家具,上面盖着红色的锦缎,窗户上挂着红色的丝窗帘。几间卧室都是如此。正面的窗户下,沿墙是一排用砖砌成的炕,上面的炕罩也是紫檀木的,四周有木头做成的帷架,悬挂着红色的床帏。这些炕非常奇怪,由砖建成,正面中央部位有一个炕洞,冬天时候,可以在里面烧火,以便烤热砖头取暖。白天炕上会放着一个小桌子,到了晚上就会搬走。

  我们进屋没多久,就来了几个太监,他们给我们送来了晚饭,并且布置在大厅中央的一张桌子上。他们告诉我们,这些饭菜是太后吩咐送来的,太后说让我们随意享用。我们都非常累了,所以并没有吃多少。

  就在我们准备休息的时候,李公公又来了,他告诉我们明天5点钟必须起床,不能迟了。我叮嘱他明天5点来敲我的窗户叫醒我。之后我们就躺到了床上,但并没马上入睡,而是聊起了白天的事情,因为这一天发生的一切对我们来说是那样的新奇。后来,我们聊着聊着就睡着了。仿佛才刚刚睡着,我就听到了有人在敲我的窗户。我一下就醒了,问怎么了,一个太监告诉我,已经5点了,该起床了。

  太后的起居

  我立刻爬起来,打开窗户向外看,只见天色已经破晓,天空中满是美丽的绛色朝霞,并映照在平整如镜的湖面上,这一景象简直美极了。远远看去,太后的牡丹山上也是霞光四射,百花盛开。

  我赶紧开始穿衣打扮,前往太后的寝宫。

  在路上,我看到皇后坐在走廊里面,便向她请了早安。瑾妃也在那里,不过已经有人告诉过我们,不必向她请安,因为她在宫里并没有什么地位。此外还有一些小宫女,很多我都没有见过。皇后把我介绍给她们,说她们也都是女官。她们都是满族大臣的女儿,有几个非常漂亮和机灵。皇后告诉我,这10个女孩儿刚刚开始熟悉宫里的礼仪,还不能去太后跟前办事。她们全都穿着漂亮的旗袍,款式和皇后穿的一模一样。

慈禧的耷拉翅头饰:

慈禧太后服饰中的领结与耷拉翅

霞帔最早是妇女披搭于肩的彩色披帛,以轻薄透明的五色纱罗为之。到了唐代,妇女在裙衫之外身着质地轻薄柔曼的丝带,如同一条大围巾一般,深受妇女的喜爱,成为当时的时尚之装,并演绎成唐代女装的重要组成。从宋至明清时期,霞帔都是女性礼服的一种,清代霞帔与前代的变化,最根本的不在形式,而在用途上。

霞帔是专用服饰,虽然没有龙袍、凤袍严格,但是也有很多限制、禁忌,不是什么人都可以使用的。清代,霞帔系带演变为彩帨。彩帨是女性服饰的配饰,如同今天的领带。彩帨上窄下宽,呈尖角形。《明清绣品》中介绍清代典章对彩帨的颜色和纹样都有明确的规定,色彩代表地位的高低。皇太后、皇后、皇贵妃用绿色,绣“五谷丰登”,加配小挂件;妃绣“云芝瑞草”;嫔则无纹饰;其他人员以白色绸制作,无纹饰。在一些以乾隆皇帝为题材的电视剧中,常把彩帨打扮成蝴蝶结的形式,这种是不对的。蝴蝶结是西式的装饰,因此,在清代乾隆时期不可能用于皇室的服饰上。

当然,清代的西洋画(或外销画),画中的中国女子是有蝴蝶结。这种画有两种情况:一是西洋人画的,按照他们的理解,结合西洋服饰,创作了中国女子穿西洋衣领的绘画;二是中国人按照西洋人的习俗,审美进行绘画,这类绘画通常用在外销瓷上,专向海外销售。无论哪种创作者,都是为了满足西洋人审美绘制的,人物造型、服饰款式都已经西化,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差甚大。

除了霞帔,坎肩也是满人的一种主要服饰。它最初为武将骑马时所穿,一般穿在袍褂之外,以御寒冷。若感身热,则从外衣领襟处解钮脱之,无需脱去外衣,非常方便。在清宫题材的电视剧中,常出现加长版的坎肩或者类似剪掉袖子的袍子,这些也并不准确。当然,历史上并非没有类似的服饰,明代的比甲,宋明朝代的背子就是这样的。

在清代后宫的服饰中,马蹄袖是主要特征,皇后、皇贵妃、嫔妃的礼服、吉服以马蹄袖为主。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清宫服饰也不是都是马蹄袖,也有窄袖、宽袖等形式。特别是日常闲居时,多穿便服。清宫便服以暗花面料为主,以团龙、团寿等传统的吉祥图案为主,也有花卉、草虫、八宝、长圆字图案。便服中的氅衣和衬衣都以宽袖为主(宽袖不是大袖衫,氅衣、衬衣都是平阔袖)。不过,即便是便装,在随着四季的变化,而更换时,也不是任意为之,它是要按照清朝服饰制度,皇帝、后妃、宫女太监、文武百官都是统一换装。

对很多清宫迷来说,宫女的如意头以及耷拉翅造型最为熟知。《旧京琐记》记载:“旗下妇装,梳发为平髻曰一字头,又曰两把头,大装则珠翠为饰,名曰钿子。”这是满族女性独特的发髻与头饰,在头顶后左右横梳二平髻,因其形状如一把如意横在顶后,又称如意头。这种发型有多种称谓,有一字头、把儿头等称谓。

需要指出的是,朝天发髻,或梳顶后发髻向后翘,弯曲下垂形成一个大大的羊尾巴的发型,这种主要在民间流行,宫廷中很少见。

如意头形成在清代中叶,耷拉翅则形成在清末。孝钦皇后(即慈禧太后)时,在如意头的基础上,用上头座,形成更为高大的发髻,形成耷拉翅头饰。曾有《清宫词》描绘了耷拉翅的造型:“凤髻盘云两道齐,珠光钗影护蝤蛴。城中何止高于尺,叉子平分燕尾低。”

清代对于耳部妆饰的耳环、耳坠,不称耳环,而称耳钳或钳子。不同人群的身份等级影响着佩戴耳钳的款式。满人习俗流行一耳三钳,即戴三只耳环,也有一耳四钳的,而不是汉人那样只戴一只耳环。满人最早也喜欢戴金饰,流行金环无饰,入关之后逐渐流行东珠耳坠。

金环镶东珠耳饰 《清宫后妃首饰图典》

清朝早期顺治帝孝惠章皇后、康熙帝孝诚仁皇后朝服像都是一耳四钳。按照《皇朝礼器图式》规定:皇太后、皇后的耳饰,每具金龙衔一等东珠各2颗;皇贵妃、贵妃、皇太子妃的耳饰,每具金龙衔二等东珠各2颗;妃的耳饰,每具金龙衔三等东珠各2颗;嫔的耳饰,每具金龙衔四等东珠各2颗。皇子福晋、亲王福晋、亲王世子福晋、郡王福晋、贝勒夫人、贝子夫人、镇国公夫人、辅国公夫人、固伦公主、和硕公主下至乡君、民公夫人、七品命妇的耳饰,每具金云衔珠各2颗。

对于一耳三钳的佩戴方式,乾隆皇帝强调过,遵循满人的祖制,后妃与选秀的秀女都要这样佩戴。到了道光年间,宫中仍然是一耳三钳。在很多清宫电视剧中,是一耳一坠的情形,这也是不对的。

总体来说,清代初期满族女性的服饰朴素,体制也严格。至清代中叶较为繁饰,清宫后妃的服饰大致也如此。特别要指出的是,在封建社会,服饰从来就是“明等级,别贵贱”,宫女们的服饰,服色和款式都非常简单。大都身着红袄绿裙,常服以蓝布衫或袍为主,外加丝绸坎肩,梳理辫子,在耳旁插两朵花。绫罗绸缎、皮毛那是后妃们的衣料,轮不到宫女们。

上一章 事 慈禧那点事最新章节 下一章 后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