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二次元小说 > 史记
本书标签: 二次元  公版书  剧情文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

史记

周后稷,名□。①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②姜原为帝喾元妃。③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之隘巷,④马牛过者皆辟不践;徙置之林中,适会山林多人,迁之;

而□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姜原以为神,遂收养长之。初欲□之,因名曰□。⑤

注①正义因太王所居周原,因号曰周。地理志云右扶风美阳县岐山在西北中水乡,周太王所邑。括地志云:“故周城一名美阳城,在雍州武功县西北二十五里,即太王城也。”

注②集解韩诗章句曰:“姜,姓。原,字。”或曰姜原,谥号也。正义邰,天来反,亦作“斄”,同。说文云:“邰,炎帝之后,姜姓,封邰,周□外家。”

注③索隐谯周以为“□,帝喾之冑,其父亦不着”,与此纪异也。

注④索隐已下皆诗大雅生民篇所云“诞寘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诞寘之平林,会伐平林;诞寘之寒冰,鸟覆翼之”,是其事也。

注⑤正义古史考云“□,帝喾之冑,其父亦不着”,与此文稍异也。

□为儿时,屹如巨人之志。其游戏,好种树麻﹑菽,麻﹑菽美。及为成人,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①民皆法则之。帝尧闻之,举□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帝舜曰:“□,黎民始饥,②尔后稷播时百谷。”封□于邰,③号曰后稷,别姓姬氏。④后稷之兴,在陶唐﹑虞﹑夏之际,皆有令德。

注①正义种曰稼,敛曰穑。

注②集解徐广曰:“今文尚书云‘祖饥’,故此作‘始饥’。祖,始也。”

注③集解徐广曰:“今斄乡在扶风。”索隐□诗生民曰“有邰家室”是也。邰即斄,古今字异耳。正义括地志云“故斄城一名武功城,在雍州武功县西南二十二里,古邰国,后稷所封也。有后稷及姜嫄祠。”毛苌云:“邰,姜嫄国也,后稷所生。尧见天因邰而生后稷,故因封于邰也。”

注④集解礼纬曰:“祖以履大迹而生。”

后稷卒,①子不窋立。②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③不窋以失其官而礶戎狄之闲。不窋卒,子鞠立。鞠卒,子公刘立。公刘虽在戎狄之闲,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自漆﹑沮度渭,取材用,④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焉。周道之兴自此始,故诗人歌乐思其德。⑤公刘卒,子庆节立,国于豳。⑥

注①集解山海经大荒经曰:“黑水青水之闲有广都之野,后稷葬焉。”皇甫谧曰:“頉去中国三万里也。”

注②索隐帝王世纪云“后稷纳姞氏,生不窋”,而谯周按国语云“世后稷,以服事虞﹑夏”,言世稷官,是失其代数也。若以不窋亲□之子,至文王千余岁唯十四代,实亦不合事情。正义括地志云:“不窋故城在庆州弘化县南三里。即不窋在戎狄所居之城也。”毛诗疏云:“虞及夏﹑殷共有千二百岁。每世在位皆八十年,乃可充其数耳。命之短长,古今一也,而使十五世君在位皆八十许载,子必将老始生,不近人情之甚。以理而推,实难据信也。”

注③集解韦昭曰:“夏太康失国,废稷之官,不复务农。”索隐国语云“□稷不务”。此云“去稷”者,是太史公恐“□”是后稷之名,故变文云“去”也。

言夏政衰,不窋去稷官,不复务农者也。

注④正义公刘从漆县漆水南渡渭水,至南山取材木为用也。括地志云:“豳州新平县即汉漆县也。漆水出岐州普润县东南岐山漆溪,东入渭。”

注⑤索隐即诗大雅篇“笃公刘”是也。

注⑥集解徐广曰:“新平漆县之东北有豳亭。”索隐豳即邠也,古今字异耳。

正义括地志云:“豳州新平县即汉漆县,诗豳国,公刘所邑之地也。”

庆节卒,子皇仆立。皇仆卒,子差弗立。差弗卒,子毁隃立。①毁隃卒,子公非立。②公非卒,子高圉立。③高圉卒,子亚圉立。④亚圉卒,子公叔祖类立。⑤公叔祖类卒,子古公亶父立。古公亶父复修后稷﹑公刘之业,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熏育戎狄攻之,欲得财物,予之。已复攻,欲得地与民。民皆怒,欲战。古公曰:“有民立君,将以利之。今戎狄所为攻战,以吾地与民。民之在我,与其在彼,何异。民欲以我故战,杀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为。”乃与私属遂去豳,度漆﹑沮,⑥踰梁山,⑦止于岐下。⑧豳人举国扶老携弱,尽复归古公于岐下。及他旁国闻古公仁,亦多归之。于是古公乃贬戎狄之俗,而营筑城郭室屋,而邑别居之。⑨作五官有司。

⑩民皆歌乐之,颂其德。⑾

注①集解音踰。世本作“榆”。索隐系本作“伪榆”。

注②索隐系本云:“公非辟方。”皇甫谧云:“公非字辟方也。”

注③集解宋衷曰:“高圉能率稷者也,周人报之。”索隐系本云:“高圉侯侔。”

注④集解世本云:“亚圉云都。”皇甫谧云:“云都,亚圉字。”索隐汉书古今表曰:“云都,亚圉弟。”按:如此说,则辟方侯侔亦皆二人之名,实未能详。

注⑤索隐系本云:“太公组绀诸盩。”三代世表称叔类,凡四名。皇甫谧云“公祖一名组绀诸盩,字叔类,号曰太公”也。

注⑥集解徐广曰:“水在杜阳岐山。杜阳县在扶风。”

注⑦正义括地志云:“梁山在雍州好畤县西北十八里。”郑玄云:“岐山在梁山西南。”然则梁山横长,其东当夏阳,西北临河,其西当岐山东北,自豳适周,当踰之矣。

注⑧集解徐广曰:“山在扶风美阳西北,其南有周原。”骃案:皇甫谧云“邑于周地,故始改国曰周”。

注⑨集解徐广曰:“分别而为邑落也。”

注⑩集解礼记曰:“天子之五官曰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典司五觽。”郑玄曰:“此殷时制。”

注⑾索隐即诗颂云“后稷之孙,实维太王,居岐之阳,实始翦商”是也。

古公有长子曰太伯,次曰虞仲。太姜生少子季历,①季历娶太任,②皆贤妇人,③生昌,有圣瑞。④古公曰:“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长子太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历以传昌,乃二人亡如荆蛮,⑤文身断发,⑥以让季历。

注①正义国语注云:“齐﹑许﹑申﹑吕四国,皆姜姓也,四岳之后,太姜之家。

太姜,太王之妃,王季之母。”

注②集解列女传曰:“太姜,有邰氏之女。太任,挚任氏之中女。”正义国语注云:“挚﹑畴二国,任姓。奚仲,仲虺之后,太任之家。太任,王季之妃,文王母也。”

注③正义列女传云:“太姜,太王娶以为妃,生太伯﹑仲雍﹑王季。太姜有色而贞顺,率导诸子,至于成童,靡有过失。太王谋事必于太姜,迁徙必与。太任,王季娶以为妃。太任之性,端壹诚庄,维德之行。及其有身,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能以胎教子,而生文王。”此皆有贤行也。

注④正义尚书帝命验云:“季秋之月甲子,赤爵衔丹书入于酆,止于昌户。其书云:‘敬胜怠者吉,怠胜敬者灭,义胜欲者从,欲胜义者凶。凡事不强则枉,不敬则不正。枉者废灭,敬者万世。以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百世。以不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十世。以不仁得之,不仁守之,不及其世’。”此盖圣瑞。

注⑤正义太伯奔吴,所居城在苏州北五十里常州无锡县界梅里村,其城及頉见存。而云“亡荆蛮”者,楚灭越,其地属楚,秦灭楚,其地属秦,秦讳“楚”,改曰“荆”,故通号吴越之地为荆。及北人书史加云“蛮”,势之然也。

注⑥集解应劭曰:“常在水中,故断其发,文其身,以象龙子,故不见伤害。”

古公卒,季历立,是为公季。公季修古公遗道,笃于行义,诸侯顺之。

公季卒,①子昌立,是为西伯。西伯曰文王,②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归之。伯夷﹑叔齐在孤竹,③闻西伯善养老,盍往归之。太颠﹑闳夭﹑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之徒皆往归之。④

注①集解皇甫谧曰:“葬鄠县之南山。”

注②正义帝王世纪云:“文王龙颜虎肩,身长十尺,胸有四乳。”雒书灵准听云:“苍帝姬昌,日角鸟鼻,高长八尺二寸,圣智慈理也。”

注③集解应邵曰:“在辽西令支。”正义括地志云:“孤竹故城在平州卢龙县南十二里,殷时诸侯孤竹国也,姓墨胎氏。”

注④集解刘向别录曰:“鬻子名熊,封于楚。辛甲,故殷之臣,事纣。盖七十五谏而不听,去至周,召公与语,贤之,告文王,文王亲自迎之,以为公卿,封长子。”长子今上党所治县是也。

崇侯虎谮西伯于殷纣曰:“西伯积善累德,诸侯皆向之,将不利于帝。”帝纣乃囚西伯于羑里。闳夭之徒患之。乃求有莘氏美女,①骊戎之文马,②有熊九驷,③他奇怪物,因殷嬖臣费仲而献之纣。纣大说,曰:“此一物足以释西伯,④况其多乎!”乃赦西伯,赐之弓矢斧蓟,使西伯得征伐。曰:“谮西伯者,崇侯虎也。”西伯乃献洛西之地,以请纣去炮格之刑。纣许之。

注①正义括地志云:“古□国城在同州河西县南二十里。世本云莘国,姒姓,夏禹之后,□散宜生等求有莘美女献纣者。”

注②正义括地志云:“骊戎故城在雍州新丰县东南十六里,殷﹑周时骊戎国城也。”按:骏马赤鬣缟身,目如黄金,文王以献纣也。

注③正义括地志云:“郑州新郑县,本有熊氏之墟也。”按:九驷,三十六匹马也。

注④索隐一物,谓□氏之美女也。以殷纣淫昏好色,故知然。

西伯阴行善,诸侯皆来决平。于是虞﹑芮之人①有狱不能决,乃如周。入界,耕者皆让畔,民俗皆让长。虞﹑芮之人未见西伯,皆臱,相谓曰:“吾所争,周人所耻,何往为,只取辱耳。”遂还,俱让而去。诸侯闻之,曰“西伯盖受命之君”。

注①集解地理志虞在河东大阳县,芮在冯翊临晋县。正义括地志云:“故虞城在陕州河北县东北五十里虞山之上,古虞国也。故芮城在芮城县西二十里,古芮国也。晋太康地记云虞西百四十里有芮城。”括地志又云:“闲原在河北县西六十五里。诗云‘虞芮质厥成’。毛苌云‘虞芮之君相与争田,久而不平,乃相谓曰:“西伯仁人,盍往质焉。”乃相与朝周。入其境,则耕者让畔,行者让路。

入其邑,男女异路,班白不提挈。入其朝,士让为大夫,大夫让为卿。二国君相谓曰:“我等小人,不可履君子之庭。”乃相让所争地以为闲原’。至今尚在。”

注引地理志芮在临晋者,恐疏。然闲原在河东,复与虞﹑芮相接,临晋在河西同州,非临晋芮乡明矣。

明年,伐犬戎。①明年,伐密须。②明年,败耆国。③殷之祖伊闻之,惧,以告帝纣。纣曰:“不有天命乎?是何能为!”明年,伐邘。④明年,伐崇侯虎。⑤而作丰邑,⑥自岐下而徙都丰。明年,西伯崩,⑦太子发立,是为武王。

注①集解山海经曰:“有人,人面兽身,名曰犬戎。”正义又云:“黄帝生苗龙,苗龙生融吾,融吾生并明,并明生白犬。白犬有二,是为犬戎。”说文云“赤狄本犬种”,故字从犬。又后汉书云“犬戎,盘瓠之后也”,今长沙武林之郡太半是也。又毛诗疏云“犬戎昆夷”是也。

注②集解应劭曰:“密须氏,姞姓之国。”瓒曰:“安定阴密县是。”正义括地志云:“阴密故城在泾州鹑觚县西;其东接县城,□古密国。”杜预云姞姓国,在安定阴密县也。

注③集解徐广曰:“一作‘□’。”正义□黎国也。邹诞生云本或作“黎”。孔安国云黎在上党东北。括地志云:“故黎城,黎侯国也,在潞州黎城县东北十八里。尚书云‘西伯既戡黎’是也。”

注④集解徐广曰:“邘城在野王县西北,音于。”正义括地志云:“故邘城在怀州河内县西北二十七里,古邘国城也。左传云:‘邘﹑晋﹑应﹑韩,武王之穆也’。”

注⑤正义皇甫谧云夏鲧封。虞﹑夏﹑商﹑周皆有崇国,崇国盖在丰镐之闲。

诗云“既伐于崇,作邑于丰”,是国之地也。

注⑥集解徐广曰:“丰在京兆鄠县东,有灵台。镐在上林昆明北,有镐池,去丰二十五里。皆在长安南数十里。”正义括地志云:“周丰宫,周文王宫也,在雍州鄠县东三十五里。镐在雍州西南三十二里。”

注⑦集解徐广曰:“文王九十七乃崩。”正义括地志云:“周文王墓在雍州万年县西南二十八里原上也。”

西伯盖□位五十年。其囚羑里,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①诗人道西伯,盖受命之年称王而断虞芮之讼。②后十年而崩,③谥为文王。④改法度,制正朔矣。追尊古公为太王,公季为王季:⑤盖王瑞自太王兴。⑥

注①正义干凿度云:“垂黄策者羲,益卦演德者文,成命者孔也。”易正义云伏羲制卦,文王卦辞,周公爻辞,孔十翼也。按:太史公言“盖”者,乃疑辞也。文王着演易之功,作周纪方赞其美,不敢专定,重易故称“盖”也。

注②正义二国相让后,诸侯归西伯者四十余国,咸尊西伯为王。盖此年受命之年称王也。帝王世纪云:“文王□位四十二年,岁在鹑火,文王更为受命之元年,始称王矣。”又毛诗云:“文王九十七而终,终时受命九年,则受命之元年年八十九也。”

注③正义十当为“九”,其说在后。

注④正义谥法:“经纬天地曰文。”

注⑤正义易纬云“文王受命,改正朔,布王号于天下”。郑玄信而用之,言文王称王,已改正朔布王号矣。按: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岂殷纣尚存而周称王哉?若文王自称王改正朔,则是功业成矣,武王何复得云大勋未集,欲卒父业也?礼记大传云“牧之野武王成大事而退,追王太王亶父﹑王季历﹑文王昌”。

据此文乃是追王为王,何得文王自称王改正朔也?

注⑥正义古公在邠,被戎狄攻战夺民。太王曰“民之在我,与彼何异,杀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为”。遂远去邠,止于岐下。邠人举国尽归古公。他国闻古公仁,亦多归之。乃贬戎狄之俗,为室屋邑落,而分别居之。季历又生昌,有圣瑞。盖是王瑞自太王时而兴起也。然自“西伯盖□位五十年”以下至“太王兴”,在西伯崩后重述其事,为经传不同,不可全□,乃略而书之,引次其下,事必可疑,故数言“盖”也。

武王即位,①太公望为师,周公旦为辅,召公﹑毕公之徒左右王,师修文王绪业。

注①正义谥法:“克定祸乱曰武。”春秋元命包云:“武王骈齿,是谓刚强也。”

九年,武王上祭于毕。①东观兵,至于盟津。②为文王木主,载以车,中军。武王自称太子发,言奉文王以伐,不敢自专。乃告司马﹑司徒﹑司空﹑诸节:③“齐栗,信哉!予无知,以先祖有德臣,小子受先功,④毕立赏罚,以定其功。”遂兴师。师尚父号曰:⑤“总尔觽庶,与尔舟楫,后至者斩。”

武王渡河,中流,白鱼跃入王舟中,⑥武王俯取以祭。既渡,有火自上复于下,至于王屋,流为乌,其色赤,其声魄云。⑦是时,诸侯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诸侯。诸侯皆曰:“纣可伐矣。”武王曰:“女未知天命,未可也。”乃还师归。

注①集解马融曰:“毕,文王墓地名也。”索隐按:文云“上祭于毕”,则毕,天星之名。毕星主兵,故师出而祭毕星也。正义上音时掌反。尚书武成篇云:“我文考文王,诞膺天命,以抚方夏,惟九年,大统未集。”太誓篇序云:“惟十有一年,武王伐殷。”太誓篇云:“惟十有三年春,大会于孟津。”大戴礼云:“文王十五而生武王。”则武王少文王十四岁矣。礼记文王世子云:“文王九十七而终,武王九十三而终。”按:文王崩时武王已八十三矣,八十四即位,至九十三崩,武王即位适满十年。言十三年伐纣者,续文王受命年,欲明其卒父业故也。金縢篇云:“惟克商二年,王有疾,不豫。”按:文王受命九年而崩,十一年武王服阕,观兵孟津,十三年克纣,十五年有疾,周公请命,王有瘳,后四年而崩,则武王年九十三矣。而太史公云九年王观兵,十一年伐纣,则以为武王即位年数,与尚书违,甚疏矣。

注②集解徐广曰:“谯周云史记武王十一年东观兵,十三年克纣。”

注③集解马融曰:“诸受符节有司也。”

注④集解徐广曰:“一云‘予小子受先公功’。”

注⑤集解郑玄曰:“号令之军法重者。”

注⑥集解马融曰:“鱼者,介鳞之物,兵象也。白者,殷家之正色,言殷之兵觽与周之象也。”索隐此已下至火复王屋为乌,皆见周书及今文泰誓。

注⑦集解马融曰:“王屋,王所居屋。流,行也。魄然,安定意也。”郑玄曰:

“书说云乌有孝名。武王卒父大业,故乌瑞臻。赤者,周之正色也。”索隐按:

今文泰誓“流为鵰”。鵰,鸷鸟也。马融云“明武王能伐纣”,郑玄云“乌是孝鸟,言武王能终父业”,亦各随文而解也。

居二年,闻纣昏乱暴虐滋甚,杀王子比干,囚箕子。太师疵﹑少师强抱其乐器而礶周。于是武王篃告诸侯曰:“殷有重罪,不可以不毕伐。”①乃遵文王,遂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②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十一年十二月戊午,师毕渡盟津,③诸侯咸会。曰:“孳孳无怠!”武王乃作太誓,告于觽庶:“今殷王纣乃用其妇人之言,自绝于天,毁坏其三正,④离帿其王父母弟,⑤乃断□其先祖之乐,乃为淫声,用变乱正声,怡说妇人。⑥故今予发维共行天罚。勉哉夫子,⑦不可再,不可三!”

注①集解徐广曰:“一作‘灭’。”

注②集解孔安国曰:“虎贲,勇士称也。若虎贲兽,言其猛也。”

注③正义毕,尽也。尽从河南渡河北。

注④集解马融曰:“动逆天地人也。”正义按:三正,三统也。周以建子为天统,殷以建丑为地统,夏以建寅为人统也。

注⑤集解郑玄曰:“王父母弟,祖父母之族。必言‘母弟’,举亲者言之也。”

注⑥集解徐广曰:“怡,一作‘辞’。”

注⑦集解郑玄曰:“夫子,丈夫之称。”

二月①甲子昧爽,②武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③武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④以麾。曰:“远矣西土之人!”⑤武王曰:“嗟!我有国頉君,⑥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⑦千夫长、百夫长,⑧及庸、蜀、羌、髳、微、纑、彭、濮人,⑨称尔戈,⑩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王曰:“古人有言‘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⑾今殷王纣维妇人言是用,自□其先祖肆祀不答,⑿□□其家国,遗其王父母弟不用,乃维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⒀俾暴虐于百姓,以奸轨于商国。今予发维共行天之罚。今日之事,不过六步七步,乃止齐焉,⒁夫子勉哉!

不过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齐焉,⒂勉哉夫子!尚桓桓,⒃如虎如罴,如豺如离,⒄于商郊,不御克礶,以役西土,⒅勉哉夫子!尔所不勉,其于尔身有戮。”⒆誓已,诸侯兵会者车四千乘,陈师牧野。

注①集解徐广曰:“一作‘正’。此建丑之月,殷之正月,周之二月也。”

注②集解孔安国曰:“昧,冥也;爽,明:蚤旦也。”

注③集解孔安国曰:“癸亥夜陈,甲子朝誓之。”正义括地志云:“韂州城,故老云周武王伐纣至于商郊牧野,乃筑此城。郦元注水经云自朝歌南至清水,土地平衍,据皋跨泽,悉牧野也。”括地志又云:“纣都朝歌在韂州东北七十三里朝歌故城是也。本妹邑,殷王武丁始都之。帝王世纪云帝乙复济河北,徙朝歌,其子纣仍都焉。”

注④集解孔安国曰:“钺,以黄金饰斧。左手杖钺,示无事于诛;右手把旄,示有事于教令。”

注⑤集解孔安国曰:“劳苦之。”

注⑥集解马融曰:“頉,大也。”

注⑦集解孔安国曰:“亚,次。旅,觽大夫也,其位次卿。师氏,大夫官,以兵守门。”

注⑧集解孔安国曰:“师率,卒率。”

注⑨集解孔安国曰:“八国皆蛮夷戎狄。羌在西。蜀,叟。髳、微在巴蜀。纑、彭在西北。庸、濮在江汉之南。”马融曰:“武王所率,将来伐纣也。”正义髳音矛。括地志云:“房州竹山县及金州,古庸国。益州及巴、利等州,皆古蜀国。

陇右岷、洮、丛等州以西,羌也。姚府以南,古髳国之地。戎府之南,古微、泸、彭三国之地。濮在楚西南。有髳州、微、濮州、泸府、彭州焉。武王率西南夷诸州伐纣也。”

注⑩集解孔安国曰:“称,举也。”

注⑾集解孔安国曰:“索,尽也。喻妇人知外事,雌代雄鸣,则家尽也。”

注⑿集解郑玄曰:“肆,祭名。答,问也。”

注⒀集解孔安国曰:“言纣□其贤臣,而尊长逃亡,罪人信用之也。”

注⒁集解孔安国曰:“今日战事,不过六步七步,乃止相齐。言当旅进一心也。”

注⒂集解孔安国曰:“伐谓击刺也。少则四五,多则六七,以为例也。”

注⒃集解郑玄曰:“威武貌。”

注⒄集解徐广曰:“此训与‘螭’同。”

注⒅集解郑玄曰:“御,强御,谓强暴也。克,杀也。不得暴杀纣师之礶走者,当以为周之役也。”

注⒆集解郑玄曰:“所言且也。”

帝纣闻武王来,亦发兵七十万人距武王。武王使师尚父与百夫致师,①以大卒驰帝纣师。②纣师虽觽,皆无战之心,心欲武王亟入。纣师皆倒兵以战,以开武王。武王驰之,纣兵皆崩畔纣。纣走,反入登于鹿台之上,蒙衣其殊玉,③自燔于火而死。武王持大白旗以麾诸侯,诸侯毕拜武王,武王乃揖诸侯,④诸侯毕从。武王至商国,⑤商国百姓咸待于郊。于是武王使髃臣告语商百姓曰:“上天降休!”商人皆再拜稽首,武王亦答拜。⑥遂入,至纣死所。武王自射之,三发而后下车,以轻剑击之,⑦以黄钺斩纣头,县大白之旗。已而至纣之嬖妾二女,二女皆经自杀。武王又射三发,击以剑,斩以玄钺,⑧县其头小白之旗。武王已乃出复军。

注①集解周礼:“环人,掌致师。”郑玄曰:“致师者,致其必战之志也。古者将战,先使勇力之士犯敌焉。”春秋传曰:“楚许伯御乐伯,摄叔为右,以致晋师。许伯曰:‘吾闻致师者,御靡旌,摩垒而还。’乐伯曰:‘吾闻致师者,左射以菆,代御执辔,御下□马,掉鞅而还。’摄叔曰:‘吾闻致师者,右入垒,折馘,执俘而还。’皆行其所闻而复。”

注②集解徐广曰:“帝,一作‘商’。”正义大卒,谓戎车三百五十乘,士卒二万六千二百五十人,有虎贲三千人。

注③正义衣音于既反。周书云:“甲子夕,纣取天智玉琰五,环身以自焚。”

注:“天智,玉之善者,缝环其身自厚也。凡焚四千玉也,庶玉则销,天智玉不销,纣身不尽也。”

注④正义武王率诸侯伐天子,天子已死,诸侯毕贺,故武王揖诸侯,言先拊循其心也。

注⑤正义谓至朝歌。

注⑥索隐武王虽以臣伐君,颇有臱德,不应答商人之拜,太史公失辞耳。寻上文,诸侯毕拜贺武王,武王尚且报揖,无容遂下拜商人。

注⑦正义周书作“轻吕击之”。轻吕,剑名也。

注⑧集解司马法曰:“夏执玄钺。”宋均曰:“玄钺用铁,不磨砺。”

其明日,除道,修社及商纣宫。及期,百夫荷罕旗以先驱。①武王弟叔振铎奉陈常车,周公旦把大钺,毕公把小钺,以夹武王。散宜生、太颠、闳夭皆执剑以卫武王。既入,立于社南大卒之左,右毕从。毛叔郑奉明水,②卫康叔封布兹,③召公奭赞采,④师尚父牵牲。尹佚筴祝曰:⑤“殷之末孙季纣,⑥殄废先王明德,侮蔑神只不祀,昏暴商邑百姓,其章显闻于天皇上帝。”于是武王再拜稽首,曰:“膺更大命,革殷,受天明命。”武王又再拜稽首,乃出。

注①集解蔡邕独断曰:“前驱有九旒云罕。”东京赋曰:“云罕九旒。”薛综曰:“旒,旗名。”

注②集解周礼曰:“司烜氏以鉴取明水于月。”郑玄曰:“鉴,镜属也。取月之水,欲得阴阳之絜气。陈明水以为玄酒。”索隐明,明水也。旧本皆无“水”字,今本有“水”字者多,亦是也。若惟云“奉明”,其义未见,不知“奉明”何物也。烜音毁。

注③集解徐广曰:“兹者,籍席之名。诸侯病曰‘负兹’。”索隐兹,一作“苙”,公明草也。言“兹”,举成器;言“苙”,见絜草也。

注④正义赞,佐也。采,币也。

注⑤正义尹佚读筴书祝文以祭社也。

注⑥正义周书作“末孙受德”。受德,纣字也。

封商纣子禄父殷之余民。武王为殷初定未集,乃使其弟管叔鲜、蔡叔度相禄父治殷。①已而命召公释箕子之囚。②命毕公释百姓之囚,表商容之闾。命南宫括散鹿台之财,发钜桥之粟,以振贫弱萌隶。命南宫括、史佚展九鼎保玉。

③命闳夭封比干之墓。④命宗祝享祠于军。乃罢兵西归。行狩,记政事,作武成。⑤封诸侯,班赐宗彝,作分殷之器物。⑥武王追思先圣王,乃曪封神农之后于焦,⑦黄帝之后于祝,⑧帝尧之后于蓟,⑨帝舜之后于陈,⑩大禹之后于□。⑾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⑿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⒀封召公奭于燕。⒁封弟叔鲜于管,⒂弟叔度于蔡。⒃余各以次受封。

注①正义地理志云河内,殷之旧都。周既灭殷,分其畿内为三国,诗邶、墉、韂是。邶以封纣子武庚;墉,管叔尹之;卫,蔡叔尹之:以监殷民,谓之三监。

帝王世纪云:“自殷都以东为韂,管叔监之;殷都以西为墉,蔡叔监之;殷都以北为邶,霍叔监之:是为三监。”按:二说各异,未详也。

注②集解徐广曰:“释,一作‘原’。”

注③集解徐广曰:“保,一作‘宝’。”

注④正义封,谓益其土及画疆界。括地志云:“比干墓在卫州汲县北十里二百五十步。”

注⑤集解孔安国曰:“武功成也。”

注⑥集解郑玄曰:“宗彝,宗庙樽也。作分器,着王之命及受物。”

注⑦集解地理志弘农陕县有焦城,故焦国也。

注⑧正义左传云:“祝其,实夹谷。”杜预云:“夹谷即祝其也。”服虔云:“东海郡祝其县也。”

注⑨集解地理志燕国有蓟县。

注⑩正义括地志云:“陈州宛丘县在陈城中,即古陈国也。帝舜后遏父为周武王陶正,武王赖其器用,封其子妫满于陈,都宛丘之侧。”

注⑾正义括地志云:“汴州雍丘县,古□国。地理志云古□国理此城。周武王封禹后于□,号东楼公,二十一代为楚所灭。”

注⑿集解尔雅曰:“水出其前而左曰营丘。”郭璞曰:“今齐之营丘,淄水过其南及东。”正义水经注今临菑城中有丘云。青州临淄县古营丘之地,吕望所封齐之都也。营丘在县北百步外城中。舆地志云秦立为县,城临淄水故曰临淄也。

注⒀集解应劭曰:“曲阜在鲁城中,委曲长七八里。”正义帝王世纪云:“炎帝自陈营都于鲁曲阜。黄帝自穷桑登帝位,后徙曲阜。少昊邑于穷桑,以登帝位,都曲阜。颛顼始都穷桑,徙商丘。”穷桑在鲁北,或云穷桑即曲阜也。又为大庭氏之故国,又是商奄之地。皇甫谧云:“黄帝生于寿丘,在鲁城东门之北。

居轩辕之丘,(于)山海经云‘此地穷桑之际,西射之南’是也。”括地志云:

“兖州曲阜县外城即周公旦子伯禽所筑古鲁城也。”

注⒁正义封帝尧之后于蓟,封召公奭于燕,观其文稍似重也。水经注云蓟城内西北隅有蓟丘,因取名焉。括地志云:“燕山在幽州渔阳县东南六十里。徐才宗国都城记云周武王封召公奭于燕,地在燕山之野,故国取名焉。”按:周封以五等之爵,蓟、燕二国俱武王立,因燕山、蓟丘为名,其地足自立国。蓟微燕盛,乃并蓟居之,蓟名遂绝焉。今幽州蓟县,古燕国也。

注⒂正义括地志云:“郑州管城县外城,古管国城也,周武王弟叔鲜所封。”

注⒃正义括地志云:“豫州北七十里上蔡县,古蔡国,武王封弟叔度于蔡是也。县东十里有蔡冈,因名也。”

武王征九牧之君,登豳之阜,以望商邑。①武王至于周,自夜不寐。②周公旦□王所,曰:“曷为不寐?”王曰:“告女:维天不飨殷,自发未生于今六十年,麋鹿在牧,③蜚鸿满野。④天不享殷,乃今有成。⑤维天建殷,其登名民三百六十夫,不显亦不宾灭,⑥以至今。我未定天保,何暇寐!”王曰:“定天保,依天室,悉求夫恶,贬从殷王受。⑦日夜劳来⑧定我西土,⑨我维显服,及德方明。⑩自洛汭延于伊汭,居易毋固,其有夏之居。⑾我南望三涂,北望岳鄙,顾詹有河,⑿粤詹雒、伊,毋远天室。”⒀营周居于雒邑而后去。⒁纵马于华山之阳,⒂放牛于桃林之虚;⒃偃干戈,振兵释旅:⒄示天下不复用也。

注①正义括地志云:“豳州三水县西十里有豳原,周先公刘所都之地也。豳城在此原上,因公为名。”按:盖武王登此城望商邑。

注②正义周,镐京也。武王伐纣,还至镐京,忧未定天之保安,故自夜不得寐也。

注③集解徐广曰:“此事出周书及随巢子,云‘夷羊在牧’。牧,郊也。夷羊,怪物也。”

注④索隐按:高诱曰“蜚鸿,蠛蠓也”。言飞虫蔽田满野,故为灾,非是鸿鴈也。随巢子作“飞拾”,飞拾,虫也。正义蜚音飞,古“飞”字也。于今犹当今。

于今六十年,从帝乙十年至伐纣年也。麋鹿在牧,喻谗佞小人在朝位也。飞鸿满野,喻忠贤君子见放□也。言纣父帝乙立后,殷国益衰,至伐纣六十年闲,谄佞小人在于朝位,忠贤君子放迁于野。故诗云“鸿鴈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于野”。毛苌云“之子,侯伯卿士也。”郑玄云“鸿鴈知避阴阳寒暑,喻民知去无道就有道”。

注⑤索隐言上天不歆享殷家,故见灾异,我周今乃有成王业者也。

注⑥集解徐广曰:“一云‘不顾亦不宾成’,一又云‘不顾亦不恤’也。”索隐言天初建殷国,亦登进名贤之人三百六十夫,既无非大贤,未能兴化致理,故殷家不大光昭,亦不即摈灭,以至于今也。亦见周书及随巢子,颇复脱错。

而刘氏音破六为古,其字义亦无所通。徐广云一本作“不顾亦不宾成”,盖是学者以周书及随巢不同,逐音改易耳。随巢子曰“天鬼不顾亦不宾灭”,天鬼即天神也。

注⑦索隐言今悉求取夫恶人不知天命不顺周家者,咸贬责之,与纣同罪,故曰“贬从殷王受”。

注⑧集解徐广曰:“一云‘肯来’。”

注⑨索隐八字连作一句读。

注⑩正义服,事也。武王答周公云,定知天之安保我位,得依天之宫室,退除殷纣之恶,日夜劳民,又安定我之西土。我维明于事,及我之德教施四方明行之,乃可至于寝寐也。自此已上至“武王至于周,自夜不寐”,周公问之,故先书。

注⑾集解徐广曰:“夏居河南,初在阳城,后居阳翟。”索隐言自洛汭及伊汭,其地平易无险固,是有夏之旧居。正义括地志云“自禹至太康与唐、虞皆不易都城”,然则居阳城为禹避商均时,非都之也。帝王世纪云:“禹封夏伯,今河南阳翟是。”汲頉古文云:“太康居斟寻,羿亦居之,桀又居之。”括地志云:“故鄩城在洛州巩县西南五十八里也。”

注⑿集解徐广曰:“周书度邑曰‘武王问太公曰,吾将因有夏之居也,南望过于三涂,北詹望于有河’。”索隐杜预云三涂在陆浑县南。岳,盖河北太行山。

鄙,都鄙,谓近岳之邑。度邑,周书篇名。度音徒各反。正义括地志云:“太行、恒山连延,东北接碣石,西北接岳山。”言北望太行、恒山之边鄙都邑也。又“晋州霍山一名太岳,在洛西北,恒山在洛东北”。二说皆通。

注⒀正义粤者,审慎之辞也。言审慎瞻雒、伊二水之阳,无远离此为天室也。

注⒁正义括地志云:“故王城一名河南城,本郏鄏,周公新筑,在洛州河南县北九里苑内东北隅。自平王以下十二王皆都此城,至敬王乃迁都成周,至赧王又居王城也。帝王世纪云‘王城西有郏鄏陌’。左传云‘成王定鼎于郏鄏’。

京相璠地名云‘郏,山名。鄏,邑名’。”

注⒂正义华山在华阴县南八里。山南曰阳也。

注⒃集解孔安国曰:“桃林在华山东。”正义括地志云:“桃林在陕州桃林县西。山海经云‘夸父之山,其北有林焉,名曰桃林,广员三百里,中多马,湖水出焉,北流入河也’。”

注⒄集解公羊传曰:“入曰振旅。”

武王已克殷,后二年,问箕子殷所以亡。箕子不忍言殷恶,以存①亡国宜告。

②武王亦丑,故问以天道。

注①集解徐广曰:“一作‘前’。”

注②索隐六字连一句读。正义箕子殷人,不忍言殷恶,以周国之所宜言告武王,为洪范九类,武王以类问天道。

武王病。天下未集,髃公惧,穆卜,①周公乃祓斋,②自为质,③欲代武王,武王有瘳。后而崩,④太子诵代立,是为成王。

注①集解孔安国曰:“穆,敬也。”

注②正义祓音废,又音拂。斋音札皆反。祓谓除不祥求福也。

注③正义音至。周公祓斋,自以贽币告三王,请代武王,武王病乃瘳也。

注④集解徐广曰:“封禅书曰‘武王克殷二年,天下未宁而崩’。”皇甫谧曰:

“武王定位年岁在乙酉,六年庚寅崩。”骃按:皇览曰“文王﹑武王﹑周公頉皆在京兆长安镐聚东社中也”。正义括地志云:“武王墓在雍州万年县西南二十八里毕原上也。”

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畔周,公乃摄行政当国。管叔﹑蔡叔髃弟疑周公,与武庚作乱,畔周。周公奉成王命,伐诛武庚﹑管叔,放蔡叔。以微子开代殷后,国于宋。①颇收殷余民,以封武王少弟封为韂康叔。②晋唐叔得嘉谷,③献之成王,成王以归周公于兵所。④周公受禾东土,鲁天子之命。⑤初,管﹑蔡畔周,周公讨之,三年而毕定,故初作大诰,次作微子之命,⑥次归禾,次嘉禾,次康诰﹑酒诰﹑梓材,⑦其事在周公之篇。周公行政七年,成王长,周公反政成王,北面就髃臣之位。

注①正义今宋州也。

注②正义尚书洛诰云:“我卜瀍水东,亦惟洛食,以居邶﹑墉﹑韂之觽。”又多士篇序云:“成周既成,迁殷顽民。”按:是为东周,古洛阳城也。括地志云:

“洛阳故城在洛州洛阳县东北二十六里,周公所筑,即成周城也。舆地志云‘以周地在王城东,故曰东周。敬王避子朝乱,自洛邑东居此。以其迫阨不受王都,故坏翟泉而广之’。”按:武王灭殷国为邶﹑墉﹑韂,三监尹之。武庚作乱,周公灭之,徙三监之民于成周,颇收其余觽,以封康叔为韂侯,即今韂州是也。孔安国云“以三监之余民,国康叔为韂侯。周公惩其数叛,故使贤母弟主之”也。

注③集解郑玄曰:“二苗同为一穗。”

注④集解徐广曰:“归,一作‘馈’。”

注⑤集解徐广曰:“尚书序云‘旅天子之命’。”

注⑥集解孔安国曰:“封命之书。”

注⑦集解孔安国曰:“告康叔以为政之道,亦如梓人之治材也。”

成王在丰,使召公复营洛邑,如武王之意。周公复卜申视,卒营筑,居九鼎焉。

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作召诰﹑洛诰。成王既迁殷遗民,周公以王命告,作多士﹑无佚。召公为保,周公为师,东伐淮夷,残奄,①迁其君薄姑。②成王自奄归,在宗周,③作多方。④既绌殷命,袭淮夷,归在丰,作周官。⑤兴正礼乐,度制于是改,而民和睦,颂声兴。⑥成王既伐东夷,息慎来贺,王赐荣伯作贿息慎之命。⑦

注①集解郑玄曰:“奄国在淮夷之北。”正义奄音于险反。括地志云:“泗(水)徐城县北三十里古徐国,即淮夷也。兖州曲阜县奄里,即奄国之地也。”

注②集解马融曰:“齐地。”正义括地志云:“薄姑故城在青州博昌县东北六十里。薄姑氏,殷诸侯,封于此,周灭之也。”

注③正义伐奄归镐京也。

注④集解孔安国曰:“告觽方天下诸侯。”

注⑤集解孔安国曰:“言周家设官分职用人之法。”古文尚书序,周官,书篇名。

注⑥集解何休曰:“颂声者,太平歌颂之声,帝王之高致也。”

注⑦集解孔安国曰:“贿,赐也。”马融曰:“荣伯,周同姓,畿内诸侯,为卿大夫也。”

成王将崩,惧太子钊之不任,①乃命召公﹑毕公率诸侯以相太子而立之。成王既崩,二公率诸侯,以太子钊见于先王庙,申告以文王﹑武王之所以为王业之不易,务在节俭,毋多欲,以笃信临之,作顾命。②太子钊遂立,是为康王。康王即位,篃告诸侯,宣告以文武之业以申之,作康诰。故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③康王命作策毕公分居里,成周郊,④作毕命。

注①正义钊音招,又古尧反。任,而针反。

注②集解郑玄曰:“临终出命,故谓之顾。顾,将去之意也。”

注③集解应劭曰:“错,置也。民不犯法,无所置刑。”

注④集解孔安国曰:“分别民之居里,异其善恶也。成定东周郊境,使有保护也。”

康王卒,子昭王瑕立。昭王之时,王道微缺。昭王南巡狩不返,卒于江上。其卒不赴告,讳之也。①立昭王子满,是为穆王。穆王即位,春秋已五十矣。

王道衰微,穆王闵文武之道缺,乃命伯臩②申诫③太仆④国之政,作臩命。⑤复宁。

注①正义帝王世纪云:“昭王德衰,南征,济于汉,船人恶之,以胶船进王,王御船至中流,胶液船解,王及祭公俱没于水中而崩。其右辛游靡长臂且多力,游振得王,周人讳之。”

注②集解孔安国曰:“伯冏,臣名也。”

注③集解徐广曰:“一作‘部’。”

注④集解应劭曰:“太仆,周穆王所置。盖太御觽仆之长,中大夫也。”

注⑤正义尚书序云:“穆王令伯臩为太仆正。”应劭云:“太仆,周穆王所置。

盖太御觽仆之长,中大夫也。”

穆王将征犬戎,①祭公谋父谏曰:②“不可。先王耀德不观兵。夫兵戢而时动,动则威,观则玩,玩则无震。③是故周文公之颂曰:④‘载戢干戈,载櫜弓矢,⑤我求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⑥先王之于民也,茂正其德而厚其性,阜其财求而利其器用,明利害之乡,⑦以文修之,使之务利而辟害,怀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滋大。昔我先王世后稷⑧以服事虞﹑夏。

及夏之衰也,⑨□稷不务,⑩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而自窜于戎狄之闲。

不敢怠业,时序其德,遵修其绪,⑾修其训典,朝夕恪勤,守以敦笃,奉以忠信。奕世载德,不忝前人。⑿至于文王﹑武王,昭前之光明而加之以慈和,事神保民,无不欣喜。商王帝辛大恶于民,庶民不忍,欣载武王,以致戎于商牧。⒀是故先王非务武也,劝恤民隐而除其害也。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韂宾服,⒁夷蛮要服,戎翟荒服。甸服者祭,⒂侯服者祀,⒃宾服者享,⒄要服者贡,⒅荒服者王。⒆日祭,月祀,时享,岁贡,终王。先王之顺祀也,[二0]有不祭则修意,有不祀则修言,有不享则修文,有不贡则修名,有不王则修德,序成而有不至则修刑。于是有刑不祭,伐不祀,征不享,让不贡,告不王。于是有刑罚之辟,有攻伐之兵,有征讨之备,有威让之命,有文告之辞。布令陈辞而有不至,则增修于德,无勤民于远。

是以近无不听,远无不服。今自大毕﹑伯士之终也,犬戎氏以其职来王,天子曰‘予必以不享征之,且观之兵’,无乃废先王之训,而王几顿乎?[三0]吾闻犬戎树敦,率旧德而守终纯固,其有以御我矣。”王遂征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自是荒服者不至。

注①集解徐广曰:“一作‘畎’。”

注②集解韦昭曰:“祭,畿内之国,周公之后,为王卿士。谋父,字也。”正义括地志云:“故祭城在郑州管城县东北十五里,郑大夫祭仲邑也。释例云‘祭城在河南,上有敖仓,周公后所封也’。”

注③集解韦昭曰:“震,惧也。”

注④集解韦昭曰:“文公,周公旦之谥。”

注⑤集解唐固曰:“櫜,韬也。”

注⑥集解韦昭曰:“言武王常求美德,故陈其功于是夏而歌之。信哉武王能保此时夏之美。乐章大者曰夏。”

注⑦集解韦昭曰:“乡,方也。”

注⑧集解韦昭曰:“谓□与不窋也。”唐固曰:“父子相继曰世。”

注⑨正义谓太康也。

注⑩正义言太康□废稷官。

注⑾集解徐广曰:“遵,一作‘选’。”

注⑿正义前人谓后稷也。言不窋亦世载德,不忝后稷。及文王﹑武王,无不务农事。

注⒀正义纣近郊地,名牧野。

注⒁集解韦昭曰:“此总言之也。侯,侯圻;韂,韂圻也。”

注⒂集解韦昭曰:“供日祭。”

注⒃集解韦昭曰:“供月祀。”

注⒄集解韦昭曰:“供时享。”

注⒅集解韦昭曰:“供岁贡。”

注⒆集解韦昭曰:“王,王事天子也。诗曰‘莫敢不来王’。”

注[二0]集解徐广曰:“外传云‘先王之训’。”

注集解韦昭曰:“先修志意以自责也。畿内近,知王意也。”

注集解韦昭曰:“言号令也。”

注集解韦昭曰:“文,典法也。”

注集解韦昭曰:“名谓尊卑职贡之名号也。”

注集解韦昭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注集解韦昭曰:“序成,谓上五者次序已成,有不至则有刑罚也。”

注集解徐广曰:“犬戎之君。”

注正义贾逵云:“大毕,伯士,犬戎氏之二君也。白狼,白鹿,犬戎之职贡也。”按:大毕﹑伯士终后,犬戎氏常以其职来王。

注正义祭公申穆王之意,故云“天子曰”。

注[三0]正义几音祈。

注集解徐广曰:“树,一作‘樕’。”骃按:韦昭曰“树,立也。言犬戎立性敦笃也”。

诸侯有不睦者,甫侯言于王,作修刑辟。①王曰:“吁,来!有国有土,告汝祥刑。②在今尔安百姓,何择非其人,③何敬非其刑,何居非其宜与?④两造具备,⑤师听五辞。⑥五辞简信,正于五刑。⑦五刑不简,正于五罚。⑧五罚不服,正于五过。⑨五过之疵,官狱内狱,阅实其罪,⑩惟钧其过。⑾五刑之疑有赦,五罚之疑有赦,其审克之。⑿简信有觽,惟讯有稽。⒀无简不疑,共严天威。⒁黥辟疑赦,其罚百率,⒂阅实其罪。劓辟疑赦,其罚倍洒,⒃阅实其罪。膑辟疑赦,其罚倍差,阅实其罪。宫辟疑赦,其罚五⒅百率,阅实其罪。大辟疑赦,其罚千率,阅实其罪。墨罚之属千,劓罚之属千,膑罚之属五百,宫罚之属三百,大辟之罚其属二百:五刑之属三千。”命曰甫刑。

注①集解郑玄曰:“书说云周穆王以甫侯为相。”

注②集解孔安国曰:“告汝善用刑之道也。”

注③集解王肃曰:“训以安百姓之道,当何所选择乎?非当选择贤人乎?”

注④集解孔安国曰:“当何所敬,非唯五刑乎?当何所居,非唯及世轻重所宜乎?”

注⑤集解徐广曰:“造,一作‘遭’。”

注⑥集解孔安国曰:“两谓囚证。造,至也。两至具备,则觽狱官听其入五刑辞。”正义汉书刑法志云:“五听,一曰辞听,二曰色听,三曰气听,四曰耳听,五曰目听。”周礼云“辞不直则言繁,目不直则视眊,耳不直则对答惑,色不直则貌赧,气不直则数喘”也。

注⑦集解孔安国曰:“五辞简核,信有罪验,则正之于五刑矣。”

注⑧集解孔安国曰:“不简核。谓不应五刑,当正五罚,出金赎罪也。”

注⑨集解孔安国曰:“不服,不应罚也。正于五过,从赦免之。”

注⑩集解孔安国曰:“使与罚名相当。”索隐按:吕刑云“惟官,惟反,惟内,惟货,惟来”,今此似阙少,或从省文。

注⑾集解马融曰:“以此五过出入人罪,与犯法者等。”

注⑿集解孔安国曰:“刑疑赦从罚,罚疑赦从免,其当清察,能得其理也。”

注⒀集解孔安国曰:“简核诚信,有合觽心,惟察其貌,有所考合,重之至也。”索隐讯,依尚书音貌也。

注⒁集解孔安国曰:“无简核诚信,不听治其狱,当严敬天威,无轻用刑。”

注⒂集解徐广曰:“率即锾也,音刷。”孔安国曰:“六两曰锾。锾,黄铁也。”索隐锾,黄铁。锊亦六两,故马融曰“锊,量名,与吕刑锾同”。旧本“率”亦作“选”。

注⒃集解徐广曰:“一作‘蓰’。五倍曰蓰。”孔安国曰:“倍百为二百锾也。”

索隐洒音戾。蓰音所解反。

注⒄集解马融曰:“倍二百为四百锾也。差者,又加四百之三分一,凡五百三十三三分一也。”正义倍中之差,二百去三分一,合三百三十三锾二两也。

宫刑,其罚五百,膑刑既轻,其数岂加?故孔﹑马之说非也。

注⒅集解徐广曰:“一作‘六’。”

穆王立五十五年,崩,子共王繄扈立。①共王游于泾上,密康公从,②有三女礶之。其母曰:“必致之王。③夫兽三为髃,人三为觽,女三为粲。王田不取髃,④公行不下觽,⑤王御不参一族。⑥夫粲,美之物也。觽以美物归女,而何德以堪之?王犹不堪,况尔之小丑乎!小丑备物,终必亡。”康公不献,一年,共王灭密。共王崩,子懿王傦立。⑦懿王之时,王室遂衰,诗人作刺。⑧

注①索隐系本作“伊扈”。

注②集解韦昭曰:“康公,密国之君,姬姓也。”正义括地志云:“阴密故城在泾州鹑觚县西,东接县城,故密国也。”

注③集解列女传曰:“康公母,姓隗氏。”

注④正义曹大家云:“髃,觽,粲,皆多之名也。田猎得三兽,王不尽收,以其害深也。”

注⑤正义曹大家云:“公,诸侯也。公之所行与觽人共议也。”

注⑥集解韦昭云:“御,妇官也。参,三也。一族,一父子也。故取侄娣以备三,不参一族之女也。”

注⑦索隐系本作“坚”。

注⑧索隐宋忠曰:“懿王自镐徙都犬丘,一曰废丘,今槐里是也。时王室衰,始作诗也。”

懿王崩,共王弟辟方立,是为孝王。孝王崩,诸侯复立懿王太子燮,是为夷王。

注①正义纪年云:“三年,致诸侯,烹齐哀公于鼎。”帝王世纪云“十六年崩”也。

夷王崩,子厉王胡立。厉王即位三十年,好利,近荣夷公。大夫芮良夫①谏厉王曰:“王室其将卑乎?夫荣公好专利而不知大难。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载也,而有专之,其害多矣。天地百物皆将取焉,何可专也?所怒甚多,不备大难。以是教王,王其能久乎?夫王人者,将导利而布之上下者也。使神人百物无不得极,②犹日怵惕惧怨之来也。故颂曰‘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立我蒸民,莫匪尔极’。大雅曰‘陈锡载周’。③是不布利而惧难乎,故能载周以至于今。今王学专利,其可乎?匹夫专利,犹谓之盗,王而行之,其归鲜矣。荣公若用,周必败也。”厉王不听,卒以荣公为卿士,用事。

注①正义芮伯也。

注②集解韦昭曰:“极,中也。”

注③集解唐固曰:“言文王布锡施利,以载成周道也。”

王行暴虐侈傲,国人谤王。召公谏曰:①“民不堪命矣。”王怒,得韂巫,②使监谤者,③以告则杀之。其谤鲜矣,诸侯不朝。三十四年,王益严,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④厉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鄣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水。水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水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⑤瞽献曲,⑥史献书,⑦师箴,⑧瞍赋,⑨蒙诵,⑩百工谏,庶人传语,⑾近臣尽规,⑿亲戚补察,⒀瞽史教诲,⒁耆艾修之,⒂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⒃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所以产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王不听。于是国莫敢出言,三年,乃相与畔,袭厉王。厉王出奔于彘。⒄

注①集解韦昭曰:“召康公之后穆公虎,为王卿士也。”

注②集解韦昭曰:“韂国之巫也。”

注③正义监音口衔反。监,察也。以巫人神灵,有谤毁必察也。

注④集解韦昭曰:“以目相盻而已。”

注⑤正义上诗风刺。

注⑥集解韦昭曰:“曲,乐曲。”

注⑦正义史,太史也。上书谏。

注⑧正义音针。师,乐太师也。上箴戒之文。

注⑨集解韦昭曰:“无眸子曰瞍。赋公卿列士所献诗也。”

注⑩集解韦昭曰:“有眸子而无见曰蒙。周礼蒙主弦歌,讽诵箴谏之语也。”

注⑾集解韦昭曰:“庶人卑贱,见时得失,不得达,传以语王。”正义传音逐缘反。庶人微贱,见时得失,不得上言,乃在街巷相传语。

注⑿集解韦昭曰:“近臣,骖仆之属。”

注⒀正义言亲戚补王过失,及察是非也。

注⒁集解韦昭曰:“瞽,乐太师。史,太史也。”

注⒂集解韦昭曰:“耆艾,师傅也。修理瞽史之教,以闻于王。”

注⒃集解唐固曰:“下平曰衍,有溉曰沃。”

注⒄集解韦昭曰:“彘,晋地,汉为县,属河东,今曰永安。”正义括地志云:“晋州霍邑县本汉彘县,后改彘曰永安。从鄗礶晋也。”

厉王太子静匿召公之家,国人闻之,乃围之。召公曰:“昔吾骤谏王,王不从,以及此难也。今杀王太子,王其以我为雠而怼怒乎?夫事君者,险而不雠怼,①怨而不怒,况事王乎!”乃以其子代王太子,太子竟得脱。

注①集解韦昭曰:“在危险之中。”

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①共和十四年,厉王死于彘。太子静长于召公家,二相乃共立之为王,是为宣王。宣王即位,二相辅之,修政,法文﹑武﹑成﹑康之遗风,诸侯复宗周。十二年,鲁武公来朝。

注①索隐共音如字。若汲頉纪年则云“共伯和干王位”。共音恭。共,国;伯,爵;和,其名;干,篡也。言共伯摄王政,故云“干王位”也。正义共音巨用反。韦昭云:“彘之乱,公卿相与和而修政事,号曰共和也。”鲁连子云:“韂州共城县本周共伯之国也。共伯名和,好行仁义,诸侯贤之。周厉王无道,国人作难,王礶子于彘,诸侯奉和以行天子事,号曰‘共和’元年。十四年,厉王死于彘,共伯使诸侯奉王子靖为宣王,而共伯复归国于韂也。”世家云:“厘侯十三年,周厉王出礶于彘,共和行政焉。二十八年,周宣王立。四十二年,厘侯卒,太子共伯余立为君。共伯弟和袭攻共伯于墓上,共伯入厘侯羡自杀,韂人因葬厘侯旁,谥曰共伯,而立和为韂侯,是为武公。”按:此文共伯不得立,而和立为武公。武公之立在共伯卒后,年岁又不相当,年表亦同,明纪年及鲁连子非也。

宣王不修籍于千亩,①虢文公谏曰②不可,③王弗听。三十九年,战于千亩,④王师败绩于姜氏之戎。⑤

注①正义应劭云:“古者天子耕籍田千亩,为天下先。”瓒曰:“籍,蹈籍也。”

按:宣王不修亲耕之礼也。

注②集解贾逵曰:“文公,文王母弟虢仲之后,为王卿士也。”韦昭曰:“文公,虢叔之后,西虢也。宣王都镐,在畿内也。”正义括地志云:“虢故城在岐州陈仓县东(西)④十里。”又云:“千亩原在晋州岳阳县北九十里也。”

注③索隐国语曰:“虢文公谏曰‘夫人之大事在农,上帝之粢盛于是乎出,人之繁庶于是乎生,事之共给于是乎在’。”事具载国语。

注④索隐地名也,在西河介休县。

注⑤集解韦昭曰:“西夷别种,四岳之后也。”

宣王既亡南国之师,乃料民于太原。①仲山甫谏曰:②“民不可料也。”

宣王不听,卒料民。

注①集解韦昭曰:“败于姜戎时所亡也。南国,江汉之闲。料,数也。”唐固曰:“南国,南阳也。”

注②正义毛苌云:“仲山甫,樊穆仲也。”括地志云:“汉樊县城在兖州瑕丘县西南三十五里,古樊国,仲山甫所封也。”

四十六年,宣王崩,①子幽王宫湦立。②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③伯阳甫曰:“周将亡矣。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⑤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⑥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填阴也。⑦阳失而在阴,⑧原必塞;原塞,国必亡。夫水土演而民用也。⑨土无所演,民乏财用,不亡何待!昔伊﹑洛竭而夏亡,⑩河竭而商亡。⑾今周德若二代之季矣,其川原又塞,塞必竭。

夫国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国之征也。川竭必山崩。⑿若国亡不过十年,数之纪也。⒀天之所□,不过其纪。”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

注①正义周春秋云:“宣王杀杜伯而无辜,后三年,宣王会诸侯田于圃,日中,杜伯起于道左,衣朱衣冠,操朱弓矢,射宣王,中心折脊而死。”国语云:“杜伯射王于鄗。”

注②集解徐广曰:“一作‘生’。”

注③集解徐广曰:“泾﹑渭﹑洛也。”骃按:韦昭云“西周镐京地震动,故三川亦动”。正义按:泾渭二水在雍州北。洛水一名漆沮,在雍州东北,南流入渭。

此时以王城为东周,镐京为西周。

注④集解韦昭曰:“伯阳父,周大夫也。”唐固曰:“伯阳父,周柱下史老子也。”

注⑤集解韦昭曰:“过,失也。言民不敢斥王者也。”

注⑥集解韦昭曰:“蒸,升也。阳气在下,阴气迫之,使不能升也。”

注⑦集解韦昭曰:“为阴所镇笮也。”

注⑧集解韦昭曰:“在阴下也。”

注⑨集解韦昭曰:“水土气通为演。演犹润也。演则生物,民得用之。”

注⑩集解韦昭曰:“禹都阳城,伊﹑洛所近也。”

注⑾集解韦昭曰:“商人都韂,...

上一章 史记卷三殷本纪第三 史记最新章节 下一章 史记卷五秦本纪第五