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短篇小说 > 各科人教版知识点和总结
本书标签: 短篇 

化学九年级上册人教版单元知识点总结

各科人教版知识点和总结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一空气

一、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原理(重要):522254OPOP点燃=+,容器内压强降低。实验现象:红磷燃烧,冒出大量白烟,烧杯中的

水倒流进集气瓶,液面上升约1/5。

实验结论:①空气中氧气约占1/5,氮气约占4/5;

②氮气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且不溶于水。

实验注意点:①装置必须密封好,不能漏气;

②红磷必须过量,完全消耗掉集气瓶内的氧气;

③不能用木炭、硫粉等代替红磷。

④冷却至室温后,再打开弹簧夹。

⑤点燃红磷后迅速伸入集气瓶。

选用的可燃物条件:①该物质在空气中燃烧且只与氧气反应;②该物质燃烧后生成物为固

态或液态。

二、纯净物和混合物

1、空气的成分: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氧气:活泼,用途(重要):供给呼吸,支持燃烧。

氮气:不活泼,用途:制硝酸、氮肥,用作保护气,医疗上可以在液氮冷冻麻醉的条件下做手术等。

稀有气体(氦、氖、氩、氪、氙等):

①性质极不活泼,曾被称为“惰性气体”;

②用途:保护气、不同色彩的电光源、激光超导技术、医疗冷冻麻醉等。

2、纯净物(重要):只由一种物质组成。如:水、氧气、氯化钠、铜等。

有固定组成,有固定性质。可用化学符号表示。

3、混合物(重要):由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如:空气、盐水、碘酒等。

不能用化学式表示其组成。

4、空气污染(重要):

温室效应----使全球变暖;

酸雨----使土壤酸化,破坏建筑物等;

臭氧空洞----使紫外线危害人类和动植物。

二氧化硫----含硫燃料的燃烧;

氮氧化物----汽车、飞机等尾气。

防治措施:加强大气质量监测;使用清洁能源;积极植树、造林、种草;消除污染源。

课题二氧气

一、氧气的性质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

氧气的检验:空气中,带火星的木条不复燃;氧气中,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剧烈燃烧。氧气的性质实验(重要):

(1)硫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空气中,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的火焰;氧气中,发出蓝紫

色火焰;都放出热量,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2)木炭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空气中燃烧持续红热;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

(3)铁丝空气或氧气中反应:空气中,红热现象,不能燃烧;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并有黑色固体产生(四氧化三铁)。

化学性质:(1)助燃性,可燃物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更剧烈。

(2)跟很多物质发生缓慢氧化反应。

二、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包括氧气和化合物中的氧。

①剧烈氧化:燃烧、爆炸

②缓慢氧化:动植物呼吸、食物腐烂、酿酒酿醋、钢铁生锈等。

三、化合反应(重要):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中另一种物质的反应。A

CB→+注:(1)化合反应不一定是氧化反应,氧化反应也不一定是化合反应,如蜡烛燃烧是氧化反应,不是化合反应。水

二氧化碳氧气石蜡点燃

+→+(2)有氧气参加的化合反应一定是氧化反应。

课题三制取氧气

一、工业制法:利用空气各成分沸点不同,采用低温蒸发来制取氧气。分离液态空气法(物理变化)。

二、实验室制法:

1、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

原理:↑++=∆224242OOMOMKOKMnnn↑+=∆23222

OKClKClOOMn发生装置: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的水珠倒流使试管炸裂。

收集装置(重要):排水法(不易溶于水)、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大)。

实验步骤:查→装→定→点→收→离→熄。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装:装药品;定:固定试管;点:点燃酒精灯;收:收集氧气;离:撤离导管;熄:熄灭酒精灯。

检验方法: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若木条复燃,则证明生成的气体是氧气。验满方法:向上排空气法:用用燃着的木条伸到瓶口,若木条复燃,则集满;

排水法:瓶口有气泡冒出时,则集满。

注意事项(重要):(1)铁夹在距试管口1/3处;

(2)导管不宜过长,否则不利于排净试管内空气,导致不纯,且不利于气体的导出;

(3)排水法:当导管口连续均匀地冒出气泡时再开始收集,否则收集的氧气中混有空气。向上排空气法:导管要伸入集气瓶底部,避免底部空气不易被排出,氧气不纯。

(4)先撤导管,再熄灭酒精灯,避免水回流。

(5)用氯酸钾制取氧气时,若无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可用少量高猛酸钾代替。

2、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重要)

原理:↑

+=2222222

OOHOHOMn实验装置:长颈漏斗下端要伸入液面以下,防止气体从漏斗下端逸出,分液漏斗则不需要插到液面以下。

实验步骤:①检查气密性;②向锥形瓶中加入二氧化锰固体;③塞好带有漏斗(或长颈漏斗)和导管的双孔塞;④向分液漏斗(或长颈漏斗)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⑤用排水法

(或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

三、催化剂(重要):

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又叫触媒。

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注:(1)改变包括加快、减慢;

(2)反应前后,催化剂化学性质不变,物理性质可能改变;

(3)催化剂不能增多或减少生成物的量。

特点:“一变二不变”,化学反应速率改变,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化学性质不变。

四、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C

BA+→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一分子和原子

一、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1、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分子、原子、离子等。

2、品红在水中的扩散(证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3、微观粒子的性质:

①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②总是在不断运动着;

③微观粒子之间有间隔。

同种物质的微观粒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微观粒子化学性质不同。

二、分子可以分为原子

1、分子、原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

2、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3、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现象(重要):

物理变化:分子未变,分子间的间隔发生改变。

化学变化:物质的分子发生改变,但原子的种类、数目没有发生改变。

纯净物:同种分子或原子构成。

混合物:不同种分子或原子构成。

课题二原子的结构

一、原子的构成与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原子的构成(重要):原子核+核外电子(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原子核:质子(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中子(不带电)

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区分原子种类的依据是原子的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第一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最外层电子数最多不超过8个(如果第一层为最外层时,则不超过2个)。

(2)核外电子总是尽量排在能量较低的电子层里,即排满第一层才排第二层,排满第二层才排第三层。

二、粒子结构示意图

由原子核及核内质子数、电子层及各层电子数等组成。

阴离子:负电荷数=电子数-质子数

阳离子:正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

原子的化学性质主要取决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原子最外层电子达到8电子的相对稳定结构(第一层为最外层时是2)时,该原子性质相对稳定。

三、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常见:

+----4

323240NHOHNCOSO、铵根离子、氢氧根离子、硝酸根离子、碳酸根离子硫酸根离子1、离子形成(重要):如金属原子失去电子,电子层数减少1;非金属原子得到电子,电子层数不变。

数值关系: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数=原子失去电子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数=原子得到电子数=核外电子数-质子数。

四、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不是实际质量;符号“Ar”,单位是“1”。

12

1

kg121kg1⨯=)原子的实际质量(个碳)

个钙原子的实际质量(rA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课题三元素

一、元素:是相同核电荷数(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元素符号的意义(重要):

宏观:①表示一种元素,如:H表示氢元素;

②由该原子构成的物质表示一种物质,如Fe表示铁这种物质。

微观:①表示一种原子,如:H表示氢原子;

②表示一个原子,如H表示一个氢原子;

③元素符号前面加数字时,只能表示原子个数,如2N只能表示两个氮原子,

而不再表示氮元素。

直接由原子构成的物质:(1)金属;(2)稀有气体;(3)固体非金属:如C、Si等。

二、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分布(重要):

(1)空气中前两位:氮(78%)、氧(21%)

(2)生物细胞前四位:氧(65%)、碳(18%)、氢(10%)、氮(%)

(3)地壳中的元素含量:氧(48.60%)、硅(26.30%)、铝(7.73%)、钙(3.45%)、钠(2.74%)

元素的分类:金属元素(只有汞为液体)、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

三、元素周期表: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原子核外电子数。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重要):每种元素占一格,均包含元素的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等内容。此外,元素周期表中,还用不同颜色对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作了区分。

纵行(族):18个纵行,除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外,其余15个纵行每一个纵行叫一个族,共16个族。

横行(周期):每一横行叫一个周期,共有7个横行,即7个周期。

意义:(1)未寻找新元素提供理论依据。(2)启发寻找新物质。(3)元素周期律。

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

课题一保护水资源

1、世界水资源概况(重要):陆地29%,水71%。海水96.5%,陆地淡水2.53%,陆地咸水0.97%。

2、节约用水(重要):工业上,改善工艺;农业上,喷灌、滴灌。

3、水体污染(重要):

(1)水华:藻类大量繁殖,水体富营养化。海水中叫“赤潮”。

原因:生活及工业排放的大量氮和磷的废水。

科学合理的水产养殖不会造成污染,还可提供丰富资源,但过度会造成污染。

(2)来源:工业三废“废水、废渣、废气”,农业污染,生活污染。

(3)防治:工业上,改善工艺;农业上,合理使用化肥、农药;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和排放,加强水质的质量监督。

课题二水的净化

1、水的净化:

(1)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重要):

取:取水;

加:加絮凝剂(主要是明矾),使悬浮颗粒吸附凝聚而除去;

沉:沉淀;

滤:过滤;

吸:用活性炭除去臭味、色素、毒素、残留小颗粒等;

投:投药消毒(常通入氯气,消毒杀菌也可用漂白粉)。

(2)常用净水方法(重要):

沉淀、过滤(除去不溶性杂质),吸附(除去部分不溶性杂质、可溶性杂质和臭味等),蒸馏(除去不溶性杂质和可溶性杂质)。

上述四种方法均为物理变化。蒸馏得到的水是纯净物,其余为混合物。

(3)活性炭的净水作用: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具有很强的吸附性,能吸附色素、异味、不溶性杂质和部分可溶性杂质,吸附过程属于物理变化。

明矾的净水作用:明矾溶于水后生成的凝胶状物质,能使水中细小的悬浮杂质集结而下沉,从而达到净水的目的。

2、过滤(重要):一贴二低三紧靠。

一贴:滤纸要紧帖漏斗内壁;

二低:①滤纸边缘要低于漏斗边缘;②液面要低于漏斗边缘。

三紧靠:①烧杯要紧靠漏斗玻璃棒;②玻璃棒要紧靠三层滤纸一边;③漏斗下端要紧靠烧杯内壁。

溶液浑浊的可能原因:滤纸破损;液面超过滤纸边缘;漏斗或烧杯不干净等。

3、硬水和软水:含有较多钙、镁离子的水叫硬水;不含或少含钙、镁离子的水叫软水。

区分方法:(1)加热或长久放置后有水垢产生的水的硬水。

(2)试管取样,滴加等量肥皂水,产生大量泡沫的是软水,不产生泡沫或产生泡沫很少且易起浮渣的是硬水。

硬水软化的方法:生活中,加热煮沸;实验室和工业上,蒸馏;加入化学试剂。

4、蒸馏:

实验装置的注意事项:蒸馏烧瓶内应加入几粒沸石(或碎瓷片),使蒸馏平稳进行,以防加热时暴沸;冷却水的流向应跟蒸气的流向相反。

课题三水的组成

一、从氢气燃烧探究水的组成

1、氢气:无色无臭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

2、氢气验纯:用拇指堵住集满氢气的试管口,靠近火焰,移开拇指点火。

结论:发出爆鸣声表面不纯,声音很小则表明较纯。

3、氢气点燃前要验纯。

OHOH22222点燃=+(安静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还原性:OHCOCHuu22+=+∆

(黑色粉末变为红色,有水珠生成)4、氢气用途:充灌探空气球、作高能燃料、用于冶金、作保护气等。

二、从水的电解探究水的组成

1、水的电解实验(重要):

水中通入直流电,正氧负氢会出现;氢二氧一体积比,燃着木条来检验。

氢气检验:燃着的火柴接近负极管口,气体燃烧,淡蓝色火焰。

氧气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柴接近正极管口,火柴复燃。

+↑=22222OHOH电解

2、水的组成:

宏观: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微观:水是由大量的水分子组成的。

3、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化合物(重要):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氧化物:含两种元素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如二氧化碳。

注:(1)含有氧元素的物质并不都是氧化物。

(2)化合物一定是纯净物,但不是混合物。

课题四化学式与化合价

一、化学式:用元素符号和数字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1、单质:(1)金属、稀有气体、固体非金属单质:用元素符号表示。如C、Fe。

(2)气态非金属单质:在元素右下角标上数字,如:O2、H2、O3。

二、化学式表示的意义

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重要)

宏观:表示一种物质;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

微观: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表示该分子的原子构成(所含元素的原子个数)。量的方面:表示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如O2为32。

表示物质中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比。

表示各元素的质量比。

2、由原子构成的物质(Fe):

宏观:表示该物质----Fe;表示该物质由上面元素组成----铁由铁元素组成。

微观: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原子----铁原子。

3、由离子构成的物质(NaCl)

宏观:表示氯化钠这种物质;表示氯化钠是由钠元素和氯元素组成的。

微观:表示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表示氯化钠中钠离子与氯离子的个数比

为1:1。

三、化合价:表示元素原子之间相互化合的数目,有正价、负价之分。

1、化合价的规律(重要)

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重要)(判断化学式正误)

一氟氯氢钾钠银,二氧钙镁钡铜锌,

三铝四硅五价磷,正前负后单质零。

二、三铁,二、四碳,二、四、硫都齐全,

铜汞二价最常见,负一硝酸氢氧根,

负二硫酸碳酸根,负三记住磷酸根,正一铵,很孤单。

2、写法:正前负后。

3、相对分子质量=A的相对原子质量×A原子个数+B的相对原子质量×B原子个数

4、组成元素的质量比:

A元素质量:B元素质量=A的相对原子质量×A原子个数:B的相对原子质量×B原子个数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一金刚石、石墨和60

C一、碳的单质

1、不同的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单质,如氧气、氢气。

2、同一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单质,如金刚石、石墨和60C。

3、金刚石:无色透明,正八面体,质硬;用途:装饰品(钻石);玻璃刀;刻刀;钻头等。

石墨:深灰色不透明细鳞片状固体,质软,有滑腻感;用途:铅笔;电极;润滑剂。60C:60C分子形似足球,由60个碳原子构成;用途:材料、超导。

说明:由于金刚石、石墨和60C等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导致物理性质存在较大差异。

4、无定形碳:没有固定的几何外形,如木炭、活性炭(混合物)。

5、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吸附性比木炭更强。

注:木炭和活性炭的吸附性属于物理性质,木炭、活性炭对其他物质的脱色过程是物理变化。

6、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①稳定性: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

②可燃性:2

2COOC点燃=+③还原性:u

uCCOOCC222+↑=+高温木炭还原氧化铜(重要):黑色固体物质变成红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注:(1)加热固体,一般都要求盛放固体试管的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2)实验结束后,先撤导管,再停止加热。

7、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

还原反应: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去的反应。

氧化性:在反应中,物质供给氧的性质,如氧化铜具有氧化性。

还原性:物质夺取氧的性质,如木炭具有还原性。

氧化剂:在反应中提供氧的物质。

还原剂:在反应中得到氧的物质。

课题二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一、二氧化碳的制取:

实验药品: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

++=+222322COOHClCHClCOCaa实验装置(重要):长颈漏斗末端必须插到液面以下,否则生成的气体会从长颈漏斗口逸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很多,宜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在简易制取装置中,试管内的导管不宜过长,更不能插到液面以下,否则不利于排净试管内的空气,使收集的气体不纯,且不利于气体的导出。

收集方法(重要):向上排空气法,不能用排水法(因为2CO能溶于水)。

2CO气体的净化:生成的气体中含有少量的HCl气体,可通过饱和3HCONa溶液除去;水蒸气可通过浓硫酸除去。

验满:将一根燃着的木条放在瓶口,木条熄灭,则证明集满。

检验: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是二氧化碳。

二、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

根据药品的状态、反应条件,选择发生装置。

根据制取气体的性质,确定收集、检验、验满及验纯方法。

排水法:凡不溶于水,不与水反应的气体均可用排水法。

排空气法:气体密度与空气密度相差较大,且不与空气成分发生反应。

向上排空气法:气体密度大于空气密度。

向下排空气法:气体密度小于空气密度。

课题三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一、二氧化碳:

无色无味的气体、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支持呼吸。

1、与水反应:3222COHOHCO=+(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OHCOCOH2232+↑=(碳酸不稳定,受热易分解)

2、2CO用途:灭火、光合作用、制冷剂、工业原料等。

3、温室效应(重要):导致全球变暖,土地沙漠化等。

减缓措施:减少使用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森林。

二、一氧化碳:

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小。

注:只能用排水法收集(密度和空气差不多)。

1、化学性质:可燃性:

2

222COOCO点燃

=+燃烧发出蓝色火焰,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注:点燃前一定要验纯。

还原性:

2

COCOCCOuu+=+∆

用途:用作气体燃料;冶金。2

e32323COFOFCOe+=+高温

2、毒性:CO有剧毒,能和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体缺氧而室息。

3、除杂:

CO(CO2):通入过量的碱溶液(NaOH);

CO2(CO):将气体通过灼热的CuO固体;不能采用点燃的方法,因为CO2不支持燃烧,且CO量少,根本无法点燃气体。

上一章 第六单元 各科人教版知识点和总结最新章节 下一章 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